-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圈层
范
围
特
点
p>
固态:平均厚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
度约
33
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6
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
霍面(在地面以下
33km
,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p>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
量由上至下逐渐
增加。
古登堡面(距
离地表
2900
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
物质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地幔
莫霍与古登
堡面间
地核
古登堡面以
下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由岩石组成。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
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高度
2000-3000
千米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臭氧吸收紫外线
升温
;
有
利于高空飞行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
类关系最密切
随高度的增加而
上升
水平运动
平流层
50-55
千米
对流层
低纬厚:
17-18
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
中纬:
10-12
千米,
减
对流运动
高纬薄:<
/p>
8-9
千米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
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
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
蓝色等。
2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
CO2
和
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
(获得太阳辐射多少)
的主
要因素:
纬度因素,
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
< br>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
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同时,
它的大小
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
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
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
水平运动—
--
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
/p>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北半球
在风向右侧,
南半球在左侧)
,
只改变
风向,
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方向相反,
既减小风速,
又改变风向<
/p>
(摩擦力越大,
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
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
注意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成
因
(热力或动力原因)
。
(四)
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
半球来说,
大致
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p>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
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
p>
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
布:
7
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
保留(夏威夷高压);
1
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
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
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
气候类型
主要成因
风
冬季
向
夏季
东亚(东亚季风)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概念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
气
降水的分布
天气举例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天气
举例
气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上升
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下沉
多晴朗、干燥天气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
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
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
在它们
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
相互
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
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
及对小范围的蒸发、
降水环节进行影响,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
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
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大陆西岸为寒流
< br>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 br>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
,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
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
克海港
气候
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
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
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
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
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