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2019高考地理考点归纳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1 07:18
tags: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村长)


2019


高考地理考点归纳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



天体系统的级别



< br>总星系——银河系


(


河外星系


)


——太阳系


(


其他

恒星系统


)


——地月系







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



较 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


地表温度适 宜


(


平均气温为


15

< br>度


)






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p>
(1)


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


11< /p>







(2)


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





影响< /p>


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



自转、公转的特点







5.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 线


(



)


——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时——太阳高


度是


0

< br>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





(2)


地 方时差:


东早西晚,经度每隔


15


度相 差


1


小时。






(3)


地 转偏向力:赤道上


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



昼夜长短的变化



< br>(1)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


纬度昼 长夜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


长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


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 ,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





1






26




北 半球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


纬度越高,


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 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出现极夜现象。






(3)


春分日和秋分日,

< p>
太阳


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


12


小时。






(4)


赤道全年昼夜


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


向南北 两侧递减。






(2)


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


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


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


冬 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


归线,


正午太阳高 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此时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 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


春 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


直射问题:


一年之中,


有两次直射的是 南北纬回归线之间,


有一次


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


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


纬度。






(6)


日出日落:


昼夜长短。


日出变早,


日落同程度变晚。



(7)


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



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


使太阳辐


射具有季 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 p>
3



4



5


月为春季,


6


< p>
7



8


为夏季,


9



10


< p>
11


为秋季,


12



1



2


为冬季。< /p>







9.



地球的圈层结构



< br>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


部圈层。


(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





(1)


地 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


(



波、横波


)


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





2






26




由 岩石


(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


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


地。




岩石圈:地壳


+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


外部圈层: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





























3






26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



岩石的三大类



(1)


岩浆岩


(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而成


)





(2)


沉积岩


(


岩石在外力的风化、


侵蚀、


搬运、


堆 积、


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





(3)


变 质岩


(


变质作用


)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


三大类岩 石转化



)






2.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主要 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


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


(


背斜和向斜


)


和断层


(


地垒和


地堑


)







(2)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


力。使高低 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V


型谷、


u



)


、流水堆积地貌


(


冲积


扇冲积平原——山前


;


河漫滩——河流中下游


;


三角洲——入海口


);



蚀地貌


(


风蚀洼地、蘑菇


)


、风积地貌


(


沙丘


)







冰川侵蚀


(


冰斗,角



)


、冰川地貌


(


冰碛地貌


)






3.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


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 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


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 多集中分布在


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



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


短波


)


、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


(


长波


)


、大气增温、大气辐射


(


长波


)


、大气逆辐射


(


保温作用


)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





4






26




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 /p>


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 /p>


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


(



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


,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


越强。






(3)


大气垂直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


压梯度力,


形成风

< br>(


直接原因


)





(4)


热 力环流。


(


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5.



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近地面有


7


个气压带

< p>
(


高低压相间分布


)


,< /p>


6



风带。


(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


(


干湿冷热


)


< p>
地图册


)





(1)


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


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


林气候


(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





②副热 带高


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


30

< br>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


成少雨带


(

< br>东亚季风区除外


)


,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 候


(


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 南美智


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





③信风 带:由副高吹向


赤道低压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 /p>


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


风。






(2)


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


由来自低纬的暖气 流与


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


纬西风带:


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 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


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 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





5






26




陆 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 哥


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

< br>新西兰等


)





(3)


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


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 ,


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

< br>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

< br>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 br>北半


球右偏成东北风,


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 p>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 方向:就北半


球而言,


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5)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


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


)



热带沙漠气候


(


热带高气压带


)


< p>
温带海洋性气候


(


中纬西风带

)







(6)


气压带、

风带


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


(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冬


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





地中海气候


(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







(7)


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




冬季一


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 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七月,亚


欧大陆:亚洲低压,太 平洋:夏威夷高压。







6.



常见的天气系统




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

一个整体


(


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



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


燥天气。







7.


< /p>


水循环


(


循环示意图

)



(1)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


(


大循环


)


、 陆地循环


(


水量很少


)



海洋循环


(


水量最大


)





(2)


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

< br>降水、


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


意义:维持





6






26




全 球水量平衡


;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


更新陆地水资源


;


塑造地表形态

< p>
;



系四大圈层。






中纬度 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


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 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


有一定的影响,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 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明显增


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



常见的自然灾害



< br>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


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环境治理























7






26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


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




< br>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


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


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


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1)


环境污染:


水、大气


(


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 /p>


)


、土、固体废弃


物、噪声、放射性物质 、海洋污染






(2)


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 /p>


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


(


森林、湿地


)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1)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 /p>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


内 涵——经济、


社会、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


代际


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 br>②持续性原


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


地区性环境问 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


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



协调人地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清洁生







清洁生 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


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











8






26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



遥感在资源普查、


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


获取,


对地表


物体进行远距离 的感知。






资源普查:


矿产、

< br>生物、


水资源。







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






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


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


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 干点、


线进行野外验


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 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


力,提高效率。







2.



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 /p>


(GPS)


的作用







3.



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 /p>


(GIS)


的功能






处理地 理空间数据,


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城市信 息管理与服


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4.



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


即把整个地球


信息进行 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1)GPS


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


分:空间部分—


GPS


卫星星座


;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

< p>
用户设


备部分—


GPS


信 号接收机






特点:


全能性


(


陆地、


海洋、


航空和航天


)



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专门


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

< br>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9






26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长



1.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


影响到人 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


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 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


< /p>


三低


(


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


)



“高低高”向“三低”过渡


(



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


。——底和高的分界值:


0.1%






3.



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


;


亚洲净增人


口数量最多。






4.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


(


中国实行计


划生育


)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


(



国靠发展生产力


)





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


(


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


)



政治


(


政 治迫害、


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


、社会文化


(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


)


、生


态环境、其他因素


(


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








2.



人口 迁移的意义


(


效应


)



(1)


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


劳动力。






(2)


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


增加了难度






3.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量。人 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 p>
(






10






26




境 承载力


)


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

































11






26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



城市功能分区



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


(


土地利用


)


发生集聚






(1)


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 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


量大


;

< br>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


( CBD)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


便捷——面积有限,


但需求量大






(2)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


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 br>





(3)


住宅区:是城市最


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 br>(4)


文化区:


一般要求环境优美,

远离工业


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


服务范围




★小城市:


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


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 市:地域


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 br>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



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


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


城市区位。






2.



社会经济方面




(1)


农业基础






(2)


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


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 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 br>(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


兴,运河淤塞后—衰

< p>
)







(3)


政 治


(


如行政中心


)

、军事防卫、宗教、





12






26




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 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



;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




100


万 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 出现逆


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


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 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


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


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大气污


染严重






(2)


对水文的影响:


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

地下水漏斗


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 ,


河流汇


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


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


对生物的影响:


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





13






2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7: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6833.html

2019高考地理考点归纳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