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
1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
1
)天体系统的含义:宇
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
2
)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p>
(
3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
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
2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
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
2
)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外
部
自
身
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适宜的温度条件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有液态水
原因
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地球内部物质
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液态存在
★考点
3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p>
(
1
)太阳直接
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
2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
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
3<
/p>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气)<
/p>
.
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
/p>
★考点
4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1
)太阳
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
2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
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
(
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
”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
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
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
< br>5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
6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
1
p>
)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
停地自
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
是1个太阳日。
(
2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
p>
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
12
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
点,昏<
/p>
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8
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隔
15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每隔
1
°,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
3
)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
把经度
15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
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北京时间的含
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经
120
度
的地方时)
。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
区时
=
已知地的区时±
1
小时×时区差。
解题步骤:
第一步,求两地时区差:
同侧减,异侧加;第二步,求出区时值,东加西减,知西求东用加号,知东求西
用减号。
补充考点: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
动方向的影响。
(
1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
p>
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向。
(南左北右)
(
2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
前进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
3
)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堆积、侵蚀)都有影响
。
(
4
)河
流侵蚀与沉积有时候考察离心力。河流拐弯处内侧(凸岸)沉积,外侧(凹岸)侵蚀。
★考点
7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
1
)黄赤
交角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
23
°
26
′。
(
2
)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
因季节而变化,地球在公转
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
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
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纬
23
°
26
′之间作有规律回归运动。
(
3
)地球
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
4
)黄赤交角与五带:若黄赤交角变大,则
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若黄赤交角
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温带
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考点
8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
1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夏至日:
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
夜;
冬至日:
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
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春分日、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
<
/p>
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
/p>
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
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
2
)四季形成的原因
补充:
(
1
)春秋分
6
点日出正东,
18
点日落正西
夏季六点前日出东北,十八点后日落西北
冬季六点后日出东南,十八点前日落西南
(
2
)日出地方时
=12
减二分之一昼长
(
3
)以夏至冬至为中心两侧昼长相等
(
4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反相关,影子方向和太阳方位相反。<
/p>
(
5
)正午太
阳高度以直射点向南北递减。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练习
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
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p>
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近日点、远日点
第二部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
/p>
1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
部
圈
层
内
部
圈
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重要特点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拨越高,气压越低。
水圈由地球表层
水体
(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
p>
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
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
渗透、相互影响的结
果,同时它对其他三个圈层发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地壳可分
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分为
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
/p>
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p>
图中
1
表示地壳,
2
表示
地幔,
3
表示地核,
A
表示莫霍面
(
33km
)
p>
,
B
表示古登堡面
(
2900km
)
。
< br>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p>
★考点
2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
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
1
p>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
类
岩浆岩
形成过程
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上升过程
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
岩;喷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
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典型岩石
花岗岩
玄武岩
砂岩、
砾岩、
页岩、石灰
岩
石灰岩变质
为大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页岩变质为
板岩
(
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
循环过程。
★考点
3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其地表形态(地貌)
(
1
)地质构造与地
表形态(地貌)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
基本地质
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
。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
形态或
外貌,也称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力与外力形式相互
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
结果。
(
p>
2
)褶皱(地壳运动——挤压作用)与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构造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的地貌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常成为山岭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常成为谷地
两翼岩层较老
或盆地
形成地貌
山岭或高低
谷地或低地
侵蚀后的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
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
我国对应的地貌
华山、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3
)断层(地壳运动——压力作用、张力作用)与地貌
断层构造
地垒
地堑
岩层运动
相对上升
相对下降
★考点
4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塑造
(
1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从作用方式看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方式。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流水
侵蚀
溶蚀
冰川侵蚀
对地貌的影响
使地表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
“V”
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
壑
形成溶洞、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
形成冰斗、角峰、
“U”
形谷
海浪侵蚀
沉
积
作
用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
冰川沉积
海流沉积
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等
形成静止沙丘、黄土堆积
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形成冰碛地形
形成海滩
(
2
)由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景观图
第三部分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考点
1
:大气的垂直分层与特点
< br>★考点
2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
3
:
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
1
)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
射红外线,
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
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
保温作用。
(
2
)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与大气对太阳削弱作用有关,
有云的夜晚气温不会太低与大气保温作用有
关。
(
3
)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
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
4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
5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
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
6
)解释气温日较差晴天比阴天大的原因
?
★考点
4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1
)大气
运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
风
)
。
p>
热力环流的几个规律:
a.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上升,多阴雨天气(热低压)
;近地面气温高,反之(冷高压)
b.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c.
高压低压,均为同一水平面比较
d.
近地面和高空高低压相反
e.
气压高的地方等压面向高处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