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八年级上物理第1-5章知识点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1 03:41
tags: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layup)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与时间



1

< br>、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


m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


(km )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 微米


(μm)


、纳米


(nm)


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0


3

< br>μn




lμm=10


3


nm



lμm=10


-6


m



1nm=10


-9


m



2


、身体上的尺:人走一步约为


50cm


;脉搏一分钟跳动


60

< p>


80


次。


< p>
3



①、


零刻度线


(


或某一刻度


)


要对 准被测物左端,


尺的位置要放正或与被测物平行。


(厚


刻度尺,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




②、视线要正对刻度线或与尺面垂直。



③、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


注明单位。



④、读数时,要


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p>


4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



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 都有误差,


误差只能尽量减小,


不能绝对避免;


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小误差的方法:


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实验方法。



5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


s




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


(h )


、分


(min)


等。它们之间的换算 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6


、科学探究的主 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与收集数据、分析与 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7


、测一张 纸的厚度:


用刻度尺测出


n


张纸的厚度


L


,则每张纸的厚度为


n/L


。测细铜丝


直径: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


n


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


L


则细铜 丝的直径



L/n


。测地图上的距离: 取一段棉线用胶水沾湿,将棉线贴在地图上与铁路线重合,


用笔在起点和终点做记号,取 下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点的距离。



测球的直径:



圆锥的高:



硬币的直径:





二、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



1


)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


别的 物体


的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 /p>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的时候,事 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可以是静止或


运动的。选取的参 照物不同,对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描述可能不同)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我们平常所说的


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


的,总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2


、匀速直线运动


< p>


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注意:因为匀速直线运动中 的速度不变,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


v



s



t


都没有关)




2


)速度: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含义: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v


?


s


,其中


v


表示速度,


t


表示时间,


s


表示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t




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


速度的单位是


m/s



常用的单位还有


km/h

< p>



dm/s




km/min



1


等,



1m/s=3.6km/h


3


、平均速度





定义: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某 段路程跟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公式:


v


?


s





v


表示平均速度,

< br>s


表示一段或几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t


表示通


t


过该路程所用的时间



(注意


t



s


的对应)




三、测平均速度实验








1


、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是为了方便记录时间



2


、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



3


、是变速直线运动



4


、注意路程与时间单位。




四、需了解的常识:



1.



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 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


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


星是静止 的


,但以太阳或月亮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2.


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运动物体的速度。


(课 本


P13



P20




五、图像的典型例题:



< p>
1



如图


3


所示,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用甲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









乙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cm




答案:


1cm 2.3cm(2.2-- 2.4cm


均正确


)


2.40



2.39-- 2.41


均正确


)



2



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 /p>


在途经太湖路时,


路边蹿出一只小猫,


他 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


1


为紧急刹车前后汽


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像,根据图像分析


不正确


的是 (





< /p>


A


.紧急刹车发生在


8

< br>:


27


B


.在


8



23


< br>8



27


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 进



C


.在


8



20



8< /p>



30


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



60


千米


/




D


.在


8



20


~< /p>


8



30


时间段 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


60


千米


/





2


解析:


图像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速度,单位是千米


/


时。图像的起点是


8



20


,对应的


速度是


40


千米


/


时;中间有三处拐点:< /p>


8



23


对应的 速度是


60


千米


/

时,


8



27

对应的速度


是也是


60


千米


/


时,


8



27


多一点(约


8


:< /p>


27



10


)对 应的速度约


12


千米


/


时。图像的终点



8



30


,对应的速度是


40

千米


/


时。这样我们就弄清汽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可以


分成四段:第一段,从


8



20



8



23


,汽车的速度由


40


千米


/


时逐渐增加到


60

< p>
千米


/


时;


第二段,从< /p>


8



23



8



27


,汽车以


60


千米


/


时 的速度匀速前进;第三段,从


8



27



8



27< /p>



10


,汽车急刹车,速度由

< p>
60


千米


/


时降到约


12


千米


/


时;第 四段,从


8



27


10



8



30



汽车逐渐增加到

< p>
40


千米


/


时。因此。< /p>


A



B



C


三个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


D


点拨:


图像能直观展示物理过程,


其中包含的信息是丰富的。


我们一般从这几个方面去认识


图像:


认清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看准图像的起点 和终点,


注意图像的拐点。



样就能弄 懂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3



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 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


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


经 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


2


所示,


在图


3


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


时间内两人 运动路程


s


、速度


v

< br>与时间


t


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解析:


从试题结合图


2


看出,甲、乙都做匀速 直线运动,路程不断变大,但乙的速度大。有


些同学仅仅根据甲、乙的位置关系做选择, 比如根据图


2


中甲在上面、乙在下面,就选

A


或者


C


;或者根据图

< p>
2


中甲在左边、乙在右边,就选


D


,这是非常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就是


不会看图像,或者混淆路程图像与速度图像 。路程图像的纵坐标是路程


s


,速度图像的纵坐


标是速度


v



A


图表示甲、乙的路程不断增大,但相同时间甲的路程长,与图


2


不符。


B



表示甲、乙的路 程不断增大,但相同时间乙的路程长,与图


2


相符。

< p>
C


图表示甲、乙的速度


保持不变,但甲的速度大。


D


图表示甲、乙的速度不断变大,但甲的速度大。


答案:


B



点拨:


匀速直线运动



s-t


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v-t


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


变速


直线运动的


s-t


图像是一条曲线,


v-t


图像与横轴不平行。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 p>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并没 立即消失


(因


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正 在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

< p>
、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


无线电话交谈。






声音在 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


快,气体 中传播最慢。


15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

< br>340m/s


。在敲击铁管的过程中,使铁


管发生了振动 ,


因而发生的声音通过铁管、水、空气三种介质传播。但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

< p>
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因而听到三次声音。先



3


听见的是铁管传来的声音,最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



1


、声音的三个特性:




1


)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由


发声体决定。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




2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提高响度的方法有三种:



A


加大声源的振幅


(大力敲鼓)


B


靠近声源


C


使声音更加集中(听诊器)




3


)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它是由发声 体的材料、结构和


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利用音色可区分声音




2


、频率 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


Hz< /p>



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 ~20000Hz



人们把低于


20H z


的声音叫次声,高于


20000Hz


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波的应用有


:超 声检查内脏器官、声纳探测潜艇、鱼群;超声波粉碎结石




三、噪声



1


、①、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噪声:


从物理角度看,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无规则


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 出的声音。


从环保


角度看,


凡是


妨碍


人们正常休息、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即对听觉和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


是噪声。



③、


人们用分贝


dB


来划分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超过

< br>50dB


就会影响睡眠,


70dB


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


90dB


以上的 噪声环境


中,会影响听力。



2


、控制噪声、减少噪声的三个措施是:


从声源处减弱

< br>(给汽车的排气管加消音器,可减少



排气噪声)





从传播过程减弱


(道路两旁的隔音墙 ,可减少噪声的干扰)




人耳处减弱 (


录音室的墙面上装有消声材料,可减少回声干扰)




四、声的利用



1< /p>


、声的利用:



1


)声音可以


传递信息


: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超声波)水 母耳预报台


风、地震(次声)






2



声音可以


传递能量



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超声波去污、

超声波粉碎结


石、次声波除草



2


、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



0.1s


以 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即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


17


米。< /p>


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


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注意:利用回声测距,要把声音来回的总路程除以


2.


五、典型例题



1



百米比赛时,裁判员是看到发令枪冒出烟雾开始计时而 不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为


什么?



答:


因为一般来说声音速度只有


340m/s

< br>,因而声音从发令员传到裁判员哪里需要一定的时


间,如裁判员是听到枪声才开始 计则计出来的成绩比实际成绩偏小(约偏小


0.3s


)。所以< /p>


裁判员不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


而是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 。


因为光速比声速快很多,


可减少误差。




2


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 人骑兵的活动,


常常把耳朵贴在地上听,


试解释这样做的


道理。




4


答:


由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在土地中比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当马蹄


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发出声音,声 音沿土地可以传播,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土地上,通


过土地听到敌人从远处靠近时的马蹄声 或步行靠近时发出的声音,以便及时获得敌情。



< p>
3



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 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


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


.振幅







B


.响度







C


.音调







D


.音色





解析:


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实际上实在改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


改变音调的考题,在


今后的中考中还要继续出现,

< p>
重点会分析弦的长短、


松紧、


粗细的变化,


空气柱的长短变化,


对音调的影响。


记住“越 短、越紧、越细、越薄的发声体,音调越高。


”选


C



4



用大小不同的力 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叉


,


比较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音色均


不同





解析:


用 大小不同的力轻敲和重敲,


两次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响度就会不同,前者响

< p>
度小,后者响度大。





B



< /p>


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



振动频率与由发 声体的材料、


结构决定。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

< br>料、结构和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色不同,即使是同一发声体 ,当它的


结构发生变化时,其音色也会不同。


借助于仪器还可以 发现,


不同音色的声音,其声波的波


形是不同的。




5


.医生在诊病时使用 听诊器,听诊器(






A


.能使 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


.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


.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


.能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解析: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分散,分散后响度减弱,能量减小。为了能准确地诊病, 医生用


听诊器的目的是通过固体传声,而在传声的过程中减小了声音的分散和能量损耗。


答案



D


2 0


.如图所示,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分别装有


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由


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如果 能分别吹出“


do



1


)”“


ri



2


)”“


mi



3

< p>
)”“


fa



4


)”四个音阶,请说出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


< p>


2


)四个瓶子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


)应用上述实 验的结论,说明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声音的道理。



2


)向瓶口吹气时,瓶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空气柱越短 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



堵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因而振动的频率不同,


产生声音的音调也不同。



解析

< p>
:吹瓶口时,是瓶内的


空气柱振动,空气柱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 难振动,频


率越低,音调越低


。吹出“


do



1


)”“


ri



2


)”“

mi



3


)”“

< br>fa



4


)”从低到高的四个< /p>


音阶是丙、


乙、


甲、

丁。


吹笛子时,


用手堵住笛孔,


空 气柱的长短不同,


空气振动频率不同,


音调不同。


注意图中的四个瓶子,在敲打时和吹气时,同一个瓶子发出的音调不同,是因为


振动物体不同。


答案


:(


1


)丙、乙、甲、丁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摄氏温度:



1


)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


)摄氏温度 的规定:把


一个标准一个大气压


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p>


0


℃;把一个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 定为


100


℃;然后把


0


℃和


100


℃之间分成


10 0


等份,每一等份


代表


1


℃。




5



3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


5


℃”读作“


5


摄氏度”

< p>


“-


20


℃”读作“零 下


20


摄氏度”或


“负


20


摄氏度”



二、温度计



1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的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造的;



2



< p>
温度计的构成:


玻璃泡、


均匀的玻璃管、


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


(如酒精、


煤油或水银)



刻度;



3




温度计的使用:




1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


量程、分度值


(每 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


,并估测液体的


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 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


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 和容器底部





3




读数时,玻璃泡


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 视线要与温度


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




测量范 围:


35


℃~


42

℃;分度值为


0.1


℃;



3




体温计 读数时


可以离开人体




4




体温计 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 br>


四、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 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 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


、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 p>



2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


( 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非晶体没有


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 温度)




4


、晶体熔化的条件:




1




温度达到熔点;



2


)继续吸收热量;



5


、晶体凝固的 条件:



1


)温度达到凝固点;




2


)继续放热;



6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



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



B < /p>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


50


℃)


,开始


熔化;




3



BC


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



C


点为 液态,温度仍为


50


℃,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



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



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



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


℃)


,开始凝固;




8



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



F


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


50


℃;




10



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3: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5772.html

八年级上物理第1-5章知识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