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p>
举例:人靠声振带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
器靠里面的空
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
等。
2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
音并没立即消失。
解释: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
、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
放)
5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
、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
体中最慢;
p>
6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
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7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8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 br>m/s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
算公式是
v=s/t
;声音在
15
p>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
9
、回声: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
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
狭
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听见回声的最小距离为
< br>17m
)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
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
、听到声音正常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
,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
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
音
.
3
、耳聋的分类:鼓膜、听小骨
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
、骨传导: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例子:贝多芬耳聋后听
音乐、我们说话
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注:骨传导的性能
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
5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
。应
用: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
(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
应的应用)
三、声音的三个特征
<
/p>
1
、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
/
秒又记作
Hz
)
2
、超声波和次声波
:人耳感受声音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
~
< br>20000Hz
,高于
20000Hz
< br>叫超声波;低于
20Hz
叫次声波;应用:次声波有大象
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产生次声波;超声波有猫狗
等动物听觉、<
/p>
B
超等。
3<
/p>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
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 br>)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4
、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应用: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可
以看西瓜熟没、瓷碗的好坏
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
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
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
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
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
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dB
p>
;为保证工作
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70
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
。
4
、减弱
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音的利用
1
< br>、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
,打
B
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
纳等等)
2
、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
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
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可用
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
/p>
分类:人造光源(如电灯、点燃的火把、油灯、燃烧的蜡烛等)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
火虫、
恒星)
说明:光源指的是自身
能发光的物体,不包括反射光的情况。如月亮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自行车的
尾灯、公路上
的交通标志牌及放电影时的银幕的光等。
2
< br>、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说明:如果介质
不均匀,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路线也会发生弯曲。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
是不均
匀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
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它了。
3
< br>、光线: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形象、直观的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方便研究光学现
象而假设虚构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4
、常见关于光直线传播的现象:①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
明的物体,
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④小孔成像:成
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
、
光速:光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在真空中的速度
C=3
×
108m/s=3
×
105km/s
。
说明: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
中的速度小,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
,在
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2/3
。
规律总结: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光的反射定律:
1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
、概念: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
点)
、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从反射
p>
面反射出去的光线)
、法线(经过入射点所做的反射面的垂线)
p>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
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3<
/p>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
线的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拓展:
A
.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
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
即三线合一。此时,入射角
、反射角均为
0
度。
B
.光路可逆原理
误区警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逻辑关
系: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所以,在光的反
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
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平面镜成像
1
< br>、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大
小相等。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3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
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4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问题一般分为两类:①已知平面镜、物体和像的三者中的两者的位置关系,求
剩余一项的位置。此种类型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②求可见范围,此种类型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规律总结:作图的方法有两种: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规
律,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题目的
要求。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先要确定像的位置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先要画出法线。
5
、分类:
⑴
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
,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
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四、光的折射现象
1
、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线的传播方向一
般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光线返回原来的介质,发生反射现象,另一部分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折
射现象。
因此光的折射现象就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
化的现象。
2
、
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
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①光从水中
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②光从空气垂直射
入
(或其他介质射出)
,折射角
=
入射角
=
0
度。③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
/p>
3
、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
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
位置
高
海市蜃楼
4
光的折射定律与光的反射定律的异同:
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折射定律
不
介质方面
1
反射学线和入射光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不同介质中
同
线在同种介质中
(或同种不均匀介质中)
点
角度方面
2
反射角始终等于对
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
应的入射角
相
三线共面
1
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p>
同
分居于法线两侧
2
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测
点
两角关系
3
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可逆性
4
光的反射光路和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
误区警示:因为先有入射光线、入射角决定折射光线、折射角,所以在叙述折射规律时,应注意两
者的因果关系,先说折射光线(折射角)
,后说入射光线(入射角)
,折射角的大小随入射角的大小改变而
改变。
五、光的色散
1
、
光的色散现象:
当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
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说明:
①白光不是单色光
,
而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②不同的单色光偏折的程度不同,红光最小,紫光最大。
2
、物体的颜色:
①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它颜色的光消失,只能留下红
< p>色,说明其它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了,只能让经光通过。如果放置一块蓝玻璃,则白屏上呈现蓝色。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在光的色散实验中
,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
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
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果把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只
有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
是暗的。
规律总结:如果物体是不透明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
所有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其他颜
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六、看不见的光
1
、红外线
①定义:在光谱的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
②特性:
A
.
热作用
强。一切物体都在不断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
辐
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吸收红外线。
B
.
穿透能力强:可穿透云雾。
③作用:加热物品、红外遥感技术、遥控装置
2
、紫外线
①定义:光谱中紫外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
②特性
A
.
化学作用强:能使相机底片感光,能促进人体内维生素的吸收
B
.
生理作
用强:能杀死微生物,可用来杀菌、荧光作用强: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来验钞,进
行
防伪等。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1
、常见的透镜
2
、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
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
F
)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
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
f
)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名称
又名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
、透镜的一些基本规律
⑴
u
=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
u
=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
,当像距小于物距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凸透镜成像规律
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
br>4 <
br>(
( ( <
br>三心共线
像。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
p>
f
照相机、摄影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投影仪
u=f
不能成像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3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
1
)照相机:
①镜头是凸透镜㈩
②物体到透镜的距
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③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
(
2
)投影仪:
①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②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③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④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屏幕
(
3
)放大镜:
①放大镜是凸透镜;
②放大镜到
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③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
、凸透镜成像动态分析
<
/p>
(
1
)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成实像时:
物距与像
距移动方向相同(物距变大,像距变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
。像的大小变化与像距的
变化情
况成正比(像距变小,像也变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成虚像时:
三、有关透镜的一些问题
1
、透镜光学作图
1
)
、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
传播方向不改变;
(
2
)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
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
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
(
3
)
、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
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2
、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
/p>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
,下面放一张白纸,调
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
,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
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3
、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
/p>
(
1
)
、用手摸
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
)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
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
)
、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
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4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
1
)
、器材:凸透镜
、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
2
)
、注意事项:
: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
直线上;又叫
三心等高
(
3
)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
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
(
4
)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
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四、近视、远视及矫正方法
1
、
眼睛成像原理
: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
缩小的
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
体了。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
2
、近视及远视的矫正方法:近
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物体成像在视
网膜后,用凸透镜矫
正。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
、显微镜
:
显微镜由
目镜和物镜组成,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
仪的
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
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
、望远镜
: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
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显微镜和望
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成放大、倒立、虚像放大倍数。
-
-
-
-
-
-
-
-
-
上一篇:电磁波教学设计
下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