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及练习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3-01 03:32
tags:

-

2021年3月1日发(作者:方块电阻)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重点、难点:



1.


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刻度尺的读数方法



知识点分析:



(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


发现并提出问题






2.


做出猜想和假设






3.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4.< /p>


通过观察、实


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









5.


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二)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




1


)长度的单位


:



在国际单位制中(


SI


制)


:


米(


meter



(m)


是基本单位,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 还有: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p>



、毫米(


mm




微米(μ


m


)和纳米(


nm





在我们的物理学中统一国际单位制。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



10


3


m




















1dm



10


-


1


m


















1cm



10


-< /p>


2


m



1mm



10


-


3< /p>


m



















1


μ


m



10


-


6


m

















1nm



1 0


-


9


m



2


)正确使用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做到 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


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


代表的长度值不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而且还涉及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

< p>
分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②使用时: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1>


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


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 齐被测对象的一边,


必须放正重合,



能歪斜;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2>


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


视线与刻面垂直,


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3>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 p>
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学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


mm



用它测量长


2c m


的长度,


若正好对准在刻度线上时,


正确记录应为


2.00cm



其中


2.0cm


是尺面准确读出的数,


由于有估 读数,需在毫米的


10


分位上加


“0”





3


)长度单位的换算



应掌握


km



m


< br>dm



cm


< br>mm



μm


六种单位间的换算。




4


)正确 认识误差



①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 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


因素等。


< br>②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准确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在

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5


)在长度测量中,常遇到一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 尺测量,如球的直径、一张


纸的厚度等。但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是可以 测出它们的长度的。下面是在


测量中常用到的几种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


/


63



①化曲为直:





②以多测少或以少测多:③替代法:④利用工具平移:




【典型例题】




1.


用皮卷尺测量球场的宽度,记 录的数据是


25.36


米,这个皮卷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A. 1mm








B. 1cm







C. 1dm









D. 1m


解析:


本题要求“由数据推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根据的是记录数据的规则。根据规


定,记录数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 值,那么倒数第一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本题中该位


(数字“

3”


所在位)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


1

分米,所以本题应选


C







考点分 析:


考查学生对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2.


某人用学生三角尺测同一个木 块长度时,记录下五组数据:①


6.78cm


,②


6.74cm




6.77 1cm


,④


6.93cm


,⑤


6.75cm


。其中哪几个数据的记录是正确的?平均测量值是多少?< /p>



解析:


第④组数据的准确数与其它四组 不同,这肯定是读数错误造成的。由于学生三角


尺最小刻度值为毫米,因此第③组数据记 录到


0.01mm


时就出现了二位估读数,属无效数据。


在计算平均测量结果时应排除无效的和错误的,同时仍应保留一位估计数,第二位应四舍五


入。第三位不用出现。



正确答案:



2


/


63




答:


第①②⑤组测量数据是正确的。木块的平均长度为


6.76cm




考点 分析:


考查学生正确挑选实验数据和利用平均值法减小误差的方法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只要取平

均值或使用精密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


D.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解析:


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 人为的


客观因素等。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不 可能消除


误差。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由于方法不当、人为主观因素(读错、记错等) 造成的,因


此在实验中错误应该避免也能够避免。



正确答案:



BCD


考点分析:


考查学生对误差的理解




4.


手边有三把刻度尺,第一把分度值是


1 dm


,第二把分度值是


1 cm


,第三 把分度值



1mm


,请问哪把刻度尺最 好,为什么?



解析:


刻度尺的准确程 度取决于它的分度值,


但它还和测量时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有关,


应该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在不知道具体的测量要求时,

< br>不能确定用哪把尺最好。



答案:


不能说哪把刻度尺好。因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它的分度值,但它还和测量


时需要 达到的准确程度有关,应该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在不知道具体的测量要


求时 ,不能确定用哪把尺最好。




5.


如图所示,


用两种尺来测两个物体时记录数据应为:

< p>
A


图为


__________cm



B


图为


_________ _cm





解析:


刻度尺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 /p>


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


值。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正确答案:


2.0






2.50


考点分析:


考查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6.


如何测一张纸的厚度?



解析:


由于一张纸的厚度非常小,比平常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无法直接测出,但


是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以少测多,可测


n


张纸的厚度 再除以


n


;测细铜丝直径可测出密绕



n


匝的宽度再除以


n


正确答案:


取同样的纸


1000


张,


然后测出其总厚度为


D



则每张纸的厚度就为


d


D/1000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


填空题:



1.




km



m



cm


、μ


m


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 p>










.学生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一


般是














2.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



60


μ


m










mm










nm




(< /p>


2



0.00026m

< br>=









km










cm



< /p>



3



0.5m


2










cm


2










mm


2



< /p>



4



3


×


10


4


mm


3










dm


3









m


3




3


/


63


3.


王刚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记了在记录的数据后标明单位, 请你帮他补上适当的单位。



-


一张纸 的厚度是


7.3


×


10


2











某同学的身高是


15.8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


25.8l












王刚左手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


12.9











4.


在 用放大倍数为


2


×


10


4


倍的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某动物细胞结构的图片中,


用 刻度尺测


得该细胞的直径约


1.6cm


,则该细胞的实际直径约为









m






5.


如图所示,张晓用他自己的直 尺(零刻线已磨损)测一木块的长度,他所用尺的分度


值是









,该木块的长度是









cm


,合









μ


m





6.


教室后面墙壁上挂着一幅中华 人民共和国地图,所用的比例尺是


1:600


万,则在地图


上长


lcm


的铁路线实际长度为

< p>








km< /p>


,地图上


lcm


2


的土地实际面积为








m


2





.


选择题:



7.

体育老师想测量新整修过的学校操场的长度,请你帮老师从下面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合


适的测量工具(








A.


长为


40 cm


,分度值为


1 mm


的钢尺






B.


长为


1.5 m


,分度值为

< p>
1mm


的塑料尺



C.


长为


4 m


,分度值为


1 cm


的钢卷尺







D.


长为


30 m


,分度值为


1dm


的皮卷尺



8.


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同一木块长度的四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9.


八年一班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支新的仙鹤牌


HB


圆铅笔的长度,


记录数据如下,其中(





)数据是错误的.



A. 171.2 mm





B. 1.712 dm





C. 0.01712 km




D. 0.1712 m



10.


为了验证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王旭用一把分度值是 毫米的钢尺测量一本课外书



的宽度,然后把尺放在冰箱中,过 一段时间后,他从冰箱中取出钢尺再一次测量此书的


宽度,这个测量的结果与第一次的相 比将会(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比较



11.


某同学用分度值是


1 mm


的刻度尺测 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三次,


测得的数值分别是:

13.46 cm



13.44 cm


13.44cm


,测得的结果应表示为(








A. 13.447 cm






B. 13.45 cm





C. 13.46 cm





D. 13.44 cm



.


实验题:



12.

< br>随着老城的改建,李奶奶家买了一套新居,新居客厅有一扇窗户,看上去窗户的高


度好象比窗户的宽度长,在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请你帮李奶奶设计一个比较窗户的高度与


宽度长短的方法。写出你所用的器材和操作方法。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


一)



一< /p>


.


教学内容:



1.


认识运动






2.


运动的描述




.


重点、难点:



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 /p>


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4.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 断一个


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


知识点分析



4


/


63


(一)认识运动



1.


宏观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


: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 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

< p>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 br>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 br>


对参照物的理解:



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


在运动还是静止,取 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 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


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 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


就是运动和静止 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


:



1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2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一、填空题



1.


关于下列物质世界常见的运动方式,各举两个典型例子




1


)物体的机械运动























































2


)分子热运动



























































3


)原子内部运动
























































2.


宇航员在用哈勃望远镜观察时,它们之间是相对













的。



3.


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








为参照物;地球东部卫星点静止在地球某处上


空,这是以








为参照物。



4.

< br>对于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这样分类:从视觉的直观性上分,可以分为









两类;从运动轨迹上分可以分为

















两类。



5.


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世界的






































的规律。



6.


我们常见到的滚滚的车流属于








运动,春季里的花香是由于








运动造成的。



7.


常见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存在,这三种状态存在主要与
















的情况有


关。



8.


物理学中把物体












叫机械运动。



9.


一切物质都由








组成。原子由















组成,原子核又由











组成,而它们内部还有结构。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二)




.


教学内容:



3.


运动的速度





4.


能量




.


重点、难点:



1.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不同。


s


s


v


?


v


?


t


。在 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


t


求出平均速度及速度的

< br>2.


掌握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单位。



3.


知道一切物体都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4.


知道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 同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过


程。



三、知识点分析



(一)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



5


/


63


1.


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国际单位:米


/





常用单位:千米


/






换算:


1



/



=3.6


千米


/




3.


匀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




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 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


的机械运动。







2


)速度计算:



①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


s



t


成正比,


s



t


的比值是不变的,即

< br>v


是不变的。



4.


变速运动及其平均速度:




1


)变速运动:常见运动物体的速度都是变化的,叫做变速运动。




2


)平均速度:



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它不 能把物体在某段路程内的


(或某段时间内的)的运动快慢都精确地表示出来。

< p>



其中,


s

< p>
表示某段路程,


t


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p>


v


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


的平均速 度。



(二)能量



1.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2.


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3.


能量形式具有多样性。



4.


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光能、太阳能、机械能、内能、 电能、化学能、核能。




5.


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互相转移。



6.


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


速度是描述物体








的物理量。



2.

< br>仿照表格中的例子填空,说明某一物体具有某种形式的能量或某一现象中伴随某种能




弯曲的弓



弹性势能(机械能)



流动的河水



动能(机械能)




重力势能(机械能)



燃料贮存




灯火照明





电能




内能



3.


请在以下小箭头上填写发生这一能量转化的装置、器具或设施



6


/


63



4



下图是 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该图

< p>
像,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信息一:它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二:
































信息三: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复习



重点、难点:



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及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4.


会用公式计算速度、路程和时间。



5.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认识微观世界 的运动。



6.


知道不同能量间可以相互转换



知识点分析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物质世界的能量:



1.


能量的种类






2.


能量的转化



3.


能量的利用



7


/


63



【典型例题】




1.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 的中华勇士号橡皮艇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


下面几种


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静止的





B.


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C.


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D.


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



解析:


若以岸边地面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橡皮艇、江水都向下游运动,而且运动得一


样快,而岸边的树是不动的。因此,上面的几种说法中只有“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 是


静止的”的说法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



B






2.


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 驶,


1


分钟通过了


1200

< p>
米的路程,小汽车的行驶速


度是(









A. 1200

< br>米


/





B. 20



/





C. 60



/





D. 0.5



/




解析:


已知: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


t


=1


分钟


=60


秒,通过的路程


s


=1200

< br>米,求:小汽车行驶的速度



s


1200



v


?


?



2


0



/



t


6


0



解:



答:


此题应选(


B





3.


< /p>



20


米的一列火车,以


36


千米


/


时的速度匀速通过 一铁桥,铁桥长


980


米。问这


列火车 过桥要用多少秒?



解析:


火车过桥的 全部过程是指从火车头进桥到火车尾驶出桥的全部过程,所以,所通


s

< br>s


v


?



t


?


t


v



v=36



过的路程

< br>s


应等于桥长与列车长之和。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



=10



/


秒,即可求


t

< br>


答案:


已知:υ


=36


千米


/








s



=20





s



=


980




求:


t



解:


列车过桥时间


< br>s


t


?


v



980



?


20



=


10



/




=100




答:


这列火车过桥要用


100


秒。




4.



两个火车站之间的铁轨为双轨。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火车站相向开出。


一列火车的


速度是


20



/


秒,


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


68.4


千米


/


时。


开出后两列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90


分相遇。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析:



9 0


分钟的时间里,两列火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行驶的路程如果分别为


s


1



s

2


。那么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


s


应 等于


s


1



s


2


的和。



答 案:


已知:


υ


1


=20



/





υ


2


= 68.4


千米


/




t


=90




求:


s


解:


其中一列火车的路程


< p>
s


1


=


υ


1


t



=20



/


秒×


90


×


60



< br>=108


×


10


3




8


/


63


=108


千米



另一列火车的路程



s


2


=


υ


2

t



90


=68.4


千米


/


时×


60

< p>



=102.6


千米



两个车站间的距离



s


=


s


1


+

s


2



=108

< br>千米


+102.6


千米



=210.6


千米


< br>答:


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


210.6


千米



考点分析:


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




5.


从甲地到乙地全长

< p>
60


千米,


汽车以


30< /p>


千米


/


时的速度行驶

15


千米后,


接着又以


45


千米


/


时的速度行驶到乙地。汽车从甲地到乙 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解析:

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是


60


千米。汽车在前

< br>15


千米行驶的速度是


30


千米


/


时,由此


可以求出汽车行驶这


15


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是


60


千米-


15




=45


千米。速度是


45


千米


/


时,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时 间也是可以求出来的。这样,就可以


根据汽车行驶的总路程和总的行驶时间求出它从甲地 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了。



答案:


已知: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s


=60


千米




s


1


=15


千米




υ< /p>


1


=30


千米


/





υ


2


=45


千米


/< /p>




求:


v



解:


汽车在前


15


千米行驶的时间



s


t


1


?


1


?


15


千米



0


.

< br>5



v


1


3


0


千米


/





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


s


2


=s



s


1


=60


千米-


15


千米


=45


千 米,行驶的时间



s


45


千米


t


2


?


2


?



1


v


2


45


千米


/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


s


t



s


?


t


1


?


t


2


?

< br>=40


千米


/




答: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


40


千米每小时。



考点分析 :


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6.


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 平直公路同向而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


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 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

< p>
______________


汽车运动得最快。



解析:


甲、乙、丙三个人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自己为 不动的物体来观察另外


两辆汽车的运动。


从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 静止不动,


可以断定乙汽车和甲汽车运动得一样快。


从乙看见丙 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和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往后退,可以断定丙乘坐的汽车


行驶在甲 乘坐的那辆汽车的前面,所以它运动得最快。上面的两个判断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进行观 察,得出的结果。



正确答案:




9


/


63


60


千米


0


.


5



?


1




考点分析:


考查学生对参照物这一概 念的理解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45


分钟)




.


填空题



1.


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一乘客感觉车站逐渐远离而去,他是选择











为参照物


的,若车速为


10



/


秒,那么


1


小时后离车站的距离为












千米。



2.


目前我国火车的最高速度为


140


千米


/


时,上海地铁列车最高速度为


25



/


秒,两者相


比,前者速度较












(填“大”或“小”




3.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图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地 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


汽车最快要











分钟。




4.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①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②



比较 通过相同路程所用


的时间。


我们在观看长跑比赛时,

< p>
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快些,


这是采用上述第







种方法;


而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用时间少的运动员跑得快些,这是 采用上述第







种方法。


(填写


序号)



5.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4


:


3


,则两


车速度 之比为









若两车 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


3


:


4< /p>



则两车速度之比为










6.


某运动员在一次


100m


比赛中,前< /p>


5s


钟跑了


40m


,之后又以


12m/s


的速度跑到终点,

则这个运动员在前


5s


内的平均速度为







m/ 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 s




7.


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 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


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请 写出两点)



信息一:它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二:































信息三:
























S/m


3 00


200


100


0

< br>5


10


15


20


25


30


t/s


骑车者


跑步者



.


选择题



1.


放在沿水平平直轨道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


的? (








A.


关着的车门



B.


这列火车的机车






C.


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D.



桌旁走过的列车员



2.


大型加油飞机给受油飞机在空中加油,处于相对静止。这时(








A.


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方向相同,但加油机速度大






B.


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方向相


同,但加油机速度小





C.


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方向相同,并且速度大小一样





D.


加 油机


和受油机飞行方向相反,并且速度大小一样



3.


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4


秒钟内通过


20


米的距离,那么,它在 前


2


秒钟内速度


一定是(








A. 80



/




B. 10



/





C. 5



/





D.


无法确定



10


/


63



4.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乙的


2


倍,乙通过的路程是甲的


1/4

< p>


则甲的运动时间是乙的运动时间的(








A. 1/4




B. 1/2




C. 2






D. 4




5.


一列队伍长


50


米,行进速度为


2.5



/< /p>


秒,经过一座全长


100


米的桥,从队伍 的第一


个人踏上桥到队伍最后一个人离开桥,总共需用(








A. 40





B. 50




C. 60




D. 80




6.


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4s


内通过


20m


的路程,那么它前< /p>


2s


内的速度一定是


< br>







A. 10m/s








B. 7.5m/s







C. 5m/s








D.


不能确定




.


计算



1.


小刚上午


9

点出发骑车前往相距


12


千米的外婆家,动身前他打电话告 诉外婆他到达


的时间,他先以


15


千米


/


时的正常速度骑了


12


分钟,因在路边书摊买书用了


6


分钟,为了不


迟到,他随后以


18


千米

/


时的速度骑行,最终按时到达外婆家。求:


(1)


小刚在全程的平均速


度;


(2)


小刚在电话里约定的到达时间。



2.

< p>
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


96cm


的引火线引爆, 引火线燃烧的速度为


0.8cm/s


,点火者

< br>点燃引火线后,以


5m/s


的速度向安全区跑去,问他能 否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炸点


500m


远的安


全区?(用两种方法)









第三章







(一)




.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声音





2



乐音的三个特征




.


重点、难点: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 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


快。



3.


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常识性地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 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


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5.


知道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


知识点分析:



(一)什么是声音?



1.









< br>体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发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的传播:



1)


声波:





2)


介质:



3)


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由近及远地传播出去。真空不传声。



4)


声速:





5)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6)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发声体振 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人耳接受到


声波引起听觉。


3.


人耳的听声能力:




1


)频率:物体在


1


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 :赫兹(


Hz




11


/


63


2


)次声:低于


20Hz


的声






3


)超声:高于


20 000Hz


的声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乐音: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1.


音调:是指乐音的高低。



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2.


响度: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也叫音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还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3.


音色:声音的特色。也叫音品。



【典型例题】




1.


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









次响声。



讲解:


在敲击铁管的过程中,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因而发生的声 音通过铁管、水、空气


三种介质传播。但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 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


在气体中最慢,因而听到三次声音。先听见的是铁管传来的声音 ,最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


气传来的。



正确答案:


三。


考点分析:



1


)声音可以以一切 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介质传播出去;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比液体和气体快。




2.


取一个小的半导体 收音机,用薄膜袋密封后浸在水中。打开收音机,你能否听到音


乐或广播?请说说理由。



解析:


收音机喇叭的振动,通过薄膜 袋中的空气,薄膜,水进入空气,再由空气传到耳


中,引起耳膜振动,由此听到了声音。



评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播声 音的介质。发声体的振动只有通过介质形成声波才


能使耳膜振动,听到声音。

< p>



3.


如何理解:< /p>


“不同物质传声本领不同”与“不同物质中声速不同”?



解析: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能量会逐渐损失而衰减。不同介质传声 本领不同指的是


声音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衰减程度不同,由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随距 离衰减情况不同所


致(不同介质吸声系数不同)


。如声源通过铁 向外传播能量比通过空气向外传播能量更有效,


故铁的传声本领强。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是指声音通过不同介质传播的快慢不同,由介质结


构特性决定。如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约是空气中的


4.5


倍。因此不同物质传声本领不同与


声速不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固体如橡胶,其传声本领比空气强,但在橡胶中的声速却


比在空气中小。




4.


下面形容声音的“高”


,指的是音调的有(







A.


这首歌声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B.


引吭高歌



C.


她是唱女高音的





















D.


高声喧哗



解析:

日常用语中的“高”


,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引吭高歌指放开嗓子唱,说明声< /p>


音的响度大;高声喧哗指声音大且吵人,它们都是指响度。而


A< /p>



C


两选项中的“高”都是


指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



正确答案:


AC


考点分析:


解此题很容易出现将音调与响度混淆、


科学用语与日常用语混淆的思维障 碍。




1


) 弄清音调与响度的区别,科学用语与日常用语的区别。




2


)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响度用大小来 描述。




5.


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








的音调高,








的响


度大。用小提琴和二胡同时演奏 《二泉映月》


,能分辨出琴声,是因为二者的








不同。



解 析:


牛的叫声响度大,但音调低,能传播较远,听起来响亮,但比较低沉。蚊子的叫


声音调高,但响度小,听起来尖细。小提琴和二胡同时演奏同一乐曲,即音调、响度相同,< /p>


12


/


63


但应能区别。是因为二者的音色不同。



正确答案:


蚊子、水牛、音色



考点分析:


考查声音的三个特征和决定它们的因素,从而区别这三个特 征。




6.


下图所示为示波器上观察到的几个波形。




a



和图


< br>b



为两个不同音叉的波形,


图 (


c




(< /p>


d





e


)所示分别是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图(


a


)和图(


b


)哪 个音叉的音调较高些?哪个音叉的音臂较短些?



< p>
2


)比较图(


c





d


< p>



e


)三图,小提琴、 长笛和法国号它们是否正在演奏同样音调


和频率的音符?




3


)假设三种乐器演奏同一音符,由于它 们的音色不同,你可以听出它们的区别,而你


怎样从示波器的屏幕上的扫描图形来推断出 这一点呢?



解析:



1


)从相同的示波器屏幕上看到在相同扫描时间里(


a


)图音叉的振动次数多(完


整的振动)


,因此单位时间内振动次数多,即频率高。而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故音叉(


a



的音调高,相对而言,音叉(


b

< p>
)的音调低。我们又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决


定音叉的音调 高低,主要是音臂的长度,可见音叉


a


的音臂稍短些。




2


)比较(


c




< p>
d





e


)三图,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它们在相同的扫描时间里都有


两个完整的振动波形,都作了两次振动,表明了它们的振动快慢即频率相同,由此可知它们


正在演奏同样音调和频率的音符。




3


)三种乐器虽然都在演奏同一音符,但是各自的音色是不同的。除了人耳可 听出作出


区别,在示波器的屏幕的扫描图上更可清楚地加以识别:原因在于三乐器的振动 波形图完全


不同,而振动图形能反映各乐器发音的频率组合情况不同,即音色不同。



评注:


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和音 色除了人耳能做出比较、区分外,更直观、形


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示波器。若有条件,可 以用音乐生日贺卡中的压电陶瓷晶片粘在发声体


上,在老师指导下,取出振动波形在示波 器上放大显示,探索决定声音三个特征的因素,提


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7.


亮亮和田田 两位同学欲测一段铁路的长,


但没有合适的刻度尺,


他们知道声 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


5000m/s


,于是亮亮站在欲测铁 路的一端,


田田站在铁路的另一端,亮亮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田田听到了两次响声,两 次声响的时间


间隔为


2s


,这段铁路有 多长?



解析:


用锤子在铁轨一端敲击 ,铁轨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可以在铁轨中传播,也可以在空


气中传播,由于声音在铁轨和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时间不同,所以


声音传到铁轨另一端是有先后 的,另一端的人就能听到两次响声。



s


s


t


1


?


?


v


1


5000


m


/


s



解:


声音从铁轨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声音在空气中从铁轨的 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时间


田田听到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


t=


t


2


?


t


1


?


2


s



t


2


?


s


s


?


v

< br>2


340


m


/

< br>s




解上述三个方程得


s=729.6m


评注:


本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 /p>


清两点:



1


) 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路程和空气中传播的路程相同,都等于铁轨的长度;



2



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声音传播的路程等于所求铁轨长度,在铁轨


13


/


63


中传播所用时间比空气中传播所用时间少


2s


。此题亦可采用下述方法解决:因为声音在铁轨


t


1


v


1


t


1


340


m


/


s


?


?


和空气中传 播的路程相等,


所以传播所用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 p>
t


2


v


2




t


1

?


2


s


5000

< br>m


/


s



解得


t


1


?


0


.


146


s


。铁轨的长度


s


?


v

< br>1


t


1


?


5000


m


/


s

?


0


.


146

s


?


730


m



8.


为什么不能用分贝表示响度?



解析:


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客观标准,


声音分贝数的大小反映的是客 观上声音的强弱,


而响度则是人耳主观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程度,因此不能用分贝来计量 响度的大小。响度用


人耳接收到的声波的能量来度量。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填空题



1.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












2.


在下面几种现象中,观察可知:



蜜蜂飞来飞去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蜜蜂翅膀的












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的












通过大量事实证明,所有发声的物体都伴有









现象。



3.


除夕之夜,亮亮在自家的阳台上看到一簇绚丽的烟花在空 中绽放,


3s


后才听到它在空


中的爆破 声,这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亮亮与烟花相聚的地方相距大约有










m




4.


把一个手机开机后放入玻璃罩内,用另一个手机在玻璃罩外对它拨号,可清楚地听到


手机的应答声。然后用抽气机逐渐抽取罩内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我们听到手机的< /p>


声音会










,由此可以推论出
























5.


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官,还要借助














。要找 出不同声音的区别,可以


借助仪器


















。图形曲线中的



















出现的个数多少,表示声源



的高低。









的大小,对应着声源振动幅度的大小。










的具体形状反映了声源


发声的特色。



6.


如图所示,这是我们敲击音调高低不同的两个音叉,示波 器上分别显示出两列声波的


图形。由此我们可以判定









振动得快,








频率低。




7.


如上图,


为重击、


轻击统一音叉时,


示波器上分别显示出两列声波的图形,








动幅度大,







响度小。



第三章







(二)




.


教学内容:



3



奇妙的声现象




4



噪声





5



声与现代科技




.


重点、难点:



1.


了解回声和共鸣





2.


了解混响现象





3.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4.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5.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


知识点分析



1.


奇妙的声现象



1


)回声: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被反射,反射回来再次被人们听到的声音 叫


做回声。




2



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 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


人耳能把原声 与回声区分开。



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不到


0.1


秒,回声就会增强原声。



混响: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混响。



14


/


63


混响时间:持续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3


)共鸣







4


)动物与声音



2.


噪声




1


)噪声及其来源: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从环保的角度看



城市主要噪声来源:



1


)交通运输噪声



2


)工业机械噪声



3


)城市建筑噪声



4


)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



5


)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




2


)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 p>


大小:以分贝(


dB


)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1


)噪声的作用:除草和诊病等



2


)控制噪声:



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控制噪声声源和削弱噪声的传播



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声途径中减弱




③在接收处减弱



3.


声与现代科技



1


)超生是个多面手





2


)次声本领大





3


)声识别技术



【典型例题】




1.


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 司机鸣笛后


4s


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

< br>10m/s



则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回声测距的问题,但比 回声测距加深了难度,因为在声音向前传播


的过程中,汽车也是向前行驶的,即声音传播 了


4s


,汽车也向前行驶了


4s


,汽车向前行驶了


声音共传播了




已知:


t=4s




v


1


?


10


m


/


s






v


2


?


340


m


/


s










求:


s


3



解:



答:


司 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660m





2.


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 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A.


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




B.


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


噪声干扰






C.


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 路两旁建隔音墙、在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




D.


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15


/


63



讲解:


减弱噪声的方法应首先考虑到 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这种方法的现实性。



A


项中,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是不可能的,人类要生产、生活,必然会产生噪声。

< br>B



中,将所有噪声源远离在真空容器中也是不现实,工 厂里发出的噪声是无法隔离的。


D


项中,


建筑工地不使用大型机械将无法施工。只有


C


项中的修建隔音 墙、植树种花是现实的,也是


有效的。



正确答案:


C



3.


战国初期,中华大地战火纷飞 。战争中的攻城技术花样不少,地道战术,是很厉害


的一着。为了识破敌人挖洞攻城的阴 谋,墨家利用声学知识,想出了一个办法。


《墨子


.

< p>
备学


篇》中讲到:守军在城内沿城墙根约每隔


6m


挖一井口,深约


3m


左右。让陶工烧制 坛子,每


个容积在七十八升以上,坛口紧绷薄牛皮,埋入井中,派耳朵灵敏的人日夜值班 ,将耳朵贴


在坛口上侦听。如果敌人正在挖地道进来,通过坛口的声音就能觉察。这种方 法不仅能判断


敌方是否在挖洞,还能从不同坛口的声音确定声源的方向,即地道的大致方 位。你能解释其


中的原因吗?



解析:


因为敌人挖地道的声波经由地下传到坛子,坛子内空气柱发生共鸣,再引起坛口


蒙皮的振动,因此声音就大了。并且根据三、四个相邻的坛子的声音响度差,还可以断定声


源的大致方向。




4.


你发现了吗?飞机的噪声在阴 天和晴天听起来有很大的不同,


晴天听起来轻快且短


促,阴天听 起来深沉、久远并清晰,你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 br>解析:


阴天的云层比晴天的厚,而且由于阴天的空气潮湿,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并 且由


于声音在水蒸气中的传播速度快,被云层吸收的声音少,这使得飞机的噪声在阴天听 起来深


沉、久远并清晰。晴天云层稀薄、空气干燥、大部分声音被云层吸收,在空气中散 开来,所


以声音在晴天听起来轻快且短促。




5.


听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录音,会 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但是听别人录下的声音,却很


像?



解析:


我们是从两个途径听到自己的声音,一个途径是声音通过空气 传入耳膜,引起听


觉,另一个途径是声音直接从口腔内由头骨传到内耳,引起听觉的,当 别人说话或唱歌时,


就只有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而听不到从头骨传到内耳的声音,由于 头骨传到内耳的声音包


含了较多的低音成分,一旦你听不到这些由头骨传来的声音时,你 便会觉得自己的声音“失


真”了。因此,我们听到录音机里放出自己的声音,觉得不像, 而别人录音却很逼真。




6.


工人师傅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时,


常把一根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各 个部件上,



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听。这是为什么?



解析:


金属棒可以传播机器振动情况,把金 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部件上,机器的振动


引起金属棒相同的振动,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 ,工人师傅可以根据声音情况,判断机器的故


障。




7.


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 振动,


一切干扰人们休息、


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

< p>
声,噪声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解析:


噪声一向为人们所讨厌,但也有可利用的地方。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 推迟发


芽来除草,利用人体发出的微弱噪声探测病灶,利用水下自然噪声显示海底情况等 ,使噪声


也服务于人类。



正确答案:


不正确。




8.


怎样才能避免耳朵受到伤害?



解析:


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数来表示。


分贝数太大,


表示声音越强。


音量增加


10


分贝,


声音的强度则要扩大


10


倍;音 量增加


20


分贝,声音的强度就要扩大


100


倍。



人耳是敏感的声音接受器 ,但声音达到八九十分贝,就有可能伤害到你的耳朵。怎样才


能避免耳朵受到伤害呢?现 提供以下几点供你参考。



第一,不要把加大音量当作淹没其他 声响的手段。例如乘车的时候,你如果把录音机的


16


/


63


音量加大到别的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那肯定会对你的耳 朵有害。



第二,如果周围的声音大到两个人说话互相听不清楚 ,最好换一个地方。



第三,如果有时候无法避免过大的声音, 那么等能避开时,要让你的耳朵休息一下,千


万不要很快进入另一个声音很大的地方。< /p>



第四,对经常接触响声的人,可专备一副耳塞。




9.


为什么说,

< br>“


MP3


”的响度过大,会危害人的健康?



解析:


很多同学喜欢听“


MP3



,无论何处都可以使自己处在美妙的音乐气氛之中,在 潇


洒、兴奋之余声音越调越响。因为响度与振幅有关,还与发声体与耳朵的距离有关。< /p>



MP3



的耳 机,可谓离人耳最近,因此不大的振动即可产生过大的响度。根据测试可超过


110


分贝,


长期影响会引起听力下降,因此我们今后用“


MP3



,千万记住要选用适当的音量。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填空题



1.


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










时,被










,再次被听到的声音。



2.


混响是指




























;混响的时间过短,声音















;混< /p>


响的时间过长,不同时间发出的声音






































3.


共鸣是指































































4.


超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m/s


,合

< br>









km/h


,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


发出 的超声波经


6s


返回海面,则该处海的深度是

< br>








m


5.


实验和经验告诉我们,当声音在空气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 物时,能被















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被我们听到 就成了












。如果声速是

340m/s


,我们要想听到回


声,障碍物据我们至少要< /p>













m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一)




.


教学内容:



1



光的传播






2



光的反射定律




.


重点、难点:



1.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含义



3.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


知识点分析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太阳是巨大的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

< br>亮和所有行星不是光源。



2.


大量实验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日食、月食、影子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17


/


63




4.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C =3


×


10



/


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真空中


的速度,也可以视为 是


3


×


10


8



/


秒,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的< /p>


3/4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


中的


2/3




5. < /p>


天文学家确定了“光年”这个天文学的长度计量单位,


1


光年表示光在


1


年时间中所

走的路程,


1


光年


=9.46×< /p>


10


12


km




6.


光、声的传播不同点:



< p>
1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 传声。




2


)一般说来,介质密度越大,光速越小,而声速越大。




3


)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二)光的发射定律



光束射到物体表 面上时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回到原来介质,该现象叫做反


射。



8




1.


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一点:入射点,用“


O


”表示。



二角:入射角


i


和 反射角


r




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三 线:入射光线


AO


,反射光线


OB


,法线


NO




法线:通过入射点作的垂直于反射面的虚线。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


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先有入射 才有反射,反射角由入射角决


定)。



18


/


63



3.


镜面反射:平滑的表面对光线 的反射叫镜面反射。漫反射:粗糙的表面对光线的反射


叫漫发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能从各个方向看到一个物体是因为


物体发生了漫反射;黑板出现“ 反光”现象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典型例题】




1.


试判断下列哪一组都是光源(









A.


电池和萤火虫




B.


电池和烛





C.


萤火虫和月亮






D.


萤火虫和烛焰



分析:


光源是指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萤火虫是一种能


在尾部发光的小飞虫,是自然光源;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虽然看上去亮,但它和地球一样


本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电池更不是光源。






正确选项:


D




考点分析:

< br>本题考查对光源的定义的理解。




2.



孙悟 空神通广大,他一个跟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


1


秒就可以翻一个 跟斗,是神仙


里当之无愧的赛跑冠军,但如来佛祖说光比他快得多了。孙悟空当然不服, 于是他与光相约


来一次比赛,并请你来做裁判,你认为谁会赢?为什么?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孙悟空的速度为


v=s/t=108000


×


500m/1s=5.4


×


10


7


m/ s



而光速为


C=3

< br>×


10


8


m/s


,所以


v



C


,所以光会赢。



解答:


光会 赢,通过计算光速大于孙悟空的速度。



考点分析:

< p>
本题速度的计算和光速的数值。




3.


玛丽·居里夫人有一天想考查 她的学生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问:


“迄今为止,您


所见到的最 大影子是什么?”其他学生还在苦苦思索时,其中有一个学生仅用了一分钟就答


对了,你 能回答吗?



分析:


影子的形成是光的 直线传播造成的,在我们平常见到的影子中,最大的是黑夜,


当太阳在地球另一面时,我 们所在的一面,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就形成了地球的影子,也就


是黑夜。




解答:


黑夜




4.


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牛郎织 女的故事,据天文测量,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为


160


万亿千米 ,估算一下,牛郎眨眨眼,织女要隔多长时间才能看到?



19


/


63



分析:


本题是一个利用光速进行计算的题,由于本题的数字较大,要利用到天文上常用< /p>


的一个物理量——光年,它是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它表示光以真空中的速度在一年时间里


通过的距离,不要误认为是时间单位。



它的大小为:


1


光年


=3

< p>
×


10


8


m/s


×(


365


×


24


×


3600



s= 9.46


×


10


15

< br>m


已知:


s


1


=160


万亿


km,s


2


=9.46


×


10


15


m







求:


t


解:


t=s


1


/s


2


=160


万亿

< br>/9.46


×


10


15




=17




答:


17


年时间才能看到。

< p>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光速的计算,以及光年在天 文学中的应用,大家要记住光年是长度


单位。




5.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看不 清字?怎样才能使黑板不“反光”?



答案:

< br>我们看黑板时,入射到眼里的光有两部分:一是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的光;二是


字 周围黑板面漫反射的光,前者比后者强就能看清黑板上的字,若写字处黑板较光滑,此处


就发生了镜面反射,把太阳射向黑板的平行入射光反射向同一方向,在此方向上镜面反射的


强光遮盖了粉笔字漫反射的弱光,所以看不清粉笔字了。



要 使黑板不“反光”,就要使它的表面粗糙些,如在毛玻璃上刷上黑板油使它对入射光


不发 生镜面反射就可以了。



考点分析:


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特点。




6.



为了 采集黄金或其他有价值的矿藏,


人类常常要在地壳里掘很深的矿井。

现在已知


世界上最深的矿井在南非洲,它的深度已到


3.3


千米以上。(这里讲的并不是钻探工具到达


的深度,而是人迹所 到的地方)。当然,挖掘矿井是沿着矿脉走向而分段采掘的。因此矿井


中通常分(竖直向 下的)竖井和(水平方向的)巷道。有的一个竖井的深度就达


700

米(通


常是第一个竖井),在地面上挖如此深的竖井时,要想让与水平面成


40


°照射的太阳光照亮


井底,只给你一块平面 镜,你能做到吗?请做光路图说明镜面的放置方法并求出此时镜面与


水平面的夹角是多大 。




分析:


已知入射光线与水平方向成


40


°角,要求反射光线竖直向下照 亮井底,说明反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



的 夹角是


40


°


+90

< br>°


=130


°,法线是这个夹角的平分线,法线与镜面垂 直,


由此可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答案:


作法步骤:


< br>(


1


)先画一条水平线


OM





2


)作入射光线


AO


和反射光线

< br>OB


,使∠


AOM=40


°,< /p>



OB



OM< /p>





3


)作∠


AOB


的角平分线

ON


(即法线)。



< p>
4


)作


PQ


< p>
ON



PQ


即为镜面,∠


POM=65


°(如上图)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光路图的做法。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


填空:



1.


光在


__________________


中是沿直线传播 的。



2.


光在真空中或在空气中传 播的速度是


______________


< br>/


秒。



3.


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

20


/


63



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



4.


射击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


,


这是利用了光的


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



5.


入 射光线跟平面镜夹角为


25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p>


__________________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成直角,入射角应为


_________________ _




6.


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是


___________


度,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



___________


度角。


若入射光不变


,

平面镜绕入射点转过


15


°,


则反 射光线转过


___________


度角。


7.


太阳、月亮、电灯、反光的镜子等,能称为光源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br>


8.


一束平行光射到


___ _________


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其反射光沿


___ ___________



一束平行光射到

______________


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

< br>_________________




9.


从不同的方向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


______________


反射缘故。



10.


影子的形成说明: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择:



1.


对于光速的大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A. v




v


空气



v


玻 璃








B. v


空气



v




v


玻璃



C. v


玻璃



v




v


空气









D. v


空气



v




v


玻璃



2.


发生月食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太阳、月球、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



B.


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C.


月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正好对着地球;



D.


月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正好背着地球。



3.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


白雪















B.


发亮的钻石



C.


莹火虫















D.


月亮



4.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


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



C.


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D.


漫反射中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



5.


入射光线和平面镜间的夹角为


3 5°


,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



,则入射光线与反


射光线的夹角为


(





)


A. 70°
















B. 110°



C. 80°
















D. 120°



6.


在黑暗的教室墙壁上挂一平面镜,用手电筒正对着照射, 从旁边观察的同学会发现



(




)


A.


镜子亮了,墙也亮了,它们都发生了镜面反射;



B.


镜子发生镜面反射不亮,墙发生漫反射亮了;



C.


墙和镜子都不亮,它们都发生了漫反射;



D.


镜子和墙都亮了,它们都发生了镜面反射。



7.


光线垂直射在平面镜上,


要使反 射光线离开原来的方向偏转


80


°,


则 镜面应绕轴转动


的角度是


(




)


A. 20°





B. 40°





C. 80°







D.



60°




.


作图:



AB



CD


是同一光源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作出光源


S




21


/


63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二)



重点、难点:



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3.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4.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5.


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知识点分析



(四)光的折射定律



1.


折射现象



定义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p>


折射。



2.


折射的规律:



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偏 向


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


)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 p>



3


)折射现象中光的 传播路线是可逆的。



3.


折射使池水变浅。



4.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异同:



相同点:< /p>



1


)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 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 /p>


)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3



反射光 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而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位


于法线同侧。




4


)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


)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 p>


不同点:



1


)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


不同的介质中。




2


)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其大小关系

< br>跟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有关,只有当光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


入射角才相等。



(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对


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折射后通过实焦点。



22


/


63



2.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凹透镜对


任何光束都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 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两次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其反


向延长线相交于虚焦点。



3.


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通过 光心的光线传播光线不改变。其二是平行于主光


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其三是过焦点 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4.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


)要借助工具作图;



2


)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


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 开;



4


)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 ,应先在入射点


作出法线


(


虚线


)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


)光发生


折射 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


)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


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 p>


7


)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 经过镜后的像;



8


)画透镜时,一定 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


凸透镜成像:






1


)物体 在二倍焦距以外


(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p>
(


像距:


f


,如照相机。




2

< br>)物体在二倍焦距处(


u=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3


)物 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f


成倒立、放大的实 像


(


像距:


v>2f)


。如幻灯机、


电影机。



(< /p>


4


)物体在焦距之内(


u< p>


,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放大镜。

< p>


(实像总是倒立的,像与物分居透镜的两侧,虚像总是正立的,虚像和物 在透镜的同侧;


二倍焦距是成缩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当物体向凸透镜


移动时,像也移动,物和像移动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 br>。



6.


在照相时,拍摄近景 应将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拉长暗箱)


;拍摄远景应将镜头


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缩短暗箱)




(六)神奇的眼睛



1.


眼睛




1< /p>


)眼睛的结构



眼睛是由一层坚韧的膜包 着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这层膜在眼球


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 膜。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之间充


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水 样液,


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是玻璃体。

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

< br>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


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看见了物体。


< br>(


2


)眼睛的视物原理



正常的眼睛无论是眺望远景时,还是在看近物时,都能看得见。从凸透镜成像情形分析,


那就是远物距时像能成在视网膜上,物距变小了,像仍然能成在视网膜上。光屏未移动像距


不变,居然一样能成像,奥妙何在呢?原来,晶状体本身是弹性体,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 /p>


视物的远近调节它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从而使物体的像总能成在视网膜上,


23


/


63

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可见,眼睛是一种精巧的变焦距系统。



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晶状

< br>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物点叫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


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看近物时)

< br>,晶状


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看清的物点叫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近 点约在离眼睛


10



15


厘米的地方,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仔细地看清物体

< br>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


25

< br>厘米。



2.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 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


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 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


折射光的能力太 强,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会聚点在视网膜前,


矫正近视眼, 可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人


眼睛,会聚 点就能够移到视网膜上。



3.


远视眼及其矫正



矫正远视眼,可配戴 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再射


入眼睛,会聚点就能移 到视网膜上。



4.


眼睛的度数



眼镜的度数是指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透镜的焦距


f


这个物理名词,


并且已经知道,


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数叫透镜焦度,焦距以 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


屈光度,眼镜度数是透镜焦度乘以


1 00


。如一近视镜片为


-200


度(也 记做


-200°



,则该透镜焦


度为


-2


屈光度,其焦距为

< br>-0.5


米,是凹透镜。再如焦距为


1/3


米的凸透镜,焦度为


3


屈光度,

用它作成的远视镜片为


+300


度。



(七)透过透镜看世界



1.


望远镜的构造:目镜、物镜



2.


显微镜的构造: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八)走进彩色世界



色散



现象产生表明:第一,白光不是 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


的单色光经过透镜时偏折程度不一 样,实验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各


色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按照 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5


分钟)

< br>


一、选择题:



1.


测绘图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

< p>
用的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


50mm


,则底 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A. 100mm


以外




B. 50mm





C.


略大于


50mm





D.


恰为


50mm


2.


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下图,先后使烛焰位于

a



b



c



d


四处,


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实验后,


他归纳出以下说法,


其中错误的是







24


/


63



A.


使烛焰位于


a


处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


使烛焰位于


c

< p>
处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


使烛焰位于


b


处时,成缩小的实像

< br>










D.


使烛焰位于

< br>d


处时,成放大的实像



3.


某同学在学习“眼球折光系统”一节时,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下图,模型中的凸


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表示玻璃体,则图< /p>


示表示的眼球模型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


远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B.


近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C.


近视眼模型,用凸透镜矫正









D.


远视眼模型,用凹透镜矫正



4. < /p>


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p>






A.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


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


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5.


如下图,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 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


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r>









A.


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 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B.


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


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D.


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



6.


在放映幻灯时,


想在屏幕上得到 一个放大的钥匙的像,


钥匙形状如


M


图 示,


则幻灯片


应如何插法(








7.


如图所示,

< br>纸筒


A


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


纸筒


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


两纸 筒


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


A

< br>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


A



B


间的距离,这时










A.


眼 睛应对着


B


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 就应该把


B


向外拉,增加


A.


B



25


/


63



的距离



C.


应把


A


端朝着明亮的窗外,


B


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 < /p>


应把


B


端朝着明亮的窗外,


A


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8.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


8cm


时,


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若保持物体


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


2 cm


,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


凸透镜的焦距为(








A. f<2cm







B.2cm




C. 4cm







D.5cm


9.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A.


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


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


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二、填空题:



1.


用照相机拍照时,要想使被拍的景物成的像大一些,照相机与被拍景物之间应








一些;底片跟镜头间的距离


(


暗箱


)











些。



2.


用放大镜观察邮票,邮票应放在










以内;看到的像是






















并且邮票和像在放大镜的











侧。


(


填“同一”或“两”


)




3.


物体沿着主光轴向凸透镜靠拢,当物体进入










之内时 ,在光屏上,再也找不到


物体成的像。



4.


要想利用凸透镜使点亮的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 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



上。



5.


物体从焦点处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光屏 上得到的像越来越









像到凸透镜距离越来越












6.


如图所示中,矫正远视眼的是图











7.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在实 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


)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


20cm


的 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















cm< /p>









< p>




5cm

< p>







































,利用此原理制成了












三、作图题:



1.


如下图,为某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况,其中


AB


是物体,


CD



AB


的 像,试在图上的


适当位置画上合适的透镜,并大致表出其焦点的位置。

< br>




D













B


四、简答题:



矫正近视眼的近视镜为什么要用凹透镜?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



26


/


6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复习



重点、难点:



1.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因



3.


光的反射规律



4.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5.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6.


虚像的概念



知识点分析



?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


光线:一种形象地表示光沿直线传播的方法


?


?


激光准直


?


?


?

< p>
?


排队


?


光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


?


光的直线传播


?


?


瞄准时三点成一线


?


?


木工师傅单眼调线


?


?

?


?


影子的形成


?


?


?


利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


小孔成像


?


日食和月食

< p>
?


?


?



?


?


?


三线共面


?


?


光的反射定律


?


?


分居两侧


?


?


两角相等


?


?


?< /p>


?


镜面反射


?


光 的反射


?


两种反射


?

< br>?


漫反射


?


?

< br>?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


?


?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


平面镜成像


?


?

< br>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


?


平面镜的 应用


?


?


?








第五章




物态的变化




(一)




.


教学内容:



1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2



熔化和凝固




.


重点、难点:



27


/


63


1.


知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不断地变化。



2.


知道水的六种物态变化类型。



3.


了解熔化曲线、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4.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


知识点分析



(一)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 的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1.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


物态变化形式有六种: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 /p>




2


)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3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




4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 是熔化的相反过程。




5

< p>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



(< /p>


6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


3.


地球上水的循环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汽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


化而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



云和雾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汽


的液化现象。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汽遇到零摄 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冰晶在地面或草叶上。



雪是天气 较冷的时候,大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汽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


小冰晶(或 叫雪花)


,在降落时互相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霜和雪都是水蒸汽的凝华现象而不


是液体的凝固。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 ,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


0


℃的高空。凝结为


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 /p>


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合成较大的冰


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28


/


63


(二)熔化和凝固



1.


定义



熔化(吸热)


固态


凝固(放热)


液态< /p>




2.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萘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从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中可以看出,物质为固态的是

AB


段,熔点为


80


度,


B


点是固态的到


C


点全 部熔化成液体,


BC


段是固液共存态的


80


度的萘,



D

点停止加热,


E


点开始,凝固温度保持不变,




F


点全部凝固。





晶体熔化或凝固条件:达到熔点或凝固点,并继续吸热或放热。



【典型例题】




1.


上物理课复习时,老师写下一 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



下联是< /p>



“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


。对联 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反映的一


个共性是










解析:


这副对联反映了物态变化及其现象。上联中“水结冰”是凝固现象,下联中“冰


化水”是熔化现象,不论是“水结冰”还是“冰化水”


,由于冰是晶体, 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上联中“冰温未降”和下联中“水温不升”反映 的都是温度不变这个共


同特点



正确答案:


凝固



熔化;温度不变



考点分析:


考查熔化和凝固的现象和特点(或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


变)





2.


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是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A.


一定是固态




B.


一定是液态



29


/


63


C.


可能是固态




D.


可能是液态



E.


也可能是固态、液态共存



解析:


当晶体处在熔点或凝固点时,晶体既可能是正准备熔化的固体或是正准备凝固的


液体,也有可能是正在熔化过程或是正在凝固过程中的固液共存态,例如,有


0


℃水,


0


℃的


冰也有


0


℃的冰水混合物。


0


℃水放热将会结成冰,


0


℃的冰吸热将会熔化 成


0


℃的水,由上面


分析本题的正确选 项为


C



D



E




正确答 案:


C



D



E




考点分 析:


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具体过程的考查。




3.


说明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 化,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1


) 春天,冰冻的河


面开封了。



2


)夏天,雨后柏油路上的水很快干了。



3< /p>


)秋天,清晨林中升起白雾。



解析:< /p>


判断何种物态变化可以依据两点:一是看它变化前后的状态;二是看它变化过程

< p>
是吸热还是放热。



正确答案:

< br>(


1


)熔化





固态冰变成液态水




2


)汽化




液体水变成气态水




3


)液化




水蒸汽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考点分析:


考查物态变化的六种类型,应熟记。




4.


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B.


早晨有浓雾



C.


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


水结成冰




解析: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到气 态的过程。不经过液态,因此


A


是升华,


B


雾是由


水蒸汽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小液滴,


是液化的过程。


C


是水蒸汽遇冷而凝华成固体形成的,




的形成是凝华过程。


D


是水达到凝固点,在放热形成的,是凝固现象。



正确答案:


A



5.


现有冰块、烧杯、保温瓶、台 灯、白布、黑布、塑料布、金属锉刀,请选择上面仪


器,你能设计出哪几种化冰方案,其 中最佳的是哪一种?



分析与解答:


使 冰熔化的方法很多,如将冰块放在阳光下熔化,用台灯照射利用灯丝工


作时温度很高,可 以使冰较快熔化,也可用黑布将冰包住,利用黑色易吸热的方法,还可以


垫上塑料布,用 冰在锉刀上摩擦,使冰熔化等。



正确答案:


最佳化冰方案:



选用器材:烧杯、冰块、台灯、黑布



实验步骤:



①将冰块用黑布包住放在烧杯中。



②将烧杯放在阳光照射的地方,并用台灯的灯泡照在烧杯附近。



考点分析:


晶体熔化的条件




6.


为什么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总是


0


度?



解析 :


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要继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


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不是来升高温度的,而是用来完成熔化的,相反在凝固时虽然放热但是温


度不变。



正确答案:

冰水混合物中的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


0


度,晶体在熔 化时和晶体在凝


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冰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当外界温度高于


0


度时,热传递只能促进冰


熔化成水;外界低于


0


度时,热传递只能促进水凝固成冰;外界温度等于

< p>
0


度时,冰水混合


物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所以无 论外界温度怎样变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总是


0





7.


在严寒的雪山高 原上,边防战士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从外取雪加热成水,供饮水和


使用,如图能正确表示 这个过程的图像的是(






30


/


63



解析:



雪熔化的温度为


0


度,雪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后,温


度才继续升高,但温度升高到


100


度时,达到沸点 ,再继续吸热水开始沸腾,温度不再升高。



正确答案:


AB


考点分析:


考查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水沸腾的特点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填空题




1.


填写下面物态变化名称:冬天的早晨树枝上有霜是


__________


现象,夏日清晨草叶上


有露水是


__________


现象,春、秋的早晨易出现“大 雾”是


__________


现象,用久的灯泡变


黑了是


__________


现象,湿衣服晾干了是


__________


现象,冬天在室外人口中的白气是


__________


现象,夏天洒在地面上的一些水,过一会变干了 是


__________


现象,用铁水浇铸

机座是


__________


现象,夏天喝饮料常给饮料加 块冰是











现象。



2.


冰山上的积雪有的


______ ____


直接变成水蒸气升上天空;有的


__________


变成水,汇


入江河;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


__________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水蒸气随气


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__________

< p>
成小水滴,有的


__________


成小冰晶,


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3.


下图为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物质为固态的是


_ _____


段,为


液态的是


_____ _


段,为固液共存态的是


______


段,吸热的过程为


_____


段,放热的过程为


_______


段,温度升高的是


_______


段,温度降低的是


_______


段,温度 不变的是


______


段。



第五章




物态的变化




(二)




.


教学内容:



3



汽化和液化



4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


重点、难点:



1.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


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


知识点分析



31


/


63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3: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5702.html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及练习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