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m)
,其他单位有:千米
(km)
、分米
(dm)
、
厘米
(cm)
p>
、
毫米
(mm)
、
微米
(
μ
m)
、
纳米
(nm)
。
1km=1
000m
;
1dm=0.1m
;
1cm=0.01m
;
1mm=0.001m
;
< br>1
μ
m=0.000
001m
;
1nm=0.000 000
001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
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
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
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 br>3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s)
。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
、分
(min)
。
1h=60min 1min=60s
。
4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p>
二、运动的描述
1
< br>、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
能选被研究的物体
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
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
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
、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
/p>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
越
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
动的路程
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v=S/t
其中:
s
——路程——米
(m)
;
t
——时间——秒
(s)
;
v
——速度——米
/
秒
(m/s)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
m/s
或
m
·
s
-1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
度的单位,符号为
km/h
或
km
·
< br>h
-1
,
1
m/s
=3.6
km/h
。
v
=
S/t
,变形可
得:
s
=
vt
,
t
=
S/v
。
2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
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
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
计算,平均速度
p>
=
总路程
/
总时间
。
3.
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四、测量平均速度
1
、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mi
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s
。
2
、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v=S/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
、课本
P13
图
1.1-
1
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br>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
声音。
3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
v
固
>v
液
>v
气
声音在
15
℃空气中
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合
1224
km/h
,在真空中的传
播速度为
0m
/s
。
4
、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
区分开来,
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
至少为
17m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
、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
的橡
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
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
< br>/
秒又记
作
Hz
。
3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 br>4
、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
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
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
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
dB
)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
0dB
;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dB
;为保
< br>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70dB
;为保证休息和
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
。
<
/p>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
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
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度,沸水的
温度为
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
某地气温
-3
℃读做:零下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
摄氏度或负
3
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
T=t + 273K
3<
/p>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
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
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
、熔化和凝固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p>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
、汽化和液化: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
叫汽化。方法:⑴蒸发;⑵沸腾。作用:汽化
吸
热。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好处:体积
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
放
热
3
、升华和凝华:
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
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
冰、
樟脑丸、钨等。
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
放
热。
升华
吸热
汽化
吸热
熔化
吸热
气
液
固
液化
放热
凝固
放热
凝华
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
发光,它不是光源。
2
、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br>
3
、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
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
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 br>
4
、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
C
=3
×
10
m/s=3
×
10
km/s
;光在空气中
速度约为
3
×
10
m/s
。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
光速的
3/4
,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 br>2/3
。
8
5
8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光的反射
1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
、
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
,
法线居中
,
两角相等
,
光路可逆
< br>.
即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p>
法线在同一平面
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
、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
,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
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
、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
/p>
,
等距
,
垂直<
/p>
,
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
、白光的组成
:
红
,
p>
橙
,
黄
,
绿
,
蓝
,
靛
,
紫
.
色光的三原色
:
红
,
绿
,
蓝
.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
/p>
:
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2
、看不见的光
:
红
外线
,
紫外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1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
O
)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
F
)
: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
f
)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F
F
-
-
-
-
-
-
-
-
-
上一篇: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下一篇: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3卷物理含答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