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
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谈
一谈
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
版物理第四章第
3
节的内容。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
的具体内容表述,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
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
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
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
1N
的物理意义,
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 心,
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乃至本册,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
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力的单位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 br>新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
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目标分析】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
(
2
)知道表达式中
F
< br>是质点所受的合力,并且能够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
律,
体会牛顿第二定律连接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
1N
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
F=kma
变成
F=ma
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学生在初中就具有了比例关系的数学表述形式,
同时前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描述出
a-F
和
p>
a
?
1
m
图
像,在此基础上会很自然的实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一教学目标;学
生凭借扎实的运动学和力
学基本知识,借助教师创设典型的动力学情景及设置问题链,将
会逐步地接受并体会到牛顿第二
定律桥梁作用,另外教师可巧妙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
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判断,进入
到对牛顿第二定律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预期
的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
“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
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
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三、【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的整体设
计分四大环节,
基本思路是:
先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p>
其次引导学生得出
F=km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