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
第一章
?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
1
、自然科学的先驱波兰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托
勒玫地
心说。
?
2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
的先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率先
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得到天体运行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
的
日心说。
?
3
、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了牛顿三大定律。
4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5
、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 <
/p>
6
、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
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
7
、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亲自试验,证明自己
观点的正确,
因此,
伽利略被后人誉为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p>
?
8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
1
)提出问题
?
(
2
)猜想与假设
?
(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
(
4
)进行实验与收集
证据
?
(
5
)
分析与论证
?
(
6
)评估
?
(
7
)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
、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
假定不动
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p>
2
、
任何物体<
/p>
都可做参照物,
通常选择参照物
以研究问
题的
方便
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
固定
于地面上的物体
为参照物,
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
可能不同<
/p>
。
同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
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
。
4
、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
总
是静止的
。
练习
1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
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
行
”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
、
p>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
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
退去,
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
试
说明
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
:
①
乙汽车没动
②
乙汽车向东运动,
但速度没
甲快
③
乙汽车向西运动
< br>。
3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
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
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
以月亮或其他天体
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长度的测量:
1
、
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
最基本的
测量,
也是进行科学探
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
是
刻度尺。
2
、
国际单位制中,
长度的主单位是
m
,
常用单
位有
千
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p>
,毫米
(mm)
,微米
< br>
(
μ
m)
,
纳米
(nm)
。
3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
3
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
/p>
3
μ
m
p>
1m=10
6
μ
m
1m=10
9
nm
1
μ
m=1
0
3
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
“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
4
、长度估测:黑板的
长度
2.5m
、课桌高
0.7m
、篮球直
径
24cm
、
指甲宽度
1cm
< br>、
铅笔芯的直径
1mm
、
p>
一只新
铅笔长度
1.75dm
、
手掌宽度
1dm
、
墨水瓶高度
6cm
5
、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
累
积法
(
当被测长度
较小,
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
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
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
n
,用毫米
刻度尺测出
n
张纸的厚度
L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
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
n
圈成螺线管,
用
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
L
,则细铜丝直径为
L/n
。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
0.3mm
,而另一
卷上标签已脱落,
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
的新铅笔,
你能较
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
铜丝直径
的数学表达式。
答:
将已知直
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
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
p>
记下排绕圈数
N
1
和
N
2
,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
/p>
D
2
=0.3N
1
/
N
2
mm
B>
、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
化曲为
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
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
度尺,
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
< br>再将细铜线拉直,
用刻度尺测出长度
L
< br>查出比例尺,
计算
出铁路线的长度。
C>
、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
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
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
、
测硬币、<
/p>
球、
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
辅助法<
/p>
(对
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
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 br>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
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
、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
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
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
、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
“选”
:根据
实际需要
选择刻度尺。
B
、
“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
零刻度线、量程、
分度值
。
C
、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
要沿着
所测直线
(紧贴
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
磨损的零刻线
。
(用零刻线磨损
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
“看”
:读数时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
<
/p>
E
、
“读”
:在
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
。
F
、
“
记”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
准确值
、估
读值
和
单位
组成)
。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
< br>12.82cm
,乙测得结果为
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
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两次刻度尺的
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
刻度尺分度值都是
mm
,则
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
没有估读值
。
7
、误差:
(1)
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叫
误差。
(2)
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
(3)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
均值
。
用更
精密的仪器
(4)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
而错
误是由于
不遵守测
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
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三、时间的测量:
1
、单位
:
秒
(S)
2
、测量工具
:
古代
: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
p>
: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四、机械运动
1
、
定义: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
2
、
特
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
最普遍的现象。
3
、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
时间相同路
程长则运动快
⑵
比较百米
运动员快慢采用: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 br>⑶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
比较单
位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
/p>
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
: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
他们
的
成绩
分
别是
14.2
S,
13.7
S,
13.9
S,
则获
得第
一
名
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
路程相同时间
短运动的快
。
4
、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 br>、定义: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p>
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
动物体在单位时
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
物体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V=S/t
变形
S=Vt
t=S/V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
km/h
两
单位中
m/s
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1
km/h=5/18 m/s
。
人步
行速度约
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br>人匀速步行
时
1
秒中运动
1.1m
直接测量工
S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
/p>
具:
速度计
速运动的物体速度
v
速度图象:
是个
恒量
与路程
S
< br>时
Ⅱ
变
速
运
间
t
没关系
t
动
:
A
、
定义: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
叫变速运动。
B
、
平均速度:
=
总路程
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必须找
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
、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
平均快慢
D
、
平
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
刻度尺
测
路程,用
停表
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
下半段
,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1
、
v
2
、
< br>v
则
v
2
>v>v
1
E
、常识:人步行速度
1.1m/s
,自行车速度
5m/s
,大
型喷气客机速度
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
140
km/h
高速小
汽车速度
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 br>3
×
10
8
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
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
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
计算的量有哪些,
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
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
1000m
小红同学跑
800m
,
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4
p>
分
10
秒和三分
2
0
秒,
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
记
录在表格中。
解:表格设计如下:
第
三
章《声
跑步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音
的
小明
1000m
4
分
10
秒
4m/s
世界》
小红
800m
3
分
20
秒
4m/s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
、
课本
P13
图
1.1-1
的现象说明: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
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
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
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
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
率一定在
20-20000
次
/
秒之间。
②
《黄河大合唱》
歌词中的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
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
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
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
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p>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
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
就听到声音。
练习:
①
P14
图
1
.1-4
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
没有空气,
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
线电话交谈,因
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
传播速度是
3
×
108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
固体
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
、<
/p>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
v
固
>v
液
< br>>v
气
,
声
音
在
15
℃
空
气
中
的
传
播
速
度
是
p>
340m/s
合
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0m/s
。
练习:
☆有一段钢管
里面盛有水,长为
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
< br>端
听
到
3
次
声
音
。
传
播
时
间
从
p>
短
到
长
依
次
是
☆运动会上进行
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
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
步时间要晚
(早、晚)
0.29s (
当时空气
15
℃
)
。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
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
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
灯
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
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
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
< br>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
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
。
在屋子里
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
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p>
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
合在一起使原
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
潜水艇
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
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
t
,查<
/p>
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
,则发声点
距物体
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
p>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
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
觉神经,听觉神经
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
2
、耳聋
:
分为神经
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
3
、骨传导
: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
以经头骨、
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
< br>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
、双耳效应
: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
只。声源到两只耳朵
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
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
是双耳效应<
/p>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
、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
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
细不同的橡皮筋时
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
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
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
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
位次
/
秒又
记作
Hz
。
练习:
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
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
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
内,
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
觉范围内。
3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
p>
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臵的
最大距离
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
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
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
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
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
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
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
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
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
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
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
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
/p>
4
、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
区分人。
5
、区分
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
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
——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
p>
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
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
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
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
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
dB
)来划分声音等
级;听觉下限
0dB
;为
保护听力应控
制噪声不超过
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
制噪声不超过
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
不超过
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五、超声与次声
1
、
超
声
p>
:?
(
1
)定义:
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
叫超<
/p>
声。
?????????
(
2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
(
3
)应用:用于医
学、工业、军事等。(超声诊断仪、超
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
?2
、次声
?:
< br>(
1
)定义: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叫次声。
?
?
(
2
)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
、破
坏力强。
?
(
< br>3
)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
(
4
)危害:有很大的破坏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
,远离次
声源。
-
-
-
-
-
-
-
-
-
上一篇: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