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
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
SI
)
。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m)
,其他单位有:千
米
(km)
、
分米
(dm)
、
厘米
(cm)
、
毫米
(mm)
、
微米
(
μm
)
、
纳米
(nm)
< br>。
1km=1 000m
;
1d
m=0.1m
;
1cm=0.01m
;
1mm=0.001m
;
1μm=0.
000 001m
;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
标尺
的零刻度线、
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
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
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
、
国际单位制中
,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
(s)
。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
、
分
(min)
。
1h=60m
in 1min=60s
。
4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
< br>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
免。
二、运动的描述
1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p>
2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
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
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
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
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
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
< br>、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
度就
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等于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
较物
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
的路程除以所用时
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
相同。
s
计算公式:
v=
t
其中:
s
——
路程
——
< br>米
(m)
;
t
< br>——
时间
——
秒
(s)
;
v
——
速度
——
米
/
秒
(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符号为
m/s
或
m·
s
-1
,交通运输中常用
s<
/p>
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
km/h
或
km·
h
-1
,
1
m/s
=3.6
km/h
。
v
=
t
,变
s
形可得:
s
=
vt
,
t
=
v
。
2
< br>、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
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
可用速度
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
=
总
路程
/
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
、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
(
启动<
/p>
)
;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
止转动
(
停止
)
;第三次按
下时,表针弹回零点
(
回表
)
。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
字单位为
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s
。
< br>
s
2
、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
算公式
v=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
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
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
振动频率一定在
20-20000<
/p>
次
/
秒之间。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
不见的声波来传
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
能
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
v
固
>v
液
>v
气
声音在
15
℃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合
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0m/s
。
4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
果回声到
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
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
此时障碍物到听者
的距离至少为
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
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
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
t
,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
,
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
< br>
二、声音的特性
1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
/p>
、
音调:
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
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
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
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
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
动频率有关系,
频率越高音
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
1
s
振动的次
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
/
秒又记作
p>
Hz
。
3
p>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
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
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
(
1
)声
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2
)声音
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
、音
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
、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
——
依
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
——
指
响度;高音歌唱家
——
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
发出的声音;环
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
们
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
dB
)来划分声音等级
;听觉下限
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
不超过
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p>
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
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度,沸水的温度为
p>
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
度
某地气温
-3
℃读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3
p>
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
T=
t
+ 273K
3
、
测量<
/p>
——
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
< br>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用途
量程
分度值
所用液
体
特殊构
造
使用方
法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
观察它的量程,
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
并认清温度计的
分度
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实验用温度计
测物体温度
-20
< br>℃~
110
℃
1
℃
水
银煤油(红)
寒暑表
测室温
-30
℃~
50
℃
1
℃
酒精(红)
体温计
测体温
35
℃~
42
℃
0.1
℃
水银
使用
时不能甩,
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
读数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
读数
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
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
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p>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
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
(
1
)
达到熔点。
(
2
)
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
放热,
温度不变
p>
凝固特点:
放热,
逐渐变稠、
变黏、
变硬、
最后成固体,
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件:
⑴
达到凝固点。
⑵
继
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
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发
影响因素:
(
1
)液体的温度;
(
2
)液体的表面积
;
(
3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
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
/p>
,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件:
(
1
)达到沸点。
(
2
)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
气压增大时升
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
(
1
)降低温度;
(
2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
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
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
p>
自然光源,
如太阳、
萤火虫;
人造光源,
如
篝火、
p>
蜡烛、
油灯、
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
、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
< br>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早晨,
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
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太阳虚像
地平线
太阳
地球
4
、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
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
的物体,
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
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
食。
如图:
< br>在月球后
1
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
2
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
3
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
《墨经》
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
成倒立的实像,
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
、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
C=3×
10
8
m/s=3×
10
5
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
3×
1
0
8
m/s
。光在
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
3/4
,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
度的
2/3
。
二、光的反射
1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
现象叫
光的反射。
2
、反射定律:三线同面
,
法线居中
,
两角相等
,
光路可逆
.
即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
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
角。光的反射
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
们的眼睛
3
、分类:
(
1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
,特别亮。黑板
“
反光
”
等,都是因为发生了
镜面反射
1
2
3
(
2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
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
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
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
、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
,
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
、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
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
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
做光的
折射。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
两种物质的界面时,
传播方向不变。
-
-
-
-
-
-
-
-
-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