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
(
八年级上册
)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
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
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
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
鼓靠鼓面
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
/p>
2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
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
(注:发声的
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
、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
放)
;
二、声音的传播
1
< br>、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
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
、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
、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 br>m/s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
关;声速的计算公式
是
v=s/t
;声音在
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
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
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
坛的回音壁)
1
、听见回声的条件:
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
说话
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
2
、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
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
四、怎样听见声音
1
、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
/p>
2
、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
大脑,形成听觉;
3
、在声音传给大
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
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
;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
耳
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
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
1
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 br>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
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
越低;
)
2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
响
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
、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
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 br>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
z
p>
~
20000Hz
,高于
< br>20000Hz
叫超声波;低
于
20Hz
叫次声波;
2
、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
< br>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噪声:
(
1
)从物理角
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
2
)从环保的
角度上讲,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
/p>
工作、
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
音都是噪声;
2
、乐音
: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
、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
、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
为
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
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
分贝;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
超过
50
分贝;
0dB<
/p>
指刚刚引起听觉;
5
、控制噪声:
(
1
)在声源处减弱
(
安消声器
)
;
(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
p>
(
3
)在人耳处
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
/p>
1
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
,打<
/p>
B
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
< br>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
2
2
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
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
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
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
p>
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
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
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
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
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
、摄氏温度:
(
1
)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
“℃”表示;
(
2
< br>)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把一个标准
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p>
℃;然后把
0
℃和
100
℃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
份代表
1
℃。
(
3
)摄氏温度的读法:如“
5
p>
℃”读作“
5
摄氏度”
;
“-
20
℃”读作“零下
20
摄氏度”
或“负
20
摄氏度”
二、温度计
1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
/p>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
水银)
、刻度;
3
、
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分度值
(每个小刻度表示多
少温度)
,
并估测液体的温度,
不能超
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测量时,
要将温度计的玻
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
、
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
、测量范围:
35
℃~
42
℃;分度值为
0.1
℃
;
3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
物态
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
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1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
3
4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
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
变化过程;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2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
)的物质;非晶体:熔
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晶体和非晶体
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
(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
吸热)
,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一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
、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
点;继
续放热;
4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注意:
1
、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
同;
2
、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
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
< br>、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
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
、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
p>
(
1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
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
A
液体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
晒衣服快干)
;
B
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
< br>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
C
跟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
,
夏天开风扇降温)
;
(
2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
,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p>
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
p>
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
;液体沸腾的条件:
p>
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
3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它们都是汽化现象,
都吸收热量;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
才能进行;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
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
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
(
p>
4
)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
上涂酒精降温;
(
5
)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
4
、液化的方法:
(
1
)降低温度;
(
2
)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
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
< br>、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
华放热;
2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
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
、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
“白气”的形成
1
、温度高于
0<
/p>
℃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
0
℃时,水
蒸汽凝华成霜;
水蒸汽上升
到高空,
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
就形成云,
大水滴就是雨;
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
雪
(水蒸汽凝华而成)
,
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
,
小水滴再与
0
℃
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
第三章
光的传播
一、
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
(水母、
太阳)
和人造光源
(灯泡、
火把)
二、光的传播
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
1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
的像)
(
2
)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
;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
3
)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
;一叶障目;
(
4
)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
、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
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
、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
c=3
×
10
8
p>
m/s;
2
3
、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3
4
c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3
c
;
4
、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
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
1
光年≈
< br>9.4608
×
10
m
≈
9.4608
×
10
km
;
注: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
5
12
15
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
(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
100m
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
间可忽略不计)
。
四、光的反射:
1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
做光的反射。
2
、我们看见不发光的
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
< br>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
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
而变化,
因而只能
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
射角。
(镜面旋转
X
°,反射光旋转<
/p>
2X
°)垂
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
于
0
°
4<
/p>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
p>
确定入(反)射点;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做出法线;根据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画出
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
、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1
)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
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
2
)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p>
(
3
)镜面反射
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
面不同
(一个光滑,
一个粗糙)
,
一个方向的入射光,
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
(刺<
/p>
眼)
;
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
(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
因为积水发生镜面
反射,
地面发生漫反射,
电影屏幕粗糙、
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
黑板上
“反
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平面镜成像
1
< br>、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
对应的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上下相同,
左
右相反
(
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
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
物体远离、
靠近
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
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
2
倍距离)
。<
/p>
2
、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
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
中花)
;对实物
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
,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