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声学部分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类比法:水波——声波
声速:
声音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
大小与介质种类、
温度有关;
1
个标准大气压下,
15<
/p>
℃
时的声速为
340m/s
,水中的声速为
1500m/s
,钢铁中声速为
p>
5200m/s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p>
0.1s
以上;应用:回声定位
5.
声速公式:
v=
s
;
s
——路程,
v
——速度,
t
——时间
t
6.
人感知声音的两种方式:耳听、骨传导
7.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a
、要有声源(发声体)
;
b
、要有传播的介质;
c
、不能离
声源太
远;
8.
双耳效应:人耳根据声音传到两
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强弱不同等确定声源的方位
9.
耳聋的分类:神经性耳聋(不易
治疗)
、传导性耳聋(可以治疗,可以借助骨传导)
10.
声音分类:乐音、噪声
11.
乐音三要素:音调——频率——赫兹;
响度——振幅——米
响度——距声源的距离
音色——材料种类、结构
12.
人耳的听觉范围:
20Hz
——
20000Hz
13.
噪声的等级:
0
分贝(
dB
)——人的听觉下限(不是没有声音)
70
分贝(
dB
p>
)——干扰谈话
90
分贝(
dB
)——可以造成危害
150
分贝(
dB
)——瞬间使人鼓膜出血,完全丧失听力
14.
噪声的减弱:
a
、声源处减弱;
b
、传播途
中减弱;
c
、人耳处(接收处)减弱
15.
声的作用:
< br>a
、传递信息;
b
、传递能量<
/p>
16.
人耳的听觉特性:方位感、响度感、音色感、聚焦效应
17.
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用
于探测)
、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用于检测等)
、破碎能力
p>
强(用于空化、雾化、杀菌等)
;
声波方向性特点: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好
第二章
光现象
18.
光源:能够(正在)发光的物体。分类: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19.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
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20.
日食:太阳、月球、地球在同
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往地球的光
月食:太阳、地球
、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往月球的光
21.
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理想)模型法——用几何射线表示光线或光束
22.
光速:真空中为
C=3
×
10
m/s=3<
/p>
×
10
km/s
;水中:
8
5
3
2
C
;玻璃中:
C
< br>
4
3
23.
反射现象普遍存在,实际上所有物体都可以发生反射
1
24.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
/p>
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5.
反射分类:
< br>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也平行;漫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
不平行
;
任何光的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6.
几乎所有的光学现象(反射、
折射、色散、散射、双折射等)中,光路是可逆的。
27.
平面镜:
a
、作用:改变光路、成像;
b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c
、成像特点:物
< br>体与像一样高、
一样大,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
镜的距离相等,
物体与像的连
线垂直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
的虚像,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简称“等大、
等高、等距
、垂直、正立、虚像、对称”
)
28.
像的分类:
实像——物体发出
(或反射)
的光线在传播途中又会聚相交形成的;
可以用光屏承接接
收。
虚像——
物体发出
(或反射)
的光线在传播途中发散出去,
其反向延长线会聚相交形成
的;不能用光屏承接接收。
29.
面镜的分类:平面镜、凸
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凹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组合面
镜
30.
折射的原因: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1.
折射规律:
< br>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
的两侧
,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32.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p>
光线由传播速度快的物质斜射入传播速度慢的物质,
折射角小
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3.
正入射:
在反射和折射中,
入射光线沿着法线射向界面时,
入射光线
、
法线、
反射光线、
折射光线在同一条
直线上,折射角
=
反射角
=
入射角
=0°
34.
同种不均匀的透明物质可以看
作许多种均匀的透明物质;如:不均匀的空气
35.
光的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
36.
色散的原因:
同种透明物质对不同色光的偏折本领不同
(或认为
“不
同色光在其中的速
度不同”
)
37.
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
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此七种色光不能在分称
为单色光;白光(太阳光)由此
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称为复色光
或认为:太阳光分解为:红、橙
、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38.
光的三原色(也称为“三基色
”
)
:红光、绿光、蓝光(此三种色光不能由其他色光混合
p>
得到,此三种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合成其他全部色光)
;等比例混合
三原色光为白光
39.
透明物对光的作用:
1)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
决定,
或理解为
“透明物体只让与它本身颜色相同
的光通过,其余色光被它吸收”
。
2)
无色透明物体能让所有色光通过。
40.
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
1)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的,
或理解为
“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
身颜色相同的光,其余色光被它吸收”
。
2)
白色物体能反射任何色光。
3)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几乎不反射任何色光。
41.
颜料的三原色:红色、黄色、蓝色;等比例混合为黑色。
42.
红外线的显著特征:热效应
2
43.
紫外线的特征:
1)
化学作用强
2)
强烈的荧光效应
3)
生理作用强
44.
光是一种电磁波;红外线、紫
外线均为一种看不见的光波,也是电磁波。
45.
散射:细小颗粒对光的反射
46.
大气对光的散射的一个特点:
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红光等波长较长的光能传播得
更远,而蓝光、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
。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47.
透镜分类:
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叫做会聚透镜
用
表示
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叫做发散透镜
用
表示
48.
相关概念:主光轴(主轴)<
/p>
、光心、平行光、焦点(
F
)
、焦距(
f
)
3
焦距长短——是折光本领大小的标志。
49.
实验研究方法之二:
(理想)模型法
将光束理想化为光线,
再将光线用几何学中的带箭头的直线或射
线表示。
其中直线表示
光传播的轨迹,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50.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另一侧的焦点
3)
经过焦点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平行于另一侧的主光轴
51.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
镜后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一侧的虚焦点
3)
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射去
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与另一侧的主光轴平行
52.
照相机:
结构:镜头为一透镜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原理:远处的物体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使用:
要使像变大,
镜头要往前伸靠近物体,
同时使暗箱
(底片与镜头的距离——物距)
变
长;
要使像变小(扩大拍摄范围)
,镜头要往后退缩远离物体,
同时使暗箱长度变短。
53.
投影仪:
结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原理:在屏幕(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4.
放大镜:
实质: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原理: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使用:让
物体处于一倍焦距以内,越靠近透镜,所成的像越小;越远离透镜,所成像越
大。
55.
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实像:物体所发
出或反射的光线会聚相交形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
虚像:物体
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反向延长后相交形成的,不能够用光屏接收
56.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准备:蜡烛、凸
透镜、光屏三者成一条直线依次排放在光具座上;并保证烛焰中心、透
镜中心、光屏中心
在同一水平高度。
规律:
物距
u
u=
∞
u>2f
u=2f
像的位
置
正
/
倒
p>
成一个光点
(或最小的倒立、
缩小的实像)
v=f
异侧
倒立
缩小
实像
。
——单位为米(
f
异侧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异侧
像距
v
放大
实像
v>2f
v=
∞
v
为负
异侧
同侧
像的特征
大
/
小
实
/
虚
应用
生火
照相机
投影仪、幻灯
机
平行光源
放大镜
f
倒立
u=f
u
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正立
放大
虚像
规律简记:焦点内外分虚实,二
倍焦距分大小,实像位于异侧倒,虚像位于同侧正。
57.
眼睛:
4
明视距:人观察近处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正常人的明视距为
25cm
;近视
眼的明视距小于
25cm
;远视眼的明视距大于
25cm
近点:正常人的近点为
10c
m
。
晶状体与角膜的组合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晶状体单独作用也相当于一个焦距可以调节的
凸透镜)
。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承接到“倒
立、缩小的实像”
(由于晶状体的焦距调节,使得远
近物体都可
以成像于视网膜上。
58.
近视眼:
原因:
1)
晶
状体太厚(或者说“晶状体太凸”
“
晶状体突起程度太大”
)
2)
折
光本领太强
3)
眼
球前后距离太长
现象:远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
矫正:
1)
佩戴“凹透镜”眼镜
2)
激光治疗近视(实质为将角膜“
加工”为一个凹透镜)
。
59.
远视眼:
原因:
1)
晶
状体太薄(或者说“晶状体太扁平”
“晶状体突起程度不够”
)
2)
折
光本领太弱
3)
眼
球前后距离太短
现象:近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
矫正:佩戴“凸透镜”眼镜。
远视眼
多出现在老年人群体(由于老年人肌肉调节功能变差)
,所以也称为老花眼。
60.
眼镜度数:
焦度:Φ
=
1
;
f
m
)
f
100
;凸透镜为正度数,凹透镜为负度数。<
/p>
f
度数:
n=
100
Φ
=
61.
显微镜:
目镜、物镜——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成像原理: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
倍数: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公式为
m=m
物<
/p>
?
m
目
62.
望远镜:分为反射式和折射式
折射式望远镜:
结构说明:
目镜、物镜各都相当于一组凸透镜;目镜的焦距较长,
物镜的焦距较
p>
短。
p>
原理:
物镜——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于焦点
附近
(相当于将无穷远处的物体拉近)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3.
视角:
观察物体清晰程度的象征;
视角与
“物体本身大小”
、
“物体与眼镜的距离”
有关。
5
-
-
-
-
-
-
-
-
-
上一篇:英语专业教材列表
下一篇:医学专业英语 阅读一分册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