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长度、时间的测量
一
长度的测量:
⑴
单位
:
国际单位是米(
m
< br>)
,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
km
)
,比米小
的单位有分米(
dm
p>
)
、厘米(
cm
)
、毫米(
mm
)
、微米(
?
m
)
、纳米(
nm
)
。
单位换算:
1km
=
10
3
m
1dm
=
10
-1
m
p>
1cm
=
10
-2
m
1mm
=
10
-3
m
1?
m
=
10
-6
m
1nm
=
1
0
-9
m
常见物体的长度:
①
课桌的高度:
0.8M
②
一层楼的高度
3M
③
手指甲的厚度:
1mm
④
一张纸的厚度:
70
~
100?
m
⑵
测量工具: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方法:
①
观察:
零刻度线是否磨损(不使用磨损的零刻度,若使用则结果偏大)
,量程,分度值。
②
使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贴近所测长度
(不要放歪了)
。
③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④
记录测
量结果要有一位估读数字(结果由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
⑶
特殊长度的测量:
l
①
测量硬币的直径:
②
测量铜丝的直径:
D
=
n
⑷
长度的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实际情况决定(测量窗帘的
长度不需要准确到
mm
)
。长度测量能
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
二
时间的测量:
⑴
单位:
小时(
h
)
分(
min
)
秒(
s
)
单位换算:
1h
=
60min
1min
=
3600s
⑵
测量工
具:停表(古代用沙漏,日晷)
。
三
误差:
⑴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⑵
产生的原因:与测量工具有关,与测量的人有关。
⑶
误差与错误的不同: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⑷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
改进测量方法。
②
选用精密仪器。
③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
运动的描述
一
机械运动:
定义: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
参照物:
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
,
总要选取某一物体做为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
标准发生
了变化,就说他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他是静止的。
⑴
定义: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标准,叫做参照物。
⑵
p>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
⑶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参照物不同,结论
一般
不同。
三
运动的描述:
⑴
运动是绝对的: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⑵
运动也是相对的
→
机械运动
⑶
静止一定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相对静止:
p>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他们之间的位置保持不变
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1.3
运动的快慢
一
表示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⑵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二
速度:
⑴
描述:
物
理学中用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
注:
百米赛跑是采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
⑵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和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s
⑶
计算公式:
v
=
。
t
⑷
单位:
m/s
Km/h
单位换算:
1Km/h
=
3.6m/s
。
⑸
应用:
计算路程
计算时间。
三
直线运动的分类:
⑴
匀速直线运动:
在直线上运动快慢不变。
⑵
变速直线运动:
在直线上运动快慢改变。
匀速直线运动
s
四
平均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表示
v
=
(
p>
s
是
t
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
。
t
①
甲,
乙两地距离为
< br>s
,
物体从甲地到乙地用的时间为
t
,
则甲到乙的平均速为:
v
=
s/t
②
p>
甲,乙两地距离为
s
,物体从甲地到乙地,
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
v
1
,
后半段时间的
平均速度为
v
< br>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
v
1
+
v
2
)
/2
。
S
1
=
v
1
? t
S
2
=
v
2
? t
s
=
S
p>
1
﹢
S
2
v
=(
S
1
﹢
S
2
)
p>
/
(
t
﹢
t
)
所以:
v
=(
v
1
+
v
2
)
/2
③
p>
甲,
乙两地距离为
2s
,
物体从甲地到乙地,
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v
1
,
后半段路程的
p>
平均速度为
v
2
。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
2v
1
v
2
/
(
v
1
+ v
2
)
t
1
=
s /
v
1
t
2
=
s
/v
2
t
=
t
p>
1
﹢
t
2
v
=
2s /
(
t
1
﹢
t<
/p>
2
)
所以:
v
=
2v
1
v
2<
/p>
/
(
v
1
+ v
2
)
1.4
测量平均速度
s
一
原理:
v
=
。
t
二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
s
,
通过路程所需的时间
t
。
三
测量器材:
小车(测量的对象)
,刻度尺,停表,长木板,木块(垫木板)
。
四
步骤:
⑴
组装如图所示:
斜面的作用:
使小车获得速度。
弹簧片的作用:
实验者听到撞击声按表,时间测量准确。
⑵
绘制记录数据的表格:
⑶
p>
把小车从
A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
S
AB
及所用时间
t<
/p>
AB
,
填入表格。
⑷
把小车从
A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
p>
S
AC
及所用时间
t
AC
,
填入表格。
< br>
⑸
S
BC
=
S
AC
-
S
AB
t
BC
=
t
AC
-
t
AB
。
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
止,发声就停止)
。
①
人说话是声带的振动。
②
鼓发声是鼓面的振动。
③
小提琴发声是琴弦的振动。
④
长笛发声是空气柱的振动。
二
声音的传播:
⑴
传播的形式:
以波的形式传播。
⑵
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⑶
声速:
①
声音的传播速度。
②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③
p>
空气中,当温度为
15
℃
< br>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⑷
回声:
①
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②
p>
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时,
才能区分回声和原声。
要听到回声人耳离障碍物的距离必须在
m
以上。
③
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
→
距离小于
17m
。
v
=
340m/s
。
老师的讲课声音洪亮
→
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增
强。
(维也纳金色大厅)
三
人听到声音的途径:
外界声音
→
鼓膜
→
听小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
2.2
声音的特性
一
音调:
⑴
定义: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⑵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
实验:
把钢尺伸出桌面不同的长度,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听声音。
伸出的越短,音调越高。
②
频率:
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
:
赫兹
(Hz)
。
③
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⑶
超声波:
频率高
20000
Hz
(人听不到)
。
次声波:
频率低
20
Hz
(人听不到)
。
二
响度:
⑴
定义: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⑵
决定响度高低的因素:
①
实验:
把钢尺伸出桌面相同的长度,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听声音。
拨动的力越大,响度越大。
⑶
振幅:
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单位是米
(
m
)
。
响度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动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甲,乙的响度相同,乙的音调高;
甲,丙的音调相同,丙的响度大。
三
音色:
⑴
定义:
不同发声体所发声音的特色叫音色。
⑵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2.3
~
2.4
声的利用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
声的利用:
⑴
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⑵
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二
噪声的产生:
⑴
物理学的角度: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⑵
环保的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三
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分贝
(
dB
)
。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声音
→
0dB
。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 30
~
40
dB
。
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
70dB
以上
。
听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 90dB
以上。
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
150dB
以上。
为了保护听力,声
音不能超过
90dB
,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
,为了保证休
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dB
轻声耳语
→ 20dB
大声说话
→ 70dB
很嘈杂的马路
→
90dB
电锯工作
→ 110dB
喷气式飞机起飞
→ 140dB
四
减弱噪声的途径:
⑴
在生源处减弱:
消声器,禁止鸣笛。
⑵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关闭门窗,双层玻璃,隔离板,植树。
⑶
在人耳处减弱:
戴防噪声耳罩。
3.1
温度
一
定义:
物
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二
单位:
摄氏度(
℃
)
规定:
1
标
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
。
规定:
1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
100
℃
。
0
℃
和
100
℃
之间分成
100
等份,
每
1
等份为
1
℃
。
三
温度的测量工具:
温度计
⑴
构造:
内
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上有刻度)
,玻璃泡,液体。
⑵
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⑶
使用方法:
①
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注:
低于量程测不出温度,高于量程
会损坏温度计,认清分度值能准确快速的读数。
②
p>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③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
< br>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平行
(凹底凸顶)
。
⑷
温度计的分类:
体温计的机构特点:
泡和管的连接处有一个缩口(离开人体后水银在此处断开)
。
体温计的使用特点:
可以
离开人体读数。
(不能用热水消毒)
⑸
自制温度计:
用玻璃瓶,玻璃管,液体(如图)
。
注:
液体要装满,为了使测量准确度
更高应选择大一些的瓶和细一些的管。
⑹
关于不准确的温度计:
例:把一个刻
度不清楚的温度计,下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液柱高度是
5cm
,
放入沸水中液柱
高度是
25cm
,将该
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液柱高度为
17cm
,那么这杯热水的
温度是
p>
℃
(在
1
标准大气
压下)
。
例:
把一个不准确的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
4
℃
,
放入沸水中示数为
96
℃
若某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40
℃
.
用这个温度计测量这杯水的温度是
℃
。
3.2
熔化和凝固
一
熔化:
⑴
定义: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⑵
熔化的规律:
①
实验装置如图:
安装顺序:
从上往下,石网棉,搅拌棒。
注:
水浴法加热,搅拌棒
都是为了使被熔化物体受
热均匀,被熔化物体要研
成粉末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熔化的物体充分接触。
②
制作表格:
③
操作:
用酒精灯分别给两种物质加热
,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
④
描点画出图像:
⑤
结论:
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
/p>
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上升
(固体熔化时吸收热量)
。
⑶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⑷
晶体熔
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
注:
0
℃<
/p>
的冰放入
0
℃
的
房间,冰不能熔化(不能继续吸热)
。
铝的熔点是
660
℃
,
但
660
℃
的铝可能是固态
,也可能是固液并存的状态,也可能是液态。
二
凝固:
⑴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⑵
凝固的规律:
①
使上面熔化的固体溶液在常温下慢慢凝固。
②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
③
画出图像:
④
结论:
晶体溶液凝固时吸热温度不变
,
非晶体溶液凝固时放热温度下降
(液体凝固时
放出热量)
。
⑶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种晶体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
⑷
晶体溶液凝固的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
0
℃
的水放在
0
℃
的房间里,水
不会结冰
→
不能继续放热)
。
地窖里放几桶水,菜不冻坏是利用凝固时放热。
三
常见的现象
:
熔化
→
冰雪消融
凝固
→
冬天室外铁管沾手。
四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3.3
气化和液化
一
汽化:
⑴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⑵
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①
定义: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在任何温
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现象:
在
4
块相同的不锈钢板上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
B
、
C
、
D
< br>都比
A
先干。
结论: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空气的流动。
③
蒸发有制冷的作用:
手背上擦点水凉
快,
扇扇风凉快,干湿泡温度计比较,湿泡温度
计示数底
沸腾:
①
定义:
在表面和内部同事发生,只在
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②
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
a
实验装置如图:
安装由下到上
盖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损失,盖上两个小孔的作用是,一个插温度计,另
一个是使烧杯内外的气压平衡,烧杯中的水要适量(太多需要时间长,
太少沸腾是时间短,不易总结规律)
。
b
制作表格:
c
<
/p>
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每隔
0.5min
< br>记录
1
次温度。填入表格
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中发生的现象。
d
画出图像:
e
结论:
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③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
点一般不同,同种液
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
水银温度计适合于测量高温
→
凝固点是
—
39
℃
酒精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低温
→
沸点是
78
℃
二
液化:
⑴
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⑵
液化的两种方法:
①
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都能用降低温度的方法液化。
②
压缩体积
有些气体单靠压缩体积的方法是不能液化的。
注:
石油液化气,气体打火机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⑶
气体液化时放出热量:
被
100
℃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
100
℃
的水烫伤要严重。
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⑷
常见的液化现象:
雾,露,白气(是水珠)
,
水珠。
3.4
升华和凝华
一
升华:
⑴
定义:
物质由固态
直接
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⑵
升华时要吸收热量。
⑶
常见的升华现象:
冰冻的衣服干了,雪人变小了。
二
凝华:
⑴
定义:
物质由气态
直接
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⑵
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⑶
常见的凝华现象:
霜,雪,雾凇,冰花等
……
人工増雨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
干冰升华从云层吸热,
云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滴下落。
云中水蒸气凝华成冰晶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
电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
制冷剂在冷冻室和冷藏室汽化吸热,被压缩机压缩到冷凝
器,在这里液化放热。
4.1
光沿直线传播
一
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常见的光源:
太阳,蜡烛,电灯,萤火虫。
注:
月亮不是光源;恒星是光源;行星不是光源。
二
光线:
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和行径的直
线叫光线(光线是不存在的)
。
注:
光线不能表示光的强弱
三
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⑴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同种均匀介质。
⑵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
-
-
-
-
-
-
-
-
上一篇:医学英语词汇表
下一篇:(完整)上消化道大出血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