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拜
九拜
是我国古代
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
六日
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
成员,在不同
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
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
礼仪。
内容
稽首
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
是引头至地,稍顿
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
p>
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
,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
,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
地。
凶拜
,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
,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
,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
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
,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
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
的变
通。
应用
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
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
.
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
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
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
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
应有历史的观点。
形成
古人行跪拜礼,主要是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
在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
一块苇席或竹篾,
即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
垫一重席
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的席子
比普通老百姓的好一些。
古代的“坐”与现代人完全不同。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脚掌
< br>向后向外分开。实际上,古人的“坐”,就是现在的跪。古代接待宾客时,每当
“
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引身而起”,使坐
变成跪,然
后俯身向下。就这样,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跪拜礼。
p>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和凳椅,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原来的“坐”起了很
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变成了等级的标志,广泛运用于官场中。如臣子拜
皇帝,
小官拜大官,
奴才拜主子等,
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
民间的祭祀、
祝寿等,
< br>跪拜礼仍世代相传。
文学常识大全
一、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12
、汗青:史册
2
、桃李:学生
13
、伉俪:夫妻
3
、社稷、轩辕:国家
14
、白丁、布衣:百姓
4
、南冠:囚犯
15
、伛偻,黄发:老人
5
、同窗:同学
16
、桑麻:农事
6
、烽烟:战争
17
、提携,垂髫:小孩
7
、巾帼:妇女
18
、三尺:法律
8
、丝竹:音乐
19
、膝下:父母
9
、须眉:男子
20
、华盖:运气
10
、婵娟、嫦娥:月亮
21
、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11
、手足:兄弟
22
、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
< br>、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p>
2
、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3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
)、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
、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p>
5
、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br>
6
、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
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
歌浪漫主义风格。
< br>7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
/p>
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
、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
-
-
-
-
-
-
-
上一篇:礼乐射御书数
下一篇:北平俗曲略 --李家瑞(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