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东晋桓温传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16:46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s是什么意思)


东晋桓温传



坐镇荆州



桓温(


312



373


)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西北龙亢集)人,东晋宣城内史桓


彝之子。桓彝为北方世族,西晋永嘉之乱后随晋元帝南渡,很得信任,先后任中书郎、尚书


吏部郎等职,名显朝廷。明帝时,桓彝拜散骑常侍,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以功封万


宁县男,后为宣城内史。桓温未满周岁时,名臣温峤见到他,说:


“ 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


②,及闻其声,称赞说:


“真英物也。


”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叫作桓温。





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 /p>


”时人刘惔认为他是稍逊于“孙仲谋、晋宣王之流”的


人物。


成帝咸和三年



328



苏峻作乱,


桓彝被苏峻部将韩 晃杀死。


桓温年才十六,


但他


“枕


戈泣血,志在复仇”


。桓温十八岁这年,曾参与杀害他父亲的泾县县 令江播病死,其子江彪


等兄弟三人为其父守丧,


因怕桓温前来寻 仇,


预先将兵器放在身边。桓温诡称吊孝而入,手


刃江彪于丧庐 之中,又追杀其二弟于道,终报父仇。桓温由此为时人所称。





桓温成人以后,


以选尚明帝之女南康 长公主,


拜驸马都尉,又袭父爵为万宁县男。


成帝


咸康元年(


335



,桓温 除授琅玡太守①,登上仕途。这一年,桓温仅二十三岁。康帝建元元


年(


343



,桓温进位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 刺史。





穆帝永和元年



345




久踞荆州的权臣庾翼病死,


他临死前上表请以子庾 爰之继己之任。


由于荆州是东晋重镇,


关于庾翼的继承人选在朝 臣中引起争论,


有人认为诸庾世在荆州人情


所归,应依庾翼所请 ,以庾爰之镇守荆州。但时任宰辅的侍中何充认为“荆楚国之西门,户


口百万,北带强胡 ,西邻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


..


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②。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

< p>
亦有野心,


“不可使居形胜之地,其位号宜常抑之”③。因此他劝会稽王司 马昱自己出镇荆


州,


又请以自己为军司,


司马昱不听。


于是桓温出任安西将军、


持节、


都督荆、


司、雍、


益、


梁、宁 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①。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其地民风劲悍,兵强财富“居天下之半” ②,素为东晋重镇。东晋


在江南立国,以建康为京都,以荆、扬为根本,而荆州地处扬州 上流,常能对京师建康形成


威胁,故唐杜佑说:


“称兵跋扈,无 代不有,是以上游之寄,必详择其人焉”③。桓温既居


此形胜之地,就为他日后专制朝政 ,几移晋室的作法打下了基础。







《晋书》卷


98


《桓温传》


,下引此传者,不再作注。

< br>






《宋书》卷三五《州郡志》








《晋书》卷七七《何充传》








《晋书》卷七五《刘惔传》








《晋书》卷八《穆帝纪》








《晋书》卷七六《王彪之传》








《通典》卷一八三《州郡典》




灭蜀



桓温有雄才,史称他“挺雄豪之 逸气,韫文武之奇才。


”庾翼在世时很看重桓温,曾向


成帝推荐 说:


“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


弘济艰难之勋。


”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后,为立功以树威,决定西伐占踞 巴蜀并已日渐衰微的


李氏成汉政权。





永和二年十一月,


桓温上疏朝廷要求 伐蜀。


随后他不等回音,


便在当月以江夏相袁乔为


前锋,


亲率益州刺史周抚、


南郡太守谯王司马无忌径 自出兵伐蜀,


有精兵万余人,


溯江而上。


朝中闻知,诸臣皆因蜀道险远而温军寡少深以为忧,唯刘惔认为桓温必能克蜀,人问其故,

刘惔说:


“以蒲博验之,其不必得,则不为也”①。





永和三年二月,桓温军至青衣(今 四川名山北)


,成汉主李势以其叔父李福、族兄李权


和大将咎坚 为统帅,发兵阻拦桓温大军。桓温军从另道而进,三月,进至彭模(今四川彭山


县)


。这时,有人建议桓温分兵两处,异道而进,以分散汉兵兵力。袁乔说:

“今深入万里,


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 ,万一偏败,则大事去


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

< p>
”②桓温以袁乔所言为是,乃留辎重


于彭模,命参军周楚、孙盛率羸兵看守 ,


自率大军直趋成都。


这时成汉李福等人转头进攻彭

< p>
模,周楚、孙盛奋力将其击退。桓温大军一路上三战三捷,又击败李权等汉军。汉军溃散,


从小路逃回成都。


桓温进逼成都,


汉主李势倾全 部兵力出城,


与桓温军激战于成都城之笮桥


(在今成都市西南, 桥用竹索编成)


。桓温前锋出战不利,参军龚护战死,晋军皆惧,意欲

< br>退军,前锋袁乔声色俱厉,拔剑督士卒死战,遂大破汉军。桓温乘胜攻入成都,纵火烧成都


小城(内城)


,李势乘夜逃走,远遁九十里。不久,李势见大势已去,先使散骑 常侍王幼送


降文,然后舆榇面缚诣桓温军门投降,成汉遂被桓温灭掉。

< br>




桓温既平蜀,在李势殿上 置酒大宴将佐参僚,


当地缙绅皆来庆贺。


桓温生性豪爽,


气度


不凡,加上新平蜀地,志得意满,在宴会上神采飞扬,历数古今成 败由人,存亡系才之事。


他“音调英发,


“其状磊落,一座叹赏。既散,诸人追味余言”③。





桓温驻军蜀地,援引成汉政权中的贤才为己之用,像成汉尚书 仆射王誓、中书监王嘏、


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璩等,皆蜀地一时之选,桓温并用为 参军。但不久,王誓、邓定


等复反,众各万余,桓温一一讨平。桓温大军驻蜀三十日,然 后凯旋,回师江陵(今湖北江


陵县)


。永和四年,桓温以平蜀之 功,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一时威名大振。



时 晋廷中穆帝年幼,


康帝皇后褚太后临朝摄政。


桓温伐蜀时拜表辄 行,


已引起朝廷疑忌,


待其平蜀,


更怕 他威名过大而日后难制。


于是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乃使在朝野中素具盛名的


扬州刺史殷浩参综朝政,以期能对桓温有所抑制。桓温对此很是不满,但他与殷浩素相识,

< p>
知其不会有多大作为,并不惧怕。此后,桓温经营荆州,


“在州宽和,百姓 安之”①。同时


渐露不臣之心,


与晋廷虽名为君臣,

< p>
实际在荆州自行其事。晋廷对桓温已不能征调如意,但


求羁縻而已。桓温平 蜀后,又加督交、广二州诸军事②,此时,他所督荆、司、雍、益、梁、


宁、交、广八州 “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


。但因当时国中无事,君臣尚能相安一时。





《晋书》卷七五《刘惔传》








《晋书》卷八三《袁乔传》








《世说新语·豪爽篇》







锐意北伐



永和五年(


349



,后赵主石虎病死。桓温自江陵出屯安陆(今 湖北安陆)


,遣诸将经营


北方,


并上疏 请求北伐。


朝廷不加理睬。


反而在这年七月,

< br>以征北大将军褚裒为征讨大都督、


督徐、兖、青、扬、豫五州诸军事,命其北伐后 赵。桓温北伐之举遂搁置。此后,桓温又屡


次上表要求北伐,但朝廷对其既有戒心,均未 获准。永和七年十二月,桓温再次拜表辄行,


率大军四、五万自江陵顺流而下,至武昌( 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上下惊恐不安。褚裒既


败,晋廷又欲以殷浩北伐,故殷浩时为中 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


事,闻桓温陈兵而下,惊慌失措,欲去 位以避之,经吏部尚书王彪之力劝乃止。这时,会稽


王司马昱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说 北伐尚非其时,应先“思宁国而后图外”


,所以以前未


准桓温北 伐。又说桓温行此“异常之举”①,容易引起非议,希望桓温深思熟虑之。桓温还


不敢公 开对抗朝廷,


见信后即刻率军还镇,


并上疏解释说,

< p>
此次率军东来,


是要北伐扫灭赵、


魏(冉魏)


,历年多次上疏要求北伐都是想为国家“静乱”


,恢复中原,自己并 无私心。朝廷


以桓温为太尉,桓温固让不拜。





永和八年,


殷浩自寿春率晋军北伐。


但不久其督统、


安西将军谢尚等在许 昌(今河南许


昌)大败于前秦将张遇,晋军死伤一万五千人,谢尚逃回,殷浩又退回寿春 。第二年,殷浩


率军七万再次北进,


准备进据洛阳,

< p>
修复晋廷园陵。但前锋羌人将领姚襄于中途倒戈,


进击

殷浩。殷浩军大败,将士损失万余人,殷浩尽弃辎重狼狈逃回,其北代又告失败。





桓温见殷浩兵败,立刻上疏弹劾, 请朝廷废掉殷浩。于是殷浩被免为庶人,徙居信安。


自此,


朝廷 内外大权渐归于桓温,


朝中已没有人再能阻止桓温北伐。


从永和 十年至海西公太


和四年



369




桓温连续进行了三次北伐。北伐前秦永和 十年二月,桓温率步骑四万从江陵


出发,使步军自淅川(今河南淅川均水)趋武关(今陕 西丹凤东南)


;水军从襄阳(今湖北


襄樊市)

< br>入均口


(今湖北均县西,


古均水入汉水的水口)



又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


(关

< p>
中到汉中的通道)


,诸道并趋关中,进攻前秦。



桓温大军进展顺利,淅川一路步军攻上洛(今陕西商县)


,擒获 前秦荆州刺史郭敬,接


着攻克青泥城(今陕西蓝田)


。前秦主苻 健派太子苻苌、子苻生等率兵五万屯于峣柳(今陕


西商县西北)


,阻挡桓温亲率的主力军西进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世说新语·政事篇》注引《温别 传》








见《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晋穆帝永和七年胡三省注。







以上引文见《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晋穆帝永和七年。





四月,二军相遇,展开激战,前秦 苻生骁勇异常,杀桓温将应诞、刘弘等多人,晋军死


伤千余人。


桓温督军力战,终于大破秦军。与此同时,桓温弟桓冲又大败前秦丞相苻雄于白


鹿原(今 陕西蓝田西灞、浐二水之间)


。随后,桓温军转战而前,进军灞上(今陕西西安市


东)


,长安指日可下。苻苌等秦军退守长安城南,苻健自领羸兵六千固 守长安小城(内城)



倾全部精兵三万,由大司马雷弱儿等率领 ,与苻苌合力抵抗桓温。


晋军顺利入关,


长安附近


郡县纷纷来降。


桓温抚喻百姓,


使其安居复业。关中 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桓温,


耆老见到


晋军,惊喜万状,流着眼 泪感叹:


“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北伐形势非常之好,但桓温却 顿军


灞上,观望不进。隐居关中的王猛闻桓温入关,前来相见,与桓温谈当世之务,旁若 无人。


桓温见民间有此人才,大为惊异,问王猛说:


“吾奉天子 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


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说:< /p>


“公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


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 也,所以不至①”


。桓然默然无以应。王猛意思是说桓温志在立


威,以功名镇服江东,并非真心伐罪吊民,恢复晋土。这正说中桓温心事,故其无所答对。





桓温进军之初,本打算以秦地 之麦为粮,但苻健“收麦清野以待之”


,晋军军粮发生危


机。不 久,桓温大败于苻雄,死伤万余人。于是,徙关中百姓三千余户而归,退至潼关,又


被迫 军苻苌所败。九月,桓温回至襄阳。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北伐姚襄



永和十二年,晋廷拜桓温为 征讨大都督、


督司冀二州诸军事。


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目


标是占据许昌的姚襄。





姚襄叛殷浩后,先屯于淮南,招掠流人,众至七万,同时遣使 上疏晋廷罪状殷浩,后又


听从其将佐的建议,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带兵北还,占据许昌 ,围攻洛阳。当时占据洛阳


的是降晋复反的魏前荆州刺史周成。姚襄进攻洛阳,逾月未能 克。桓温乘机北伐。




< p>
六月,


桓温军发自江陵,遣督护高武据鲁阳(今河南鲁山县)



辅国将军戴施屯于河上,


率舟师从黄河进逼许、洛 ,自己亲率大军随后进发,又上疏晋廷,请徐、豫二州出兵从淮、


泗入黄河配合作战。八 月,晋军进至伊水(在洛阳城南)


。姚襄撤洛阳之围,将精锐埋伏于

水北林中,拒水而战。桓温亲自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二军接战,桓温之弟桓冲及诸

< br>将奋勇向前,大败姚襄。姚襄军大乱,自相杀死者达千余,姚襄逃奔平阳。桓温既败姚襄,


周成率众出降,桓温进入洛阳,谒晋诸帝陵寝,有毁坏者皆令人修复之,并置陵令看守。表


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洛阳。因谢尚未至,留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

< p>
太守戴施等以三千人镇守洛阳。又徙归顺的百姓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自率大军还师。

< p>




桓温既掌内外大权 ,其诸弟皆身居要职,桓氏势力一时甚盛。其二弟桓云任江州刺史、


加都督司豫二州军事 、领镇蛮护军、西阳太守、假节。桓云在职,


“招集众力,志在足兵,

< br>多所枉滥,众皆嗟怨。时温执权,有司不敢①



《晋书》卷一一四《王猛传》






弹劾”①。其三弟桓豁任建威将军 、督沔中七郡军事、新野义成二郡太守,后又因功进


位右将军。其四弟桓秘,虽素与桓温 不睦,但也任职辅国将军、宣城内史,并一度监梁益二


州征讨军事、假节,后官至中领军 。其五弟桓冲数从桓温征伐有功,多次升迁,先后镇守襄


阳、江陵等要冲,升平四年(< /p>


360


)桓云死,接任江州刺史、领镇蛮护军、西阳谯二郡太守,


振威将军。此外,其子侄也多有任要职者。升平四年,晋廷加封桓温为南郡公,桓冲为丰 城


县公,桓温之次子桓济为临贺郡公。





北伐姚襄之前,桓温曾多次上疏, 请求还都洛阳,朝廷不许。收复洛阳后,桓温于哀帝


隆和元年(


362


)再次上疏,请迁都洛阳,并请将永嘉之乱后流亡至江南者,全部北徙,以


充实河南之地。晋廷君臣但求自保江南,无意恢复失地,皆不同意迁都,但惧于桓温权势,


无人敢言。


扬州刺史王述认为桓温


“欲以虚 声威朝廷耳,


非事实也,


但从之,


自无 所至”


①。


于是朝廷诏答桓温说,


“诸 所处分,委之高算”



有关迁都事宜请桓温筹划办理。后迁都之 事


果然作罢。朝廷改授桓温都督并、司、冀州,罢交、广二州都督,桓温表辞不受。





哀帝兴宁元 年(


363


)五月,桓温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 黄钺。东晋内


外军政大权集于桓温一身。桓温乃上疏陈便宜七事:


“其一,朋党雷同,和议沸腾,宜抑杜


浮竞,莫使能植。其二,户口凋寡,不当汉之一 郡,宜并官省职,令久于其事。其三,机务


不可停废,常行文案宜为限日。其四,宜明长 幼之体,奖忠公之吏。其五,褒贬赏罚,宜允


其实。其六,宜述遵前典,敦明学业。其七 ,宜选建史官,以成《晋书》


”有司皆奏行之。


从桓温所陈七事 看,


大部分是针对当时朝廷上的问题而发,


如果真能照此实行,


对于东晋的


弊政当能有所改革。





兴宁二年,桓温当政时期,东晋实 行了“庚戌土断”


。由于桓温法令严明,这是东晋最


有成果的一 次土断。



东晋过江以来,


对于北来的 流民采取优待政策,


“以其旧壤之名,侨立郡县,


往往散居,< /p>


无有土著”②。这些“无有土著”之人不入于国家的正常编户,因此也不负担国家的赋役。


从成帝咸和年间,


东晋政府为了增加劳动人手和赋役来源,


也为了防止国家的正常编户冒充


北方流民逃避赋役,开始实行土断。 在“庚戌土断”之前,先后实行过二次土断。兴宁二年


三月初一庚戌这天,朝廷颁布法令 ,


“大阅户人,严法禁,谓之庚戌制”③。桓温当政,执


法雷厉 风行,彭城王司马玄“违禁藏匿民五户,桓温表玄犯禁,收付廷尉”①,由于桓温一


反东 晋过去优容世族贵戚的作法,


执法有力,


这次土断取得很大成果 ,


大批人口成为国家的


编户,


流民减少 ,


时会稽一郡即


“亡户归口三万余口”


②。


后来刘裕当政时评论此次土断说:


“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 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③。桓温当政期间,较 之东晋其他时期,在政治上似乎稍有振作。





《晋书》卷七四《桓云传》








《晋书》卷七五《王述传》








《隋书·食货志》








《晋书》卷八《哀帝纪》








《晋书》卷三七《彭城穆王权传》








《晋书》卷七六《王彪之传》








《宋书》卷二《武帝纪中》







北伐前燕,兵败枋头



兴宁二年三月, 前燕将李洪侵许昌,大败晋军于悬瓠(今河南汝南县)


。桓温使西中郎

< br>将袁真、江夏相刘岵通水运,自己率舟师进至合肥,准备北伐。五月,晋廷又以桓温为扬州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6: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2444.html

东晋桓温传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