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脚本的写作方法
在这里我介绍一些声音与
画面的关系以及解说词的写作的基本方法,
顺便介绍蒙
太奇的一
些基本知识,注意写作电视脚本时运用一些蒙太奇思维。
从表现形式看,影像解说词与一般的文章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文章其语言
是唯一的表现手段,
而处于立体交叉的语言环境中的解说词,
< br>与之发生关系的不
仅是语言,
它更多地和画面发生关系。
解说词是否写得好,
要看它是否很好地与
画面紧密配合。
电视节目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从
文字上看,
它断断
续续,段落与段落之间似乎缺少语言和形式逻
辑上的连贯性,既不适合于朗读,
又不适合于单独作为报道发表。
一般来说,
解说词只是影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能单独
存在。
一、影视表现的基本手段: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电视表达的基本方法,电视声音的构成可以用以下的模型来表示:
(一)、声音:解说词
+
同期声
+
后期音乐音响?
脚本创作不是指解说
词的创作。而是包含声音的画面在内的整个节目的架构。
1
、
文字语言基本作用
影像解说就是把观众的想象活动与画面上呈现出的直接感受结合起来,
< br>把间接信息和直接信息结合起来,
通过画面形象和有声语言的碰撞和交流,
产生
新的效果,大大扩展了画面的外延,深化画面内涵,使画面表现力
大大扩张。
(
1
< br>)串场:叙述情节
(
2
)转场
画面:
晨曦的大海
上海外滩
浦西公寓巷口
浦西公寓楼下
解说:
张达伍把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大海,
献给了事业。
那么,<
/p>
他在事业和家庭的
关系
上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张达伍的家在繁华的大上海。
我匆匆
赶到这里,寻找
浦西公寓
72
号
以上这段解说词将节目的场景从大海转到家庭。
(
3
)补充画面
画面:
人群
列车在桥上飞驰
列车仪表特写
司机聚精会神地驾驶
解说:
广深准高速铁路全长
147
公里,投入运行的机车和车辆是
我国最新研制的。
机车采用大功率东风
1
型内燃机车,
装有机车监控系统和速度分级控制系统,
能
p>
确保行
车安全,
并配有无线电话供旅客使用。
准高速铁路的建成将带动我国铁路、
通信、
信号、机车车辆制造和运营管理技术的全面进步和重大改革。
请大家注意看这段片子的解说词,光从画面上是看不出这些信息的。
2
、文字语言的局限性和主动性
文字语言在电视节目中的位置,
相
对在其他的传媒中,
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
在电视节目中,画面语言永远是载体,离开了画面
(
哪怕这
画面只是一个黑场
)
,
任何文字语言都
不可能存在。
所以,
几乎任何一位电视专家都会告诫你:
文字语
言要少写。
文字语言的少有两方面的对比:
一是文字语言永远比画面少。在电视节目中,画面是载体,文字是附载体,
文字只能比画面少。过去,一分钟的画面只能录
210
~
230
字,现在社会生活的
节奏加
快了,
电视节目的录音速度也在提高,
但一分钟的画面也只能录
250
—
270
字的文字语言,再快,观众就听不清,或者是顾了听,没法看。所以,几乎在每
一本谈
及电视文字语言的书里,
都会告诫读者:
文字语言要少写,
p>
因为电视是看
的,不是读的。
在电视节目中,画面是永远的主体。画面有的内容、画
面能够表达的意念,
文字语言都不必写。单位时间内,文字语言不能多写,但可以少写。
在这方面用
得最多的是现场声的过渡,
有经验的剪辑者往往会在
一个场景的头尾留出几秒的
现场声,让文字语言有一个淡进淡出的过程。
二是旁白要少写,留出更多的空间给其他的
声音语言,譬如:人物自白、对
白,
现场的解说、
现场采录的嘈杂人声甚至现场的鸟鸣兽语,
机器和其他物体的
声响。突出电视写实、多维、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感。“没有画面的声音是活的声
音,
没有声音的画面是死的画面”。
即使在默片时代,
人们也要在影片播放现场
安排一支乐队,
使声音
充满观影的过程,
这足以证明听觉元素在人们接受影片时
的重要
性。
系列片
《中国农民》
用一个长镜头记述了一个农民的一句话。
记者在采访一
个文化传统浓郁的村子时,问一个在田间劳动的年轻妇女,有没有经商
p>
?
有没有
摆摊
?<
/p>
妇女都笑着说不,再问为什么,妇女笑而不答,良久,才不无自豪地说:
< br>我爱人是个教师。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
如果不是现场采访
,
没有画面表现出来妇
女的羞赧神情,用旁白去描述,很难表现
。
文字附载于画面,文字永远被动
?
不,
恰恰相反,
文字在电视节目中必须
是积极的,
主动地与其他元素相配合。
因为他心中有目标,
p>
这就是节目的主题。
按照节目主题这个目标,
节目的作者从
节目的策划开始,
就会有目的地寻找素材,拍摄节目时就会有意识地涉猎画
面。
当然,在整理素材,撰写文字语言的时候,记者或作者的主题意识已经明
确,
他将依据他的主题思想写作文字语言,
这时,
p>
文字语言就会表现出它的主
动性。
<
/p>
3
、文字语言写作要注意和避免的情况:
注意:
A
、写实性。因此文字语言要以
画面为基础。
B
、文字具有跳跃性。因为有现场声加入。
C
、
形象性。
p>
画中有话,
话里有画。
画面要有思想逻辑,
文字要有形象。
D
、时间性。时间上的不可重复性。
E
、口语化。能读,好读。
需要避免:
1
、两张皮
声音画面没有必然联系。万能画面
2
、满堂灌
宣传工具,过份重视解说
3
、一锅粥
大量采用纪实方法
(二)、画面:主
播+被摄对象(被采访者+被摄现场)+字幕或特效?
在以上模型中,各声画元素并非并列出现而是交叉出现的,即每种声
画元素都可能与其他元素出现在相同的电视时空中。画面的局限性
一般表现进
行进态
照相是瞬间。电视是过程。
表意具有
模糊性,容易产生歧义。举个例子
来说:
1999
年
9
月
14
日,
***
主席访问新西兰,电视新闻上看到当地的毛利族手
持长矛、摇旗呐喊,气氛
十分紧张。只见
***
小心翼翼地与一个毛利族人周旋,
并从地上拣起一个矛头递给那个毛利人,
这时全场的毛利人又是一阵鼓
噪。
听到
新闻的解说才知道,
这是当地
毛利人欢迎来宾的一种传统仪式,
古代的毛利人通
过来客拣起和
传递矛头的方向,判断对方是敌人还是朋友。
二、
解说与画面的基本关系:
(一)、历史流变
除了电视剧的
台词、文艺节目的串词,电视新闻节目和专
题节目的画外声音语言被很多人叫做解说词。
电视节目的文字语言为什么叫解说
词
?
其实,电视节目解说词是沿袭电影解说词的名称。
早期的电影摄影机用胶片拍摄,
录音不能同步进行,
所以要靠画外音解说画
面。后来有了录音
胶片,但同步录音的工艺技术复杂,成本很高,难以普及,电
影纪录片解说词经历了从无
到有的发展过程。
电影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
.格里逊式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著名导演格里逊首先采用画
外音解说来制作纪录片,
打破了“默片”的沉闷局面。
这是纪录
片录音技术发展的结果。
解说词大大加强
了纪录片的影响力,<
/p>
但当时的画外音制作比较粗糙,
灌得太多,
也引来了非议和
指责,
批评“解说词明显压倒了画面”,
p>
纪录片成了“长篇说教”等等。
第二次
世界
大战中,德、意、日等国的独裁者利用纪录片灌输法西斯主义,更败坏了纪
录片的名声。
到了
50
年代,格里逊式的纪录片失去观众的宠爱。
2
.“真实电影”
格里逊式纪录片之后,电影界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影片通篇不加一句解说,
连记者对被访者的谈话都尽量避免。
导演捕捉日常生活未经修饰的事件场面,
拍
成纪录片,“所见即所得”就是“真实电影”。美国的苏珊、阿兰
p>
8226;
雪曼
拍的《警察局录影带》就是范例。
苏联导演兼电影理论家齐加
8226;
维尔托夫在报上撰文,他认为:一切场
面的调度、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
,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应该一律抛弃,形
成“电影眼睛派”。其实质是看到什么就拍摄
什么。
20
世纪
30
年代,有声电影出现,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米恰依
8226;
考夫
曼又鼓吹“生
活即景”,
把“电影眼睛”与“无线电耳朵”结合起来,
形成声
画
对位的蒙太奇。
二战后,
便携式摄影机和录音机的发明,
同期录
音技术的普及,
“真实电影”
流行一时。
3
.访谈式
将被摄者或解说员、
主持人直
接面向观众讲话,
并结合会见采访,
这种访谈
< br>式手法首先在美国一些女权主义的纪录片中采用。
访谈式纪录片的长镜头拍摄和<
/p>
实况效果声,
体现了作品“照像”的本性和“摄影形象本体论”的
美学原则。
访
谈式纪录片的当事人,
直
接向观众叙述,
避免了编导的介入,
作品使人感到公正、
客观、可信。在访谈式纪录片中,语言成了主要的表现手段。
4
.个人追述式
个人追述式是
90
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纪录片风格。它把叙述者的议论混杂在
访问会见之中,<
/p>
又使制片人的画外音同屏幕上的字幕相结合,
来直截了当地表达<
/p>
作者的观念。
这种模式使
纪录片不再成为观察现实的窗户,
制片人本身就是事
件的见证人、参与者。
个
人追述式影片工作起来像个自主的整体,
影片将各部分组织结构起来。
< br>一
是吸收进来的人声、背景音响和画面;二是电影片整体的风格讲出的“声音”,
以及历史环境三个部分。
<
/p>
综观纪录片从无声到有声的过程,
除了“真实电影”时期,
解说词都在逐步
发展,而且是向着广义的、由多元素组成的音响效果发
展。
最早的电视新闻和专题
片都是用电影摄像机拍摄的。
20
世纪
50
年代,电视
开始传人中国,
但直到
六七十年代,
中国仍有不少的电视台使用电影器材拍摄节
目。<
/p>
电视诞生后,解说词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现在,专业的电视拍摄起
码有两个声道。
一声道录现
场声,
二声道用来配解说或配音乐。
而电视剧的拍摄
录制甚至多达八个声道,
以便进行多个声道的录制和混响。
在这其中,
文字语言
占有主要的地位。
(二)
声画之间什么关系?根据节目的具体形态而定
,
可以做以画面为主,
也可
以做以声音
为主。
三、“蒙太奇”表现手段
影视文学的表现手段多种多样,
但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莫过于蒙太奇的表
现手段。
(一)蒙太奇的含义
蒙太奇,法文原义指建筑的结构和装配,借用到影视艺
术,有剪接、组合之
意。蒙太奇的完整含义,至少应当包括这样三层意思:
第一,作为影视剪辑的技巧和方法,蒙太
奇将影视艺术的各种元素如声音、
表演、造型、摄影等组合、联系在一起,形成连续不断
、完整统一的视觉形象。
最初,
蒙太奇只是画面和画面的组接,
目前发展到包括场面与场面、
段落与段落、
画面与声音、声音与声音之间的组合关系。
p>
第二,
蒙太奇是影视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
< br>一组镜头可以组成蒙太奇
句子,若干蒙太奇句子或场面可以组合蒙太奇段落,从而
形成整部影片。同时,
蒙太奇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
分切与组接,又可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
并且创造出独特的影视时
间和空间,
形成不同的节奏,
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叙述方
式和结构形式:
第三,
作为影视反映现实的艺术方法即蒙太奇思维;
蒙太奇
思维是影视独特
的思维方法,
是其他艺术所没有的,
影视编剧在进行创作构思时,
应遵循蒙太奇
思维方
法。
(二)蒙太奇的艺术功能
<
/p>
爱森斯坦曾经说过,
两个镜头的组接产生的效果并不是两者之和,
而是两者
之积。这说明了蒙太奇这一表现手段的巨大效用。
p>
关于它的艺术功能,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
.蒙太奇可以把镜头有机地组织成一部刻划人物,表
达完整的思想内容,
又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影视作品。
2
.蒙太奇可以按照艺术的需要,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压
缩与延伸,既增加作
品的容量,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和概括,又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
3
.蒙太奇可以发展平行
剧情,平行动作以加强影片的悬念。它还可以造成
或激烈、或舒缓、或紧张的节奏。影视
创作者可以通过不同长度、不同类别、不
同方位的镜头的组接,使影片的节奏丰富多变、
。生动自然而又和谐统一,产生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蒙太奇可以通过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产生特殊的艺
术效果。声画分立是
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
互相离异,
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
声音
是
以画外形式出现的。
它们通过分离的形式,
在新的基础上求得和
谐与统一,
使
声音从依附于形象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
’成为独立元素.
加强了声音同画面
形象的内
在联系,
使之更加富于感染力,
从而奉富了影视的表现手段。<
/p>
声画对位
是指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自以其特有
的内在节奏独立发展,
分头并进而殊途同归,
从不同方面表明同
一内涵。
声画对位的结果,
产生某种它
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
果,给人
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电视脚本的写作方法
视脚本的开头与结尾的写法
写文章
非常讲究开头和结尾。中国早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一般看来,
对电视解说词亦
适合。
开头总愿意总设法开得漂亮些,
吸引力强一些,
结尾总想
收得有力些,韵味些。但是,怎样开得诱人,结得意深,不同的
思维模式常常有
不同的表现。
我们在开头往往惯于走“先知”路
于,
结尾则以豪情丽句,
总要回
到“圈
内”,常常是一大段话,只表示了一个意思,且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看看
另一种表述方式
,会有新的启发。
你将会看到一
位杰出女性,
她患有罕见的遗传性脑病,
但却令她和动物建立特
别
关系,
籍此建立成功的事业,
对于自
闭症患者来说非常难得。
这种病人在感情上
-
-
-
-
-
-
-
-
-
上一篇:如何写电视节目分析
下一篇:八下英语Unit 2单元测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