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word文档)完整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12:34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日历日)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 p>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


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 在教育领域


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 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


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 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


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 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


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 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


和社 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


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 不


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


年,


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


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 既符合我国


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 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

< br>.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


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 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


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




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反映先进 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


关注学生个 性化、


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


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


就。


< br>3


.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 习、生活实际,充分


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 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关


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 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确保


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4


.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 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


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 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


在继承中前行, 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p>


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 育和职业发展


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 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


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 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


作能力。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 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


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 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


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 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


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 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


升学考 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


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


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 适当增加选修课


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


从课程标准、


教材、


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




增设



条件 保障



部分,


从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



管理与监督



部分,


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2


.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 ,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


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 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 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 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


丰富培养学 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3

< p>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


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 生核心素养,更


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 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


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 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4

.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


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 上每个


模块或主题由



内容要求


”“


教学提示


”“


学 业要求



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 业质


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 /p>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 案和课程


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 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


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


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4


(一)设计依据


/4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5


四、课程内容………………………………………………


6


(一)必修课程


/6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6


(三)选修课程


/32


五、学业质量………………………………………………


39


(一)学业质量内涵


/39


(二)学业质量水平


/39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41


六、实施建议………………………………………………


42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42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47


(三)教材编写建议


/51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53


附录…………………………………………………………


56


附录


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56


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


/59


附录


3


学生必做实验素引


/68



1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 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


从微观层 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

< br>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在< /p>


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奥秘的核心力量。< /p>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 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 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


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



(二)基本理念



1


.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



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 面发展学生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


.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


通过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化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保证学生共同 基础的前提下,引


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p>



3


.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 程内容



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 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


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学生已 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


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

< p>
.重视开展



素养为本



的教学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 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 导



教、学、




一体化,促进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 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


格和 关键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


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 展


的重要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 括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p>


”“


科学探究


与创新意识


”“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5


个方面。



素养


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 /p>


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



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


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 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是有 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


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素养


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 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


伪; 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


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 /p>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 境的可持续发


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 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


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



< p>
上还


5


个方面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 侧重,相辅相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变化观念


与平衡思想


”“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 的思想和方法;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从实践层


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 /p>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进一步揭示了化学 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上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 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


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 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


需要的 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



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 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1


.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 类方法,能


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 联系,形成



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决定 应用



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 能具有的性质和发生的变化,并能


解释其原因。



2


.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与外因、量 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


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 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


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 、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


条件下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 变化。



3


.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 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


证伪假设;能解 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


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认知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预测物质及其变


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


.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


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的设想;


能尊重事实 和证据,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 识: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


兴趣,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 点问题,


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


具有



绿色化学



观念和可


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 会发展的重大贡


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 ,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 br>


在本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

< p>
5


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


4

< br>级水平,便于在教学和评价中具体实施(详见附录


1


)。



3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 br>2


.借鉴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反映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设计课程组织形式



在对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国内课程实施经验和 问题的调研基础之上,优化设计课


程组织形式。基于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特点,必修课程 内容依据主题组织,提高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基于


课程的定位和学生的升学需求,选择性 必修课程采用模块结构,以体现化学学习的领域的特点和与大学化


学课程的关联性,保持 课程的持续性和一贯性。选修课程采用系列模式,以提高课程的兼容性和灵活性,


利于学 生的自主选修和学校的自主开设。



3


.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及核心素养内涵,确定课程主题、模块和系列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确定课程的主题、模块和系列。在必修


课程阶段,


突出化学基本观念


(大概念)


的统领作用,


选取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


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



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


化学与社会发展



5


个主题。在选 择性必修课程


中,依据化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领域,设置



化学反应原理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有机化学基础


”3


个模块。在


选修课程中,选取



实验化 学


”“


化学与社会


”“


发展中的化学科学


”3


个课程系列,综合体现化学学科 的特点、


社会发展价值和时代性,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多样性内涵,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利于


校本化的课程开设和管理。



(二)结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类课程构成。


< /p>


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必修课程努力体现 化学基本


观念与发展趋势,促进全体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需求。必修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主题。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培养学生深入学习 与探索化学


4



< br>的志向,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 /p>


平。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


3


个模块。



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面向对化学学科有不同兴趣 和不同需要的学生,拓展化学视野,


深化对化学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选修课程设置


3


个系列。




(三)学分与选课



1


.学分设置



必修课程不划分模块,共


4


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


3


个模块,每个模 块


2


学分,共


6


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


3

< p>
个系列,每修习完成


9


学时可获得


0



5


学分,最高可获得


4


学分。



2


.选课要求



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


4


学分的必修课程。

< br>


选择化学作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 择性必修课程全部


3


个模块的内容,获得


6


个学分。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



选修课程供学生自有选择修习,学分为


0



4


学分。







5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设置


5


个主题,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在


< p>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


证据推理


与模型认知

< br>”“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


科 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 发


展。



主题


1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内容要求】



1.1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 /p>


征是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比 较、分类等


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 br>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1.2



科学探究过程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 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



了解科学探究过 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或建构模型、形


成结 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



理解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研究目 的、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基于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等对于科学


探究的重要性。



1.3



化学实验



认识化学实验是探究和学习 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初步 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p>
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


心思路与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条件控制对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



1.4



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



发展对化学实验 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形 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树立安全意识和环 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


6




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1.5



学生必做实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完成各主题的必做实验(见各个主题)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整体规划实验及探究教学


,


发挥典型实验探究活动的作用。




选取真实的、有意义的、引发学生兴趣的探究问题。




改变学生简单动手做实验的现状,强调高级思维过程。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如氨气、氯气)


;硫


酸亚铁的制备;化 工生产模拟实验(如制硫酸、制硝酸)


;物质成分的检验(如补铁剂中的铁元素)





2

< p>
)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化学发展中重大事件的有关资料,并交流讨论;举办小小化学家论坛,分< /p>


享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等;结合实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规则的重要性,讨论和演练实验室里 突发安全事件


的应对措施。



3.


情境素材建议




【学业要求】



1.


能列举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说明其对推动社会发展 的贡献,能说出其中的创新点。



2.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化学探究问题,能作出预测和假设。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


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3.


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案,

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说明假设、证据和


7




结论之间的关系,用恰当形式表达和展示实验成果。



4.


能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设计并实施实验。能预测物 质的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运用


变量控制的方法初步探究反应规律;能根据物质 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特征


反应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 试剂;能根据反应原理选取实验装置制取物质。



5.


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 量


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主题


2


: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内容要求】



2.1



元素与物质



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

< p>
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 反应


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2



氧化还原反应



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 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


剂和还原剂 。



2.3



电离与离子反应



认识酸、碱、盐等电 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


的条件,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4



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 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


产、生活 中的应用。



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 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


物质在 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



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



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 质转


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2.7



学生必做实验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8




●< /p>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




重视开展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




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情境。< /p>




鼓励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途 径。



2.


学习活动建议



1



实验及探究活动:


胶体的丁达 尔实验;


电解质的电离;


探究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及发生条件


(测


定电流或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氧 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过氧化氢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探究;金属钠的性


质;碳酸钠与碳 酸氢钠性质的比较;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氯气的制备及性质;


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氨气的制备及性质;铵盐的性质;浓、稀硝酸的性质;氮氧化物的性质与转化;


2


?


?


二氧化硫的性质 ;浓硫酸的性质;溶液中


Fe


3+


、< /p>


NH


+



CO< /p>


3



Cl


-



SO


2


等离子的 检验;用化学沉淀法去


4


4


除粗盐中的 杂质离子。




2

)调查与交流讨论:从含硫、氮物质的性质及转化的视角分析酸雨和雾霾的成因、危害与防治;调

< p>
查水体重金属污染及富营养化的危害与防治;讨论日常生活中含氯化合物的保存与使用。

< p>


3.


情境素材建议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补铁剂;实验室中硫酸亚铁的 保存与使用;印刷电路板的制作;打印


机(或复印机)使用的墨粉中铁的氧化物(利用磁 性性质)


;菠菜中铁元素的检测;钠着火的扑救;钠用作


强除水 剂。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应 用:


火山喷发中含硫物质的转化;



雷 雨发庄稼




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 /p>


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


;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食 品中适量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去色、杀


菌、抗氧化)


;含氯消 毒剂及其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电离理论建立的化学史料;氧化还 原理论建立的史料;日常生活中的氧化


还原反应。



【学业要求】



1.

< br>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用电离、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


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 、盐的电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


型特征。



9




2.


能列举、描述、辨识典型物质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 方程式正确


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 br>3.


能从物质类别、


元素价态的角度,

< br>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 br>4.


能利用典型代表物的性质和反应,设计常见物质制备、分离、提纯、检验等简 单任务的方案。能从物


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的视角说明物质的转化路径。



5.


能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 环境中的某些常见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


品的常见方法。

< br>


6.


能说明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如金属冶炼、 合成氨等)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能


有意识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 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如酸雨和雾霾防治、水体保护、食品安全


等)

< br>。



主题


3

: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内容标准】




3.2



化学键



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 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


知道分子存在一 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


原因。



3.3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



体会从限度和 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


一 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 p>
因素。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 科学


研究中的作用。



3.4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能量改变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 /p>


10




关。 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


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



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5



学生必做实验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实验事实、数据等证据素材,帮助学生转变偏差认识。

< p>



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概括关联、比较说明、推论 预测、设计论证等活动。




发挥重要 知识的功能价值,帮助学生发展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角度,



形成基本观念。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制作元素周期表;焰色 实验;探究反应的可逆性;几个常见反应(如


镁、铝与盐酸反应;碳酸氢铵



或碳酸氢钠与醋酸或柠檬酸反应)的热效应;设计制作简易即热饭盒;用生 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探究干电池的构成。




2


)调查与交流讨论:讨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 非金属性的递变,讨



论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借 助元素周期律(表)预测硅、硒、锗、镓等元素的性质;查


阅元素周期律(表)对发现新 元素、制造新物质、开发新材料的指导作用,查阅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


业、医疗、考 古等方面的应用;讨论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本质;讨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查阅不同种类电池


的特点、性能与用途,调查新型能源的种类、来源及利用。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表)的发现史料;铝制品的合理使用,用 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疏通下水管道;稀土资源、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化学键:化学键存在的证据,如水的三态变化与水分解 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比较;利用化学键讨论化学


反应能量变化的本质,如氢气与氯气、甲烷 燃烧等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反应限 度和快慢:化学反应存在限度的证据,如高炉炼铁、合成氨、氯化铁与碘化钾的反应、氯气与

水的反应等;汽车安全气囊的膨胀、食物腐败等生活中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现象;催化剂在调控化学反


11




应速率 中的作用,如燃料电池、工业制硝酸(或硫酸)


、合成氨、汽车尾气处理等反应中的催化 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能源的 合理利用,如天然气、丙烷、煤、氢气等燃料的选择与使用,生物质能


的获取(如制取沼 气、焚烧垃圾等)与使用;化学反应热效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敷袋与冷敷袋


等 ;电池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如伏打电池的发现、干电池的改进、燃料电池的应用。



【学业要求】



1.


能画出


1~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p>
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并能结合实验及


事实进行说明。



2.


能利 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分析、预测、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


能判断简单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能 基于化学



键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4.


能从化学反应限度和快慢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 ,判断化


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能 初步解释化学实验和化工


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



5.


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


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并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6.


能结合有关资料说明元素周期率(表)对合成新物 质、寻找新材料的指导作用。能从物质及能量变


化的角度评价燃料的使用价值。能举例说 明化学电源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主题


4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内容标准】



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 p>
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 、


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 现象。




4.3



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



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 /p>


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4.4



学生必做实验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12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以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为例,引导学生建立官能团及有机物分类的初步认识。




通过模型拼插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有机化 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价键类型及简单分子的空间结


构。




提倡采用观察实验现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归纳总结等策略 对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应


用进行教学。





2


)调查 与交流讨论:垃圾焚烧、


PX


(对二甲苯)事件等社会性议题的 讨论;家居建材中的甲醛和苯


的检测;可燃冰、页岩气等资源开发利用的讨论;高分子材 料的应用与发展。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原油的分馏、裂化及裂解产品和用途,常见燃油标号的含义;乙烯工业,用于水 果催熟的乙烯制剂。




我国酿酒技术 与酒文化,工业酒精的制备,不同饮用酒中酒精的浓



度,乙醇 汽油,固体酒精,酒后驾车的检验,酒精在人体内的转化,乙醇钠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我


国酿醋技术与食醋文化。




食物中 的糖类、油脂、蛋白质在人体内的转化,常见体检指标中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

的性能和用途,


塑料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水立方的外立面膜 结构材料


——


ETFE



(乙烯


-


四氟乙烯共聚物)



塑胶跑道的材料、手机贴膜等。



【学业要求】



1.


能辨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和官能团。能概括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类型。能


描述甲烷、乙烯、乙炔的分子结构特征,并能搭建甲烷和乙烷的立体模型。能写出丁烷和戊烷的 同分异构


体。



2.


能描述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相应性质实验的现象,能书写相关的反应式,能利用这


些物质的主要性质进行鉴别。



3.


能列举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结合这些物质 的


主要性质进行简单说明。



13




4.


能 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有关能源、材料、饮食、健康、环境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 br>和评价。能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常见有机化学品。



主题


5


: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




5.2



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 p>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常见材料类型,结合实例认识材料组成、性能及应用


的联系。体会化学科学发展对于药物合成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分析健康问 题的意识。



5.3



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结合合成氨、工业制硫酸、石油化工等实例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 /p>


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海水、金属矿物、煤、石油等的开发利用为例,了解依据物质性质及 其变化综合利


用资源和能源的方法。认识化学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所 能发挥的作用,体会化学对促


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5.4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认识物质及 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认识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


措施,以酸雨的防治和废水处理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了解关于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的相关


国策、法规,强化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



5.5



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认识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的关系。树立自觉遵守国家关于化学品应用、化工生产、环境保护、食品


与药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意识。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精选教学素材和应用案例,促进学生赞赏化学、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的促进作用。



14





加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等化学 视角与真实情境素材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和解


决实际问题。




通过讨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有争议的社会性 议题,促进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决策


的意识。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



知、情、意、行



的统一。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及其与化学科学领域的关系。




中外历史上的化学成就:合成氨、人工合成尿素、人工合成结晶牛 胰岛素、提取青蒿素,以及中国近


30


年化学科学与技术及其应 用的重要成果。




化学与材料开发:


陶瓷、


水泥、


玻璃、

< br>光导纤维和单晶硅等无机非金属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医疗、

< br>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保水材料在沙漠治理中的应用;碳材料和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资源开发与能源利用:铝土矿、硫铁矿、煤等资源与能 源的开发利用;从沙子到单晶硅;海水淡化;


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如使用二氧化钛催化 剂)


;燃料电池;化学在光伏产业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





工业


生态



的实施案例。< /p>




环境问题及处理:雾霾的主要成分与 来源,汽车尾气与雾霾的关系;大气中的



VOC


(挥发性有机化


合物)的成分与来源;煤和石油的脱硝脱硫,烟囱排放中污染 物的吸收;采矿和金属提炼的环境代价;水


体富营养化、


COD


(化学需氧量)或


BOD


(生化需氧量 )的测定;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与循环


利用;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




【学业要求】



1.


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 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能列举我国体


15




现化学科学与技术应用的重要成果。能举例说明与化学有关的 职业,简单分析这些职业与化学科学的关系。



2.


能从材料组成的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能根据使用需求选择适当的材料,能解释使用


注意事项,并能科学合理使用。



3.


能举例说明重要资源和能源的主要类型、成分和用途;能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从资源到产品 的转化途


径,能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的使用方案进行评价;辩证地看待资源使用的利 弊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


响。




6.


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 ,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科学进行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



7.


能借助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 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析与化学有关的社


会热点问题。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


模块


1



化学反应原理



………………………………………………………………………



在本课程模块中,将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连率,以及水溶液中的 离子反应与


平衡等方面,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引导学 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所遵


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科学观念。了解化学 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赞赏运用化


学反应原理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 重要作用,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



主题


1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要求】



1.1



体系与能量



认识化学能可以与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能量的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知道内

< p>
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



1.2



化学反应与热能



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 相互转化,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焓变表示,了解盖斯定律及


16




其简单应用。



1.3



化学反应与电能


< br>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了解原电池及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认识电解在实现物质转化和储存能量中的具体应用。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 蚀的本质,


知道金属腐蚀的危害,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1.4



学生必做实验




简单的电镀实验。




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结合具体实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气态水和液态水释放能量不同)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发展学生

< p>
基于内能及内能的变化认识物质所具有的能量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体会引入焓变概念的价 值,


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



充 分利用铜


-


锌双液原电池、


铅蓄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电解熔融氯化钠和电解饱和食盐水等案例素材,


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解释、推论预测、设计评价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工 作原理的认识,


转变偏差认识,促使学生认识到电极反应、电极材料、离子导体、电子导 体是电化学体系的基本要素,建


立对电化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思路,提高学生对电化学本质 的认识。



教学中应创设真实情境(如不同应用情境中燃料的选 择,化工生产路线的选择等)


,组织学生开展基于


能量利用需求 选择反应、设计能量转化路径和装置等活动,形成合理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意识和


思路,提升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


双液电池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制作一个简单的燃料电池;

< p>
锌锰干电池的探究;


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饱和食盐水;简单的电镀实验; 吸氧腐蚀;暖贴的设计。




2


)调查与交流讨论:调查家庭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出提高 能


源利用的合理化建议;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及未来新型能源;讨 论选择燃料的依据;


查阅资料,了解火箭推进剂的主要成分;调查市场常见化学电池的种 类,讨论这类电池的工作原理、生产


工艺和回收价值;讨论防止钢铁腐蚀的方法;查阅资 料,了解电解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讨论电镀工业对


环境造成的影响。

< br>


3.


情境素材建议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能量变化;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或 气态水的能量变化;不同燃料


17




的燃烧热。




工业生产硝酸反应路线的选择;家用燃料和火箭推进剂燃料的选择;煤炭的综合利用。




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与 电解水;化学电池的发展历史与新型电


池的开发;电冶金,如电解熔融氯化钠或氧化铝; 电解精炼铜;电解在污水处理、煤炭脱硫中的应用。



【学业要求】



1.


能辨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能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2.


能进行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能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 中的能量变化,能运用反应焓变合理选择


和利用化学反应。



3.


能分析、解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设计简单的 原电池和电解池。



4.


能列举常见 的化学电源,并能利用相关信息分析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能利用电化学原理解释金属


腐 蚀现象,选择并设计防腐措施。



5.


能举例说明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能分析能源的利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能综合考虑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煤炭的综合利用、新型电池的 开


发等。



主题


2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



【内容要求】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 p>
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认识化学平衡常数是表征


反应限度的物理量,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 反应方向间的联


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2.2



化学反应速率



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 示方法,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温度、浓度、


压强和催 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认识基元反应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

< br>影响。



2.3



化学反应的调控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 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催化剂可以改


变反应历 程,对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具有重要意义。



2.4



学生必做实验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学提示】



18




1.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经历化学平衡常数模型建构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促使学生体会化学平衡常数在判断平衡

< p>
状态、反应方向,分析预测平衡移动方向等方面的功能价值;通过交流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基于 浓度


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比较分析等温条件下平衡移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结合具体数据,使学生认 识到活化能对化学反应


速率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外部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 因,引导学生体会理论模型建构的过程。



组织学生开展



化学反应速率测定


”“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



等实验活动,


形成并发展变量控制的


实验思想;


在开展

< p>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


的实验探究活动中,


发展学生演绎推理、


系统假设等思维能 力。



结合生产实例,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反应条件的选择与优化 的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从限度、速率、能耗


等多角度综合调控化学反应的基本思路,发展 学生



绿色化学


的观念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


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


温度对二氧化氮

< p>
-


四氧化二氮平衡的


影响;测定某化学反应的速率 ;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影响硫酸酸


化的草酸溶液 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速率的原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




2


)调查与交流讨论:查阅工业催化剂的用途 ;查阅工业生产条件优化的依据;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


率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影响化学 平衡因素的理论解释;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有应用价值的可逆反应体系,如镍的精制、工业合成氨、高炉炼铁、水煤气、高 压氧舱治疗一氧化碳


中毒等;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的证据素材,如压强对二氧化氮


-


四氧化二氮平衡影响的数字传感器实验,酸碱


指示剂的变色。




不同催化剂对淀粉 水解速率的影响;氨氧化制一氧化氮反应中的催化剂的选择性作用;催化剂研究与


诺贝尔 奖;温度改变和活化能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数据;飞秒化学。


< br>●


调控化学反应的成功案例,


如与工业合成氨相关的诺贝 尔奖、


汽车尾气处理,


以及塑料的工业合成等。



【学业要求】



1.


能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能进行平衡常数、转化率的简单计算,能利用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 系判


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平衡移动的方向。



2.


能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推测平 衡移动方向及浓度、转化率等相关物理量


的变化,能讨论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p>



3.


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能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不同组分浓度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用一定的理论模型说 明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9




4.


能 运用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解释生产、生活、实验室中的实际问

< br>题,能讨论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



5.


针对典型案例,能从限度、速率等角度对化学反应和化工生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主题


3


:水溶液中的离子 反应与平衡



【内容要求】



3.1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从电离、离 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认识电解质水溶液的组成、性质和反应。



3.2



电离平衡



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 电离平衡,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认识水的电离,了解水的离子积常


数,认识溶液的 酸碱性及


pH


,掌握检测溶液


pH


的方法。



3.3



水解平衡



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



3.4



沉淀溶解平衡



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 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



3.5



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应用



了解水溶液中 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物质检测、化学反应规律研究、物质转化中的应用。了解溶液


pH< /p>



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6



学生必做实验



·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


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通过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存在的证明及平衡移动的分析,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微粒

< p>
观、平衡观和守恒观;关注水溶液体系的特点,结合实验现象、数据等证据素材,引导学生形成认识 水溶


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基本思路。



通过让学生画微观图示、解释宏观现象等具体任务探察学生对水溶液体系认识的障碍点,以进一步明

< p>
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注意实验前的分析预测和对实脸现象的分析解 释,


对假设预测、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进行完整论证,


发展学生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


养系统思维能力。



结合自然现象(如海水的酸碱性及其变化)


、 生活问题的解决(如明矾净水)


、生产实际(如矿石中有


20




效成分的提取)

< br>,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解释、方案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认识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对生


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测定溶液


pH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探究促进或抑制氯化铁的水解;盐类

< br>水解的应用;沉淀的转化。




2


)调查与交流讨论:讨论


K


w


的定义和应用;讨论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查阅资料并


讨 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提出牙膏加氟需要注意的问题;查阅资料并讨论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 p>
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如二氧化钛的制备、



侯氏 制碱法



的基本原理等。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同浓度盐酸、醋酸与镁条的反应;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泡沫灭火器;碘化铅悬 浊液静置后的上层清


液中碘离子的检验;氯化银与碘化银、硫化锌与硫化银、氢氧化镁与 氢氧化铁沉淀的转化;钡盐中毒与解


毒。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应用实例,如弱酸的制备、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缓冲溶液 及其作用、溶洞和


珊瑚礁的形成,以及可溶性钡盐的工业生产等。



【学业要求】



1.

< p>
能用化学用语正确表示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能通过实验证明水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平衡,能< /p>


举例说明离子反应与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能从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溶液的性质, 如酸碱性、导电性等。



3.


能进行 溶液


pH


的简单计算,能正确测定溶液


pH


,能调控溶液的酸碱性。能选择实例说明溶液


pH


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


能综合运用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和解决生产、 生活中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实际问题。



………


模块


2




物质结构与性质



………………………………………………………………………



本课程模块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 ,侧重研究


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进一步丰富学生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本课程模块的学习,提升学生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认识,深入 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发展化


学学科核心素养。



……………………………………………………………………………………………………… …………………



主题


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内容要求】



21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有关核 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


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


,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 跃迁。知道电子的


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p>



1.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 的能级高低顺序,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


排布遵 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知道


1~36


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3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表)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呈现周


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区、周期和 族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特征,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价值。

< br>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在必修阶段对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和元素周期律(表)的已有认识,利用氢原子和多电子原

< p>
子光谱所产生的复杂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已有理论模型的局限,建立新的原子结构模型。借助科学史 的故


事和素材多角度展示人类对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向学生提供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数据,引导学生讨论 原子序数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让学生自主发现变化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表)模型 ,并利用模型分析和解释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



注重帮助学生 建立基于




”“


”“




关系的系统思维框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利用自制分光镜或者光谱仪查看 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利用计算机作图,描述


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 等数据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原


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 律自主设计、绘制元素周期表。




2


)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区、周期、族的划分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关系;


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变化 规律的原因;利用电离能、


电负性的数据,讨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查阅有 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



对角线


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焰火、


霓虹灯的颜色与原子结构的联系;


激光与电子跃迁;


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几种金属的焰色与发射光谱;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与玻尔模型,钠原子的线状光谱对玻尔模型的挑战;量子


22




力学的诞生,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得到证实的。




多样化的周期表排布方式;原子半径、电离能的测定方法,鲍 林近似能级图和电负性概念;原子轨道


能级顺序徐光宪


n


+0.7


l


规则;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 /p>


XePtF


6


)


的发现。



【学业要求】



1.


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的差异。



2.


能结合能量最低原理、


泡利不相 容原理、


洪特规则书写


1~36


号元素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


道表示式,并说明含义。



3.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能描述主族元素第一 电离能、电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从电


子排布的角度对这一规律进行解释。能说明电负 性大小与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系,能利用电


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 性的强弱,推测化学键的极性。



4.


能从原子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周期和族的划分。能列举元素周


期律(表)的应用。



5.


能说明建构思维模型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论证证据与模型建立及其发展之间


的关系。他简要说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探究对研究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意义。



主题


2


:微粒间的相 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要求】



2.1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物质是由原子 、离子、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根据微粒的种类


及微粒 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认识离 子键、共价键的本质。结合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分子的实例,认识物质的构成微粒、微粒

间相互作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知道配位键的特点,认识简单的配位化合物的成键特征,了解配位化合物


的存在与应用。知道金属键的特点与金属某些性质的关系。



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知道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了解分子内氢键和 分子


间氢键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及重要作用。



2.2



共价键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原子间通过 原子轨道重叠形成共价键,了解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知道根据原子轨道的重


叠方 式,共价键可分为


σ


键和


π

< p>
键等类型;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共价键的键能、键长


和 键角可以用来描述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空间结构。



2.3



分子的空间结构


< br>结合实例了解共价分子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并可运用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解释和预测。知道分子的


23




结构可以 通过波谱、晶体


X


射线衍射等技术进行测定。

< br>


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 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


关。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分子的手性对其性质的影响。



2.4



晶体和聚集状态



了解晶体中微粒的空 间排布存在周期性,认识简单的晶胞。借助分子晶体、共价晶体、离子晶体、金


属晶体等 模型认识晶体的结构特点。知道介于典型晶体之间的过渡晶体及混合型晶体是普遍存在的。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聚集状态随构成物质的微粒种类、微粒间相互作用、微粒 聚集程度的不同


而有所不同。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改变物质的聚 集状态可能获得特殊的材料。



2.5



学生必做实验




简单配合物的制备。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关注不同类型微粒间相互作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建立这些概念所使用的关键证掘,通

< p>
过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解释,促使学生反思原有的概念模型 的局


限性,深化对微应间相互作用模型的认识。



借助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模拟、视频等多种直观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搭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模型< /p>


等活动的作用,降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实验事实,以及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相关案 例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发展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



相似相溶



规则的实际应用;水、四氯化碳 等分子极性的比较;简单配合物的


制备,如银、铜、铁等金属离子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制取 与性质,制作典型的金属晶体、离子晶体结构模型;


利用模型分析金刚石晶体与石墨晶体 的结构特点,讨论两者性质的差异。




2


)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卤素单质和卤化氢熔、沸点变化的规律;邻羟基苯甲酸 、对羟基苯甲


酸的沸点和溶解度差异的原因;水的特殊性;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导热性和延展性的原因;比较


氯化钠、


氯化铯等离子晶体的结构 特征;


查阅



手性分子



的合成及应用;


查阅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 /p>


学的贡献。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价键理论的发展;用


σ


键和< /p>


π


键的知识解释氮分子的稳定性;


蛋白质 分子的重要化学键的键能与紫外


线能量的关系;防晒霜防晒的原理。


24




碳酸酐酶消除人休内二氧化碳;配位化合物在医药科学、催化反应和材料化学等领 域的应用,如抗癌


药物,氧气与血红蛋白中的


Fe


2+


的作用。




氢键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如


DNA


、蛋白质结构 中的氢键。




手性分子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p>



氧族元素氢化物的熔点和沸点;羊毛制品水洗后形状的变化;范 德华力概念的提出及其成因。




晶体 缺陷及其应用;合金的性能及合金与纯金属的比较;混合型晶体。



【学业要求】



1.


能说出微粒间作用(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等)的主要类型、特征和实质;能比


较不同类型的微粒间作用的联系与区别;能说明典型物质的成键类型。



2.


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能根据共价分子的结构 特点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能运用离


子键、配位键、金属键等模型,解释离子化合物 、配合物、金属等物质的某些典型性质;能说明分子间作


用力(含氢键)对物质熔、沸点 等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及其性质特点。



3.


能根据给定的信息分析常见简单分子的空间结构,


能利用相关理 论解释简单的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


能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和键的极性来判断分子的极性, 并据此对分子的一些典型性质及其应用作出解释。



4.


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能结合实例描述晶体中微粒排列的周期性规律;能借助分子晶体 、共


价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等模型说明晶体中的微粒及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5.


能从微粒的空间排布及其相互作用 的角度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的简单案例进行分析,举例说


明物质结构研究的应用价 值,如配合物在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氢键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


< p>
主题


3


: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与价值



【内容要求】



3.1



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认同



物质结 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观点,了解从原子、

分子、超分子等


不同尺度认识物质结构的意义。



3.2



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认识物质的空间 结构可以借助某些实验手段来测定,通过这些手段所获得的信息为建立物质结构模型


或相 关理论解释提供支撑。知道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晶体


X


射线衍 射等是测定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


验手段。



3.3



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初步认识物质的 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具有预期性质的新物质,以


及为 设计与合成这些新物质提供理论基础。认识研究物质结构有助于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优


25




化物质结构、改 善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生命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均需要物质结构理论与分


析测试技术的支持。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有效利用化学史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理论会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实验证据的丰富而发展,通

< p>
过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争论,从而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选取与现实生活与科学前沿密切相关的案例,促使学生认识研究物 质结构的价值。通过查阅文献、听


专家讲座、观看化学影视资料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学,开 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的热情。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模拟利用


X


射线衍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借助物质熔、沸点变化与范德

< br>华力的关系探究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探究发现氢键和建立氢键理论模型的过程;研究氢键对物质性质的< /p>


影响;探究分子的价电子数目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2


)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模型在探索物质结 构中的作用;收集


20


世纪科学家在物质结构探索


方面的有关资料:查阅利用物质结构进行药物设计和材料优化的案例;走访科研机构,了解物质结构研 究


的现代技术和先进成果。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人类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配合物与抗癌药物的设计,手性药物设计;碳的同素异形 体及其应用;金属材料性能的优化;功能高


分子材料的研制;元素周期表与超导材料;光 伏材料、催化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




X


射线衍射、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等结构分析技术。



【学业要求】



1.


能举例说明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并简单说明促进这些发展的原因。


2.


能说明原子光谱、分子光谱、

X


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在物质结构研究中的作用。



3.


能举例说明物质在原子、分子、超分子、聚集态等不同尺 度上的结构特点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举


例说明结构研究对于发现、制备新物质的作用。



4.


能认识到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实 验和理论并重的学科,能欣赏物质结构的研究及其理论发展对化学学


科发展的贡献。



………


模块


3



有机化学基础



………………………………………………………………………



本课程模块设置了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 质与应用、


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


3


26




个主题。通过本课程模块的 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形成基于官能团、


化学键与反 应类型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探究性质、设计合成路线的相

关知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



主题


1


: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内容要求】



1.1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认识有机化合 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于原子间的连接顺序、成键方式和空间排布,认识有机化合物存在构


造 异构和立体异构等同分异构现象。知道红外、核磁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测定中的

< p>
应用。



1.2



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



认识官能团的 种类(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氨基、碳卤键、醛基、酮羰基、羧基、酯基和酰胺


基 )


,从官能团的视角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知道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认识官能团与 有机化合物特征


性质的关系,认识同一分子中官能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在一定条件 下官能团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常


见官能团的鉴别方法。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认识有机化合 物分子中共价键的类型、极性及其与有机反应的关系,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基团之间


的 相互影响会导致键的极性发生改变,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 p>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通过模型拼插或动画模拟建立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直观认识,利用物质结构的有关理论帮助学生

< p>
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体会碳原子结构特征对其成键特征和分子空间结构的决定作用。< /p>



将性质作为有机化合物结构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关注结构与 性质的关联。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化学


性质的分析解释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官能团、碳原子 的饱和性和化学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决定作


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 子中基团间存在相互影响,并适当开展基于结构分析预测性质和反应


的学习活动。



关注结构测定的方法与证据的获取,选择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图谱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在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 br>


2.


学习活动建议




1


)实验及探究活动:用球棍模型搭建常见有 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


27




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以苯酚、苯和乙醇化学性质的比较为 例,实验探究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基团与化


学性质的关系,以及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


)调查 与交流讨论:查阅资料或观看影像资料,了解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在有机化合


物组成分析中的运用;观察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图谱,并讨论推测有机化合物的


结构。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李比希法分析碳氢元素含量的仪器装置与原理;


现代仪 器分析法的相关设备,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


红外光谱和核磁 共振图谱信息。




体现结构与性质关 系的典型例证。例如,乙烯、乙醇、乙酸的典型性质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正丁


醇与叔 丁醇性质的差异,硬脂酸钠、烷基磺酸钠的结构特点及其乳化作用,反式脂肪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构成生命体的氨基酸的手性特征,手性药物



反应停



中的对映异构体。




有重要应用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图。例如,青 蒿素、维生素


B


12


、牛胰岛素、海葵 毒


素等。



【学业要求】



1.


能辨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判断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的饱和程度、键的类型,分析键


的极性;能依据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分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2.


能辨识同分异构现象,能写出符合特定条件 的同分异构体,能举例说明立体异构现象。



3.

< p>
能说出测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常用仪器分析方法,能结合简单图谱信息分析判断有机化合物的< /p>


分子结构。



主题


2


: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内容要求】



2.1



烃的性质与应用


< br>认识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比较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


了解烃类在日常生活、有机合成和化工生产中的要作用。



2.2



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认识卤代烃 、醇、醛、羧酸、酯、酚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应用,知道醚、酮、胺和酰胺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2.3



有机反应类型与有机合成



认识加成、取代、消去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有机反应类型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结 构


特点的关系。认识有机合成的关键是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了解设计有机合成 路线的一般方法。


28




体会有机合成在创造新物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及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



2.4



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结合生产、< /p>


生活实际了解某些烃、


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体会



绿色化学



思想在有


机合成中的重要意义,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 。



2.5



学生必做实验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进行烃及其衍生物性质教学时,除了以典型代表物的具体反应为载体,通过类比迁移学习一类有机化

< p>
合物的性质,还可以分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化学键、预测可能的断键部位与相应的反应, 然后


提供反应事实,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一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进行有机反应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官能团转化与断键成键的角 度概括反应特征与


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反应类型的规律判断、说明和预测有机化合物 的性质。



进行有机合成的教学时,素材选取要兼顾目标物的应 用价值和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活动类型要兼顾


正向合成和逆向合成任务,引导学生关注 结构对比、官能团转化和碳骨架构建;通过合成路线的评价活动


使学生体会官能团保护、 绿色设计等思想。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一组烃的性质(如乙炔的化学性 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一组


烃的衍生物的性质 (如醛基的性质与检验


)


;苯的溴代或硝化反应;


1-


溴丁烷的取代和消去反应;乙醇的消


去反应;乙 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苯酚的化学性质及其检验;纤维素的水解;油脂的皂化反应与肥皂的洗

涤作用;有机化合物


(


如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


)


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




2


)调查与交流讨论:阅读讨论乳酸、磷脂的结构、性质特点 和营养作用,查找实际生活中有用的烃


和烃的衍生物,查阅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萜类化合 物(如香精、色素


)


的形成与乙酸的关系,查阅并讨论汽


油添加芳香烃增强抗爆震性的利弊。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自然界中存在的含各类典型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功能或用途。




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工业上乙醇 合成乙酸的路线,人体内乙醇的代谢,生活中常见的醇类


物质及其应用;甲醛中毒的原理 ;糖尿病患者的尿样检测原理;乳酸的性质和应用;制皂原理;人造奶油


的制备;酱油与 氨基酸;茶与多酚类物质。



29





有机合成的案例。例如,季戊四醇 、长效缓释阿司匹林、肉桂酸乙酯、有机玻璃的单体(甲基丙烯酸


甲酯)


、苯甲酸苯甲酯、医用胶的合成路线。



【学业要求】



1.


能写出烃及其衍生物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的结构简式和名称;能够列举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代


表物的主要物理性质。



2.


能描述和分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代表物的重要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3.


能基于官能团、化学键的特点与反应规律分析和推断 含有典型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根


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 p>


4.


能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完成推断有机化合物 、检验官能团、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等任务。



5.

< p>
能参与环境保护等与有机化合物性质应用相关的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判断、评< /p>


价和决策。



主题


3


: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



【内容要求】



3.1



聚合物的结构特点



了解聚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认识单体和单体单元(链节)及其与聚合物结构的关系。了解加聚反


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2



生物大分子



认识糖类和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了解淀粉和纤维素及其与葡萄糖的关系,了解葡萄糖的结构特

< p>
点、主要性质与应用。知道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认识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 点和


主要化学性质,知道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了解氮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了解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 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


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3



合成高分子



认识塑料、合成橡胶、合 成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


领域中的应用 。



3.4



学生必做实验




糖类的性质。



【教学提示】



1.


教学策略



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实际情境中引入生物大分子和合成高分子,并提出与真实情境相关的问

< p>
30




题,使学生通 过自然现象、生活生产事实的解释或实际问题的解决等活动,认识生物大分子和合成高分子


的结构、性质与应用。



突出结构特征的分析。对生物大分子 和合成高分子进行结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结构预测性质或分析


解释化学性质,从结构特 征认识性质,进一步体会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体现 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关系。尽可能联系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学科发展过程和其中的重大事

< br>件,作为教学的情境线索或活动素材,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大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过程中,体验有机化学作< /p>


为基础学科对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



2.


学习活动建议


< br>(


1


)实验及探究活动:蔗糖的水解;葡萄糖的性质;酶 的催化作用;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的


区分;聚苯乙烯的热分解;氨基酸的检验( 与茚三酮的反应)


,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氨基与亚硝酸的反应)



酚醛树脂的合成。




2


)调查与交流讨论:阅读讨论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阅读交 流常见塑料、合成纤维


和合成橡胶的应用与合成;阅读交流各种新型功能高分子的性能与 应用。



3.


情境素材建议


< br>●


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有机化学的重要贡献。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 示意图或分子模型;常见塑料、合成纤维和


合成橡胶的结构简式、单体与合成路线。




人工合成的新材料,如水立方场馆的有 机材料、不粘锅的表面涂层、宇航服面料和人工合成新药物等


的结构简式、功能或用途。




塑料的发展,如从难降解的聚乙烯 到易降解的聚乳酸;新型材料,如导电高分子(如聚乙炔)


、医用


高分子(如骨水泥、医用缝合线)等。



【学业要求】



1.


能对单体和高分子进行相互推断,能分析高分子的合成路线,能写出典型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


反应式。



2.


能 列举典型糖类物质,能说明单糖、二糖和多糖的区别与联系,能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能描述

< br>淀粉、纤维素的典型性质。



3.

能辨识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能说明蛋白质的基本结构特点,能判断氨基酸的缩合产物、多肽的水

< p>
解产物。能分析说明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


能辨识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中的磷酯键,能基于氢键 分析碱基的配对原理。能说明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对于生命遗传的意义。

< p>


31




5.


能举例说明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能列举重要的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说明


它们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6.


能参与营养健康、材料选择与使用、垃圾处理等社 会性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判断、评


价和决策。



(三)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设置了



实验化学


”“


化 学与社会


”“


发展中的化学科学


”3< /p>


个系列,旨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丰富多


样的选择。学生在必修课程 或者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均可以结合兴趣选择选修课程的不同系列进行学


习。



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可以在同一系列内选取内容,也可以跨系列选 取内容;可以以主题为单位,也


可以围绕一个综合性项目组织实施。选修课程可与校本选 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统筹安排,提倡开


展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实践活动。 鼓励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提倡综 合使用多种方式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如实验探究、专题调查、参观访问、科普宣讲、专家讲

座、专题论坛、文献研讨、读书报告等,鼓励开展主题性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学习活动。



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应根据学生学习时间和效果进行评定,以


0.5


学分(


9


学时)为最小单位。



………


系列


1



实验化学



……………………………………………………………………………


系列


1


包括


基础实验


”“


化学原理探究


”“< /p>


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实验


”“STSE(


科 学


·


技术


·


社 会


·


环境)综合实


< br>”4


个主题,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和对化学学习的重 要作用,掌握基本的化


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发展 学生解决综合实验问题的能力,对发展


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独特的价值。



………………………………………………………………………………… ……………………………………



【内容建议】



主题

< br>1


:基础实验



围绕物质性质和 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测等方面选取实验活动。


认 识解决这些类型的实验任务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掌握必需的实验操作技能。供参考的实验活动如下:



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研究,如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研究、有害气体 的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绿色化设


计、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探究。



物质的制备,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乙酸乙酯制备反应条件的探究、 对氨基苯磺


酸的合成。



物质的分离与 提纯,


如海水的蒸馏、


硝酸钾粗品的提纯、

粗食盐水的纯化、


层析分离甲基橙和酚酞


(或


3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2: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1110.html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word文档)完整版的相关文章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word文档)完整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