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word完全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12:21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刘联华)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 进教育


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 意志在教育领域


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


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


课程体


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


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


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 质和人才培养质


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 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


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


年,


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 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


21


世纪以 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 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


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


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 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和


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 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


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 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


生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


关注学生个性化、


多 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

< p>
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 新成


就。



3


.坚持科学论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


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和测试论证,广泛听取相 关


领域人员的意见建议,重大问题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咨询,求真务实 ,严谨认真,确保


课程内容科学,表述规范。



4


.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 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


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


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 力。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

< p>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 /p>


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 和职业发展作


准备,喂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 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


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 和终身学习能力,共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


作能力。



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 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


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 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


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 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


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 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


升学考 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


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


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 适当增加选修课


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


从课程标准、


教材、


课程规划、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


增设



条件保障



部分,


从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 p>
增设



管理与监督



部分,


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为 建立核心素养与


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


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 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


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 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进行了整合。课程标准还 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


出考试评 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


.更新了教学 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


为 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习

< p>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 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 成就、新成果,充实


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 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


各水


平的 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


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级 性


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 人合力。



4


.增强了指导性。本着为 编写教材服务、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的原则,突出课程标准的可操


作性,切实加 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课程标准通俗易懂,逻辑更清晰,原则上每个


模块或主题由



内容要求


”“


教学提示


”“


学业要求



组成,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与评价案例,同时依据学业质


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增强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本次修 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

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可以预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过去十余年改革的基础


上,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 化,共创普


通高中教育的新辉煌,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p>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 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


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 和发展


问题,建设美丽


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念


< br>1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 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 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


.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 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


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 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


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 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


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

< br>生活的需求。



3


.创新培育地 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 /p>


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 丰富多样的地


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 境。



4


.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发展


的学习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

< br>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 /p>


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 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


格和 关键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


系的有机整体。



2


.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 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


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 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


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 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


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 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



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 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


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


实验、


调查等是 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


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



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


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 会责任


感。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 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 如下。



1


.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 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


同方式、强度和后


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


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


.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有较


强的分析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


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


不同地方的地理环 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

< br>.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



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 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党


和国家提出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展示 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然和社 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


.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 /p>


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


。 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


础上加深或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 的需要。选修课程应提供多样化


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


同学生出 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二)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 选择


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程包括两


个模块,即地理


1


、地理


2


。选择


性必修课程包括


3


个模块,即自然地理 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


9


个模 块,


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

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


应用,


地理野外实 习(见图


3



1


)。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


程全体高中学生必


须学习,每个模块


2


学分,


2


个模块 共计


4


学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


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



选修课程共设


9


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


趣进行选择。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地理


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


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


的观念。



【内容要求】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 p>


1.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p>


3



4


种地貌, 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


运用 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p>



1.7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及其地理意义。



1.8


运用图表等资 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


通过野外观察或


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 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p>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


土壤、植 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

< br>理实现力)


。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 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地理


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 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

观念。



【内容要求】



2.1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 ,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


理容量。



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 义。



2.3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 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


运用资 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 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

< p>
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 p>
2.9


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 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


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

< br>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


地理数 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 地方的人们


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


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 p>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 /p>


1


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

< p>
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 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 识水平,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 3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1.4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 (气旋)


、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

< br>天气现象的成因。



1.5


运用 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

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6


绘 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7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1.8


运用图表,分析海一气相互 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都现象对全球气候和


人类活动的影响。



1.9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 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 交换,


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


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


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 动之间的关


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能 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


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 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选择性必 修


2


区域发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 p>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发展路径,理解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


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现。



【内容要求】



2.1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2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


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2.3


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辖射功能。



2.4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


变化过程及原因



2.5


以某


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 br>2.6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 措施。



2.7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 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8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 /p>


2.9


结合



一 带一路



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通过案例分析、数据采集、实地调查


等方式,比 较、归纳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地理实践力)。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

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


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



选择性必修


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 要意义。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 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


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



【内容标准】



3.1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2


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 利用现状。



3.3


运用图表,解释中 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3.4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p>


3.5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 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6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3.7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3.8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环境状况,


分析问题及 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


。能够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 和环境


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 义(综合思维、区域认


知)。能够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意识(人 地协调观)。




(三)选修课程



选修


1


天文学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 括四部分内容:天体观测,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恒星世界,银河系与宇宙。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激发探索宇 宙奥秘的兴趣,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要求】



1.1


在星图、天球仪上认识主要星座,辨认四季星空的主要星座,说 出一些星座的地理导向意义。



1.2


了解现代天文学工具。



1.3


简述太阳系的发现和起源。


< /p>


1.4


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和其他资料,描述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运 动特征。



1.5


运用图表、软件等资 料,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



1.6


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



1.7


绘制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图,说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 影响。



1.8


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 恒星概况,说明其演化过程。



1.9


观察并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银河系的外貌和结构,说明其演化过程。



1.10


说明



宇宙大爆炸< /p>



假说的主要观点,描述宇宙的基本组分。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选修


2


海洋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海岸与海洋,海洋资源与开发,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 权益。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感知海洋的浩瀚,认识不同海洋区 域的共性和差异性,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


义,以及人类对海洋的巨大影响。



【内容要求】



2. 1


运用图片资料,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



2.2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 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和


形成过程。



2.3


说明从近海到大洋海水水文特征以及海水运动形式。



2.4


解释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关 系,运用图表说明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热平衡的影响。



2.5


说明主要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应用前景。


< br>2.6


举例说明当前海洋资源开发重大技术的应用。


< /p>


2.7


举例说明主要的海洋灾害及其成因,以及相应的减灾举措。



2.8


说明海洋污染的形成及其对海 洋环境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



2.9


结合实例,说明沿海地区的开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10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释内水、领海、毗连区、专 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


区域等概念。


< p>
2.11


结合近些年发生的海洋争端事件,了解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 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


说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教学提示】




选修


3


自然灾害与防治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自然灾害的构成要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与危 害,自然灾害的


地域差异与空间分布,防灾减灾的策略与措施。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的规律,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提 高其生存能


力。



【内容要求】



3.1


说明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2


解释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3.3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风暴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3.4


举例说明虫灾、鼠灾等生物灾 害的危害。



3.5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3.6


运用图表 资料,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比较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城差异。


< /p>


3.7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3.8


结合实例,说明某些自然灾害爆发的先 兆及预报方法。



3.9


以地震等一两 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3.10


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运用。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 的形成机制和危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创设假设性自然灾害情境,引导学生


综合分析自 然灾害的成因与特征,帮助学生理解针对性预防、自救、互救措施的重要性。创设自然灾害危

害的模拟性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探讨针对某一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应


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选修


4


环境保护



本模块主要包 括四方面内容:环境问题与环境过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状况,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理解建设生


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道理。



【内容要求】



4.1


简要说明地球上碳、氮、氧等元素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p>
4.2


运用资料,说明全球环境的基本问题,以及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 /p>



4.3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概况 和水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4.4


学会 水质采样方法及方案设计,学会用简易方法检测水质。



4.5


针对某一具体区域,设计水资源保护方案。


< br>4.6


结合实例,说明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p>


4.7


解释形成大气污染的基本机理,举例说明大气污

< p>
染的危害。



4.8


结合 资料,分析我国重污染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形成机理及治理措施。



4.9


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状况。



4.10


解释土壤污染的形成机理,说明常见

< br>的土壤污染类型。



4.11


学 会土壤采集方法和方案设计,了解土壤污染的检测方法,以及


常见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和 技术。



4.12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 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教学提示】



选修

< br>5


旅游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 方面内容:旅游资源及其空间分布,旅游产业活动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资源和旅游


地的保 护。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发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意识,学会 欣赏区域环境差异带来的美感,成为尊崇自


然、尊重文化的人。



【内容要求】



5.1


描述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内涵。



5.2


举例说明某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

< br>


5.3


区别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 明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和方式。



5.4


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5.5


结合实例,分析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关系。


5.6


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

< p>


5.7


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 护措施。



5.8


结合实例,设计旅游 出行的时间、线路以及景区内部线路。



5.9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对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提示】



选修

< br>6


城乡规划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 方面内容;城镇和乡村,城镇化,城乡布局和规划。



本模块旨 在帮助学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观念,以及在城乡规划中保护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意识。



【内容要求】



6.1


举例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



6.2


举例说明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 p>


6.3


结合实例,分析城镇与乡村的空间形


态和景观特色。



6.4

< br>运用资料,阐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6.5


举例说明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


< br>6.6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对城市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6.7


运用资料,说明城乡规划的主要作用和重要意义,了解城 乡总体规划的基本方法。



6.8


结合 实例,说明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布局原理。


< br>6.9


结合实例,评价居住小区的区位与环境特点。


< /p>


6.10


运用资料,说明保护传统文化和特色景观应采取的对策。



【教学提示】


选修


7


政治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国家领土观念,综合国力,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本模块旨在帮


助学生从国家领土观念、综合国力、世界政治地理 格局等方面,认识当今世界政治地理


的基本问题和背景,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 和趋势,认识我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主要问题和北京,


懂得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重要性。



【内容要求】


7.1


解释国家领土的概念,从领土的角度说明国家的基本特征。

< br>


7.2


说明我国国家版图的空间构成,认识国家版图统 一、完整的重要意义。



7.3


结合首 都选址实例,说明首都的职能与影响。



7.4


结合实例,了解边界纠纷与解决途径。



7.5


解释综合国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 p>
7.6


结合实例,说明分析综合国力的


方法,以及 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7.7


描述当 代国际政治格局及世界政治多极化形势,认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7.8


结合实例和热点地区,说明国际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 前景。学科


%



7.9


结合实例,说明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变化。



7.10


结合实例,说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跨国组织在国际 政治、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提示】



选修


8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地理信息系统(


GI S


),遥感(


RS


),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


GNSS


),数


字化生存。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字化生存技能,在生活或工作中学 会用电子地图、遥感、定位系统


等解决问题,并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理问题。



【内容要求】



8.1


描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8.2


解释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概念,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 活的影响。



8.3


了解数字地图的概 念,说出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名称和基本特点。



8.4< /p>


解释地图数字化的过程,学会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表。



8.5


学会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进行简单的条件查询,分析地理要素 的分布规律。



8.6


学会使用地理信 息系统软件制作人口、资源分布等相关专题地图。



8.7


解释遥感的基本原理,并结合遥感图像说明遥感的基本类型。



8.8


说明遥感图像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判读某地的遥感图像。



8.9


解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 原理,说出主要的卫星导航系统。



8.10

< br>学会运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或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 进行定位、路径查询等操作。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提倡上机操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等,通过地 理信息系统实验、全球定位系统手持机的使用、遥感图像判读,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建议

学校配备基本的软硬件设备,购买或收集相关数据、遥感图像、



全球定位系统设备等。



选修


9


地理野外实习



本模 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考察工具的应用,野外观察、发现与欣赏,野外地理信息获取与样品采

< br>集,考察报告撰写与交流。



本模块旨在通过实践训练, 提升学生使用各种工其获取野外地理信息,观察、发现、提出并获取证据,


分析论证地理 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欣赏大自然的情趣。



【内容要求】



9.1


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和提取地理信息,设计野外实习方案,了解野外生存常识。



9.2


运用地理工具在野外进行定向、定位并获取野外地理 信息。



9.3


阅读地形图、地质构造 图以及遥感图像等,识别主要地形区、基本地质构


造和地貌特点。



9.4


观察某地区地质、地貌、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景观 要素,绘制示意图及剖面图,分析影响景观形


成的主要因素,以及景观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



9.5


学会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 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的方法,并采集样品。



9.6


识别主要造岩矿物和常见岩石,认识不同性质岩石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9.7


在野外观察某种地貌,推断其形成过程。



9.8


学会收集并理解天气谚语,在室外观云识天气 。



9.9


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并进行城乡实地调查,识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特点。



9.1 0


学会撰写野外考察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



【教学提示】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地理学业质量水 平分为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


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


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


1


至水平


4


具有由低到高< /p>


逐渐递进的关系。



水平



质量描述



1



1


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 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


析其中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


等人文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两者之间的相 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



2


根据提示,


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 自然地理要素特征;


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


1

< p>
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



区域认知




1



3



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 息技术手段


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


壤、

< br>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初步观察,


并设计简单的实验;


能够收集人口、


城乡、


产业、


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



展社会调查;


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


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 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2



1

< p>
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

< p>
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


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能够简单分析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 /p>


地理事象之间,


以及它们与自


然要素之间 的关系,


解释人口分布、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 br>城镇化、


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国家发展战略,简单分析其地理背景 ,辨识人类活动影响


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以及


出现的人地关系 问题,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


2


要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



2


能够归纳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 分布特征,


自主辨识给定区域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征;



够自主辨识给定区域内某产业的区位因素。(区域认知)



2



3


与他人合作,能够使 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


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 自然现象,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能够对人口、城乡、


产业、文化等方 面的人文地理事象,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作出简要的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


中表现出独 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2:2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81036.html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word完全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