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
(试行)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
系的要
求,
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
/p>
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
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
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
命传统;具有社会
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
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
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以及环境
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
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
均衡
设置课
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
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
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
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
年一贯整体设置课
程;
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
律,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
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
到高年逐渐增加。
2.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
加强学科渗透。
p>
各门课
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和学
生经验的整合,
改变课程过于强
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
2
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
3-6
年级设
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
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
性逐步发展;
3-9
年级设科学课,旨
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
1-9
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
习、社
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使学生通过亲
身实践,
发
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综
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
3.
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
以保证义务
教
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
< br>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 br>在达到九
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
绿色证书
教育,
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
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
.表
1
为义务教育(
1-9
年级)课程设置
,表
2
为对各年级周
课时数、
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
每
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
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
16%~20%
。
p>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不同地区
社会、
经济、
文化发展的
实际情况,<
/p>
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
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
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管理与开
发的指导意见,
提出本省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
并报教育部备案。
< br>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
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2
.每学年上课时间
35
周。
学校机动时间
2
p>
周,
由学校视具体情
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
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
时间
2
周,
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
2
周。
寒暑假、
国家法定节假日共
13
周。
3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
,由学校自主安排。
4
.综合实践活
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
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
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
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
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门课程普遍增
加了实践活动,
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
p>
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
统筹合理安排。
5
.小学
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综合或分科课
程,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
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
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以选择分科与综合相
结合的课程,
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
-
-
-
-
-
-
-
-
-
上一篇: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下一篇:英语实用词组与短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