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进行神态描写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
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
“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
”
这说明了神
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
。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
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
;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神态描写,就是
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
就要仔细
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比如笑,
“微笑”
< br>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
“歪
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
胎,不怀好意;
“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
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
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
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
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
会不一样的:
高兴时——嘴角上泛起一阵涟漪,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伤心时——鼻子两翼一掀一掀,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紧张时——不住地喘气,脸色灰白,双眉紧锁,一句话
也说不出来。
愤怒时——竖起了眉毛,眼珠子瞪得像要弹出来似的。
发愣时——两眼直呆呆向前望去,木头一般地站在那里。
哭泣时——亮晶晶的泪珠在他是眼睛里滚动,然后,大
大的、圆圆的、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泪珠顺着他
的脸颊滚下来,滴在嘴角上、胸膛上、地上
。
我们平时要重视对人物神
态的作细致的观察,同时还可以从课文中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和方
法。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
为写神态而
写神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
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
“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
p>
”这说明了神态与
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
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
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
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神态描写,就是指描
写人物脸部的细微
的表情和姿态。
【特点】
采用概括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神态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可
以通过比较,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
特点。描写神态,还
可以采用逐步深入描写的方法,
写出人物神
态、
表情的发展变化。
采用这种描写方法,
既要注意前后联系,
又要前后有变化。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但是这种变化,要
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有不协调的
感觉;有时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
p>
【概括描写示例】
大路旁有个小草棚,<
/p>
人们都挤在下边避雨。
大伙说着笑着,
谈
论着这场雨正下得紧,
从大路上跑来一个姑娘,十八九岁,高高的身材。衣服被淋湿了,
贴在身上,不时滴着水珠。一双很俊的
眼睛,露出纯洁坚定的表情。她没有拧衣服上的雨
水,也没有跺脚上的的泥,只用手轻轻掠了一下额前的
几丝淋湿了的头发。她在草棚最边
上找了一块刚能避雨的地方,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说明】
短文先写人们挤地草棚下避雨的表情、
动作,
< br>人们谈着、
笑着,
有的甩伞上的雨水,
< br>有的脱衣服晾着。
接着写姑娘避雨时的不同神情,她既不拧衣服上的雨水,又不跺
脚上的泥,还站在草棚的最边上。这些对
比突出姑娘是位年轻的有心计的人,为下文作铺
垫。
神
态
描
写
p>
要
结
合
在
人
物
行
为
或
语
言
叙
< br>述
中
,
加
强
文
章
的
表
现
力
。
p>
神
态
描
写
的
技
巧
【逐步描写示例】
(一)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
,头上扎着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
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
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
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
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
将她留下了。
(二)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
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
不独
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
的小鼠;否则呆坐着,
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
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四)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
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
经全白,全不像一个四十
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
似的;只
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
< br>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说明】这是鲁迅的《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几次神态描写:
(一)祥林嫂初到鲁家时:祥林嫂虽然一身寡妇装束,
“脸色青
黄”
,但是“模样还周正,
”
“顺着眼
,
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
“两颊却还是红的”
。
(二)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她依然穿孝,还是“脸色青黄”
,但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仍
旧“顺着眼”
,
“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三)祥林嫂到鲁家干活近一年时:
“眼睛凹陷下去”
,精神恍惚,
“很胆怯”
,
“怕暗夜,怕黑影”
,怕
见人,
“
总惴惴的”
,
“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
(四)祥林嫂沦为乞丐、临死前: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
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这四幅神态描写借助肖像描写,同中有异,变化发展,逐步深入,从前后对比中,表现了
祥林嫂衰亡
的过程,体现了祥林嫂的内心和思想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
遇。
“神态描写”的三个原则
p>
首先是真实性原则
.
真实性是神态描写的前
提和生命,无论是生活真实抑或艺术真实都要符合特定的
场景、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人物
个性。失去真实性,神态描写非但没有意义,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我们
还是来重温一下
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吧。当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时,
“他不回
答”
;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
睹的事实时,他“睁大眼睛”
、
“涨红了脸”
< br>地辩解;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时,他“显出不屑置辩的< /p>
神气”
;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
,孔乙己
“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
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如此等等,都符合一个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孔乙己
的性格,都凸显了
真实性原则。
其次
是形象性原则
.
果戈理说:
“外形是理
解人物的钥匙。
”外貌是最先跃入读者视野的形象,它的生
动与
否直接关系到人物形象是否丰满,关系到人物生命力的强弱。因此,应首先将其描写得生动传神,具
有典型性。描写人物应该抓住人物外貌中最典型的特征,用最简洁的笔墨将其勾勒出来,给读者造成鲜
活
的外部印象。人物的眼睛是其性格的折射。
《红楼梦》中对王
熙凤进行描写就重点抓住了她“一双丹凤三
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一特征进行描写,
“丹凤眼”
,
“柳叶眉”虽俏丽,但由
于其呈“三角”形,或
呈
“吊梢”
状,
这就将王熙凤心地阴险毒辣的性格刻画出来。
有时,
还可以描写人物身体或神态的某一点,
让这一点来反映全面。如《故乡》中
,作者抓住闰土的手由红变得像老松树皮这一特征,侧面反映出他性
格的转变。
只要我们抓住了人物最典型、
最具有个性的特征来进行描写,
就可以吸引读者,
产生以少胜多、
生动传神的效果
。
中考写作神态描写技巧及素材分类积累
-
-
-
-
-
-
-
-
-
上一篇:物理学专业词汇
下一篇:心得体会之参加活动的感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