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水饮证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04:52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引渡条例)


《中医实证·水饮证篇》——杏林箫客整理



来源:


/forum/


< p>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随其潜伏之处不同,见症亦千变万化。若为其症状所惑,


则万象纷纭,难以尽识;若识其根本,则能执简驭繁,知常达变。








水饮症,其辨证要点在舌。凡舌体异常胖大,或舌苔水滑欲滴 者,必有水饮!遇此舌象,


不论其症状如何,即当利水;水饮去则症状减。若妄加辨症, 反舍近求远!




水、饮、痰、湿有何 区别?答:水饮痰湿,同出一源,但其形态及特性却有所不同。湿


者,

< br>潮湿之气也,


乃无形之邪。


水、


饮、


痰乃有形之邪也!


水与饮最为相近,


常并称为水饮。


痰与湿差异较大,多另当别论。









湿者,散之如雾,聚之成痰。



积水为饮,饮凝为痰。水清、饮稀、痰稠。









水饮痰湿的形成,论及形态差异, 可概括为:



从无形到有形、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

< p>
到浓稠











水邪致病,可分为三类:水饮、水臌、水肿。



---------------------------------------------- -------------------------------------------



《金匮要略


·


痰饮咳嗽病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痰饮:脾主湿,肺主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与 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


里;脾肺不运,水湿流注胃肠,聚为痰饮。






悬饮:水停胁下,咳则牵引胸胁作痛,或兼发热,此乃悬饮。即今之所谓



渗出性胸膜


炎、胸腔积水



之类。







溢饮:水气行于四肢,手足浮肿无力,谓之溢饮。







支饮:水饮停于胸膈、胃脘,如物支撑,以至心下坚满,咳逆不顺,谓之支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


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膈间支饮,


其人喘满,


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


其脉沉紧,


得之数十日,

< p>
医吐下之,


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呕家本 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水饮证方剂及运用









1


、苓桂 术甘汤


·


苓桂枣甘汤


·


苓桂姜甘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四味药组成。水饮所生,多因脾虚不运,阳


虚阴凝。方中用茯苓利水 ,是治其标;配合白术、甘草补脾,以绝水之源,乃治其本。桂枝


温心阳,振胸阳,散寒 凝,降逆气,用之可收以阳消阴,制水上泛之功。水停中焦,最易犯


上,此乃心属火,水 克火之故也!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可补心阳。桂枝在温阳之际,尚


有降逆之功,故能 实其上以制其下也。









苓桂枣甘汤




茯 苓、桂枝、大枣、甘草



四味药组成。


《伤寒论》


65


条:



发汗后,其


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




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随汗液外泄而受损,上虚不能 制下,以致水气蠢蠢欲动,欲作


奔豚。欲作者,将作而未作也;虽脐下悸动不安,但尚未 见逆气上冲也。此证因汗多伤阳所


致,故重在补心阳生津液,水当利但不宜太过也。大枣 补脾而能生津,其性甘缓,以其配茯


苓而用之,可利水而不伤津液也。

< br>








苓桂姜 甘汤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



四味药组成。


《伤寒伤》


356


条:



伤寒,厥


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水停中


焦,阳气受阻,


不 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


此病因在于水饮而非寒凝也。


若不散其水 饮而治肢


体厥冷,治为不当。若水饮下注胃肠则生腹泻。此证水饮较甚,用生姜散水气。









鉴别使 用:


白术、大枣皆能补脾。苓桂术甘汤用白术意在运脾利水,苓桂枣甘汤用大

< p>
枣意在保津利水。


苓桂姜甘汤重用生姜,


意不在补 ,


而在散。


生姜辛烈,


发散水气之力犹 强。


苓桂术甘汤重在治脾,苓桂姜甘汤重在治胃。此三方,看似雷同,但一味药之差别, 其所治


之病机并不同,经方组方之严谨精妙,令人叹服!








2


、半夏麻黄丸

·


小半夏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麻 黄丸:


由半夏、麻黄各等份所组成,主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以致心下悸动

< p>
之症。肺主通调水道,故用麻黄宣肺以行水,半夏和胃消痞而降逆,二药合用,一宣一降,


共凑行气散饮之效。但麻黄过用,恐发越津气,故本方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 br>








小半夏 汤:


由半夏、生姜二味药组成。主治水饮停聚胃脘,上逆作呕之症。半夏消痞

< p>
散结,降逆止呕;生姜散发水气,擅长止吐。半夏生姜合用,可消痰涎水饮,治心下逆满之


症,且止吐之力甚强,乃止吐之祖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重在降逆 止呕,此方则重在利水。










3


、枳术汤


·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枳术汤:


由枳实、白术二味药组成。 枳实消胀下气,白术运脾燥湿。主治脾胃虚弱,


中焦不运,水饮内结,积于心下,以至胃 脘膨胀坚实,甚则包块起伏,聂聂悸动之症。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阳虚阴凝 ,水气结于心下,以致心下坚满,腹大如鼓,或


兼肢冷便溏之症。经云: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此方温阳散气,不


利水而水自消。








4


、木防已汤:

水饮停于胸膈,逆于心则心下坚满,逆于肺则咳喘倚息,泛于上则面目


虚浮、面色黧 黑。方用桂枝通阳散结,防已化水行饮。然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后,


定无完气。 故又用石膏以清郁热,人参以扶正气。








5


、停苈大枣泻肺汤:


肺主津,主通调水道 。若肺气失宣,津水不布,则聚而生饮,可


致胸满、咳嗽,喘不得卧之症。方用停苈子泻 肺平喘,大枣缓急保津,药只二味,却攻补兼


施。








6


、十枣汤:


水饮顽痰伏于体内隐僻之处,或积蓄日久,根深蒂固,非寻常之药所能攻


克。十枣汤由 大戟、芫花、甘遂组成,皆搜刮痰涎之峻猛之品,能涤荡五脏六腑。唯药力太


猛,故以大 枣煎汤送服,意在缓其药力,保存津液,务求祛邪而不伤正。








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云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 br>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br>。此症初粗看,似为表证,


实则为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敷布肌表之故。 利其水,太阳经气畅达于外则诸症自


解。


此证有四大症候:



颈强、发热、心下满痛,小便不利



,犹以



小便不 利



为辨证关键。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 ,此四大症候并非同时出现;当某些症状单独表现突出时,人常不识,


故分别表述之:< /p>








发热,舌苔水滑,心下微满,小便 不利,此水饮内停、阳气外郁之故,当利其水,与桂


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


(


陈慎吾医案


)






颈强, 舌苔水滑,心下微满,小便不利,此水饮内停、阳气受遏之故,当利其水,与桂


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愈。







胃脘隐隐胀痛

(


此即



心下满微痛



是也


)


,舌苔水滑,小便 不利,此水饮内停之证,当利


其水,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






恶寒特甚,虽重裘棉加身,仍不解。且头痛项强,骨节酸楚,痰稀如水,脘闷纳呆,舌< /p>


苔白润,


根部较厚,


脉浮而紧。


迭进解表发汗之剂,


始终不得汗解,


反觉头痛恶 寒等症加剧。


此水饮内停,太阳经气被阻,不能敷布肌表之故。虽有表证,而以里证为主 ,里气不通,表


亦难和。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愈。


(


李亚光医案


)







注:< /p>


水饮内停,


太阳经气被阻,


不能归腑,< /p>


郁于表则发热;


不能外达,


失于温煦则恶 寒、


颈强。









8


、五苓散:



《伤寒论》


71




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




。脉浮而微热乃太阳经证;小便不利、渴而能饮乃水停膀胱之腑证。此证为太阳经< /p>


·


膀胱


腑表里同时为病,用五苓散发汗兼 利水,可表里双解。按《伤寒论》原意,五苓散证乃太阳


经表邪不解,引起内腑气化不利 以致水停膀胱之证,又称之为蓄水证。


但在临床实践中,蓄


水证 往往已不兼表症。








《素问


·


灵兰秘典论》说: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太阳 经气


化不利,水不化津,则口渴;水气内蓄则少腹胀满、小便不利,故五苓散证的主要证 候为:


1


、小便不利,


2


、少腹胀满,


3


、口渴欲饮。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乃水饮内停以致太阳经气不利;


五苓散证乃太阳经气不利以致


水饮内停。二者病机正好相反。桂枝去 桂加茯苓白术汤,其证



心下满微痛



,显示水停中焦


为主


,


专于利水。五苓散证乃水蓄膀胱、水停下焦之证,通阳并利水。








水停中焦,胃脘多水,故不渴、恶饮;若饮水多,必心下悸, 或心下满微痛,且往往小


便通利。水停下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故口渴、欲饮,少腹 急结,必小便不利。因此,


是否口渴与是否小便不利,


乃分辨水 停中焦与水停下焦的关健。


在第


72




发汗已,


脉浮数、

< br>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有



烦渴



一词,犹当重视。烦渴是异常口 渴的意思,意味着五苓


散证候群中,口渴一症比较明显。








9


、猪苓汤:肾主水,阴虚水泛,猪 苓汤主之。









咳嗽,咽干,面浮肢肿,小便不利,此肺肾阴虚,水气内滞,与猪苓汤。







失眠,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滑,脉细濡,此肾阴不济,心 火上浮,水气内滞之证,


与猪苓汤。








腰酸,耳鸣,水肿,小便不利,舌红苔滑,此阴虚水泛,猪苓汤主之。








腹泻,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沉细,此阴虚水泛 ,与猪苓汤。









阴虚水泛之证,人多难识,误治者甚多。此证以舌红苔滑、小便不利为主症,常兼口


渴咽干、心烦失眠、腰酸耳鸣,心足心热,两颧潮红,面浮身肿等症。在治疗上,滋阴多助


湿,利水恐伤阴,单用一法,常顾此失彼,需



滋阴


·


利水



并用。









10


、真武汤:


肾主水,阳虚水泛,真武汤 主之。








《伤寒论》云:

< br>“


太阳病,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

< p>
地者,真武汤主之








此证汗 出伤阳,虚阳浮越则发热仍见面,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悸,水气上蔽则眩,水


气浸淫经 脉则肢体颤动,摇摇欲倒。








真武汤 与五苓散的鉴别使用:


此二方皆能温阳利水。


五苓散治在膀胱不 利,


脉偏浮,



腹满、小便不利为主要 症状;真武汤治在肾阳不足,脉偏沉,以形寒畏冷为主要症状。五苓


散重在通阳利水,真 武汤重在温阳化气。














11



泽泻 汤:


凡实物浸入水中,


日久必定膨胀。


此证以舌体异常胖大,


齿痕明显为主证。


遇此舌象,必有水饮久 伏,可不计症状如何,直用泽泻汤以消其水。








12



《经方解读


·


已椒苈黄汤》








组成:防已




川椒目




停苈子




大黄







主治:留饮,肠间水气







功效:前后分消,导浊排饮,使肠间水饮从二便出。







要点:大便秘结,小便短涩,腹满,口渴,或兼肠鸣漉漉,或间面目浮肿。

< br>






病机:水饮壅滞肠间则腹满胀大,肠鸣漉漉;津凝不化,上则 口舌干燥而不欲饮,下则


大便秘结。三焦气化决渎不利则小便短少。水气久不下行而上泛 则面目浮肿。此方以防已、


川椒目行水气。因肺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故用停苈子 泻肺顺肠,大黄排浊。诸药合


用,使水饮从二便分消,属





法。咳喘,臌胀者,常兼此证。








13


、< /p>


《经方解读


·


甘遂半夏汤》








组成:甘遂




半夏




白芍




甘草




蜂蜜







主治:痰饮结留肠间。







功效:搜肠刮肚,峻逐顽痰痼饮。







要点: 心下坚满撑胀,时欲腹泻。泻后暂安,稍后心下坚满撑胀依然如故。







病机:肠道重叠曲折,乃藏污纳垢之所。水饮久居,粘滞肠道,如青苔附井。顽痰痼饮


蓄于胃则心下坚满,胃脘胀痛。蓄于肠者,因水性趋下,故时时欲泻。腹泻后,痰饮去而未


尽,


而后复聚之,


故泻后症状稍减,


稍后依然如故。


甘遂乃攻逐水饮峻猛之品,


能 涤荡脏腑。


尽扫污浊。半夏化痰散痞,芍药、甘草、蜂蜜缓急养阴,使邪去而正气不伤。






已椒苈黄汤主治痰饮在肠,多二便不利;甘遂半夏汤主治痰饮蓄积,由肠泛胃,以下凌


上,故心下坚满,且时时下利。








14



《经方解读


·


大黄甘遂汤》








组成:大黄




甘遂




阿胶








主治:水与血互结于血室(胞宫)









功效:破瘀、逐水、扶正。








要点:妇人产后腹膨胀,小便稍感不利,口不渴。







病机:妇人产后腹胀满,有蓄水、蓄血之不同。腹满而小便自利者,为蓄血;腹满而小


便不利,且口渴欲饮者,为蓄水。妇人产后腹膨胀如敦状,小便涩,口不渴,此水与血互结


于血室(胞宫)


,当破瘀与逐水并用。因攻伐之剂,药力峻猛,故加 阿胶以济养之。







甘遂半夏汤与大黄甘遂汤皆逐腹中 水饮,


甘遂半夏汤重在攻邪逐饮,


大黄甘遂汤则攻补

< p>
兼施。








15< /p>


、牡蛎泽泻散:


《伤寒论》


394


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组成:泽泻




牡蛎





海澡




蜀漆




停苈子




商陆根




栝蒌根







主治:大病初愈,体虚,下肢浮肿者。







功效:软坚、滋阴、利水。














16


、栝 蒌瞿麦丸:


《金匮要略》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 蒌瞿麦丸主之。








组成:茯苓、瞿麦、山药、附子、栝蒌根







主治:水停中焦,津不上行则口渴,津不下达则小便不利。







功效:滋阴利水。







方义: 茯苓、瞿麦淡渗而利水,山药入脾肺二经,补脾肺且能润燥,栝蒌根生津润燥,


此二者合 用,能滋阴保津。又:水为阴邪,故佐少许附子以助气化。







此方攻 补兼施,在利水的同时,加以滋阴,千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助湿,与猪苓散有


类似功效 。然猪苓散治在下焦,栝蒌瞿麦丸所治则偏于中焦。



水饮证医案








头痛


·


水蔽清窍







刘渡舟医案:李


x x


,男,


32


岁。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因天气炎热,常在休

< p>
息时畅饮冰镇啤酒或汽水,每日无度。至秋即觉头痛,每每在夜晚发作,疼痛剧烈,必须以


拳击其头部,或服止痛药片始能缓解。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月多。望其人面色黧黑,舌


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此属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附子


12




茯苓


18




白术


9




生姜


12




白芍


9




桂枝


6



< /p>


炙甘草


6


克。服药六剂后,头痛明显减缓 ,


改服苓桂术甘汤四剂而愈。







头痛< /p>


·


水蔽清窍






刘渡舟医案:患者为德国男性青年 ,有慢性肾炎病史。近三个月屡发头痛,或轻或重,


伴小便不利,舌质红苔滑腻,脉沉。 此下焦水热上冒清阳。欲解其上,当利其下。猪苓


15




茯苓


30




泽泻


15





滑石


15




阿胶


10


克。前后共服十余剂,小便畅 利而头痛止,











头痛


·< /p>


水蔽清窍







严仲庆医案:

顾某某,


女,


24


岁,

< p>
1983



1



23


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

伴右半身抽搐,


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4


次住院治疗,


发作期间渐趋缩短,

< p>
多次脑电图、脑血流


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 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诊


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 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


数。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细询之,知 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故撇开头


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 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l0


克。是夜头痛即未发作。


7


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 个月年余,末见复发。







杏林箫客注:

此三例头痛皆水蔽清窍所致,所用者,皆



病在上,取之于 下





利下 窍以


清上窍



之法也!利其水,使邪从 下窍出,则头脑自然清明。








眩晕< /p>


·


水蔽清窍








×


,男,


36


岁。 头晕


4


年,西医诊断



美尼尔氏综合症



。近半年来病情加重,每隔


10


天发作


1


次。发作 时有气自心下上逆,头目眩晕、自觉天旋地转、胸憋胸闷、恶心呕吐、周


身汗出、心烦躁 扰、手足厥冷、舌淡苔腻脉弦滑有力。辨为心脾阳虚、水气上逆。治用苓桂


术甘汤温阳降 逆。处乃:茯苓


20


克、桂枝


12


克、白术


lO


克、炙甘草

< br>6


克、泽泻


16


克。服


上药


6


剂,


头晕减轻,


舌淡苔薄白,


脉弦滑。


上方加煅龙牡各


20


克、


连服


20


余剂,


眩晕止,


手足温,诸症尽除 ,其病痊愈,随访


2


年未发。


(


陈宝明医案


)










眩晕


·< /p>


水蔽清窍







姜春华医案:魏某,女,


55


岁,


1973


年< /p>


10



22


日初 诊。患耳源性眩晕病已


7


年,发


作时视 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证


属痰 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


15


克,桂枝< /p>


9


克,白术


9


克 ,甘草


6


克,五味子


9


克。连服


14


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眩晕


·


水蔽 清窍







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


50


岁,


1975



7



5


日诊治。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 恶,


气短,


善太息,


背部寒冷,


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


病已七年之久,


经 西医检查诊断为




经官能症



,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 色晦暗,


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 不起,脉沉


缓无力。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


20


克,桂枝


15


克 ,


白术


50


克,甘草

< br>10


克,水煎,分两次温服。服用


3

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


爽,背冷大减。继服上方

3


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因虑其病年深日

< br>久,劝其坚持每月服


2


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 观察,疾病末再发作。








眩晕< /p>


·


水蔽清窍







刘渡舟 医案:朱某某,男,


50


岁,湖北潜江县人。头目冒眩,终日昏 昏沉沉,如在云


雾之中。两眼懒睁,双手颤抖,不能握笔写字。迭经中西医治疗,病无起 色,颇以为苦。视


其舌肥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切其脉弦软。疏《金匮》泽泻汤 :泽泻


24


克,白术


12


克。服第一煎,未见任何反应。患者对其家属说:此方药仅两味,吾早已虑其无效,今


果然矣。孰料第二煎后,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溅溅汗出,以手拭汗而粘,自觉头


清目爽,身感轻快之至。又服


3


剂,继出微汗少许, 久困之疾从此而愈。


(


《刘渡舟临证验


案精选》


1996



84)






按语:


《内经》云: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心下有支饮,清阳被遏, 不能养神,


则头目冒眩,懒于睁眼;阳气不.充于筋脉,则两手发颤。舌体胖大异常,为 心脾气虚,水


饮浸渍于上的一个确诊。


当急渗在上之水势,


兼崇中州之土气,以泽泻汤单刀直入,使饮去


阳达,药专力宏,其效 为捷。











杏林箫客注:


此数例眩晕亦为水蔽清 窍所致,所用者,皆



病在上,取之于下





利下


窍以清上窍



之法也!利其水,使邪从下窍出,则头脑自然清明 。







解颅


·


水蔽 清窍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


9


个月。患儿 出生后至第


7


个月前一切正常,第


7< /p>


个月后,发


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 迅速增大,到


8


个月时双眼已呈






状,


头部青筋显露,


颜面紫红,


头不能拾,


四肢不能活动,


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


56


厘米,


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处方:茯苓、大腹皮各


15


克, 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


10


克,白术

5


克,桂枝


2


克。水煎顿服。服药 后尿量


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


6


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前后共服



2 7


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药期未< /p>


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


年半后追访,患儿 已


9


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


头围仍为


56


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 力较差。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


童无异。







按语:


脑积水症类似中医



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 而发;


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 作用,既


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


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


从而降低了颅内压,


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


主以五苓散,


27


剂即获痊愈。







杏林箫客注:


此乃



病在上,取之于下




< p>
利下窍以清上窍



之法也!利其水,使邪从下


窍出,则头脑自得清明。












失明


·


水蔽清窍







某妇,


50


岁,本患有尿毒症,

< p>
2


个月前两眼几乎失明,血压达


260

< p>
毫米汞柱,由于剧烈


头痛而呕吐,食物、药物和水均不能进口,伴口渴,小 便不利,不明,烦躁。脉浮大,腹柔


软,胃内停水显著,尿蛋白强阳性,舌苔白干燥。辨 为五苓散证,故与五苓散。服药后尿通


小便利,呕吐、头痛、发汗、不眠等症同时消失, 视力略有恢复,血压亦下降,甚为高兴。


2


个月间,诸症好转, 并能起床,但因摄养不良再度恶化,直至死亡。


(


摘自《汉方临 床》


4



12



)











目暗


·< /p>


水蔽清窍







王维澎医案;陈某某,男,


38


岁。昔日两眼视力均为


1



2


,半年来,视力骤减,左目


0



6


,右目


0



1


。某医院眼科诊为

< p>


视神经乳头水肿



,于


1985



3



5


日来诊。患者形体


肥胖,行步不稳 ,头晕且重,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弦。脉证相参,乃脾


失健运,饮邪 上犯之证。治宜健脾利湿,升清降浊,予方苓桂术甘汤。处方:茯苓


30


克,


桂枝


10


克,白术


45


克,炙甘草


6


克 。药进


5


剂,眩晕减轻,行步亦较前有力。于上方加减


出入,服药


2


月余,谙症若失,视力亦恢复至< /p>


0



9


















目暗< /p>


·


水蔽清窍








钱光明医案:杨某,男,


14


岁,


1985



6



10


日初诊。患儿近来视力下降,


1985< /p>



5


月在校普察视力,双眼均为


0



1


,经本院眼科检 查角膜透明,无水肿和云翳;晶体透明,


眼底视盘清,


A



F



2



3


,黄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疾患, 诊断为假性近视。后


经同学介绍求治,


余想五苓散为通阳化气利 水之剂,


似可缓解睫状肌水肿痉挛状态,


询知渴


欲饮水,查舌淡苔白厚,脉和缓,予五苓散:泽泻


20


克,猪苓、云苓、焦白术各


10


克,桂



8



(


治疗 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药


)


,水煎服。


5


剂后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上


方再予


10


剂。一月后复查视力:左眼为


0

< br>.


5


,右眼为


0



6


,继服上方


5

< p>
剂,以资巩固。








杏林箫 客注:




病在上,取之于下





利下窍以清上窍



之法也!若不识水饮之证,用


脏腑辨 证之法,从肝开窍于目论治,多误矣!








失音


·


水蔽清窍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


1987



10



26


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


的程度,


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


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



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间其 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切其脉沉,视其


舌则淡嫩,


苔水而滑。


治须温阳下气,


上利咽喉,


伐水消阴,


下利小便.


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 br>茯苓


30


克,猪苓


15


克,泽泻


16


克,白术


10


克,桂枝


10


克。服药

< p>
5


剂,咽喉憋闷大减,


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惟 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


0


5


克,续服


3


剂,病


愈。从此未见复发。






按语:


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 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夫津液者,可滋润


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 .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水为阴邪,


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 晕。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前医不识,见有


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 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须用五苔散


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 ,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杏林箫客注:

此乃



病在上,取之于下





利下窍以清上窍



之法也!若不识水饮之证,


从咽喉论治,多舍本求末。








耳鸣


·< /p>


水蔽清窍






吴克纯医案:


徐某某,


男,


32


岁,


l982



9



8


日诊。


思者耳鸣


3


月余 ,


曾服小柴胡汤、


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 益气汤等


60


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

< br>鸣之声,


时或如风入耳,


听音不清。

查体质壮实,


饮食、


大便正常,


小 便日数次,


色淡不黄,


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 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


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 投五苓散加味;泽泻


30


克,茯苓、白术各

15


克,猪



12


克,桂枝、石菖蒲各


9


克。服一剂后,小便次数增多, 耳鸣渐减,连服


5


剂,耳鸣消


失。











耳脓


·


水蔽 清窍










张大成医案:蒋某某,男,


17


岁。双侧耳 道流脓三年余


(


化脓性中耳炎


)


,时好时发,感


冒后加重,多方医治无效。此水湿溢于肝胆经脉之证, 当利其湿。处方;白术


50


克,泽泻


2 5


克,柴胡


10


克。

< br>1


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续进


5


剂 ,痊愈。随访


2


年,未复发。


(


四川中医


1983-6-32)







鼻不闻香臭案


·


水蔽清窍

< br>






刘渡舟医案:


×


×



女,


50


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


不闻香臭 气味,


每晚都要用



鼻眼净

< p>


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


7


年,屡治无功。伴见头


晕,胸闷,心悸,指 端麻木等症,敌对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


久而生饮。茯苓< /p>


15





桂枝


10





白术


6





炙甘草


6




半夏


10





厚朴


IO





薤白


10


克 。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











杏林箫 客注:


此乃



病在上,取之于下





利下窍以清上 窍



之法也!












流涎


·


水泛 清窍







3


岁男孩。流涎沫频频不止,一日需 换围嘴布约


50


块。经常发生湿疹。因小孩口渴,


小便少,故与五苓散,服药


10


日,一日约换围嘴布


25


块,再服


10

日,减至


15


块,小便增


多。两月 后减少至


10


块。


(

< br>摘自《汉方临床》


10



3



)







喜唾< /p>


·


水泛清窍







魏以伦 医案:燕某某,女,


10


岁,学生。


1 981



7



12


日就诊。患者喜唾一年。诊其


形神俱佳,苔脉如常,余无所 苦。询之,日:不吐则唾液增多,亦无五味之变。嘱其忍住,


须臾则清唾盈口,视之实乃 清水。乃易《金匮》泽泻汤为散治之。处方:泽泻


60


克,白术


20


克,共研细末,开水冲服,每次


1 0


克,日服两次。一料药尽,吐唾减少,但觉口干,恐


有渗利燥 湿太过之嫌,减量续服,两料药尽,喜唾竟止。


(


江苏中医杂志


1984-4-8)






按语:单纯喜唾证,历代方书鲜见 记载。根据《内经》五液主病,



肾为唾



。此为下焦


水饮上乘,脾不化湿而然。病关脾肾,当以渗利 水饮,健脾燥湿为法。渗利下焦水饮泽泻为


最。


《本草求真》称 其



专入膀胱肾,


……


功专利水除湿。



白术



专入脾



,功能



燥湿实脾




二者相伍,渗湿健脾,功专力宏,故取效为捷。








杏林箫客注:


此乃



病在上,取之于下




< p>
利下窍以清上窍



之法也!








心悸







刘渡舟 医案:阎某,男,


26


岁。思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 音与上腹悸动。


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 问其饮食、小便,


尚可。舌苔白滑少津,脉象弦。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 证。若胃中水饮顺流


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放心下悸动随之减轻。然 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


动。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茯苓


24< /p>


克,生姜


24


克,桂枝

< br>10


克,炙甘草


6


克。药服


3


剂,


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冉 进


3


剂,诸症得白此之后,末再复发。






按语:


胃卞停饮一证,临床可见打心下悸动,四肢不温,或见主利,舌苔水滑

< br>,


脉象滑或


弦。本案脉证,主胃中停饮无疑,根据仲景治 水之法,处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获效。本方


生姜剂量宜大.病重者亦可改用生姜汁冲服 。











心悸







何任医 案:顾某某,男,


58


岁。住杭州建国中路。患者夙有慢性支气 管炎,入冬以来,


自感心窝部悸动不宁,久不减轻,心电图检查尚属正常。脉滑苔白,宜 蠲饮治之。姜半夏、


生麻黄各


30


克。 上两味各研末和匀,装入胶囊中。每次服


2


丸,蜜糖冲水吞服,


1



3


次。< /p>


胶丸服完后,心下悸动已瘥。又续配一方,以巩固之。


(


浙江中医杂志


1988



(4>



178)













怔忡


(< /p>


心律失常


)







赵清理 医案:张某某,男,


69


岁,郑郊农民。


1972



11


< br>12


日初诊。主诉:十年前


患浮肿病后,常有心慌心悸之 感,若饮食偶有不适,下肢即轻度浮肿,四肢乏力。西医诊为



心律失常



。观其面色觥白,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濡缓,有结 代,心音低钝,心率


80



/分,律不 齐。证属脾虚湿滞,阻遏心阳之怔忡。虑其家庭累赘大,且服药不便,遂处以泽


泻汤加味 ,意在健脾温阳利湿,改散剂缓进,不图速效。






处以:泽泻


120


克,白术


120


克,桂枝


45


克,共为细末,日二次,每次开水送下


7



9


克。







患者服药


20


天后,证有好转,浮肿全消, 心率


78


次/分,律整,脉力尚可,唯舌质尚

< br>淡,食少,说明脾虚尚未完全恢复,故继拟泽泻汤加重白术用量。处以:泽泻


90


克,白术


120


克。服法如前,尽剂后 心律整,食纳增,无心悸不适。随访数载,一如常人。


(


河南中



1982-2-25)







水气


(


肺原性心脏病


)







朱良春医案:一妪,


61

< p>
岁,夙患肺原性心脏病,


3


个月前,因咳喘、心悸 、腹水而住院


治疗月余,诸恙均已平复。近因受寒、劳累,诸恙复作,咳喘较剧,夜难平 卧,心下坚满,


按之如盘如杯,腹大如鼓,下肢浮肿,小便不多,面色灰滞。舌质黯紫, 苔薄,脉沉细。心


阳不振,大气不运,水邪停聚不化。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原 方。连进


5


剂,咳喘


遂平,心下坚满已 软,腹水稍退,但下肢依然浮肿。继予原方加黄芪、防己、椒目。连进


8


剂,腹水退净,下肢浮肿亦消十之七八。再以温阳益气,调补心肾之剂以善其后。


(


江苏中


医杂志


1982

< p>


<5>



35)






按语:


本案所现诸候,水气所为也,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茯佳效 ,


足见本方实着眼


于气而收效于水。








心下坚满







李鲤医 案:患者冯某某,女,


50


岁。


197 3



4



10


日初诊。心下坚满如大盘已


4


年。


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之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 /p>


脉沉主里,滑为水气内停。据脉证拟用《金匮》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消水。处方:炒枳



12


克,白术


12


克。


4


剂。

4



14


日复诊:已觉心下舒软, 与四周腹壁平。继服上方


4


剂,病瘥。



(


河南中医


1982

< br>;


<1>



43)






按语:


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其用以升降调和为顺,欲使降者必 有升,欲使升者必


有降,升降相因方为正常。若水气痞结胃脘,则心下坚满不舒。枳实不 但可以使胃气下行,


且降中有升,白术可健胃祛湿。药味虽少而效佳。

< br>











水饮痞


(


浅表性胃炎、胃下垂


)







何任医案:谢某,男,


48


岁,农民。


1990



10


月 初诊。近年来脘腹胀满,食后为甚,


自觉心窝下按之有坚实感,时有肠鸣,大便或艰或稀 。苔白,脉细涩。当地医院


X


线钡餐


检 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诊毕,何老认为:脾胃虚弱,水饮痞结。盖心下胃也,


胃气虚弱,升降乏力,运化失司,遂致水饮痞结于心下所致。病与《金匮


·


水气病脉证并治》



心下坚,


大如盘,


边如旋盘,


水饮所作,


枳术 汤主之



方证相合。


治宜行气消痞,< /p>


健脾化饮。


枳术汤主之:枳实


15


克,土炒白术


20


克。服药

< br>7


剂,症状减轻。


28


剂后,病 已十去其九。


再予原方加补中益气丸


30



(


包煎


)


,继服半月而收全功。


(


江苏中医


19 94



(7>



4)






按语:


(


引 整理者语


)


何老认为,用经方欲得敦者,大致不出三方面:一是 按仲景原旨,


辨证准确,方证相合;二是方证即对而药味、用量不随便增损,以免离开原 方原旨;三是对


仲景用药之药性的真正领悟。有此三项,


用仲景 方自多捷效。


故每于临诊疗疾,一经辨证确


切,凡方证相符者, 何老多予仲景原方取效。








心下悸动







王吉善医案:吴某,女,


21


岁。


1977


年< /p>


8



16


日诊。


2


月前因口渴,饮凉水一大碗,


即感心 窝部跳动,日发


2



3


次,


服用安定药无效,又自购天王补心丹


3

< p>
盒,服后悸动更甚,


反增心下痞满之症。近日病情加重,日发作

< p>
5



6


次,自感心下悸动 慌闷难忍,脘腹痞胀,


恶心欲吐,泛吐清水,食纳无味,精神欠佳,苔滑腻,脉沉缓,详 审此证,当为水饮内阻,


中焦失运所致。法当健脾化饮,温阳利水,方用枳术汤加味:枳 实、桂枝各


15


克,白术


20


克,茯苓


18


克,


2< /p>


剂,水煎服。







二诊: 悸动减轻,小便增多,但仍感腹胀不舒,纳食不香。此乃余邪未尽,脾气未复之


故。处方 :枳实


60


克,白术土炒


120


克,研细末,每日


3


次,每次


10


克,姜水送服。服后


1


月 随访,心下动悸消失而告愈。


(


陕西中医


1989



<3>



123)-






按语:


水停气滞,阻于心下,犯于心 宫,故见心下痞满突出之症,仍当下气利水,用枳


术汤。加茯苓者,一者健脾行水,二者 宁心定悸;加桂枝者,一者温化水饮,二者温心阳平


冲悸。








心悸









张万第医案:王某某,男,


70


岁,农民。自诉:心慌、心跳三年,加重半年,口唇紫


绀,四肢不温 ,于


1969



10

< br>月入院就诊。初诊:心悸不安,面色萎黄,口唇紫绀,四肢冷


过肘膝,夜间睡眠不 宁,常喃喃自语,唤之易醒,舌苔薄白而润,质紫淡,体胖嫩,食欲不


振,心下如物堵塞 ,夜尿频数,右胁肋隐痛,脉结代。诊断:心悸


(


心肾阳衰,阴 寒凝结


)



分析:四肢为诸阳之末,心 肾阳虚,阳气不能温煦,则四肢厥冷过肘膝;阳气虚衰,无力鼓


动血脉则心悸,心慌,脉 结代;脾阳不运,气机不利,则见心下痞塞,胁疼,不思饮食,失


眠;喃喃自语为心阳不 足所致;舌体胖嫩苔白,夜尿频数,为命门火衰之象。治则:益气通


阳散寒。处方:桂枝


12


克,甘草


10

克,生姜


10


克,大枣


6


枚,麻黄


3


克,细辛


3


克,附



12



(


先煎


)








二诊:服上方


3

付,心慌稍定,下肢觉温,余证同前,加桂枝、附片各至


15


克,


2








三诊: 服后心慌心悸已止,睡眠已安,精神好转,四肢已温,继用上方


2


剂。







四诊:诸症悉除,建议停药休息,饮食调养。








心悸








×


×


,男,


26< /p>


岁。心下跳动不安,三五日必有


1


次腹泻 ,泻则悸轻。然不数日,证又


复初。


脉弦,

而小便尚可,


舌苔白滑。


辨为胃中停饮,

< br>饮与气搏之征。


昔胃中之饮下趋肠间,


则大便作泻而胃饮 则减,证候随之而轻。然巢穴犹在,去而旋生,则又悸动木安。为疏,茯



24


克、生姜


24


克、桂枝


10


克、炙甘草


6

克。服有


10


余剂,逐渐而安。


(


摘自《新编伤


寒论类方》


)






心悸气短






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


42


岁。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


余,未见功 效。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


咽喉,顿 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


心悸而 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


脉不 利之



水心病。


处方:茯苓


30


克,桂枝


12


克,白术


10


克,炙甘草

< br>l0


克。此方服


3


剂,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4: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78631.html

水饮证篇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