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北外大师的英语学习经验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8 04:37
tags: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liberty)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寄语所有英语专业的朋友。




静下心来,看完本文,尤其注意大学这看似漫长实则短 暂的几年时光中,刘


润清教授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诚然,刘教授当年经历的教学法、 师资、学习


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但不变的是学习英语的 过程,


若想追寻的大师的足


迹,必须抛却浮躁,脚踏实地地走上 这条漫长的学习道路(当然,对于广大英语


爱好者来说,这篇文章也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




我在中学学的是俄语,


1960


年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现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


俄语系。


但报到时却得知我被分到了英语系 。


我的同班同学都学过英语,


至少知



800


个英语单词,发音也没有太大问题。惟独我这个农村孩子 一个英语单词


也不知道,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可笑的是,别人说


yes


时,我会不自觉地说出


俄语





的音


/d a/


;别人说



no


时,我会说


/niet/


。发英语的几个元音时,我也


遇到很多困难,经常在班上引起哄堂大笑。好在我在班上年纪最大,脸皮也厚,


又是团干部,因此无论别人怎么笑,我也没太在乎。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

< br>老师。夏祖煃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真诚、热情的工作态度;他经


常 鼓励我这个最落后的学生。


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给了我极大的信 心,


因此我从


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


我 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对着镜子练发音,


一练


就是几个小时,


有时嗓子都练哑了。


当时全班只 有一个大型录音机,


要听大家都


听,不听谁也别听,录音机死沉 死沉的,也不可能搬到宿舍去。录音里只有精读


课文和生词,


除 此之外,


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听力材料了。


我还经常在黑板上练


拼写,写满一黑板,就擦掉又写。单单这发音和拼法,就不知道花去了我多少时


间。


我的语法还算好,


当时没有什么专门的语法 课,


精读课文中出现什么语法现


象,老师就顺便讲一下。但总的 来说,在第一学年,我一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


到一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才算入了门。< /p>





二年级仍以精读课为主,它既是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口语、笔语练习


的主要场所。


同时,


还开了泛读课,


让我们读最简单 的英语小故事。


从二年级起,


老师还要求我们用英英词典。我记 得第一次拿到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 p>
时,查了一两个词,心里就十分激动:我可以用英文解释英文了!初用英英词典

时,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查一个词,不知道要查多少其他词。有时查来查


去,


就忘了最初是要查哪一个词了。


但是,


英英词典使我们看到了英汉词典中解


释的局限性和误导性。


从根 本上说,


查完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


并不能够真正学

< p>
会使用一个词。只有查一部好的英英词典,才能真正搞清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和


用法。


随着词汇量的扩大,


使用英语词典的兴致也越来越高。


有时,


查上瘾来,


会查上个把小时,忘 记了正在读的文章。


那时,我们都把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上标的


25


个句型背得滚瓜烂熟。


总之,查英英词典本身就是在学地


道的英文。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精读 课的作用是最大的,一切基础知识都来自于精读


课。此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那些简 易读物。


这些小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并


让我眼界大开,


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新的文化。


与此同时,


我还惊 叹于其中简单、


地道的英文所包含的极强的表达力


< p>
那时,


我的词汇量极其有限,


但这些小书带


我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一年之内,

我读了近百本简易读物。


是这


些书使我感受到英语的语言之 美,让我体验到地道英语的味道,并逐渐培养了


我对英语的一种



直感




t o cultivate a feel for the language




这时候,


我对英语的成语、习惯用法、动词 搭配、漂亮的语句等,已变得十分敏感。遇


到这些内容,注意力会突然集中,并将它们立 刻背下来或抄在笔记本上。对于


好的句子或段落,我会反复读,强行记,甚至一字不漏地 背下来。在课堂上或


作文中用上几个背过的句子或短语,


在同学 面前



显摆



两句,


都感觉非常享受。


因为看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到二年级时 ,我已经丢掉了



落后



的帽子,开始名列


前茅了。






三年级的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


首先,


精读课文的人文 味越来越浓了。


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示范,


同时也是很好的文 学熏陶和人文教育的材料。


哲理


越来越多,语言越来越美,有讲 头,有读头。


其次,这时我开始读原版英文小说


了。

< p>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读原著才是英语教育的开始


。< /p>


原著中的语言不再是为照顾


学习者的水平和语法的需要而改编,< /p>


而是作者深刻、


细腻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而且,


大部分原著都出于语言大师之手。


更重要的是,


原著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


方社会背景、


风俗 习惯、


法律制度、


宗教信仰、


伦理道德 、


人情事理、


自强精神,


以及如何开玩 笑、


如何带来幽默效果等。


原著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p>


当时,


老师告诉我们


,不读上几十本原著 ,英文是学不到家的。原著既保留了语言的


原貌,


又保留了文化 的原形。


再有,


就是三年级开设了正式的写作课。


在此之前,


我以为说英语最难,


因为没有足够的思考 时间。


后来,


我又感到,


听英语最难< /p>


(如


听英语广播),因为你不能控制对方的讲话速度。等到开始学 习写作,我才意识


到,一个人英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书面英语的水平如何。最 初,我以


为把重要的话写下来就是作文。


后来我才知道,


这是错误的理解。


书面英语是最


讲究、最严谨 ,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的语言。语言之美,多体现在书面语上


。讲


话不能像背书;同样,写作也不能像讲话。记得有一次我写到:


“Now Im going


to say something about….”


,老师上来就是一个大红道:


“Too chatty! This is not


writing!”



当我连续使用同一个结构时,


老师又批上

< br>“Vary your structure please”



如果一个词在相邻的句子中同时出现,老师会划出该词,并批上


“Bad


style!”



字样。老师改过几次作文 之后,我悟出了一些写作之道。


可以说,我现在对书面


英语的认 识,以及我现在的英文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三年级的写


作课,是写作课为我 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四年级时,学校开设了一个高级翻译班,俗称尖子班,入选的有吴一安、秦


秀白、王英凡、唐闻生和我等


9


个人(但不知为什么 ,这个班办了不到一年就解


散了)



办 这个班的初衷是要把这些人培养成高级外交翻译。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

两件事:


一是伊莎白把我们的语音语调重新纠正了一遍。


她 先让我们听一家英国


出版公司出版的录音带,有诗歌、剧本,也有小说,都是百分之百的


RP


,典型


的英国上层社会的发音,漂 亮极了。然后,她让我们模仿一些段落。最后,她还


让我们设想是在人民大会堂宣读一个 领导人的发言。


她说我们底气不足、


声音不

稳,一拉长声就走调。她要求我们两个人相隔


50


米对着讲 ,每天早晨至少练半


个小时



虽然没有 当上大翻译,


我的朗读水平却大大提高了,


能把一个故事读出< /p>


感情、读出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这些都 是那一年长的出息


。二是学了不少外交


文件和人民日报社论的翻 译。


我们当时把


Beijing Review


(那时叫


Peking Review

< p>


看了个遍,把当时的重要文件、社论、评论员文章(国际的)都拿来进行 英汉对


照阅读,学了很多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固定译法,包括


“< /p>


三面红旗





大跃进






民公社





以粮为纲



等。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读惯了英文小说原著的人刚接



Be ijing Review


可真是不舒服,


总感到有一种语言与 文化的不相匹配:英语不


是为这种中国式的表达而造的。


后来就 慢慢习惯了,


而且也认识到,


要想向世界


介绍中国,这种英语是我们的惟一选择。尽管有人常批评


China Daily



Beijing


Rev iew


的英文有很浓的中文味,但是这种英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

< p>
而且,


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英语一样,


已经成为英 语的一种变体。


语言之间的关


系就是这样,

百分之百的翻译是不可能的,


但总可以找到解释原文的方法。


有点


中国味的英文保留了一些乡土气息,


这也是好事。




三自一包





三反五反


”< /p>





讲四美< /p>





三个代表



等短语,只能先直译过去,再加个长长的脚注。但是,应


该说明的是,刚开始学英文时,不要拿


Beijing Revie w


做课文,而一定要拿本族


人写的地道的英文做课文。把英文底 子打好之后,再读


Beijing Review


,就不会


影响你对英语的直感了。



对五年级的印象 不太深了,


但也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只是时间的先后顺序记不太


清了。一是我们学了翻译,特别是汉译英。教我们的是薄冰和钟述孔两位老师,


他们都很有水平,上课也非常有趣。这门课使我认识到,英文不学到家,翻译是

< br>谈不上的。与此同时,我还意识到,汉语文字看似已懂,实则不然。例如,汉语


的 小句,


在英语中要降格为从句,


才能真正体现原文中两句话之间 的关系,


并保


证译文准确、可读。翻译远不是词与词、结构与结 构的一一对应;要比这复杂得


多。没有对汉语的透彻理解,没有足够的英语造诣,是做不 了翻译的。比如遇到



摇羽毛扇的人



(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若直译为


“the


person


who


waves


a


goose-


feather < /p>


fan”


,那就是败笔,因为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 如


果加上


“mastermind”


, 就清楚多了(见《汉英词典》第


1183


页,外研社)。但


有时这个典故也用作贬义,指在幕后操纵或出坏点子的人,这时,可译为

“a


person who pulls the strings―the s tring


-


puller”


。不过, 上述例子仍属于翻译中


浅层的、


局部的问题。

< br>更深层的问题是,


除了具有高超的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之


外,译者的阅历和文化底蕴与作者不能相去太远。要想翻译《红楼梦》,如果不


了解曹雪 芹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不洞悉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译文最多也只能是 貌合神离。





第二个印象是我们在五年级学了不少


《毛泽东选集》

< br>的英译文章。


那是在


1965


年 ,全国正在酝酿



文化大革命



。教学上开始强调



政治挂帅



,《毛泽东选集》


的英文版进入了课堂。客观地说,


《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是我国几十位翻译家花


了多年的时间,< /p>


经过反复推敲而打造出来的一部精品。


裘克安、

< br>庄绎传老师都参


加过此书的翻译,


并给我们讲过翻译过程 中的酸甜苦辣。


现在,


没有人再拿英译


《毛泽东选集》当课本了,或者有人始终看不起这样的翻译。但是,我要说,我


们从英译 《毛泽东选集》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它帮助我们体验翻译过程,


认识翻译技巧,< /p>


感受文化异同。


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吧。


当 时我们每天背颂的一句


毛主席语录是: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


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乍一看,这句话简直没办法译成英文。等我读了英译


文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没读懂原文。



阶级 斗争



一词,我一直把它当作名词


词组 来看待,所以无法翻译。而英译文为:


“Classes


struggle,


some


classes


triumph, others are eliminated. Such is history, such is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


译得妙极了。有些中国俗语译成英文也相当困难,要想


译得准 确、地道,必须要下一番工夫。有一条毛主席语录说,



凡事应 该动脑筋


想一想。俗话说:


?


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


?


,就是说多想出智慧。



英译文为:


“We


should always use our brains and think everything over carefully. A common


saying goes:?Knit your brows and you will hit upon a stratagem.? In other words,


much


thinking


yields


wisdom.


”< /p>


注意,第一句加了主语


“We”



“hit


upon


a

< br>stratagem”


译得好,还有


“yield”


也用得恰到好处。这些用词,只有英语语言造诣


极深的人才想得出来 。另一条毛主席语录是



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仅要看部


分,而且要看全体。一个蛤蟆坐在井里说:


?


天有一个井大,


?


这是不对的,因为


天不止一个井大。



英译文为:


“In approaching a problem a Marx


ist should see


the whole as well as the parts. A frog in a well says, ?The sky is no bigger than


the mouth of the well.? That is untrue, for the sky is not just the size of the


mouth of the well.”


注意,这里的


“no bigger than”


用得好,


“the mouth”

< br>加得准


确,将





字漏掉,处理得好,


“the size”


又巧妙地避免了重复。





回忆起来,


在北外学习期间,


我遇到了好老师、


好教材和合适的教法



那时,


虽然我们没有



快译通





文曲星





现代武器



,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英文书籍,


甚至连像样的课本都没有,


都是些油印的教材,


但我们学的是地道的英语,


有大


量的听、说、读、写、译的练习 。老师讲的英文非常漂亮,作业改得细致到家,


也没有这样、那样的考试


。真庆幸,那时



托福



式的考试还没有问世,我们没有


靠打钩钩学英文,没有在选择题上浪 费任何时间。





尽管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毕业时也觉得学了不少英文,但一开始教书


却发现,


大学期间只是打了个基础。


教过几年书之后,


才懂得什么叫教学相长。


越教越感到自己的不足,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 如说是在教自己


。首先,在备


课时,我通过大量查词典,搞清了 许多词的词义和用法。备课时,我比学生查的


词多得多,有些词是先查英英词典,再查英 汉词典;有些是先查汉英词典,再查


英英词典。


查词典的过程中 ,我还常常被其中有意思的信息所吸引,有时在一


个词上花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 记下很多与备课无关的短语或搭配,而


且还感觉乐在其中。接着,我就借助词典,参考教 案,转述(


paraphrase


)课


文上的难句。一节课准备下来,自己要编写几十句漂亮的句子,再背下来,以


便在课堂上 使用。这种备课方式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我的口、笔语能力大大提


高,英文也越来越讲究 了。


刚教书时,由于我是教研室里最年轻的,因此教研室


里的< /p>



小差使



一般 由我来承担,结果又使我受到很好的锻炼。例如,二年级教学


组决定每周给学生广播两次 英语新闻,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为了这


15


分钟的

< p>
广播,我要找


5―6


条新闻,写出


7―8


页的英文,请刘承沛老师修改,最后才能


播出。 刘承沛老师拿过笔来唰唰就改。不一会儿,我写的东西就变得面目全非。


他下笔之快,用 词之准,文体之潇洒,实在让我佩服。


他的批改是对我这份


“< /p>





的最好回 报。再比如,三年级的翻译练习答案没有人做,又是让我做。做完


后,

< br>由钟述孔或薄冰老师修改,


然后再打出来发给每位老师。


同上个例子中的情


形一样,


每次我写的东西都被改得满篇是红, 有时真叫我无地自容,但是我从


中学到的东西和悟出的道理却让我受益终生。还有,教书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


我的知识储备。我什么课都教过,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 翻译、报


刊阅读。每一种课都需要了解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讲得深,学生才不至于浮< /p>


在表面。为此,我经常帮助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深层意义、社会意义、文体意


义,


在这个基础上去欣赏文字的美与力量。


这似乎是 北外的教学传统。


老师教我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4: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78557.html

北外大师的英语学习经验的相关文章

  • 余华爱情经典语录,余华爱情句子

    余华的经典语录——余华《第七天》40、我不怕死,一点都不怕,只怕再也不能看见你——余华《第七天》4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

    语文
  • 心情低落的图片压抑,心情低落的图片发朋友圈

    心情压抑的图片(心太累没人理解的说说带图片)1、有时候很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终是什么也不说,只想快点睡过去,告诉自己,明天就好了。有时候,突然会觉得

    语文
  • 经典古训100句图片大全,古训名言警句

    古代经典励志名言100句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

    语文
  • 关于青春奋斗的名人名言鲁迅,关于青年奋斗的名言鲁迅

    鲁迅名言名句大全励志1、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路。下面是我整理的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

    语文
  • 三国群英单机版手游礼包码,三国群英手机单机版攻略

    三国群英传7五神兽洞有什么用那是多一个武将技能。青龙飞升召唤出东方的守护兽,神兽之一的青龙。玄武怒流召唤出北方的守护兽,神兽之一的玄武。白虎傲啸召唤出西方的守护兽,

    语文
  • 不收费的情感挽回专家电话,情感挽回免费咨询

    免费的情感挽回机构(揭秘情感挽回机构骗局)1、牛牛(化名)向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报案,称自己为了挽回与女友的感情,被一家名为“实花教育咨询”的情感咨询机构诈骗4万余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