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些年,
p>
delta
机器人越来越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并逐渐开始在工业<
/p>
上得到成熟的应用。
与串联机器人相比,
并联机器人有很大优势。
其中之一
就是可以把电机固定在基座上
,
这样就可以减轻机器机构上的重量。
当需要
< br>直接驱动时,
把电机固定在基座上是一个必要的田间。
因
此,
并联机器人非
常适合直接驱动的情况。
并联机器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他的刚度很高,
这些
特征可以
得到更多的精准度和更快的操作。
Delta
机器人是其中非常
重要的
一种。
在本书中,
介绍了并联机器人的产生特点及应用。
计算了机器人的自由
度,
位置正反解,
并分析了它的空间奇异形位。
还通过分析比较几种控制器
和方案,
选择其中
最适合的方案。
并设计了
delta
机
器人的控制电路,
并详
细介绍它的控制器功能。
关键词
:
并联机构
位置反解
步进电机
结构设计
I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ed interest in parallel robots has been
observed..Parallel
robots
posses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when
compored to serial
arms, The most importantone is
certainly the
possibility to keep the
motors fixed into the base ,thus allowing a
large
reduction
of
the
robot
structure
’
s
active
mobile
g
the motors on the robot base is a
requairment when direct-drive is
used
,thus
,parallel
robots
are
well
suited
to
direct-
drive
r
advantage
of
parallel
robots
is
their
high
features
allow
more
precise
and
much
faster
mani
pulations. The delta parallel robot is
very famous among them.
In this
paper,the historyapplication character of the
parallel
robots
are
introduced
.And
I
compted
the
degree
of
free
of
the
parallel
robot,analysis
the
singular
position.
The
position
solution
and
position inverse solution too. At last,
there are several methords
of
controlling. And I choice one of then which is
better suited to
this robot. This
method will be introduced latter.
Key
word:
parallel
delta,
position
inverse
solution
,
singular
position
II
目
录
摘要
.<
/p>
........................................
..................................................
............................ I
Abstract ..............................
..................................................
................................
I
I
第
1
章
绪论
.
..
..................................................
..................................................
. 1
1.1
国内外串、并联机器人
的研究现状
.
..........
........................................
1
1.2
针对
DELTA
机器人的研究成果
.............
................................................
4
1.3
DELTA
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
p>
.........................................
............................ 5
1.4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
...... 7
第
2
章
delta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
p>
.........................................
........................... 8
2.1
DELTA
机器人的总体结构设计
.
.......................................
...................... 8
2.2
上顶板
........................
..................................................
........................ 8
2.3
上臂
.
......................................
..................................................
.............. 9
2.4
L
形板的设计
..........
..................................................
......................... 10
2.5
下底板支撑架的设计
..................
..................................................
.....
1
1
2.6
机械手的确定
.....................
..................................................
..............
1
1
2.7
电机的选取
......................
..................................................
................ 13
2.8
减速器的选择与计算计算
................
................................................
14
2.9
轴承的计算
......................
..................................................
................ 15
2.10
本章小结
.......................
..................................................
................. 16
第
3
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
............................... 17
3.1
概述
..................................................
..................................................
17
3.2
DELTA
机器人控制系统模型
.<
/p>
........................................
....................... 17
3.3
运动控制方法的选取
..................
..................................................
.... 17
3.3.1
传统的控制方法
.
< br>............................................... ........................ 17
3.3.2
基于运动控制器的机器人控制系统
.
.......................................
18
3.4
DELTA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
.............. 18
3.4.1
通用
Galil DMC
一
2182
多轴运动控制器
.
.............................
18
3.4.2
功率放大器
.
.................................................
.............................. 19
3.4.3
增量式编码器
.
...............................
............................................
20
III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5
运动控制器和运动控制卡的区别
.............
........................................
2
0
3.6
本章小结
.
....................................
..................................................
.......
2
0
结论
.
..
..................................................
..................................................
..............
2
2
参考文献
.
..................................................
..................................................
........
2
3
致谢
.
..
..................................................
..................................................
..............
2
5
附录
1
.<
/p>
........................................
..................................................
.......................
2
6
附录
2
.<
/p>
........................................
..................................................
.......................
3
2
附录
3
.<
/p>
........................................
..................................................
.......................
3
8
IV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串、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现在国际上对工业机器人的
应用比较成熟,
尤其是在辐射污染大,
复杂
难以施工和巨大沉重的工件难以使用人力的环境,
往往机器人成为最好的选
择。现在列举几个在国内流行的几种机器人类型:
1
、串联机器人
串联机器人是目前最常见的工业机器人。
他们往往有一个拟人化的机
械手臂结构,即刚性连接的串行链,由(主要是旋转)接
头连接,形成一个
“肩”,“肘”,“手腕”。
他们的主要优势是他们尊重自己的音量和占用地面空间大的工
作空间。
其主要缺点是:
一个开放的运动结构所固有的低刚度
链接的错误的积累和放大
携带和移动的执行器的重量过大
他们可以操纵的有效载荷相对较低
它
需要至少六自由度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中任意位置和方向放置在对操
纵的对象。因此,许多
串行机器人有
6
个关节。然而,在当今业界最流行的
串行机器人的应用是挑选和地方组装。
由于这仅需要
4
个自由度,
建立所谓
的特殊装配机
器人的
SCARA
型。
图
1-1
:
SCAR
型串联机器人
1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
、并联机器人
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器人,
它具有刚度大、
承载能力
强、
误差小、
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控制容易等
一系列优点,与目前广泛
应用的串联机器人在应用上构成互补关系,
因而扩大了整个机器人的应用领
域。并联机器人可以作为航天上的飞船对接器、航海
上的潜艇救援对接器;
工业上可以作为大件的装配机器人、
精密
操作的微动器。
近年来还研究将它
用作虚拟
6
轴加工中心,
以及毫米级的微型机器人等,
可以预见这类机器人
在
21
世纪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复杂的机构学问题属于空间多自由度
多环并联机构学理论
这一新分支,
这项理论是随着并联机器人研究而发展起
来的,<
/p>
他不仅直接针对并联机器人,
对于随机器人高技术发展起来的多机
器
人协调、
多足步行机、
多指多关节高
灵活手爪等构成的并联多环机构学问题,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br>
并联机器人所具有的优点:
(
1
)与串联机构相比刚度大,结构稳定;
(
2
)承载能力大
;
(
3
)微动精度高
p>
;
(
4
)运动负
荷小
;
(
5
)在位置求解上,串联机构正解容易,但反解十分困难,而并联机
构正解困难反解却非常
容易。
由于机器人在线实时计算是要计算反解的,
这
对串联式十分不利,而并联式却容易实现。并联机器人的典型类型
stew
art
型机器人。
图
1-2
并联机器人
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对
研究和开发并联机床都非常重视。
1994
年在
2
第
1
章
绪论
芝加哥国际机床博览会
(IMTS<
/p>
’
94)
上首次展出了称为“六足虫”<
/p>
(Hexapod)
和“变异型”
(VA
RIAX)
的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并引起了轰动
[
。此后,各主
要工业国家都投入了
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并联机床的研究与开发。
如美
国
IngersollMilling
公司、
Giddings&Lewis
公司和
Hexal
公司,英国
GeodeticTechnology
< br>公司,
俄罗斯
Lapik
公司
,
德国
Mikromat
公司、
亚琛
工业大学、
汉诺威大学、
斯图加特大学
,
挪威
Mult
icraft
公司,
瑞士
ETZH
和
IFW
研究所,瑞典
Neos
机器人公司,意大利
Comau
机床公司,丹麦
Braun
公司,日本丰田公司
、日立公司、三菱公司、韩国
SENATECHNOLOGIES
公司
等单位相继研制出不同结构形式的数控机床、
激光加工
和水射流机床、
坐标
测量机等基于并联机构的制造设备。
并联机床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样引
起了许多研究单位的重视
,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动议,
1998
年在意大利
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并联运动学机器专题研讨会,
p>
2000
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二
届国际并联运
动学机器专题研讨会。
我国已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和“
863
”高技术发展计划中对并联
机床的研究与开发予以支持。
中国
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清华大学、
天
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也在
积极从事并联机床领域的研究工作,
并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制了数台结构形式
各异的样机
.
基于并联机器人的多坐标数控机床研究已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
以
及机床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
国内外所推出的各种并联机
床大多数
都是单纯利用并联机构
(
尤其
是其中的
Stewart
平台机构
)<
/p>
来构造机床
(
也有
一些在并联机构的动平台上再串接一、两个转动关节以增加工具的姿态空
间
)
。
根据其相应的并联机构所具有的自由度主要有
6
自由度
(6
条腿
)
以及
3
自由度
(3
条腿
)
< br>两类;按照各分支链的驱动方式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
为各分支链(定长杆)
的一端通过滑块(或丝杠螺母副)沿固定平台导轨移
动(简称“腿滑动”
)来改变动平台的位置及姿态;另一种形式为通过各分
支链杆长的伸缩(简称“
腿伸缩”
)来改变动平台的位置及姿态。
Delta
机器人是并联机器人中的一种优秀代表。
可以成
功的在狭小的工
作空间进行高速抓取物体,以此做为本次课设的样机。
< br>
3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
.2
针对
delta
机器人的研究成果
对于
delta
机器人机构控制器参数整定的方法,天津大学的王有启,黄
田教授,
针对
delta
并联机构,
考
虑随位姿实时变化的惯性负栽对伺服控制
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类三自由度高速并联机器
人控制器参数整定新方法。
首先借助于矢量法导出
delta<
/p>
机构的逆运动学和逆动力学模型,
消元法建立
其正解模型。
在此基础上,
建立机电耦合控制模型,
直接以机器人末端执行
器在整个工作空间运动轨迹的均方根值误差作为
综合性能优化目标,
在无穷
多
PID<
/p>
参数非线性组合中离线整定出一组最优值,
并通过进行前馈补偿,
进
一步提高系统精度。
天津大学张利敏,梅江平,赵学满研究广泛用于髙速抓放操作的
delta<
/p>
机械手动力尺度综合方法。在建立系统运动学和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利用奇异值分解原理,
提出一种基于单轴最大驱动力矩全域最大值最小的动
p>
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该指标可表示为系统尺度和惯性参数及位形的显
函数形
式,可直接用于观察奇异位形的出现条件。在考虑工作空间
/
机构尺度比、
速度、
精度和刚度等
尺度和映射特性约束基础上,
利用工程实例研究映射特
性约束对
尺度参数和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的影响规律,
并据此综合出一组在
满足上述约束条件下使得系统动力学性能最优的尺度参数。
认真分析市场中的
delta
机器人,我们不难发现
delta
机器人为满足在
狭小的工作空间高速运
转的工作环境,在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
1
)
材料选取注重经济实惠,但更要注意材质质量轻巧。
(
2
)
工作手臂结构较灵活的,减少重量均在考虑范围之内。
(
3
)
p>
电机安放位置较为固定,也是为了减少电机本身的重量产生较大
惯性
力。
(
4
)
p>
在电机的选取时,在满足工作载荷的前提下,要考虑市面上质量
最轻
的那种,以适应要求。
这是因为在狭小的环境下高速工作,在
较短时间内停止会产生较大的惯
性力。我们知道在速度一定时,若质量越大,产生的惯性
力就越大,而过大
的惯性力是
delta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无法承受的。
所以在设计中一定要考虑
质量
的减轻。
4
第
1
章
绪论
其他就是要注意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设计中注意后期维护的简
单,方便
工作者对机器人的保养。
1.3 delta
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来自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专家课题组的预测表明,到
2011<
/p>
年,我国机
器人市场保有量将增至
48
600
台,年销售额约
9O
多亿元。根据发达国家产
业发展与升级的历程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趋势
预测,到
2015
年,我国
机器人市场
容量将达十几万台套。
这无疑是我国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研究开发
的良好时机,
特别是在某些例如本课题所面向的还没有工业机器人涉及却拥
有极高应用价值的生产领域中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而日本、
美国、
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
机器人技术相对于我国有较大领
先,
这些国家在工业机器人的发
展趋势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性能
不断提高,单机价格
不断下降;②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③控
制系统向基于
PC
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④发
展虚拟现实技术。
这也为我国制定工业机器人发展战略和具体研制某类的机
器人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日本工业机器人的装
备量约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量的
60%
,
日本在发
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上,
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以下几个
领域:
①视觉传感器;
②
力传感器;<
/p>
③控制功能,
其中包括机器人臂的柔软控制功能、
多机器人协调
控制功能、冲突检测功能;④离线编程系统;⑤实时监视控制系统
。
[16]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发展工业机器人时也重视其智
能型和易操作性的提
高,
向着工业机器人自主进行生产活动的目
标发展,
尽量减少使用过程中有
人来干预的成分。
联机器人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
在理论上比较
成熟,
但是很大程度
上是在大学的实验室,真正投入到生产实践
中的并联机器人甚少。近年来,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对并联机器人的研究和发展起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
随着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工业机器人已从当初的柔性上下料装置,
正在成为高
度柔性、
高效率和可重组的装配、制造和加
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
器人,
它具有刚度大、
承载能力强、
误
差小、
5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精
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控制容易等一系列优点,与目前广泛
应用的串联机器
人在应用上构成互补关系,
因而扩大了整个机器人的应用领
域。
并联机器人可以作为航天上的飞船对接器、航海上的潜艇救援对接器;
工业上可以作为大
件的装配机器人、
精密操作的微动器。
近年来还研究将它
用作虚拟
6
轴加工中心,
以及毫米级的微型机器人等,
可以预见这类机器人
在
21
世纪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Delta
并联机器人最早是在
1985
年由
提出的,
因其基座
平台
和运动平台都呈三角形形状而得名。
Delta
机器人作为并联机构的一种,具
有上述的诸多优点和各种可能的应用,是目
前商业应用最成功的机器人之
一。
当
初,
比如,
当在运动平台上装上适当的末端执行器后,
特别适用于电
子元器件的快速装配插接。在轻工业中的包装,
pick-and-place
操作,医
学手术等
也有较多应用。
在国外
Delta<
/p>
机器人已经成功的应用在大范围的领域中,
而且取得了不
错的业绩。例如,在瑞士,巧克力生产商
chocolat
Frey
,采用由
Bosch
的
包装技术公司
Sigpick Systems AG<
/p>
提供的新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上,八
个
Delta
机器人将巧克力放到泡沫盒里,再把泡沫盒放到纸箱里,减少了
chocolat
Frey
公司的工作量,最主要
的是整个操作系统简便易行,只需简
单的修改一下操作系统就可以适应新的包装规格,<
/p>
这种简易性使得该公司可
以快速而从容的应对市场的新需求。
p>
不久前,
位居全球
500
强之列的电力和自动化
技术
领导厂商
ABB
公司,
高调宣布其进行
机器人的投资建设,并列出了投资的
10
大理由,这十大理
p>
由包括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改善员工工作条件、
扩大产
量、增强制造柔性、减少原料浪
费、提高良品率等。
中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
正是在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高新技术产业更是朝气蓬勃。
市场
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绝佳的研究机遇,
因此,
我以为在我国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
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同时,
机器人是个不
可避免的话题。
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劳动力
逐渐短缺之际,
传统工业中
大量危险和重复性高的工作必将由越
来越多的机器人来代替。
但相对外国的
6
第
1
章
绪论
机器强国而言,
我国的机器基础较为
薄弱,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水平还相对较
低,难以应对发展大潮。
Delta
机器人,作为机器人行业中的佼佼者,具有
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解决中国实际的现实价值。
Delta
机器人发明于
20
世纪
p>
80
年代初,
诞生在瑞士的洛桑联邦理工学
院。
当时工业生产中迫切需要一种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可以以一个非常高的
速度操纵轻小物体,
del
ta
机器人应运而生。在
1987
年,
Demaurex
公司为
Delta<
/p>
机器人购买生产许可证,开始时
Delta
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包装行业。
1991
年,雷蒙
Clavel
介绍来自
parallèle
的
Rapide
和他的博士论文,在
他的论文中,
他构想了
4
个自由度的设想,
并接手了
delta
机器人的研究工
作。并在
1999
年获
得了黄金机器人奖。此外,在
1999
年,
ABB
柔性自动化
开始出售自己的
delta
机器人,
FlexPicker
。
1999
年底,
Delta
p>
机器人还销
往
Sigpack
Systems
公司。
1.4
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完成
delta
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对电机的选取,对结构的研究
1.
机械结构部分包括机器人构成方案选择、机
器人本体机构设计和驱动
电机的选择
2.
针对设计要求结合所选用的电机,设计电机的驱动模块,并讨论系统
设计的可靠性问题
。
7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2
章
delta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2.1
delta
机器人的总体结构设计
D
elta
机器人是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所设计,这些是都有些原件的,在
根据前辈设计的基础之上,
我在一些方面有所创新,
以
下为我所设计的总体
结构:
图
2-1
delta
机器人总体结构
2.2
上顶板
为了实现上顶板对强度的要求,
我在上底板之上设计了上底板轴承板如
下
图
2-2
:上顶板支撑板
8
第
2
章
delta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在安装中,
将支撑饭安放在上底板之
上,
通过其中的肋板可以达到将上
顶板加固的作用。
这样就可以防止由于上顶板板面过于宽广,
而是板的安装
< br>不够稳定,无法实现对电机甚至是整个机器的固定。
有了支撑板,我们就可以顺利的将上顶板设计成如下形状:
<
/p>
图
2-3
:上顶板
在本设计中,
上顶板设计成如同
电风扇的扇叶,
形状是比较美观的。
而
且也较为节省材料。
没有如同整个一个大实心板一般,
那样就过
于浪费材料
了,
而且显得过于笨重,
且
不好加工。
如上图的设计不仅可以是加工变得容
易,而且节省材
料,减少了陈本费。而且在其中也节约了空间,没一个位置
是没有用的,这样就足以完成
设计的目标。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上底板
必须要保证一定的平面度和粗糙度,
这样才能达到装配的要求,
实现整体和
谐。<
/p>
2.3
上臂
上臂的设计是要其既可以实现对上臂及其以下部件的支撑,
又可
以实现
电机的转矩传动。因此,既要保证构件的刚度,也要实现重量较轻的目的,
这样在高速运转中,
不会因为较大的质量而产生过大的惯性力,
导致整个机
器的不稳定运行。
因此,在设计中我才用了如下的结构
:
图
2-4
:上臂
9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在
如上的上臂中,
我没有设计成直通的圆柱形的上臂。
因为,
p>
上臂在工
作中所承担的力并不是一样的,
每
一个部分的作用也不是一致的,
所以圆柱
形是愚蠢的。
我在臂的下缘做成弧形。
因为上臂承担电动机
转矩的部分处,
承担着更
大的支撑力,而在与小连杆接触的部分
,这部分力是很小的,因此,力小的
部分一定要把尺寸做小一些,
过大完全没有必要。
在力大的部分一定要经尺
寸做大,
过小的尺寸很难达到足够的强度,
这样会发生危险。
< br>而弧形的结构
就完全可以实现上面所说的要求,前大,后小,可以。
我们知道臂的转矩在机器人的设计中很是重要,
在
上臂上,
受到的力是
纵向的,
若是将臂
的两侧挖空一些,
对转矩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此举
可以很明显的减少上臂的重量耗费的材料,
因此在设计是,
我选在在臂的两
侧加工的薄一点,这样就实现了轻质量,强度够,对于形状
的选取,我选择
那种较为容易加工的形状。
虽不美观,
但是实用,
这也是机械设计的一个小
原则。
p>
2.4
L
形板的设计
电机与上顶板的连接要
保证精准与稳定,
稳定的电机才能给出完整的输
出,因此再设计
上我选择了
L
形板。
L
形板的设计如下
< br>图
2-5
:
L
< br>形板
电机在设计上要采用悬
挂的方式,
因此在接触的稳定上一定要有较大的
接触面积。
p>
而
L
形板就可以满足如上的要求。
上表面设计的足够平整,
这样
有助于接触的稳定
,增加链接的刚度。
在板上我设计了加强筋,
因为
L
形板的缺点就是转折处过于窄小,
容易
产生力的集中,使
L
板
断裂开。因此在转折处,我们加入了加强筋,这样就
增加了在转折处的强度,实现板稳定
性的增强。
10
第
2
章
delta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在板的上部分一个加工有定位销孔,且具有
< br>1:50
的斜度,孔的加工要
有足够的的精度。
因为机器人的运动是精密的,
如果定位不够准确直接影响
机器人的运动精度,
误差的累积就会是机器人的运动实现过大的错误,
无法
达到规定的运动范围。
2.5
下底板支撑架的设计
下底板支撑架是用来固定下四连杆与下底板的,
通过它来带动下底板以
至于吸盘组的移动,
设计精度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要求。
为了保证下底板的安
装精度,
我在支撑架的中间
设计了一个如同轴肩作用的凸台,
这样就可以达
到定位的作用。
四连杆机构下半部分的轴是个通孔,
无法达到精确定位的目
p>
的,因此,我们现在轴上加工出挡圈槽,这个槽的精度一定要高,这样才可
< br>以保证下底板支撑架处于中间的部位。
对轴承的固定,
除了要用下底板支架的凸台外,
还要增加一个挡圈的作
用。
用它可以轻松的挡住轴承的左右移动,
实现
对轴承的固定,
更是定位的
作用。
我的设计形状如下:
图
2-6
:下底板支撑架
为了保证装配的准确与安装的顺利,一定要将支撑架的下底板
加工平
整,保证一定的平面度,这样才可以实现装配的顺利。
为了使支架与下底板固定安稳,
需要在螺丝孔上涂抹固定胶,<
/p>
这样才可
以做到足够的安装平稳与精度。
2.6
机械手的确定
根据老师的任务书,
我是给与我们的要求是要可以抓取
5KG
的物品,
而
并没有要求具体的
拾取方法,
如果采用机械手抓取,
结构太过于复杂,
很难
以实现。
就如同吸铁石可以吸起铁物品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吸盘来吸取物品,
只不过这个吸盘要求较大的吸力
。
经过多方面的比较,我决定采用
P
A
系列真空吸盘这种吸盘越来越多的
11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应
用在自动化设备上,
并在机械手上有广泛的应用。
在选取的过程
中,
应定
要计算好所需的压力。
p>
图
2-7
:吸盘
压力的产生,
是大气压和真空压的压
差与大气压与大气所施加给真空压
测的面积的乘积。
因此真空压
力力量大也不会超过大气压的力,
另外,
大气
< br>压的变化也会引起吸附力的变化。
下面是洗盘组的安装结构图:
图
2-8
吸盘组的装配示意图
1
:吸盘,
2
:气管,
3
:三通,
4
:吸盘支撑板,
5
:
M6
螺钉,
6
:
p>
M4
螺
钉。
p>
使用吸盘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重量较轻。
若
使用机械手,
手臂的金属质
量会很大,
而且需要电气传动,
附加的重量也会很大。
若使用吸气盘就可以
很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
吸盘的动力来自于空气压缩机。
而压缩机可以游离
在机械体之外,而不必安装在机器本身上,这样就减
轻了机器本身的质量,
将空气压缩机与地板上的吸盘组连接可以有较大的柔性,
安装方便,
且不会
影响机器人本身的运动,具有
很多的优点。因此,在拥有足够的拉力时,选
12
第
2
章
delta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择吸盘是不错的。
装配的俯视剖面图:
图
2-9
吸盘组的俯视图
< br>在选择吸盘时,先设定真空压力,设定时根据真空源的规格留出余量。
根据我的任
务书中规定的任务,需要抓起大概
5KG
重物,我选取了
40cm
直
径的吸盘,
共需四组吸盘,
这样就可以得到足够的拉扯力,
每个吸盘均是
通
过三通来与其他的吸盘联系,其中靠气管来连接。
这样就确定了吸盘组的结构了,
完成了对
del
ta
机器人机器手的计算与
设计。
2.7
电机的选取
电动机驱动不需要能量转换。对于机器人来说,控制灵活,使用方便,
噪音低,
启动力矩大是其主要的要求。
目前在额定功率下的工业机器人大
多
采用这类驱动。至于电机的类型我们有以下得出。
永磁式直流伺服电动机,
它具有体积小,
转矩大
,
输出力矩和电流成正
比,伺服性能好,反应快速,功率重量比
大,稳定性能好等优点。
印刷绕组永磁直流伺服电动机,
p>
这种伺服电机转动惯量小,
快速反应性
能和
转换性能好,机械性能好,输出力矩平稳,低速运转性能好,寿命长,
适用于频繁启动,
制动,正反转工作的场合。
步进电动机,
步进电动机转自无绕组,
由永磁体构成转子磁场,
他可将<
/p>
电脉冲信号直接转化为转角。
转角大小与输入脉冲成正比,
通过改变脉冲频
率来调速。
其旋转方向取决于
输入脉冲的相序。
步进电机伺服系统多用于开
环控制电路,因此
结构简单,位置和速度易于控制,起响应速度快,输出力
13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矩较大,能快速启动,反转和制动,可精确定位。
交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和伺服驱动器组成了交流伺服系统,
伺服
电动机可以是异步型交流伺服电动机或同步行交流伺服电机,
同步型交
< br>流伺服电动机是一台机组,
由永磁式交流同步电机,
转子
位置传感器和速度
传感器组成。还可以配置提供位置反馈信息的位置传感器和安全制动器
。
直接驱动电机即电机与其负载直接耦合在一起,
中间不需要配置任何机
械减速装置,
但价格较高,
其结构特点转子为较薄的圆环,
放置在内外定子
之间,这样可以减少转子质量,增大转矩。
通过以上
比较,
并考虑系统的控制精度,
控制方式及其成本和难易程度,
决定采用易于控制,定位准确的步进电机。
依据所选择的电动机额定功率应大于工作机所需的电动机功率
即:
P
0<
/p>
?
P
r
(公式
1
)
o
——电动机额定功率,
Kw
;
式中
P
P
r
p>
——工作机所需的电动机功率,
Kw
;
p>
已知
F
N
?
1061.78
N
,
L=0.4m
?
?
0.2
所以
F
?
?<
/p>
?
F
N
?
0.2
?
1061.78
?
212.365
N
所以
P
w<
/p>
?
F
?
L
?
212.365
?
0.4
?
84.9424
w
所需电动机功率由下式计算:
P
r
?
P
w
?
(公式
2
)
式中
P
w<
/p>
——工作机所需有效功率,由工作机的工艺阻力及运行参数确
定。
?
——电动机到工作机的总效率。
P<
/p>
w
0
.
0849
P
r
?
?
p>
?
0
.
13
kw
?
1
?
2
....
?
n
0
.
64
(公式
3
)
0
=0.37Kw
?
< br>0.13Kw
额定功率
P
该电
动机减速器的各项参数:
n=21r/min
T=161N·m c=1.7 i=66.592
2.8
减速器的选择与计算计算
<
/p>
电机输出转速较高,
一般不能直接接到车轮轴上,
需要减速机构来降速,
14
第
2
章
delta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同时也提高了转距。
减速装置的形式
多种多样,
选择一种合适的减速装置对
机器人的性能有着相当重
要的作用。
驱动轮机械传动形式有多种,主要分为:链条传动
;皮带传动;蜗杆传
动和齿轮传动等。
链条传动:优点是:工况相同时,传动尺寸紧凑;没有滑动;不需要很
大的张紧力,<
/p>
作用在轴上的载荷小;
效率高;
能在恶劣
的环境中使用。
缺点:
瞬时速度不均匀,
高速运转是传动不平稳;
不易在载荷变化大和急促反向的
传动
中使用;工作噪音大。
皮带传动:优点是:能缓和冲击;运行
平稳无噪音;制造和安装精度要
求低;过载时能打滑,防止其他零件的损坏。缺点:有弹
性滑动和打滑,效
率低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轴上载荷大;寿命低。
< br>
蜗杆传动:优点:结构紧凑;工作平稳;无噪声;冲击震动小;能得到
很大的单级传动比。
缺点是:
传动比相同下效率
比齿轮低;
需要用贵重的减
磨材料制造。
齿轮传动: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易于维护;瞬时传动比为常数;传
动效率高;
结构紧凑;
功率和速度使用范围很广。<
/p>
缺点是:
制造复杂成本高;
不宜用于轴间
距的传动。
比较以上传动形式,
结合
本设计中机器人的要求:
输出转矩大传动效率
高噪音小等条件,
我们采用两级齿轮传动,减速比为
15
。电机轴直接作为
输入轴安装主动齿轮,不是用联轴器,既提高了精度又减轻了重量。
齿轮参数如下
:
第一级减速:
i
1
?
3
, m=3,
z
1
?
p>
10
,
d
1
?
30
mm,
z
2
?
30
,<
/p>
d
2
?
90
p>
mm,
z
?
10
d
1
?
30<
/p>
第二级减速:
i
1
?
5
,
m=3,
3
,
mm,
z
2
?
50
,
d
2
?
150
mm,
根据设计需要大传动比的减速器,所设计的
减速器传动比为
5.17
,为
三级齿轮
减速器,第一级传动比为
1.654
,第二级传动比为
3.125
。
2.9
轴承的计算
由于
delta
机器人的下半部分并不是很重,
并不需要轴承去承受较多的
力,因此轴承采用深沟球轴承。
下面是对深沟球轴承的演算:
10
6
C
r
< br>ε
L
h
10
?
(
)
(公式
1
)
60
n
P
r<
/p>
由机械设计手册查的
e = 0.44 ,
< br>s
?
eF
r
(公式
2
)
F
r1
?
13
11
.
92
N
F
r
2
?
p>
561
.
08
N<
/p>
15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s
1
?
0
p>
.
44
F
r
1
?
524
.
77
N
s
2
?
0
.<
/p>
44
F
r
2
p>
?
224
.
43<
/p>
N
s
2
?
F
a
1
?
224
.
43
?
281
.
68
?
506
.
11
p>
?
s
1
?
524
.
77
∴轴承Ⅱ压紧,轴承Ⅰ放松。
<
/p>
则
Fa
1
?
p>
s
1
?
524
p>
.
77
N
Fa
2
?
s
1
?
F
a
4
?
243
.
09
N
F
524
.
77
a
1
?
?
p>
0
.
014
e
1
?
0
p>
.
44
C
or
39800
F
2
43
.
09
a
2
?
?
0
.
006
e
2
?
0
.
44
C
or
39800
F
524<
/p>
.
77
a<
/p>
1
?
?
0
.
40
?
e
1
F
r
1
1311
.
92
F
a
2
243
.
77
?
?
0
.
43
?
e
2
F
561
.
08
r
2
X
= 0.44
,
Y = 1.47
f
p
?
1
.<
/p>
4
P
r
1
?
f
p
(
XF
r
1
?
YF
a
1
)
?
1888
.
12
N
P
r
2
?
f
p
< br>(
XF
r
2
?
YF
a
2
)
?
807
.
50
N
∵
P
r
1
?
P
r
2
∴只计算Ⅰ寿命。
10
6
C
r
ε
< br>L
h
10
?
(
)
?
5733750
(
h
)
60
n
P
r
1
< br>
由此可以得到,
深沟球轴承的寿命足够,
这样在机械设计手册中进行查
询,
在保证寿命的同时
,
尽量减少轴承的外径,
最后决定选取的轴承代号为
GB-T 276-1994 61902
。
2.10
本章小结
Delta
机器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机器人,
在方案设
计上没有太多的其他
的构想。
但是在设计细节上力求精致,
p>
可以达到加工和安装的要求。
在每一
个部件
的选取上,
都尽量以较轻的质量和强度为基准。
这也是
Delta
机器人
快速抓取物体,完成预定目标
的要求。
16
第
3
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第
3
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3.1
概述
并联式
delta
机器人机构采用的是少自由度并联极构,与串联机构相
比,虽然并联机构有着许多潜在的“天生”优点,但是由于其机构的复杂性
及运动学的
非线性所造成的困难,
使得并联就够的优点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并达到预期的性能。
为了解决并联式
delta
机器人控制过程中的问题,
本文不仅在如何设计
p>
踝关节康复并联机器入机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在如何更好地控制
并联式
delta
机器人方面做了努力。
本章针对
delta
并联机器人机构建立的控制系
统是基于运动学控铡,
主要依靠
delta
机器人机构的运动学关系和驱动装置
的动态模型,而不考虑少自由并联
机构的动力学模型。
delta
机器人机构的
< br>各个主动关节栏互独立,可以使得并联机构的控制器设计相对的简单明了,
容易实
现。
由于采用了中间被动约束分支,
所以主动关节上驱动装置的
负载
可以近似成定常的;
由于
delt
a
机器人在高速下进行,
所以离心力和科里奥
< br>利等非线性项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按照这种方式设计的控制器能够很好
地。
p>
3.2
delta
机器人控制系统模型
de
lta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模型可以分成
3
部分: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控
制器、环境和任务,如图
5-1
所示。
3-SPS
/
< br>S
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由机座、
移动副、
< br>关节
(
球铰链、
回转副
)
和末端执行装置
(
动
平台及踝关节固定装置
)
构成。环境指的是机器人所处的周围环
境,它包括几何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任务是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要完成的操作,也就是动平
台所要实现的运动轨
迹、运动曲线、速度、加速度等信息,首先要根据踝关节康复的需要
建立起
各种运动规划,
并使用适当的程序语言来描述,
并把它们存入控制计算机当
中,
控制器相当于踝
关节康复机器人的大脑,
记忆计算机程序的形式来完成
给定的运
动,选择何种形式的控制策略是控制器的核心问题。
3.3
运动控制方法的选取
3.3.1
传统的控制方法
在运动控制领域,<
/p>
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方法采用的是专用的计算机加多单
片机——多回
路的封闭式体系结构。
这种结构的控制器在高速、
高精度和多<
/p>
轴的同步运动控制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
此外,
< br>还存在着制造和使用成本高、
开发周期长、
升级换代困难
、
无法添加系统的新功能等缺点,
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17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传
统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由
PC
机、电源、键盘、状态显示设备
、上
位机、通讯接口、单片机、放大器、电机、传感器、外围电路和其它一些外
部设备组成,系统构成十分复杂,调试困难、故障率商、一般仅针对专门被
控对象,可重用性较差。
3.3.2
基于运动控制器的机器人控制系统
运
动控制器是以中央逻辑控制单元为核心,以传感器为信号敏感元件,
以电机/动力装置和
执行单元为控制对象的一种控制装置。
它的主要任务是
根据作业
的要求和传感器件信号进行必要的逻辑/数学运算,
为电机或其他
执行装置提供正确的控制信号。
运动控制器根据其所能控制独立运动轴的数
目,
成为单轴或多轴运动控制器。
躁关节康复机器
人就是典型的多轴实时控
制系统。与传统的数控装置相比,运动控制器具有以下特点:技
术更新,功
能更加强大,可以实现多种运动孰迹的控制,是传统数控装置的换代产品;<
/p>
结构形式模块化,
可以方地相互组合,
建
立适用于不同场合、
不同功能需求
的控制系统;操作简单,在<
/p>
PC
上经简单编程即可实现运动控制,而不一定
< br>需要专门的数控软件。
在全数字环境下,
伺服擦制器实现了软件化伺服控制。
在微处理或运动
控制板中,
可以采用各种先进算法,
除了常规的
PID
控制外,
可采用前馈控
制、速度实时监视控制、可变增益控制、共振抑制控制、模型参考控制、重
复控制、预测
控制、在线自动修正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
H
无
穷大控制等算法,通过这些功能算法,使系统响应性、稳定性、准确性、
可操作性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
3.4
delta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控制系统中的各个元件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人体,
电机和功率放大器的结
合类似于使人的四肢活动的肌肉。
电机是产生运动的元件,
功率放大器产生
驱动电机所需要的电流。
例如,
放大器取得小电流信号并将其放大成大电流
高电压信号。
< br>控制器是命令运动的智能元件,
办即系统的大脑。
它产生
用于
功率放大器的信号,
称作运动命令。
位置传感器的功能类似于人的眼睛,
它
检测电机的位置并将结
果告知控制器,
即形成闭环。
闭环系统接收来自外部
的命令,通常是主计算机,命令源产生命令,经常要求状态报告。用其它方
式如
PLC
,终端或开关组亦可产生命令。
3.4.1
通用
Galil
DMC
一
2182
多轴运动控制器
p>
运动控制器,我们选择了美国
Galil
DMC
——
2100
多轴运动控制器。
DMC2182
数字运动控制器采用
3
2
位高速
MCU
,
提供了许多运动控制方式,
该
数字控制器同时提供与伺服、
步进及液压电机的接口,
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
< br>18
第
3
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合使用,
实现控制系统的最佳配置。
多任务功能可以同时执行
8
个应用程序。
控制器本身具有程序、参数、变量、阵列元
素存储功能,即使脱离主计算机
亦能正常工作。
运动控制器执行系统的智能任务,它的基本任务有:对位置反馈译码;
产生想
要的位置
(
轮廓
)
;
位置闭环;
稳定性补偿。
控制器
最基本的功能是对
电机位置进行译码并进行位置闭环。
DMC+2182
的主要特征:快速的通讯方式
Ethemet(10Base-T
和
10Base
选件
)
,
2xRS23
2
/
422
、
115kb
;
Ethernet
支持多
主、多从,允许与多台计
算机及
I
/<
/p>
O
装置之间通信;支持
Modbus
p>
通信协议。通用
I
/
O
:
8
/
8
(1-4
轴模式
)
,
< br>16
/
16(5
—
8
轴模式
)
。具有控制
p>
1-8
轴的强大控制功能,可以同
时执行<
/p>
8
个应用程序。
8
通道通用模拟输入
ADCl2
位
(1
6
位可选
)
,
16
位
DAC
速度指令输出。可以进行
速度控铡、点对点定位,轮廓、直线、圆弧插补、
电子齿轮和凸轮、
连续路径运动等先进的运动模式:
接受
12MHZ
伺服编码器
反馈信号,
3MHZ
步进电规命令
(
脉冲
+
方向
)
。带速度及加速度前馈、积分限
制、
阶梯形及精巧的
PID
< br>低通滤波器及速度/加速度立即控制功能,
提供最
佳的运
动精度,采样周期为
62
.
5
μ
s
/轴。以
32
p>
位专用处理器及特制微米
网关数缀,提供高性能。
< br>100-pin
高密度连接起可以减少电磁干扰。程序编
写容易,支持软件丰富。较强的容错处理功能。提供定位、速度、扭力、错
误及输入的状
态报告。
3.4.2
功率放大器
驱动电机的电流是由功率
放大器产生的。
功率放大器有两种:
线性发大
< br>器和脉冲调制型
(PWM)
放大器。线性放大器的效率不
高,因此只有在需要低
功率时使用;
PWM
放大器非常有效率。
功率放大器接受命令信号,
一般是
p>
O
~
±
IOV
p>
模拟信号,并将其放大成所需要的电流,这种放大器有电流、速度两
种方式。当用速度反馈时则为速度方式;功率放大器一般以电流方式构成。
在电流方式下
,
放大器产生与输入电压直接成比例的电流,
通过监视电流大<
/p>
小的电流反馈回路得到电流反馈信号,
并使它与命令信号成比例关
系,
电流
放大器用表示每
lV
命令信号的电流安培的电流增益
Ka
来代表。<
/p>
放大器能够以速度方式构成,
此时,<
/p>
放大器包含有输入电压与电机速度
相比较的电压放大级,
在送到电流环之前对这个差值加以放大。
放大器利用
下面其中一种方式来产生所需电压或电流:
产生恒定输出电压的线性放大器
或脉宽调制
(PwM)
放大器,
PWM
放大器产生在高、低电平之间切换的电压,
大多
数放大器尤其是功率在
100W
左右,均采用
< br>PWM
方法以减少功率损耗。
当需要小功率时,
通常用线性放大器。
我们已讲了电机和放大器,
现在我们
将进一步讨论位置传感器,最常用的传感器是增量式编码器。
< br>
19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4.3
增量式编码器
增量式编码器产生代表转轴位置的脉冲信号,
编码器输出两路信号,
p>
通
常称为
A
、
p>
B
,每转
N
个脉冲
,两路信号相位产生互差
90
。
,控制
器能够根据
两路信号之间的相位
A
超前
B
或
B
超前<
/p>
A
来判别旋转方向,
通过对两路信号
p>
4
倍频处理还可提高传感器检测分辨率。即每转
N
线编码器生成
4N
个
cts
。
大多数编码器产生
TTL
示波信号,
也有一些编码器输出正弦波或高压示波信<
/p>
号。工业系统往往采用差分信号输出的编码器,即
A
、
B
信号均肖互补,这
样可
提高系统抗干扰性。
增量式编码器也可产生第
3
路信号,
称之为定标或
标志脉冲,此信号每转出现一次
,可用于回零。
3.5
运动控制器和运动控制卡的区别
MP
C
系列控制卡是基于
PC
机
ISA
或
PCI
总线的步
进电机或数字式伺服
电机的上位控制单元。采用先进的专用控制芯片或
< br>DSP
技术,具有梯形及
S
形升
降速曲线;配备了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运动控制驱动程序。
MPC
系列
运动函数库用于二次开发
.
用
户只要用
VC++
或
Visual B
asic
等支持
DLL
调
用的开发工具编制所需的用户界面程序,
并于
MPC
系列运动库链接起来,
就
可以开发自己
的控制系统。
MPC07
运动控制器
是基于
PC
机
PCI
< br>总线的步进电机或数字式伺服电机
的上位控制单元,
它与
PC
机构成主从式控制结构。
采用
p>
FPGA
作为控制核心,
运动控制的所有细
节,
包括插补算法、
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
< br>自动升降速
的处理、原点、限位和报警等信号的检测等,均在
MPC07
控制器内进行。对
计算机的资源占用少,系统兼
容性好。可在
Windows98
、
W
indows2000
及
Windows
XP
等操作系统中使用。
控制器有独
立的安装面板,
有的是面板式的,
有的是仪表型的,
还有导
轨安装型的!
控
制卡,
一般是
PCI
插槽的,
或者是
104
板卡的,
都必须安装在主机的
主板上!
在控制方式上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
虽然都是靠发脉冲来控制伺服或者步进,
但是控制器的程序写入,
大部
分是在控制器上本身通过固有的编程方式,
写程序,
p>
或者靠上位计算机传程
序来执行下面的命令。
控制卡比较广泛,
只要给客户提供底层驱动和编程代码,<
/p>
客户可根据自
己的软件开发能力做出各种适合的界面和功能!
p>
3.6
本章小结
Delta
机器人的电气控制比较复杂,我在这里只是进行了比
较简单的表述。
首先将电路安装在
220V
的交变电源上,通过变压电路将电压降至
24V
,这
20
第
3
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时的电路是不稳定
的,
需要加入桥电路进行整流,
其后通过滤波电路完成对
电路的调节。
在每一个的电路上安装有电路指示灯,
< br>通过指示灯的表示来评
估电路。电路的控制通过
DMC2
610
控制卡进行控制。控制器通过
26
排线与
伺服电机的编码器连接,
以此来控制伺服电机的转停,
进而控制整个机器人
的工作。
21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结论
近些年,
delta
机器人越来越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并逐渐开始在工业
上得到成熟的应用。
与串联机器人相比,
并联机器人有很大
优势。
其中之一
就是可以把电机固定在基座上,
这样就可以减轻机器机构上的重量。
当需要
直接驱动时
,
把电机固定在基座上是一个必要的田间。
因此,
并联机器人非
常适合直接驱动的情况。
并联机器人的
另一个优点就是他的刚度很高,
这些
特征可以得到更多的精准度
和更快的操作。
Delta
机器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
一种。
在本书中,
介绍
了并联机器人的产生特点及应用。
计算了机器人的自由
度,各个
结构的基本设计与功能简介,还通过分析比较几种控制器和方案,
选择其中最适合的方案
。
并设计了
delta
机器人的控制电
路,
并详细介绍它
的控制器功能。
<
/p>
当今世界的工业生产生活的越来越快,
所以如
delta
机器人这般小快灵
的机器人一定会有更加广泛的
应用。
2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B3811-83.
delta
机器人设计规范
[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4.
2
[s].delta
机器人的总体设计
.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0.
3
文
.
机器人设计手册
[M].
北京
: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
4
机设计手册编写组
.
起重机设计手册
[M].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
社,
1980.
5
扬长葵
.
机器人基础知识
[M].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2.
6
祝慈寿
.
中
国工业技术史
[M].
重庆
:
重庆出版社,
1995.
7
胡宗武,顾迪民自由度的设计计算
[
M].
北京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p>
1989.
8
陈道南,盛汉中
.
机器人课程设计
[ M].
北京
:
冶金工业出版社,<
/p>
1983.
9
须雷
.
机器人活动现代设计方法
p>
[J].
起重运输机械,
2006(8)<
/p>
:
3
~
8.
10
赵磊
.
三自由度活动的研究
[J].
起重运输机械,
2003(10):
37
~
39.
11
[
日
]
p>
坂本种芳,
三自由度机器人设计计算
[M]
.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
社,
1987.
12
GB/T14405.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
[S].
北京
:
机械工业出
19
80.
13
濮良贵
.
机械设计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4
上海交通大学动载荷和动力系
数
[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p>
1977.
15
须雷
.
机器人的特征和发展趋向
p>
[J].
起重运输机械,
2
001(10)
:
3
~
p>
7.
16
邱
栋良
.
国内外机器人发展动态
[J].
起重运输机械,
2003(8)
:
p>
3
~
5.
17
王昆
.
机械
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M].
北京
< br>:
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6.
18
朱学敏
.
机器人与机械
[M].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9
Andrzej
ation
of
sensitivity
method
to
analysis
of
vehicle dynamic systems[J]. Vehicle
System Dynamics,2000.
20
David
c
algorithms
in
search[J],optimization
and
machine n Wwesly Publishing Co,2003
23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1
and c
algorithms in optimization problem with
discrete and integer design
variables[J],,2005
22
VENNER
C
H,
TEN
NapelW
E.
Multilevel
solution
of
the
EHL
circular contactproblem [J]. Wear, 2002
23
Purdum.T.
Machine Design[J]. Journal of Science&
Engineeri
24
致谢
致谢
毕业设计是大学中最重要的一次
实践机会,
它是对大学所学知识尤其是
对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性
的检测,
是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总结。
只有认真
细致的做好本次设计工作,才可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首先感谢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边辉老师。边老师在整个设计的过程
中,给与了我不少信心。这次设计以前,我所接触的基本都是书本知识。这
种情况实
在是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距甚远。
边老师为我讲解了设计过程
中的每个难点,使我能够顺利完成这次设计任务。
其次,边
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体现在弥补我专业知识上的不足,让我
学会了使用已有的知识去挖
掘新知识以解决问题,
这使我对机械设计中的基
本原理和其中的
小问题理解更加透彻。
边老师的师德师风是我顺利完成这次
设计
的一个重要条件。
此外,
还有那些给予过我帮助的同学们,
p>
在于他们的
共同探索和交流中,
我加深了对
知识的理解,
解决了很多难题。
整个设计过
程的收获使我终生难忘,更让我终生受益。
由于这次设计
时间紧、
任务重,
加之本人理论知识有限,
实践经验不足,
在设计中难免会出现不足和错误,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