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文言文入门学习及方法整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7 21:45
tags: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先生英文)



如何学习文言文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 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


别来讲讲他们。

< p>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 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


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 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


的意 思就是指


“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 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 ”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


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


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

< br>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


是 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



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 白话


虽说是白话文,


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


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


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

< p>
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


今天读起来也不那


么 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


四”时期形 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p>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


语文课程中,文言 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根 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


词和重点虚词的意 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


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 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背诵


80


篇文言诗


词。



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 完成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方法:



1


)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附示例

一)




2


)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


古今异义词、活 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


(附示例二)




3


)理解文意的普遍联 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


1/12



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如果学习一篇

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


因此, 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联系语境揣摩,才 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普遍


联系法的要领。



4


)了解主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


便于记忆和理解。



5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 读、


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


悟能力。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 ,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


学习文言文,


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 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


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


意义, 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


实词 ,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


词义不断演 变,


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


古今意 义没有什么变化,


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


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 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词 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 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


到宽泛,使原义成为 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


指由坐着打瞌睡扩 大到指睡眠。




< br>2


),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


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p>


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


xi

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


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





3< /p>


),词义的转移。



< br>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


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汪》




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



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 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


现在,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


2/12



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 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


那么,


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


),词 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


性词。如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


用于诽 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 p>
以上四种情况,


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 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


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 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


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


,注意区分 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 /p>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


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 /p>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处”


< p>
《游


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 表示程度的副词。另


外,


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


例如:


“日暮,


所击杀无虑百十人”< /p>



《冯婉贞》



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


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


,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也有一词 多义现象。


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


意义,在 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


了避免 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


文后 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


视 。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


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

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

< br>的儿子。




4


,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 /p>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


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

< br>“通”是通用;


“假”


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 ,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


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 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 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


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 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


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 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


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 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


,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 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


“??的地方 ”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


虚化为代词 、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


用。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


,


动 词,往。起拼凑语


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


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12



2


,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 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


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 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


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 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


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


,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 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


“而”



可以作连词用;


也可以作代词用。


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


可以表示偏正关系,

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4


,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 “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


文,如果没 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


人在表面 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


达的语 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


“得 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


用 法往往越是灵活。


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阅读时就 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


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


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就是词


的活用。 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


此,掌 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


文来 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


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 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


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 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


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 饮(


y


ì


n


) 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


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


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




名词用作动词。



< br>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


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


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

< p>
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


名词常用作状语,< /p>


直接修饰、


限制动词谓语,


表示动作、< /p>


行为的状态、


方式、


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 /p>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


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 不


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 意动


4/12



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


要鉴别 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


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


处的地位 ,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名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这可 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


下面举出名词、


形容词活用 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


的语法条件。




1


,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既不是并列结 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


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 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


个名词活用为谓语,

< p>



2


,名词、形容词放 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


,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 ”、“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


谓公冶长:‘可妻也??’”。< /p>




4


,名词放 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


“秦师 遂东”。




5


,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 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



< p>
7


,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 ,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


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 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


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 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


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


事物之 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


一般要用 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


词短语 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


要形 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 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 助


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5/12



⑷,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⑸,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⑹,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


,


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需要补充。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情况:




①,



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




②,



省略 谓语动词。例如:“一股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宾语。




④,



省略介词“于、“以”。




4




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



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⑵,



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5




变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⑴,


主谓倒装句。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⑶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⑷,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 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


作补语。




五,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


“准”



“达”



“雅”


。所谓“准”


,就是指译文的准


确无误,不 误解,不漏译,不增译。所谓“达”


,就是指译文的顺畅,无语病,

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习惯。


所谓“雅”


,就是指译文的优 美自然,符合原文语


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于表现力。



翻译的十种方法:



1




留。专 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


不翻译。



2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补足音节的虚词等。



3




补。补出省略成分。



6/1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21: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76268.html

文言文入门学习及方法整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