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
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命题。他的原话翻
译成汉语大概是这
个意思: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
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个观点与另一个希腊
哲学家巴门尼德是完全对立的。
巴门尼
德的看法是“存在者存在
,非存在者不存在”。近代爱尔兰的一位哲学家和普洛
泰戈拉的观点比较相似,
他的名字叫做贝克莱。
贝克莱的著名命题是
“存
在就是
被感知”,他由于这一命题在某些国家的某一时期里“臭名昭著”。因为他的观<
/p>
点与马克思是截然对立的,
于是这位出生于马克思之前的反马克思
主义者受到了
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研究者的
“特别关照”
p>
,
批判贝克莱成为一件普遍而时髦
的事情。
至于他们是不是驳倒了贝克莱,
请读者自己去下结论好了,
p>
笔者在此不
作评论。
在本文,我并不打算去讨论存在这个话题,只打算分析一下人
是万物的尺
度这一命题。
这个命题乍一听起来,
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完全是不相吻合的。
一个
东西,既然
是存在的,那么不管谁来观察,都应该观察到相同的情况。就算没有
任何人去感知它,<
/p>
那么它也应该还是它自己原来的那个样子,
而不应当有什么不
p>
同。所以,这个命题受到不怎么“哲学”的人的批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
普洛泰戈拉的有生之年,他绝对不会想到
2500
年
后人类的技术水平会发生怎样
的变化。而爱因斯坦在研究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相对论的
奠基之作)的时候,
恐怕也不会想到他用一种极其奇妙的方式给普洛泰戈拉“翻了案”。
说到这里先要谈谈时空坐标的
变换。解析几何告诉我们,坐标系是可以移
动的。
坐标轴平移之
后,
根据新的坐标原点与旧的坐标原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可
p>
以算出每个点的新坐标。
这种数学变换的具体方程这里就不写了。<
/p>
当考虑时间之
后,
根据计时零点的变化也
可以确定每个时刻在时间轴的新坐标。
在牛顿力学的
时代,时间
和空间都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东西是
1
米长,不管谁来测
量,
它都必然是
1
米。
一个过程如果某个人测量到其时间是
1
小时,
其他任何人来测
量,
也都必然是
1
小时。
这就是绝对的时空观,
时空都是独立于观察者和被观测
对象之外的。就算一片空间之内,什么都没有,空间本
身还是存在的。经典力学
对于世界的看法就是这个样子的,这种时空坐标变换被称为伽利
略变换。
就我们的生活经验而
言,这种观点与实际是完全相符的。但是当物理学发
展到
20<
/p>
世纪初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洛仑兹研究电子高速运动的
时候,
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
伽利
略变换失效了。
根据
实验数据,
洛仑兹
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
成为洛仑兹变换。
爱因斯坦借<
/p>
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
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
如果两者的相对运动速度发生变化,
那么
物体的长度和一个过程的时间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被称作尺缩时延效应。
也就
是说,
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
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
也无
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而且根据爱因
斯坦的证明,
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任何惯性系中测得的结果都不会比其他参照系更高
一
等。那么也就无所谓一个人的测量结果比另一个人的测量结果更“客观”。你测
出两米,我测出一米,都是正确的。至于这个物体到底多长,这个问题本身是错
误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到底多长这回事情,只有你测到是多长而已。
p>
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
运动状态改变了,
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
当然,<
/p>
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
言,
绝对时空观就
足够用了,
我们周边的物体不会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尺缩<
/p>
时延效应是感觉不到的。
但是哲学之成为哲学,
< br>在于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如果
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
生活,
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
又何以自称为哲
学呢?
总之,
如果我们去正视科学,那么就不得不去承认,人的确是万物的尺度。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发展,
已经远远超过了日常的生
p>
活经验所能理解,
甚至于影响到了哲学家使用的逻辑工具本身。
p>
比如根据生活经
验,
可以不断追问一件事情
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是,
现代物理学的一派认为
宇宙是从一个奇点爆炸产生的,
时间和空间也是来自于这次爆炸。
那么就不能够
追问,
奇点之前发生了什么。
p>
因为连时间都还没有呢,
哪里有什么之前这回事情。
而且在奇点之“前”
(没办法,只能这么说,语言的局限性),任何物理定律都
失效,
对于人类完全是不可知的。
如果
哲学家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自然科学的发
展,
那么就很难再有时
间去深入研究哲学。
如果不去理解自然科学,
又难以对于
一些关于本体论的问题下结论。
因此,
现在西
方哲学家对于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已
经不大关注,转而去研究思维的工具—语言了。
“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所谓的宗教多元论里,我看到的是无数不相同的世界观:希
克说有一个
终极实在而各宗教都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一终极实在。
库比特说没有什么终极实
在,
一切的宗教及一切的世界图景都
只是人自身所创造的,
是人的艺术。
潘尼卡
说有一个整体的世界,宇宙-神-人构成的整体是其终极的维度。
所以,宗教的多元论意味着不仅要面对各种不同宗教的世界观
,而且要面
对关于如何面对这种多元宗教世界观的各种不同的世界观。
< br>人类多种宗教共存的
历史由来已久,
但没有哪一个时代有
当今如此层出不穷的多元理论试图来规范这
种状况。全球化是一个空前活跃的盛况,一个
乱糟糟的时代。
宗教多元论要给
每一个不同宗教以地盘,然而没有哪一个信徒会认为有多
个终极的世界。
那么在一个同样的终极世界里,
许许多多不同的各自拥有绝对至
上性的神们如何共处呢?对此不同的宗教多元理论的处理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
,那就是消解任何一个神的终极实在性,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和
评价各种不
同的宗教。比如希克,虽然他设定了一个所有宗教共同的终极实在,
但他同时也认为这只
是人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人也可以以无神论和非实在论之
类的
“自然主义”的方式看待世界。而他之所以选择“宗教的方式”只是因为他
认为
“自然主义”
对大多数人是没有希望的——一方面是人的潜能缺乏实现,
另
一方面是事实上的身体痛苦和精神与情绪上的痛苦得不到解脱
。又比如库比特,
他更为彻底的认为没有终极者,
没有一个外在
的实在的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秩序来
决定所有的意义,
世界是语言
的世界,
而语言是漂流的,
一切宗教只是一种艺术
的世界图景。由此,他直接宣布:
“我们不得不是民主人士和实用主义者。”
是
否选择宗教,
选择何种宗教只在于何种宗教更能使生活快乐和
完美。
可见二者都
取消了神—人的对应,而将神归于人的尺度之
下。而作为一种多元原则的贯彻,
他们同时也取消了自己那一套学说的实在性。
希克只认为那是他自己选择的一种
方式,而库比特认为自己的创作只是一
种艺术创造。
也就是说一切的世
界观都只在于你自己的选择和创造,也就是说“人是万
物的尺度”。将神至于人“实用主
义”标准之下是这一尺度最为彻底的运用。这
就是他们在“上帝死了”的历史之后重新选
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句古希腊智者的名
言竟然有了如此来势汹汹的复活,<
/p>
几乎成了立在我们时代上空的唯一信条。
那么
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这句话给自身带来的困境是如何被解决的呢
?
——如果人是万
物的尺度,
那么人也是这句话本身的尺度,
也就是说你相信它就对,
你不相信它
就
不对,
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奇怪的是,
在我们的时代这种
逻辑矛盾不存
在了。
因为我们接受一个漂流的世界、
一个完全个人化的世界,
我们不相信有什
么绝对的
真理,
也不需要什么普遍的真理。
真理只是一种共识,
人并不总是需要
共识,
只有在共同面临某种必要
时才如此,
比如当全人类面临宗教冲突带来的灾
难时,便需要关
于宗教多元论的共识。
人是万物
的尺度,所以对于任何事物,你可以这么相信,但它不必是如此;
它不必是如此,
但你可以这么相信。
当年智者的这一句话致使苏格拉底用一生去
辩驳。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还有正义可言吗?没
有正义的灵魂是健康的灵魂吗?现
在可以看到也会有一个时代不需要去谈论正义,
而只需要谈实用;
至于灵魂的正
义,那也得有
人相信有灵魂这回事啊。
因此,
这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时代。每个个人对每个个人负责。共同的价值
标准已经没有可能。<
/p>
你或者传统或者前卫;
或者认为一切都是假的,
< br>或者认为一
切都是真的;或者认为上帝存在,或者认为上帝死了。一切都是虚妄,
没有哪一
种比另一种更虚妄或更真实。
除了法律所禁止的,
p>
什么都可以做;
必要的时候如
果达成了“共
识”还可以修改法律。——自由回到了启蒙时代的概念,只是他们
奉为神圣的法律也失去
了其权威性。
苏格拉底勇敢地承担他自己并不认同的法律
判决的
行为会被认为是愚蠢的。怎么可以如此认真?人只能是一个玩世不恭者。
一方面生活于其
中,
另一方面又不必当什么是真实的。
正所谓人生如梦,
你在梦
中,但你知道这是一个梦。
尼采说世界的痛苦源于大自然分裂为个体的事实。但看我们这
个时代就知
道在一种最为彻底的个体化的状况下,
人依然可以安
然的生活,
而根本不觉得是
什么痛苦。
他们甚至自豪的认为这表明人的成熟和自信。
因为一切被认为是实在
的东西都只是人为创造来规定人自身意义框架的外在的参造物,
以一种异己的存
p>
在在我们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帮助我们行走;
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脱
离它们,
独
立行走了。
没有哪个时代比
现在更为虚无主义,
但也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为自
由,因而也
更为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