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
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编
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
了
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
“
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
当初。
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
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
题
;
还有
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
“
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
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
“
孝的解读:子
曰:
“
其为人也
孝弟,而好犯上者,鲜
矣
;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
!
子曰:
“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 br>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
“
贤贤易色
;
事父母,
能竭其力
;
事君,
能致其身
;<
/p>
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
“
父
在,观其志
;
父没,观其行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
孟懿子问孝。
子曰:
“
无
违。
樊
迟御,子告之曰:
“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
何谓也
?
子曰:
p>
“
生,
事之以礼
;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
“
父
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
“
今
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
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
子曰:
“
色
难。
有
事,
弟子服其劳
;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
季康子问:
“
使
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
子曰:
“
临
之以庄,则敬
;
孝慈,则忠
;
举善而教
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
“
子奚不为政
?
子曰:
“
《书》云:
‘
孝乎惟孝
,友于兄
弟,施于有政。
’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
子曰:
“
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
违,劳而不怨。
子曰:
“
父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p>
看过如此之多
“
孝敬之道,
使我们懂得了
“
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
质的朴素的起点。
<
/p>
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
“
孝仍然是做人的
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
“
孝竟然被
人们所忽视。
小孩子们,
在家都被宠着,
哪里知道
“
敬
父母
;
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
梦想,实现
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
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
幸
福。
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
虚的。
他们只求一声问候、
一起吃个饭、
常回家看看
< br>.......
我们,
是否应该
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
“
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
“
孝心吧<
/p>
!!
孔子
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
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
的共同追求。
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
必
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
深刻的心得吧
!
学而篇第一子曰:
“<
/p>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
/p>
它,不也很高兴吗
?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
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
?
人
家不了解
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
“
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
但是
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
?
特
别是现在的
80
、
90
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
?
这
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
状
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
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
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
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
吧。
最
后,
“
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
我觉得
90
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
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
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颜
渊篇第二十棘子成曰:
“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
子贡曰:
“
惜
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
棘子成道:
“
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
p>
-
-
-
-
-
-
-
-
-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阅读,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改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