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
符南
容提要:
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他的贡献不
在于长篇小
说的结构方面,
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老舍先生远离二三十
年代的
“新文艺
腔”,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清新活泼而又凝练隽
永,幽默传神,以及以话为基础的俗白,在
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这在《骆驼祥子》中体
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的语言凝练含蓄,准确
生动,
幽默诙谐,
人物语言个性鲜明、
独特以及以话为基础的俗白,
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骆
驼祥子》
< br>之所以赢得国外广大读者的赞誉,
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要的位置,
这与它的语言
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俗白
口语
锤炼
准确生动
幽默
人物语言
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现代
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贡献。
他的贡献不
在于长篇小说的
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
“新文艺腔”,
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清新活泼而又凝练隽永,
幽
默传神,
以及以
话为基础的俗白,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p>
《骆驼祥子》中的文字经过他的组织
和调配,那语汇之丰富,字音之
响脆,所表达的容之深刻、准确、鲜明、生动,
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老舍先生的《骆驼祥
子》之所以赢得国外广大读者的赞誉,
在现代学史上占有显要的位置,这与他的语言成就
是分不开的!
一、以话为基础的俗白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市民语言及民间艺术的热爱和熟悉。
他大量加工
运用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
/p>
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
动有力”,
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强调文学语言的“俗”与“白”,
这
既是
老舍个人艺术风格的追求,也是他的语言观的支撑点。
<
/p>
老舍用字“俗”与“白”,
当然不是他识字少,
< br>学问低,
老舍先生在海外的
大学里任教多年,
是三十年代的名教授之一。
他中文和英语的根基极深,
知识丰
富而又不像展览字典似地穷卖弄,
一心一意在深入浅
出方面下功夫,
把大白话处
理得生龙活虎,
花团锦簇。
《骆驼祥子》
中的那些文字都是明白如话,
p>
浅显通俗,
如同清流的溪水那样自然流畅。粗粗看去好像作家毫不费
力地写着一些大实话,
略为思索,就会发现原来话中还有话,“后劲儿”很足。正如评论
家们常说的: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小说开头对洋车夫的叙述:
“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
年轻力壮
,
腿脚灵利,
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
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
. .
. .
.
.
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
/p>
专等坐快车的主儿;
弄好了,
也许一下子
弄个一
块两块;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
/p>
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
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有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通俗明白,流畅如水,简
直就像作家同读者盘膝对坐讲叙故事一样。
作品在情节交
代和人物介绍时,
笔墨俭省,
表现力强。
在写到四这个流氓无
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
过赌场,买卖
过人口,
放过阎王债”,
“在前清的时候,
打过群架,
抢过良家妇女,
< br>跪过铁索”,
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
每句话里都
包含着丰富的容,
又都极为平易俗白,
不假雕饰,为人物勾画出
一副精彩的画像。
老舍先生还善于运用纯熟的话来描述富有地
方特色的风俗人情,
刻画人物的
性格,叙述故事,褒贬事物,他
的语言是经过提炼了的口语,其特点是平易然而
不单调不俗气。
特别是儿化的运用,
他从容地调动口语,
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了亲
切、适当、活泼的味,在活的口语的基础上锤炼纯净的文学语言。还有很多词汇
都是地道的话。
如“拉晚儿”,
“嚼骨”,
p>
“胶皮团”,
“杀进腰”,
“谱儿”,
p>
“耍个飘儿”等等,
全是很纯熟的口语。
他
非常熟悉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
他作
品中的语言总以话为基础加
工锤炼而成。
在老舍手里,
俗白、<
/p>
清浅的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
口语成了他
创作文学作品时得心应手的文学语言。
二、语言凝练,准确生动
凝练含蓄,
是老舍语言观的主要容。
准确生动平中有奇的词语锤炼也表现了
老舍的语言艺术。
《骆驼祥子》
p>
语言千锤百炼,
做到了凝练、
准确生动、<
/p>
精当传神、
一丝不苟,
平中有奇,经得起
咀嚼推敲。动词,是一种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的词,是语言
运用中最重要的词类,是“
句眼”所在。它运用得好,能使人物“活起来”,使
所描写的事物“动起来”。因此
p>
,
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
词”,“必须首先找到能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
3
)《骆驼祥子》
的动词正是找到了这种“能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
老舍先生用词十分
准确贴切,耐人寻味思索。例如:在烈日下,拉车的
小伙子们“见井就奔过去,
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用“奔”
不用“走”;用
“灌”不用“喝”,
可见其渴之甚,
思水之切。
通过人物缺水之苦和得水之乐的
敏捷动
作,映衬出天气的酷热难耐。在烈日下,有的车夫中暑发病,“一头栽到
地上,
永不起来。
”用“栽到地上”就比“倒在地上”更能说明发病之猝,
p>
进一
步突出酷热之甚。
这些动词都是日常口
语中很普通的,
但经过作家的锤炼,
用在
适当的情境之中,都有了艺术化的效果。
在锤炼动词时,老舍先生还力求
生动形象、传神。譬如:“几个大
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
他哆嗦
了两下”,
用“砸”这个动词,
显得雨点特别大而
. .
. .
-
-
-
-
-
-
-
-
-
上一篇:描写冷的成语
下一篇:物业管理考核奖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