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2 18:05
tags:

-

2021年2月22日发(作者:转化率)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过去


被称为网状细胞肉瘤、弥漫性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和小神经胶质细胞瘤。多个名称反映最初


对该病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随着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的发展,这类疾病最


终定性为淋巴性的。


PCNSL


目前被认为是非霍奇金 淋巴瘤的一种亚型,


95%


为弥漫大


B


细胞淋


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尽管


PCNSL


与系统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有某些共同特征,但是


PCNSL

< br>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近期对


PCNSL


的组织病理学 及生物学


特征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现就


PCNSL

< p>
的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加


深对

< br>PCNSL


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免疫表型、分子标志分层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 /p>


一、


PCNSL


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 p>
除了在脑脊液中或玻璃体中找到淋巴瘤细胞外,


对活检标本的病理检查是诊 断


PCNSL



基础。


PCNSL


多表现为单发肿块伴血管源性水肿。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多发病灶出 现的频率


增加了两倍


[1]



PCNSL


显示出特有的血管中心性生长,在脑血管内或在其周围形成肿 瘤细


胞套。大多数


PCNSL


呈弥漫性 生长,很少看到滤泡样结构,组织病理学发现,


PCNSL


肿瘤 细


胞的生长模式取决于肿瘤活检部位。


肿瘤细胞中常混有反应性 渗出物,



CD4+T


细胞,


CD8+T


细胞,非瘤性


B

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有证据证


明这种反 应性的、血管周围


T


细胞浸润有较好的预后,这种证据可能支持 免疫治疗,因为免


疫治疗可以增强


T


细 胞介导的免疫监视


[2]







95%


以上的


PCNSL


为弥漫大

< p>
B


细胞淋巴瘤


(DLBCL)


根据


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分类 标准已经


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归类为一个独立实体


[3]


< br>其它组织类型包括


T


细胞淋巴瘤


(2%)[4]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


(Burk itt)


和边缘带淋巴瘤。接近


20%



PCNSL


表现为眼内淋巴瘤,累及视网膜、玻璃体和葡萄膜 。


80%


以上的眼内淋巴瘤会播


散进入 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怀疑眼内淋巴瘤的患者也应同时检查神经轴,包括颅脑


MRI



脑脊液


(CSF)


评估


[5]







从表型 上看,


几乎所有的


PCNSL


都表达泛


B


细胞标志,



CD19



CD20



CD22



CD79a[6]




免疫组化检测,


50%-80%


的肿瘤表达


BCL6



95%


以上的肿瘤


MUM1


阳 性,这说明大多数


PCNSL



免疫表 型与大细胞淋巴瘤活化


B


细胞一致


[7 ]



56%-93%



PCNSL


表达


BCL2[7,8]

< br>。联合应用抗


CD10/BCL-6


< br>IRF4/MUM1


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可把


PCNS -DLBCL


分为生发中心表型和生发




中心后型亚群


[9,10]


。肿瘤细胞表达


CD10


BCL-6


,而


IRF4/MUM1


阴性则为生发中心表型


;



瘤细胞表 达


IRF4/MUM1


则为生发中心后型。生发中心表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生存率好于


生发中心后 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与系统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相比,


PCNSL


表达 生发中心


后型比例较高,这可能是预后差的原因之一。高度增殖活性是

< br>PCNSL


的一个显著特征,超过


90%


的肿瘤细胞表达


Ki67


抗原


[11]







目前,


P CNSL


发病的一个比较确定的危险因素就是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状态。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引起的


PCNSL


几乎


100%

都有


Epstein-Barr


病毒


(EBV)


感染,而


AIDS


引起的 系统性淋巴瘤仅


20%



EBV


感染有关,


EBV


感染恶性克隆增加


CNS


受累的危险


[12]

。移


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PTLD)


在肾移植受者发生


PCNSL


的风险为


1%-2%


,在心脏、肺和肝


移植受者的发生率为


2%-7%


。中枢神经系统


PTLD



EBV


感染有很大的关系,这归因于移植 后


应用霉酚酸酯等药物使


T


细胞免疫受 抑制。


最近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展与那


他珠单抗


(natalizumab)


之间可能存在联系,那他珠单抗是 一种单克隆抗体,可有效抑制免


疫活性,用于治疗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

< br>(MS)[13]


。有报道称


MS


患者应用那他珠单抗


(natalizumab)


后发展为< /p>


PCNSL



PCNSL


可能与多发性硬化症活性或那他珠单抗治疗无关,也


有人假设那他珠单抗损伤免 疫反应,允许淋巴瘤在脑内发展。






PCNS-DLBCL


大多是由成中 心样淋巴细胞组成,部分核仁可见,类似于免疫母细胞。肿


瘤细胞在形态学上与中枢神经 系统外


DLBCL


基本一致,在临床上,


PCNS-DLBCL


和中枢神经系


统外

DLBCL


却有着显著区别。


几乎所有的淋巴结和节外淋 巴瘤实体都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但是发生率不同。侵袭性非霍金淋巴瘤经常表现为中枢 神经系统受累


[14]


,最重要的鉴别


诊断包括


Burkitt


淋巴瘤和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在所有病例中约


5%-10%


表现为中枢神经系 统


受累


[15]


。而惰性淋巴瘤,比如 滤泡淋巴瘤或套细胞淋巴瘤很少会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


德国


低级淋巴瘤研究组在


1307


例病例和


470


例病例中个发现一例节外浸润


)[1 6]







二、


PCNSL


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为了强调


PCNSL


的分子发病机制,


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癌 基因和抑癌基因位


点的突变上,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


B


细胞恶性转化。包括


IG


位点易位


(38%)[17]



BCL


基因易位


(23%)[17];CD59(20%)

< p>
点突变,


PAX5(60%)


点突变,

< p>
TTF(70%)


点突变,


PIM1(50%)< /p>


点突变,


CMYC(60%)[18]


点 突变和


PRDM1(19%)


点突变


[ 19];


遗传物质的获得和丢失


[20]







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证明


6p21

缺失


(37%)


,含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区域,这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2 18: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9702.html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章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进展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