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20 14:57
tags:

-

2021年2月20日发(作者:statesman)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3-2030

< br>年)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来凤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十月









第一部分



总则


......................... .................................................. ..................................


1



第一章规




1



定< /p>









< p>


3


第二章发






< p>






第二部分



区域统筹协调


第三章与




6



第四章龙


7



..........................


6
















< br>化







第三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禁










10



第六章城


11


第七章县


14


第八章县


15



第九章县


17


第十章环


22


第十一章民


25


第十二章新


27


.........................


10






















< br>服

























< br>管




















第四部分



城市规划区规划


第十三章城





........................


30













30


1



第十四章城












30



第十五章城


34


第十六章城


35


< br>市



第十七章城


37


第十八章城


40


第十九章园


41



第二十章城


44


第二十一章城


45


第二十二章城


49


第二十三章“


51










线





合< /p>









< p>
















布< /p>









< p>
















控< /p>


绿





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策略


第二十四章近







53


第二十五章实


55


.........................


53











..................................


57




2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




1




编制背景



来凤上轮城市总体规划—— 《来凤县城区总体规划(


2004



2 020



》于


2004


年由来凤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该规划实施近


8


年 来,较好地指导了来凤


县城乡发展建设。当前,来凤县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着 经济社会和


城乡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


战略,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湘鄂两省共同推

< p>
进龙凤示范区建设。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支持恩


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深入实施“


616


”对口支援工程 ,武汉市继续加大对


口支援来凤。恩施州委、州政府将来凤作为恩施州副中心城市进行打 造,要求


来凤县建设成武陵山区经济强县。恩来高速已经开工,黔张常铁路即将开工,< /p>


来凤将融入现代交通网络。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重点和要求,强


调“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发展,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了抢抓发


展机遇,


特制定


《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3-2030


年)



(以下简称


“总体规划”





2




规划主要任务



总体规划以来凤与鄂西 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协调发展、


龙凤示范区一体化、


全域城乡统 筹发展、中心城市建设为主要规划任务,具体包括八个方面:



1



着眼于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恩施州总体发展布局的充分 对接,从产


业发展、空间布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的区域协调


发展格局;



2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


化的“四化” 同步发展,明确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方向,优化城镇空间布


局,加强新农村建设,加 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



3


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 化产业空间布


局,发挥武陵山区资源优势,推动来凤特色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1



4


、加快来凤、龙山两县融合发展,全面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 能,明


确城市定位和职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服务设施水平,


打造恩施州南部副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



5


、构建与周边区域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p>


进一步完善城乡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和城乡安全


建设;



6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山水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来凤山水生


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建立空间管制体系,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7



加强土家民族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彰显民族特色和山区特色,建成鄂西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8



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 期发展需求,提出规划实施措


施和政策建议,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 p>



3




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p>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

< p>
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圈一带”



“一主两副”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推


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龙凤示范区建设,

< br>按照建成恩施州


“副中心城市”



“武


陵山区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民族


文化特色、山区地域特色,建设山水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宜居宜游城市。




4




规划依据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p>



2



《城市规 划编制办法》



2006


年)




3



《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30






4



《武陵山龙山来凤先行经济协作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


(在编)




5



《龙山县城市总体规划(


2012-2030




(在编)


;< /p>



6



《来凤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



《来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br>2006-2020


年)



;< /p>



8



《湖北省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




9< /p>



《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10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50445-2008






2



11


、其 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规划等。




5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城市 规划区、规划研究范围三个层次。其中,县域


规划范围即来凤县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范 围为来凤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


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东临酉水河,南 达老峡河,北至仙佛寺


—绕城线—利智线—猴栗堡,西至恩黔高速—酉来高速,总用地面 积为


107



方公里。



规划研究范围拓展到来凤县城和龙山县城,以便加强两县城区的协调和融


合。




6




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期限为


2013


年至


2030


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至


2017


年,

中期规划至


2020


年,远期规划至


2030


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


2050


年。




第二章



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




7




城市性质



来凤是国家武陵山区综合交 通枢纽和经济增长极,湘鄂渝边境重要的生态


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恩施副中心城市,具 有土家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8




总体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 学发展,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依


托武陵山区、融合鄂西、面向湖北发展 ,加快发展壮大山区资源型的新材料、


新能源、建材、食品、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构建 完善的区域重大交通设施,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将来凤建设成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 全、空间布局合


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宜游 城市,


成为武陵山区增长极、土家文化集成区、湖北形象窗口县,建成武陵山区性综


合交通枢纽和经济强县。




9




经济发展目标



建设恩施州“副中心城 市”和“武陵山区经济强县”


。到


2017


,


在优化


结构、


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


全县生产总值突破


7 0


亿元,


实现翻一番,


实现全面小康目 标;到


2020


年,达到


110


亿元,实现由武陵山区的中等发展水



3



平向先进发展水平的跨越,在武陵 山区率先实现富裕。到


2030


年,将来凤县打


造成名副其实的“武陵山区经济强县”


,地区生产总值接近

400


亿元,人均


GDP


突破


9


万元,达到湖北省中上水平。




10




城市建设目标



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 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


城市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宜 居环境,实现以下目标:



宜居创业城市:以人为本,创造优越 的生活居住环境和多样的服务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山区交通不便捷的问题,围绕打造“武 陵山区增长极”的目标,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充足就业创业机会,成为来凤成为武 陵山区适宜居


住和创业的城市。



民生 幸福城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逐步构建设施完善、布局合


理的文教卫体等公共 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


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旅游城市:弘扬“摆手舞之乡”的土家民族文化特色,发挥红色 革命


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提高文化设施、旅游设施服务水平,建成鄂西


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活力山城。



生态文明城市:保护“山环水绕”的自然生态格局,建成拥山抱水、城林


相间、山川秀 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城市。




11




发展战略



一是“做大做强,双城一体 ”的空间融合战略。充分利用来凤、龙山两县


城区紧邻的优势,加强两城的空间布局和产 业发展的协调、交通和市政基础设


施衔接,实现双城一体化发展,双城融合达到中等城市 规模。发挥来凤中心城


区所处的武陵山区最大平原地区、最适宜城市建设地区的优势,抢 先发展,积


极扩展空间,奠定中等城市发展骨架,成为武陵山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 /p>



二是“外通内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战略。强化恩来高速、 黔张高速、


黔张常铁路等对外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构筑对外联系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彻底


扭转山区道路不便捷的局面,以交通拉到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改造提升县域内

< p>
至仙佛寺风景区、百福司旅游镇以及绿水、大河等工业镇的道路等级,促进城


乡统筹发展。



三是“立足资源,内优外联”的产业提升战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



4



建设工业原料林、优质畜牧、特色蔬菜、水果、道地药材、特色水产等板块基


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发


展 资源型新型工业,立足山区资源,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建材等


四大主导产业 。以文化旅游业为抓手,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仙佛寺、


酉水三峡、喳西泰水城 、白岩山天池、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旅游区等景区,形


成活力山城。


四是“地域特色,文化彰显”的魅力城市战略。大力挖掘和弘扬本土民族


文化,积极保护和扶持优秀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项目传承人,推进本地特色文

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地域土家民族特色鲜明,传统文化充分彰显的魅


力城市 。



五是“生态兴县,城林共生”的生态山城战略。保护“山环 水绕”的山城


环境,整合山体周边生态、历史人文资源,引山入城,山山相连,打造城林 共


生的生态园林特色。




12




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来凤县人口规模为:



近期规 划至


2017


年,全县总人口约


40< /p>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


34


万人。全


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49%


。规划区人口< /p>


13


万人,其中流入人口


2


万人。



中期至


2020< /p>


年,全县总人口约


42


万人,其中户籍人 口约


35


万人。全县城


市化水平将达到


58%


。规划区人口


17


万人,其中流入人口


4


万人。



远期至


2030


年,全县总人口约


50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


37


万人。全县城


市化水平约


70%


。规划区人口


27


万人,其中流入人口约

< p>
7


万人。




13




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预测


2030


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约为


54.76


平方公里。其中:



规划区

< p>
2030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30


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


用地面积为


110


平方米


/


人。




5




第二部分



区域统筹协调



第三章




与恩施州和周边县市的发展协调




14




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调发展



1< /p>


、积极融入鄂西圈区域旅游市场,构建鄂西圈西南部旅游的重要节点和施

< br>南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优势,


打造 土家民俗风情专题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品牌;建设优良的服务接待设施,


优化旅游环境, 形成恩施南部特色鲜明的旅游中心。



2


、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施南公铁大通道。抢抓鄂西圈交通基


础设施建设的 历史机遇,加速建设黔张常铁路、恩来高速公路、五来高速公路


等对外联络通道以及火车 站的建设,使来凤融入现代化交通网络。强化县城、


工业园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铁路客 货运站点的联系;高标准开展货运火车站


建设,打造鄂西圈西南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保护武 陵山区生态多样性。与周边县市联合建


立产业选择机制,对各级各类规划和建设项目依法 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


禁止建设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划定开发严控区,防止破坏植 被或水源保护地。


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严格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复垦或植被 恢复。


探索生态工业模式,突出生态农业特色,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15




与恩施州城镇体系发展协调



加强与恩 施州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依托安吉高速公路、


209


国道,重 点发


展来凤城区翔凤镇、绿水、漫水、百福司的城镇发展带,推动恩施州域“

< p>
T


”字


型城镇发展主轴的形成;强化县城翔凤镇的 公共服务职能,打造对接重庆黔江、


湖南龙山的州域副中心城镇;加强商贸服务和物流业 发展,打造恩施南部边贸


重镇,实现与周边的鹤峰、宣恩、咸丰等城镇的错位发展。




16




与周边县市协调



协调来黔张常铁路来 凤、龙山火车站的交通对接,以及恩来高速公路、五


来高速公路、利来高速公路县际间的 对接,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快速干道网;



6



建立和完善与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 合作协调机制,实行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和重


大环境问题通报制度;建立区域环境冲突协调 解决机制,共同解决通酉水河跨


流域污染问题,共同提高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质量。




第四章



龙凤示范区一体化规划




17




龙凤示范区发展定位



全面推进来凤、 龙山的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


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 形成武陵山片区的综合性交通枢纽、重要的商


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成武陵山片区重 要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18




建设中等城市规模的龙凤示范区



规划 预测,到


2030


年来凤、龙山两县总人口将达到


110


万人。其中,两县


城区人口一共将达到


60


万人。



中期到


2020


年,考虑到龙凤示范区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加大区域基 础设施


建设,拉伸两城衔接的空间骨架,到


2020


年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


120


平方


米。远期到


2030


年,在

< p>
2020


年空间框架的基础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人均建

< br>设用地指标为


100


平米左右。



因此,

< br>规划中期到


2020


年的龙凤示范区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 规模控制在


44


平方公里以内,


203 0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60


平方 公里以内。




19




龙凤示范区发展空间一体化



来凤、龙 山两城向酉水两岸集中,采用“集中布局、组团发展、沿江联动、


绿楔入城、重点带动、 一体交通”的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一水双城多组团”


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





水:沿酉水河两岸拓展重点城市空间,形成城市中心区域。





城:龙山城区(龙城)和来凤城 区(凤城)




多组团:包括龙凤城 区酉水带组团、来凤新行政中心组团、龙山新行政中


心组团、龙山客运站组团、龙凤南城 组团、龙凤物流园组团、龙凤经济开发区


组团、龙山旧城组团、来凤旧城组团、上寨产业 园组团、来凤百亿产业园组团、


龙凤科教园组团等多个组团。



以湘鄂情大桥两侧作为来凤城区和龙山城区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集



7



聚区域,打造双城一体的中心功能和城市景观中轴线。




20




龙凤示范区产业发展协调



一是推动产 业一体化,共同打造产业共享园区。以来凤省级经济开发区为


平台,整合龙山来凤两县工 业资源,以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为载体,


共同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 分一园两区(龙山园区、来凤园区)


,示范


区内产业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共同建设国家中东部和长沙、武汉的产业转移


承接地,共建武陵山区经济增长 极。



二是建设龙凤物流园。依托黔张常铁路客、货运站以及恩 来高速、恩吉高


速等交通设施,在示范区统一规划物流园建设,共建百合、水果、建材、 药材


四个专业市场,配建仓储业、气调库、信息中心等物流业配套设施,把龙凤示


范区打造成湘鄂渝边区物质集散中心。



三是 共建龙凤文化产业园。以龙山华塘新区和来凤土堡新区为核心,以酉


水和为纽带,共同规 划建设龙凤文化产业园。




21




龙凤示范区交通一体化



一是加快龙凤 示范区对外交通设施建设。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城区主要对


外通道有黔张常铁路、黔张常 高速、恩怀高速、


G209


等,通过两城的绕城大环

< p>
路分别与对外联系道路相连接,形成由铁路、高速公路和主干路构成的快速、


便捷的对外公路网络。



二是形成两城


“环状


+


放射”


一体化的路网结构。


规划三条贯通两城的环线,


其中:内环线为团结大桥—来凤武汉 大道—湘鄂情大桥—龙山湘鄂路—龙山


G209


(团结路)


,形成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内核;中环线为来凤解放路及延长线


—龙 山长沙路—龙山城北路—龙山十字村—龙山中南村—来凤接龙桥路,联系


主要居住区,形 成生活性道路中环;以来凤绕城线接龙山绕城线,联系主要工


业、物流园区,形成生产性 道路外环。



三是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保留龙山现有汽车站 ;新建三处汽车客运站,


分别为来凤站、龙山站和客运总站(结合火车站客运站设置)< /p>




四是规划控制来凤军用机场为


4D


通用机场,按照两城共享共建的原则,为


龙凤示范区提供便捷的旅游交通。



五是推进公共交通同城化。 加强公路长途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统筹发展,


实现公路长途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 一体化。




8




22




龙凤示范区基础设施一体化



统筹各类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提倡两城共建共享。以酉水河为界,两城分


别完善配置给水、污水、 排水、燃气、电力、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系统,共


享工业园区可共建电力、消防、通信 等设施。推进两县通信同城工作。




23




龙凤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共同 推进酉水河保护,控制酉水河两岸绿带,建设成为龙凤经济协作示范


区的“城中画廊”< /p>


,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场所,提升城市形象。保护环绕来凤


城区 、龙山城区的大小山体,实施山坡绿化工程、景观工程,建成城市郊野公


园。严格控制高 速公路、城市环路、城市主干路、市政设施以及工业园区等的


防护绿地,形成良好的生态 环境。






9




第三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



禁限建分区管制




24




禁限建分区管制



综合生态敏感性、建 设适宜性、土地空间资源保护、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城镇区域交通发展等方面因素,对土 地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进而合理划


定县域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 用于指导城乡开发建设。




25




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是重点进行生 态保育和生态维护的重要生态敏感区,是原则上


禁止新增任何城镇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 包括:




1


)基本农田保护区。




2

< p>
)主干河流、湖泊湿地及周边控制区,堤防及护堤地,饮用水水源一级


保护 区,主要山体及周边控制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


公园、生态公园 及植物园的核心区,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


栖息地以及需特殊保护的遗 迹,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地下矿产储藏区及采空


区等。主要包括县域西部的天山坪、白 岩山等武陵山脉,蓝河、新峡河、老峡


河、怯道河等酉水河支流控制宽度


200


米的防护绿地,酉水河城区控制宽度


50


米、城外控制宽度


200


米,龙洞河水库、金 塘水库、金光水库、尚家洞水库、


下河沟水库、车沟水库、曾家坳水库、落角塘水库等县 域大型水库及周边生态


控制用地。




3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主要包括已划定紫线控制的国家、省 、市级文


物保护单位以及县域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分布区。主要包括仙佛寺摩崖佛像遗址< /p>


区、舍米湖摆手堂等。



禁止建设区范围 内,除重大的道路交通设施、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必要


的旅游景观设施、生态型农业设 施、必要的特殊用途设施(如军事设施等)


,为


农、林、渔业生 产服务的各类设施外,原则上不允许新建工业、仓储、商业、


居住等经营性项目。禁建区 内的已建村庄应逐步向中心村或镇区集中。




1


0



26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一般 农田、城市发展备用地、地基承载力较弱和土壤


生态环境较敏感的地区,限制建设区的建 设活动必须满足严格的建设限制条件。


主要为大河城镇发展备用地、绿水城镇发展备用区 、仙佛寺沙陀地区。



限制建设区内可适当建设道路交通设施、 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公园


绿地,



必要的农村生产、生活及服务设施,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


必要的特殊用途 设施(如军事设施等)


,环评达标型研发、生态型居住等。确需


建设的项目必须经过环评、听证、规委会审查等程序。限建区内的村庄应优化


布局,鼓励 向中心村或集镇集中。




27




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主要指用地条 件适宜建设的用地,是县域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


地区。主要为城区西南的土堡、黄茅坪、 绿水城镇区、仙佛寺保护区外围的沙


陀地区等。



适建区是城镇化的重点集中区,新开发地区应强化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公


用设 施的配套建设,提高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功


能集聚,形成功 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区。




28




已经建设区



已经建设区是指现有的城 镇建成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大河、百福司、绿


水、三胡、漫水、旧司、革勒车等乡镇建 设区。



已建区内应注重梳理内部空间,加强公共配套和绿地的 建设,优化功能,


完善内部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环境。改造更新地区应通过用地布局调整 、环境


质量改善和建设标准提升,来营造城市景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第六章



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体系规划




29




城镇化发展战略



1

< br>、坚持“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


坚持新型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推动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 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


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


1


2


、集 聚发展城区,加快培育县域副中心镇。进一步强化城区的经济中心、


文化中心和公共服务 中心的功能,吸引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区集聚,以城区为


核心区域作为来凤县域的建设引 导区。同时,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作为县域


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的载体,形成集聚发 展的规模优势,打造成县域副中心。



3


、完善县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县域生产力布局。有选择地进


行城镇撤并和 村庄撤并,推动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平原地区集聚,丘陵山区主要


发展生态农业和无污染的 工业、旅游业等,降低山区人口密度和村庄、城镇的


数量,创造条件,促使人口向平原地 区城镇转移,使丘陵山区成为人口、村庄


稀疏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平原地区成 为人口相对稠密、城镇密集、


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完善城区与其它城镇和乡村之间 的交通、通讯、供


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数量重组,质量提升的角度来完善城镇结 构,提


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4


、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规划调控,优化县域


产业布局,推动县域经济向高水平均衡发展,减少城乡差距,确保城乡居民享


有均等的 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




30




县域空间结构



采用集聚发展的空间布 局理念,扩大中心城镇规模,强化中心城镇的地位


和带动作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县域 副中心城镇为补充、以乡集镇为节点、


以农村新社区为支撑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 系。规划全县整体形成“一


主三副、三区三带两环”的空间结构。



一主三副:是指按照“以集中为主、兼顾均衡”的思路,集中建设来凤中

< p>
心城区,作为县域主中心;选择现状条件较好、特色突出的百福司镇、大河镇、

三胡乡,建成县域的三个副中心,承担区域公共服务职能。



三区:结合来凤县东部地势相对平坦、城镇和居民点密集,南部土家文化


资源众多,西 部高山密集、林地和生态资源丰富的空间特征,将全县划分为东


部城镇集中区、西部生态 农林区和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



三带:依托利智线(


S248


)及规划的酉来高速、讨橙线,以中心城区为核


心形成南、北和西三个方向的发展带。



两环:打通县 域西部革勒车——大河——百福司的通道,以及县域中部的



1


2


革勒车——旧司——绿水通道, 形成分别串联西侧山区和中部山区的城镇及农


村地区的两个发展环,带动山区发展。




31




城镇体系规划结构



以“一主三副、三 区三带两环”的县域空间布局为基础,规划形成“中心


城区—县域副中心—一般镇”三级 城乡居民点体系,即


1


个中心城市、


3


个县域


副中心、


3

个一般镇的“一主、三副、三镇”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市


为核心,县域副 中心为重点,一般镇为节点,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


网络状城镇体系。其中:< /p>



中心城:由翔凤老城区、城南新区、黄茅坪组团、教育城组团、 绿水镇区、


猴立堡火车站物流园及仙佛寺片区等组成,主要承担全县行政服务、金融商业 、


产业发展、教育文化、旅游服务等功能,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集中发展区。

< p>


三个县域副中心:分别为大河、百福司、三胡,主要承担县域次区域服务


管理职能,形成功能相对完善、配套齐全的县域副中心。



三个一般镇:包括革勒车乡、旧司镇、漫水乡等,为所辖区域的综合性经

济中心、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节点。




32




县域副中心职能与规模



大河镇:为“ 边贸窗口型”城镇。大河镇地处来凤西部,与重庆酉阳接壤,


是鄂西进入渝东地区的一大 门户,属全省


100


个重点建制镇之一。规划为县域

< p>
重点中心镇,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以及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


边贸城镇职能,打造湘鄂渝边贸窗口镇。



百福司镇:为“生 态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为县域特色镇、副中心城镇,


打造酉水流域土家第一镇,争创 全省旅游名镇。发挥资源优势,以土家文化旅


游、生态农业为主导功能。依托原汁原味的 土家风情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重


点建设舍米湖景区,加速推进镇区建设,形成来凤旅游 集散中心之一。



三胡乡:以杨梅种植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 业为主导。抓住黔张常铁路


建设、来凤火车站(货运站)选址三胡乡的巨大机遇,依托猴 立堡物流园,大


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规划大河、


百福司、


三胡三个副中心的镇区人口分别达到


1.5-2


万、


城镇建


设用地


2-3


平方公里。




1


3



33




一般镇的职能与规模



按照“一镇一特 ”的思路,积极培育漫水乡、旧司镇、革勒车乡等三个乡


镇发展,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 为农村地域服务中心的功能。其中:



漫水乡:来凤农业大乡, 产业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为补充。



旧司镇:重 点发展桑蚕、茶叶为主的生态农业,兼顾商贸流通、矿产开发


等产业。

< br>


革勒车乡: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林药产业为特色,打造林药产


业大乡。



规划一般镇的镇区人口分别达到< /p>


0.5-1.5


万、城镇建设用地


1-2


平方公里。



县域城镇职能体系一览表



类型



街镇



翔凤镇



职能类型



主要产业类型



县政治、经济、


以商贸、旅游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


文化中心


建材加工等现代制造业为主导



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建材为主导的现


绿水镇



工贸型



代制造业



以特色农产品加工



商贸以及生态旅游为


大河镇

< br>


边贸窗口型



主导产业



土家文化旅游、

< p>
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


百福司镇



生态文化旅游型





以杨梅种植为特色的生态农业



旅游业为


三胡乡



生态农业旅游型



主导,兼顾现代物流业



漫水乡



特色农业型



以高山生态农业为主,兼顾生态旅游



以桑蚕、


茶叶为主的生态农业,


兼顾生态


旧司镇



特色农业型



旅游



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



以林药产业


革勒车乡


特色农工型



为特色



中心城



副中心




一般镇




第七章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34




交通发展目标



加快重大对外交通设施 建设步伐,建设水陆并举、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的新型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区位和交通 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实


现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完善城区干道网络规划布局 ,引导和支撑城市空间布局


结构优化;完善交通管理,创建“安全、高效、公平、畅达、 舒适、环保、节


能”的城市交通体系。




1


4



35




交通发展策略



完善县域公路网布局, 促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干线公路及农村


公路网建设,优化公路路网结构,提高 公路技术等级和网络连通度;市区-镇、


镇-镇及重要节点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联通, 通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完善


城乡客运网络布局及配套场站设施,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 改善城乡居民出行


条件。




36




综合交通布局



区域干线网络由高速公 路组成,来凤境内包括“两纵一横”三条高速公路,


其中“两纵”即恩来高速和酉来高速 ,恩来高速沿线连通恩施、宣恩、来凤,


酉来高速衔接来凤和酉阳,形成纵贯南北的经济 运输大通道。


“一横”即咸来高


速,沿线连通黔江、咸丰、来凤 ,形成横贯东西的大通道。







黔张常铁路途经来凤县,为国家< /p>


Ι


级铁路,是连接成渝地区与华中地


区并 沟通华东、华南的客货运快速通道。规划严格控制黔张常铁路及其设施用


地,不得占用。 适时开展恩吉铁路前期研究工作。



规划控制来凤军用机场为< /p>


4D


通用机场,


为龙凤示范区旅游发展提 供更为便


捷交通。





第八章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




37




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一镇一特、一镇 一品”的产业经济特色,围绕“武陵山区增长极,


土家文化集成区,湖北形象窗口县”的 目标,坚持实施“产业兴县、工业强县、


惠民和县、一水双城”四大战略,大力发展特色 农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


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和文化旅游商品六大产业,



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


经济增长,优化三 次产业结构,形成工、农、旅游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实现农


业向特色化、规模化转变;工 业向新型化、集约化转变;服务业向高端化、外


向化转变。




38




产业总体布局



县域范围内形成“一带、三区、六园”的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




1


5


“一 带”是指沿酉水河、来智线和酉来高速公路的县域产业发展带,是未


来来凤县域经济发展 的重点地区。



“三区”是以东部城镇集中区、西部生态农林区 和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三


大功能地区为依托形成的县域特色产业区片,东部城镇集中区主 要包括翔凤、


绿水和三胡的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文化旅游业, 是


大翔凤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承载地;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包括漫水、百福司地区,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大百福司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承载地;西部生态农林区

< br>包括三胡、革勒车、大河、旧司等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农林业。



“六园”是指沿产业发展带布局的仙佛寺旅游景区、猴立堡物流园、桂花


树工业 园、四合工业园、


“酉水三峡”旅游景区、百福司文化旅游区等六大产业


园区。




39




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以农业现代化为 发展方向,按照“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集中连片、整体


开发”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特 色农业产业,以工业原料林、特色养殖、特色


蔬菜、道地药材、水果、特色水产六大产业 为主,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工


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 把来风建成全国“金丝


桐油之乡”


、全省生猪养殖大县、武陵山 区特色水产养殖大县。



重点形成四大农业产业板块。大河、旧 司线重点突出茶叶、桑叶“两叶”


建设,逐步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百福司、漫水 线(含绿水部分地区)


重点突出油桐、油茶“两油”建设,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三胡 、革勒线重


点突出杨梅、药材建设,形成水果、药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翔凤镇、绿水镇


线重点突出设施农业建设,以蔬菜(生姜、大头菜为主)基地和花卉基地建设

< p>
为主,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




40




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探索适合来


凤的工业发展道路,为来凤工业 提供健康、可持续发展框架。加快产业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 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信息化带动作


用,完善工业发展机制,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形 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


互动。结合来凤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 食品加工、


石材加工、旅游产品制造等五大工业产业。




1


6


按照 “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板块集中”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发展四


合工业园和大河工业 区,四合工业园位于来凤县绿水镇,重点发展新能源工业、


化工等产业;大河工业区位于 大河镇,以萤石加工为主,建好氟化工产业园,


重点发展茶业加工、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加 工业以及木、竹制品加工业。严格控


制来凤县城翔凤镇桂花树工业园产业类型,重点发展 电子产业、药化、服装加


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远期结合城市发展需求,适时搬迁置换。 按照“一镇一


品”的经济特色,在各个乡镇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街镇轻型加工 业


的发展。




41




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



立足来凤的区位 条件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特色,突出服务业发


展的重点,加强服务业的体系化 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


游、商贸流通业。依托旅游业,发展文化创 意、电子商务和立足武陵山区的区


域总部经济。



以来凤土家特色为依托,以文化旅游和边贸流通为契机,形成全县一体化


发展 的服务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大翔凤文化旅游区和百福司文化旅游区两大


旅游板块。大翔 凤文化旅游区依托翔凤镇,主要包括翔凤镇以及三胡乡、大河


镇的部分地区,重点发展仙 佛寺古石窟旅游区、喳西泰水城、黄柏园古杨梅农


家乐旅游区、白岩山天池旅游区、徐家 寨、龙嘴峡等景点。中心城区建设成旅


游配套服务中心,建设集万人摆手舞广场、土家族 博物馆、演艺中心、图书馆、


文化馆等功能为一体的“土家文化第一城”


,发展酒店、商贸、服务办公等服务


产业;三胡乡结合新建货运火车站,发展区 域性物流产业。百福司文化旅游区


依托“楚天明星镇”百福司,主要包括百福司镇以及周 边的舍米湖、阿塔峡、


卯洞峡等,重点开发舍米湖摆手舞文化旅游区、阿塔峡、卯洞峡等 景点。百福


司镇建设成旅游集散地,同时强化边贸产业发展,打造武陵山区边贸重镇。< /p>




第九章



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2




规划目标



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科教文


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益性社会 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社会产



1


7


业蓬勃发展,提高全市公共服务 水平。全面规划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构建


层次清晰、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 设施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3




城乡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合理布局县级 、副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


障落实科技教育、文化体育、 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建构充满活力


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县级公共服 务设施是为提升全市公共服务职能的


行政、商业、教育、医疗、体育、金融等大型公共服 务设施;副中心级公共服


务设施是百福司、大河、三胡三个副中心,服务人口为


3-5


万人,分别为县域


南部片区、西南片区、 西北部片区内各乡镇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镇级公共服


务设施是为本镇

< br>1-2


万人的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 br>是按照城乡统筹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服务人口为


0.2-0.5


万人的社会管理


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44




行政管理设施



按照节约用地、提高效 率的原则,为县、镇、村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


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之具备良好 的交通、通讯条件和优美的景观环境,


方便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便于政府高效地行使其管 理和服务于全县人民的职能。



结合县域三级行政建制设置,按 照县级—街道(乡镇)—居住区(村)三


级,完善各级行政管理设施。各级行政管理设施 鼓励集中布局,县级行政管理


设施向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集中;各乡镇的行政管理设施 在镇区布局,中心


城区居住区的管理设施结合居住区中心设置;村级行政管理设施与村民 服务中


心相结合,统一布局。




45




商业设施



积极发挥市场活力,完善各 级各类商业设施配置。商业设施按照县级、副


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

< br>4


级设置。其中:



县级商业中 心:位于中心城区内,主要集中在武汉大道、解放路、凤中路


沿线地区,服务于全县居民 。中心城区选址新建建材、花木盆景、民族特色产


品、道地药材、农副产品等立足本县、 辐射周边的专业市场。



县域副中心级:位于百福司、大河、三 胡三个副中心,分别服务于来凤南


部、西南部、西北部地区居民,以餐饮、酒店、商贸、 物流和农产品贸易市场


为主。其中百福司作为县域南部的旅游集散地,建设旅游服务设施 。




1


8


镇级商业中心:位于各个街、镇和管理区,主要服务于本镇居民和辖区内


农村居民。



中心社区商业点:围绕社区村委和村民便 民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性便民超


市。



建立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商务信息网络,畅通农产品交易市场途径。结


合“一村一品” 特色农业,结合中心村便民中心设置特色农业交易信息点,各


镇区建立农产品交易站,设 立农业种养殖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46




教育设施



坚持科教立市,以提高全市 公众整体素质为方向,整合提升现有教育资源,


逐步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完善与城乡地


区空间结构和乡村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设施体系, 达到学前教育系统优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满足需求,职成教育逐步推进,民 办教育放活培


植的目标。



规划至


2030


年,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入学率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均达 到


100%


。教育设施


2000


米半径范围覆盖居住区面积


90


%以上。




1


)幼儿教育 :普及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建立一所示范性中心幼儿园,全


县建成州级示范幼儿园


4-5


所,


3-5


周 岁幼儿入园率达


100%


,巩固率达到


99%


以上。



2


)小学教育:规划将小学教育体系调整为二级:城区和镇区,小学向城

< p>
区、镇区集中布置,重点调整村级小学。城区按


1



1.5


万人、城镇按


1


万人设


小学


1


所。




3


)初中教育:保 证初中入学率


100%


。按


3



5


万人设初中


1


所、规模


30


个班以上的标准设置,初中主 要布局在中心城区。




4

< p>
)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全市高中阶段入


学率 达


90%


以上


(含职高)



继续提高初升高比例,


力争普及高中段教育,



6



8


万人设一所高中,高中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




5


)职业教育: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 则,走“学、


研、产”一体化大道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创办国家级职业高中示范 性


学校。




6


)特殊教育:以“按需供教”的原则,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建设老年大



1


9


学、森林警察学校等学校,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47




文化娱乐设施



加强市级大型文化设施 和贴近民众的居住小区、农村中心社区文化设施建


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覆盖、设 施完善、发展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城市形 象、拓展城市功能、增强文化


辐射力。文化设施按照县级、副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 /p>


4


级设置。



在 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布局县级文化中心,建设集摆手舞广场、文化馆、


图书馆、博物馆 、演艺中心、影视中心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占地面积


6-8


公顷。在百福司、大河、三胡分别选址新建中心镇文化中心,包括多功能剧院、


文化馆、 青少年宫、图书馆、群艺馆、青少年宫、体育馆等设施,每处规模


1-3


公顷。在漫水、旧司、革勒车四个乡镇建设综合性文体站,每处占地面积


0.8 -2


公顷。在每个居住小区、农村中心社区建设文化活动室,达到“一村一室”配


置标准。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 化来凤”战略。深入挖掘土家文化、佛


教文化和山水生态文化,加强对土家原生态摆手舞 、地龙灯、南剧等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推进以现代传播手段为特色的经营 性文化事业发展,


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48




体育设施



积极繁荣体育事业,推进体 育强市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体育


竞技、体育产业等发展需求,全面整合全县 体育场地资源,完善全民健身设施


网络,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设,建立功能完善 、相互协调的群众体育


和竞技体育服务体系。引导和促进体育设施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和 壮大体育产


业,使来凤在体育综合实力方面达到恩施州的先进水平。体育设施按照县级、


镇级和中心社区


3


级设置。

< p>


在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布局县级全民健身中心,集游泳馆、田径场、少


数民族体育项目运动场等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


10-15


公顷。各乡镇镇区结合


文化设施布局文体站,文体站每处占地面积< /p>


0.8-2


公顷。中心城区以就近服务


为 原则,逐步完善以居住组团和社区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保障居民就


近开展各类专 项体育运动。在全县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级全覆盖,在中心


村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结合中心村室外广场,配建室外运动设施,形成综



2


0


合性运动场地,实现“一村一场”





49




医疗卫生服务



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 源,健全县级综合医院——镇级卫生院——村级卫


生室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 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


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 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


息网络体系。至


2030

< p>
年,床位数达到


2000


张,每千人拥有病床


4.6


张;卫技


人员达到

< br>2100


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


4.9


人。



加强县级医疗设施建设。中心城区继续加强对县 级以上医院的扩建,配套


设施建设;建设县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扩建县级综合医院— —县民族中心


医院,占地面积达到


9-12

公顷,床位数达到


800


床。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占地


面积达到


2-6


公顷,床位数达到


800


床;新建来凤精神病院,占地面积


0.7 -1


公顷。



建立“镇村一体化”的农 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达到“一镇一院”



“一村


一室”目标。改造提升各乡镇卫生院,达到床位


0.8



/


千人、建筑面积


60-70


平方米


/


床的标准。中心村建设村卫生室, 可与村委会或便民服务中心结合,建


筑面积不少于


80


平方米。



2030


年 ,


乡镇卫生人员数量达到


1.3-1.5



/


千人,


其中预防保健人员数不低 于


0.1/


千人。


< br>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


医疗卫生 信息网络。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设通达全


市卫生行业一体化医 疗卫生信息系统,打造“数字卫生”


,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


平。




50




社会福利设施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的社 会福利和救助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强城乡养老、儿


童福利、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设施等 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推


进和谐来凤建设。



顺应现代居民社会生活方式变革,适应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趋势,重视人口

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居民对福利设施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


系统性 布局养老设施,建设百福司、大河两大老年康乐中心和中心城区老年康


乐中心,占地分别


3-10


公顷;结合城市居住区布局福利型和消费型老龄公寓。


每个乡镇集中建设一处老年福利院。规划至


2030

< p>
年,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



2


1


60


张。



本 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布局殡葬服务设施,提升公墓建设和


服务水平。规划区 集中建设一处公墓。原则上每个乡镇集中设置一处公墓,中


心村设置集中殡葬点,鼓励农 村墓地向乡镇公墓集中。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




51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目标



建设生态文 明,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自


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创建美丽来凤。至规划期末,全县环境保护工作


明显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 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整治,生态


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环境质量优良,景观和谐优美 ,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03 0


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域主要地表水水质达到Ⅱ

类;各环境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率、


生活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


100%





52




县域生态框架体系



以自然保护区、滩 涂湿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题,综合考



2


个风景名胜区、


1


个森林公园、

< p>
2


个生态公益林、


8


个饮 用水源保护区、


1


个备用水源保护地、


1


个湿地等生态区域影响,构建“一带两区四廊”



的生态


框架体系。其中:



“一带”是指沿酉水河的生态景观带。



“两区”是指以翔凤、绿水为主体的城镇地区构成的城镇生态修复区,以


及县域范围内 其它以山地、丘陵地区构成的武陵山系生态保护区。其中:城镇


生态修复区是在自然生态 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社会、经济生活需要而划定的,


作为城市各功能组团生存与生长的空 间发展区域。主要包括现有的居住区,工


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小型城市公共绿地,城 市道路、铁路、轻轨、港口、


机场、车站等交通设施,以及将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区域; 生态修复区是为保


护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


重要水源涵养地、


湿地、森林等)


,< /p>


现有主要城市公共绿地,以及对区域有重要意义的需重点保护的区域(风景名



2


2


胜、文物古迹、历 史遗址等)而划分的需要以生态保育为主、严格禁止大规模


城市建设或开发的地域和水域 。



“四廊”是指沿酉水河四条主要支流形成的蓝河山水廊道、 新峡河山水廊


道、老峡河山水廊道、怯道河山水廊道四条生态廊道。



53




资源节约利用目标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降低能源、水、土地消


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 现可持续发展。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强节


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 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


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珍惜利 用、严格保护山区有


限的耕地资源,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 开发。以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5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按照“ 资源整合、因地制宜、规模开发、有序有偿、集约高效、永续利用”


的原则,以市场为导 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矿产后续加工产业为依托,统筹兼


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 、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提高矿产


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



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总量调控。鼓励 发展水泥等建材产品,优化


产品结构,提升工艺、技术水平;鼓励发展方解石深加工和重 晶石深加工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限制煤炭和磷矿开采总量,适量开采硫铁矿,禁止土 法炼硫;


保护性开采生物大理岩;规范建筑石料开采布局,禁止开采可耕地上的砖瓦粘< /p>


土。



2020


年、


2030


年的开发量应分别符合恩施州矿产资源规划等专项 规划要


求。



实行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分 区管理。将全县矿产资源划分为重点开采规划区、


禁止开采规划区、限制开采规划区和一 般开采规划区等四类,并按照国家和全


州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的要求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机制。在确保矿业经济总量进一步 扩大


的基础上,实现开发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管理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形成规范的矿业权市场,市场在矿业权配置中

< br>发挥重要作用,矿业经济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矿业权市场趋向繁荣;进


一步 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健全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监测网络,



2


3


实现矿产资源保护开发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55




土地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贯彻落实“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


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 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促进土地资


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优化耕 地和基本农田布局,有条件地区推广标


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土地的整理、复垦、开发, 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切实


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的双重保护。到


2020


年,全县耕地和基


本农田的保有量分 别达到《来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 /p>


》确定


317.67


平方公里、


244.90


平方公里的目标。到


2030


年,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


有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严格保护耕地与生态用地,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加强规划引 导,


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生态用地的规模,促进城镇紧凑发展、集


约发展。



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盘活存量土地。优先利用存量土地,对


城市建设区的闲置土地,应根据开发时限,按照国 家、省、县有关规定要求,


收取土地闲置费;对确实无资金投入或长期不开发的坚决收回 。



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推动土地资源整 合。加强对农


村住宅用地的引导,坚决遏制宅基地超占、乱占的现象。因地制宜地对“城 中


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对规划区因发展需要确需占用的农田,通过对未利用土


地复垦和实施增减挂钩确保全县耕地总量不减少。




56




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提高水资源利 用效率,合理安排水系功能,提升水系生态景观功能,形成


科学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加强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护县域内


的大型水库,发展高山地区特色水产养殖 ,提高水域资源的集约利用。在确保


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水电。



贯彻节约用水方针,强化节水措施,城镇新建建筑必须全部使用节水器具,< /p>


既有建筑逐步进行节水器具更换改造。降低城市给水管网漏失率。采用先进的


农业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






2


4


第十一章



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




57




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构建以翔凤镇 、百福司两大文物集中片区为核心的县域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建立来凤保护文物的长效管 理机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


,划定保护区,严格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范围内不得进行


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 钻探、挖掘。



加强仙佛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 仙佛寺摩崖石窟为中心划


定核心保护区(紫线)


、建设控制地带 和环境协调区的界线。核心保护区范围内


仅允许保护性修复摩崖石刻,按照寺庙建筑风格 建设保护性配套建筑,按照历


史原样恢复仙佛寺,达到建新如旧的效果;建设控制地带内 仅允许建设与保护


相关的寺庙和景观设施,严格控制建(构)筑物的体量、高度、色彩及 形式,


严禁其他开发;环境协调区可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在建筑风貌上应与景区整体


风格保持一致,同时还应体现土家吊脚楼的民族建筑风格特色。


< /p>


百福司打造土家特色镇,临近酉水河新建一条土家特色街,按照建新如旧

< br>的原则,适当恢复一批有影响力的古建筑,形成土家文化旅游场所。


< p>
进一步加强对来凤土司文化等历史文化保护有重要意义的地质地貌、自然


风 景、历史及文化遗产等体现县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县域


范围内发掘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在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布点规划中提出保护名


单。



58




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积极保护或 恢复与土家原生态摆手舞、地龙灯、南剧、西兰卡普织绵等非


物质遗产相关的代表性的场 所、馆院,加强博物馆等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



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


定区域,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制 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


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


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 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


坏。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 区空间规划的,


应当由县规划局依据相关法规组织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 br>



2


5



59




旅游发展规划目标



将来凤县建设成为 旅游环境优美、旅游产品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具有竞


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原生 态摆手舞土家风情旅游第一县。通过旅游开


发,形成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和极具发展潜 力的旅游产业体系,使旅游业成


为来凤县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最终成为来凤 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


柱产业。同时,强化旅游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 结构调整


与升级,实现来凤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60




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以保护旅游区生态 系统完整性、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多样性、促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主旨,根据来 凤县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开发的条件和现状,


立足突出地方特色,抓住省际门户区位优势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开发,


重组来凤县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形成“一环两心三线 五区”的总体空间布局



“一环”


:根 据来凤县城镇、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基础状况,形成来凤


旅游景观环。东环线:从县 城沿


248


省道,经绿水乡凤都山庄


-


龙嘴峡


-


漫水乡

阿塔峡


-


卯洞峡


-


百福司镇,为酉水河秀三峡风光走廊。西环线:从百福司镇经


百牡公路


-


牡丹坪


-


大河镇(白 岩山、徐家寨)


-


旧司民间艺术之乡


-


革命遗址板


沙界


-

高洞


-


革勒车乡


-


三胡乡(古杨梅群落)


-


翔凤镇,为土家民俗山水走廊 。


旅游景观环全长


162


公里,


水陆结合,


串连来凤县所有乡镇及大部分旅游景点。



“两心”


:翔凤、百福司两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翔 凤镇作为全县旅游集散


中心,是仙佛寺、杨梅人家、白岩山、徐家寨等旅游优先开发区的 游客集散地。


百福司镇作为来凤县南端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兼顾湖北、湖南、重庆三省( 市)


交界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为卯洞峡、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等旅游优先开发


区的游客服务,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经完善后能具备一定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

< br>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三线”


:形成三条旅游线路




1


)东线——酉水风情走廊:沿

< p>
209


国道


-248


省道结合酉水黄金走廊形


成水陆相间的旅游廊道,连接仙佛寺


-


翔凤镇


-


酉水三峡(龙嘴峡,阿塔峡, 卯


洞峡)


-


百福司镇等旅游节点。




2


)西线—— 山水民俗走廊:连接翔凤镇


-


旧司镇


-


大河镇


-


白岩山


-


徐家寨


等旅游节点。




2


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0 14: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8811.html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