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教研活动方案
中宁三小
高年级语文组
一、活动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二:活动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在
“教学建议”部分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
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
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
理念也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p>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则是实现
师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
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
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 br>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
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
进行课堂提问。
然而
,
纵观近年来
的语文教学,
在课堂上的提问存在着许多不
容忽视的问题,教师
提问浅显、琐碎、平淡无奇,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
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形不成问题的
情境,形不成认知的冲突,形不成认识的
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的动机。这种违背教学规
律的提问形式,不但失去了
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而且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直接
影响课堂的有
效性。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这是
摆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我校确立了以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为主题的研究,促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
为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三、主题的阐述:
.--
-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
、探索的心
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
/p>
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
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
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
有计划性、针对性、启
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
思维。在
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
p>
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
< br>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教
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课堂教学的有目的性、
有组织
p>
性主要通过教师的角色行为得以实现。我们旨在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
< br>行有效提问》的研究,使教师明白以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掌握提问的
技能,
明确提问所要实现的教学功能以及实现教学功能所需的条件,从而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活
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
力,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
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五、参加人员:
汪凤兰
常玮
任改花
聂玲芳
朱云
朱海霞
王娟
黄占红
六、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发言:
各位老师:
大家好,作为一名老师,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
质量必须使课堂有效,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和
高效,其中课堂提问就是个很重
.--
-
< br>要的手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进程
和效果
,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提问,
让学生学到知识和
发展技能,给学生搭建一个有效学习的平台。那么,在课
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呢?今天,我们的教研活动主题就是对在阅
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和交流。现在,就请大家把自
己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及做法和其他同事交流分享。
(二)教研组成员发言:
常玮
:
目前,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提问存在着教
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
无奇,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形不成问题
的情境,形
不成认知的冲突,形不成认识的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便<
/p>
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认
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问题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整体推
进与
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多考虑备学生,设计问题时多考虑怎样
问学生能接受、问
题是否太简单或太难、环节间的问题是否能帮助学生的思
维更进一步。这样,才能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增加课堂的有效互动,提升
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
成有效思维。
主持人:
常老师说
的非常对,只有教师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深入
解读教材,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东西
,精心设计每个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
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朱云:
我想,要提高阅读教学提问
的有效性,除了重视之外,还要做到
老师课前要吃透教材,抓住文眼,精心设计问题。如
《詹天佑》一文伊始便
道出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以抓住此点睛处
,进一步
挖掘:詹天佑的杰出体现在什么地方?爱国体现在什么地方?进而去体会全
p>
.--
-
文的主题。以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黄占红
:
是呀,有些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这就需要教师深
入备课,把
握好课文的情感纬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所以,读懂文本是<
/p>
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如果教师钻研教材不透,就难以把握教材的联系点,
提问时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带着学生游离于文本中心、脱离文本重点去讨
论问
题,消耗时间。
聂玲芳
:
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提问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阅
读感悟呢?
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切
实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疑点和切入点,弄清哪些是主要的和重点要解决
的问题,哪些是非重点但必须解决的问
题,哪些是课内必须解决的问题,哪
些是有助于课内问题解决的课外问题。并对这些问题
做合理安排,然后反复
推敲如何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
标。
朱海霞:
我也同意聂老师的观点
,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
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把握提问的正确观念,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巧妙
使用,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p>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1
、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p>
2
、
“哦!”
我恍然大悟,
“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
扁
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
点,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
“
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给墙壁碰扁了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
“碰壁”分别蕴
含着什么意思?
.--
-
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引领学生联系
课文进行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
洞”
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
黑暗,
看不到一点儿光明,
人民失去人身自由。
“碰
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
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任倩
:
我觉得,教师还要调控课堂提问的难易度,考虑学生
知识背景,内
容的难易度,从“已知”出发进入“未知”,就能活跃学生思维。
王娟:
还有,课堂提问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
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不仅使学
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
主持人
:
刚才,大家就如何提问
讲述了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课堂
提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能力实际
p>
,
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
既不因为
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
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
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
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
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
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
病。
常玮
:
对,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才是课堂有效提问的关键。要
根据具体授课内容,选
择不同的对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基础知识内
容提问时,可面对中、差生,而对知
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良生。每一
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
生。《学记》中说:“善
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p>
朱云: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律,一个难的大问题
,
可以科学地
分解
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诱导,让
学生在快乐的学习
中解决难题,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
-
-
-
-
-
-
-
-
-
上一篇:通知书之商务英语通知范文
下一篇:六年级上册阅读短文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