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荀子的比喻修辞理论与实践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8 18:06
tags: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manh)


荀子的比喻修辞理论与实践












苟子


(


约公元前


3 13


一前


238


)


,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文学家,也是战国 后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苟子的散文特


别善于运用比喻。比喻在先秦诸子散文.《 左传》、《战国策》中都占有重要


位置,而苟子却用得更为集中灵活。其所用的比喻不仅 数量众多,而且精彩贴


切,在用比方面,堪称诸子之冠。仅《劝学


)


卜文千余字中,即连续使用了六十


多个比喻。明喻、暗喻、 借喻、博喻、较喻诸形式在苟子散文中均有体现,不


仅喻中有喻,而且常常用比喻来论证 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


感。







一、苟子的比喻观







苟子重 视文采的修饰。而比喻即是其美化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他在论


述人必须具备文学修养时 即运用了比喻。“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 学问也。”(《大略篇》


)


苟子的比喻修辞

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比 喻的实


J


贾一“疑似而通”







关于比喻的客观基础这一实质性问题,墨子在其《小取》篇已有所涉


及。“辟也者,举也


(



)

< p>
物而以明之也”,又说“夫物有以同率遂同。”即用


作比喻的两个事物既要 有相同的方面,又不能完全相同,要有不同的方面。苟


子对此的认识则又进了一步。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


?

< br>曰:缘天宫。凡同类同情


者,其天宫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守 约名以相期


也。”(《正名篇》


)


这里 虽然是在谈“正名”的重要性,但其中也涉及到了比


喻的客观基础。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 法,它所依赖的客观基础就是不同事物之


间的相似性。苟子“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既看 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又


看到了它们的之间的相通之处.因而可以构成比喻。袁晖在 《比喻》中也说


“相似是联系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纽带,正是通过它,比喻物和被比喻物 才建


立了联系。


-


值得一提的是, 萄子在这里还提到了感官在比喻思维发展中的作


用。人们凭借感官来区别事物的异同,凡 是同一类别情感相同的事物,它们的


感觉器官对外部事物的感觉也是相同的;因此如果比 喻的大致相似就能沟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形象思维中比喻的发展轨迹:感知——联 想~


(


相似


)



比喻。







z'


比喻的作用——



“臂称以明之” 苟子十分重视比喻的作用。他不


仅用比喻来描绘事物、抒发情感;而且指出了比喻在说明 道理中的重要作用。


苟子在论述论辩时所采取的态度时,提到了比喻的运用。“夫谈说之 术,矜庄


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臂称以明之

< br>



(


《非相篇》


)


刘勰《文心雕龙》中对此也有论及,“夫比之




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


或方于 貌,或拟于心,或比于事。“(《比兴篇》


)


这说明比喻的运用 是十分广


泛的。








《苟子》中最常见。也最精彩的是用众多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文句。如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劝学


篇》


)


中用靛青和冰的生成过程,来比喻说明君子和圣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


是后天勤于学习的结果。“故良农不为水



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


为贫穷怠乎道。” (《修 身篇》


)


用“好的农民不会因为水旱而不耕种,好的商


人不会因为亏本而不到市场经商’’来比喻“±人和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不遵

守道义。?‘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臂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


为也 。”(《修身》


)


这里把“不按照老师传授的学问做,却喜欢自 以为是”的


做法比喻成“让盲人去分辨颜色,让聋子去辨别声音”,除了思维不清、行为


狂妄的人,谁也不会做的,从而说明了师法的重要性。









苟子还经常用形象的比喻去描摹事 物,从而变具体为生动、使抽象


之物具体可感。如:“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 状,面如蒙俱;周公


之状,身如断茁;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天之状,面无见肤;傅说 之状,身


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 (《非相篇》


)< /p>


这里用比喻来形容“孔子”、


“周公”、“皋陶”、“傅说”的外 貌,具体形象而又个性鲜明。文中所绘之


人虽然个个外貌都极为丑陋.但苟子抓住每个人 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作比,说


孔子是“脸象戴了鬼面具”;说周公姬旦则“身材像干枯的 树桩”;舜的司法


官皋陶是“脸像削了皮的青绿色的瓜”;商王武术丁的大臣傅说“身形 驼背,


似弯曲的鱼鳍”。从而使每个人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样精彩的比


喻运用,显示了苟子高度的语言技巧。








《苟子》中还出现了众多的较喻,这种比喻形式兼具比喻和比较丽种


作用,而且常常是极尽夸张之意。”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


子为甚。故 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


乐于钟鼓琴瑟。”(《 非相篇》


)


这里用“金石珠玉”来比喻“正确的话”;


“华美的衣服”比喻“美好的话”,用作比喻的个方面在视觉、听觉诸方面有

< br>相似之处.但两者又不是完全对等的.这种比喻更能凸显作者所要表达的重


点。再 如“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荣辱》


)


等。






3


.比喻的运用标准——



“顺礼义”








作为儒家学说的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苟子有关立苦修辞的主张与孔子


也有一致之处。他也强调修辞要以王道为本.顺乎礼义。以礼义为准,来评判


修辞的好坏 .比喻亦是如此。“辩说臂喻,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


说。”(《非十二子篇》


)


意思是说“辩说时虽然比喻形象,思维迅速敏捷.却


不遵守礼义法度,就是邪恶的言论。”苟子又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

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这同孔子的“巧言乱德”说有些相像。如其在


论述礼 义和上下关系时所用的比喻;“礼之所以正国也.臂之犹衡之于轻重


也,犹绳墨之于曲直 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


(


《王


霸篇》)“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


也。”(《强国篇》“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纫颈也,愚莫


大焉。 ”(《强国篇》


)




“礼”比喻成“度量衡、绳墨、规矩”一类的客观标


准:用“声”和

< p>


“音”、“形”和“影”的关系来比喻“下级要顺应上级”;

< p>
用“想长寿却自杀”来比喻“人懂得珍视生命,却因为平安快乐丢弃礼义”,


充分显示了礼义的重要性。








二、苟子比喻的运用特色







1


.比喻形式灵活多样








《苟子》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


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之气。以《劝学篇》为例,有时用同类事物设


喻,从相同 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如:登高而招,顺风而


呼,假舆马,假舟楫,积 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又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


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 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


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 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8: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5748.html

荀子的比喻修辞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