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荀子》正名原文及译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8 18:05
tags: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括号英文)


《荀子》正名原文及译文





作者:荀况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


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 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 然者谓之性


;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


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 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


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

< br>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



;


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


;


能有所合谓之能。性


伤谓之病。节遇谓之命: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 王之成名也。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 率民而一焉。故


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


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


;



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


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


约之功也。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


则虽守法之吏,诵数 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


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 同异,与制名之枢要,


不可不察也。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


;


如是,则


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

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


事无困废之祸, 此所为有名也。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


?


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


也同。故比方之疑似 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形体、色理


以目异


;


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


;


甘、苦、咸、淡 、辛、酸、


奇味以口异


;


香、臭、芬、 郁、腥、臊、漏庮、奇臭以鼻异


;


疾、痒、

凔、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


;


说、故、喜、怒、哀、 乐、爱、


恶、欲以心异。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


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


知,心征知 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然后随而 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


喻则兼


;


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


;


虽共不为害矣。 知异实者之异名也,


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无举之,故谓之物


;


物也者,大共名也。


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 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


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


至。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 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


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 径易而不


拂,谓之善名。



物有同状而 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


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 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


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 后王之成名,


不可不察也。



“见侮不 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


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为有名,而 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山渊


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 于用实,


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非而


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


以其所受, 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



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 类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


分而不与辨也。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 埶,


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民之化道也如神,

< br>辨说恶用矣哉


!


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埶以 临之,无刑


以禁之,故辨说也。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

< p>
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


之始也。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


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 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


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 ,辨说之用也。


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


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


而不 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


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 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矜


奋之容


;


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


而冥穷。是圣人之辨 说也。诗曰:“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


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 /p>



辞让之节得矣,长少之理顺矣


;


忌讳不称,祅辞不出。以仁心说,


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不动乎众人之 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


贵者之权埶,不利传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咄而不夺 ,利而


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诗曰:“长夜漫兮,


永思骞兮,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


也。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


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


舍 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


是者,谓之讱,是君子之 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宝。故愚者之言,


芴然而粗,啧然而不类,誻誻然而沸,彼诱其名 ,眩其辞,而无深


于其志义者也。故穷借而无极,甚劳而无功,贪而无名。故知者之


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


而 不遇其所恶焉。而愚者反是。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


腼面目,视人罔极。作此 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



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 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


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无欲,异类也,生 死也,非治


乱也。欲之多寡,异类也,情之数也,非治乱也。欲不待可得,而

< p>
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


;


求者从所 可,所受乎心也。


所受乎天之一欲,制于所受乎心之多,固难类所受乎天也。人之所


欲生甚矣,人之恶死甚矣


;


然而人有从生成 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


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 可中


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


?


欲不及 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


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


?< /p>


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不


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 亡,虽曰我得之,失之矣。



性者、天之就也

< br>;


情者、性之质也


;


欲者、情之 应也。以所欲为可


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虽为


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


可 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


;


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


求,天下莫之若也。



凡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从 道


者,无之有也。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


;

而恶北,无寡,岂为夫南之


不可尽也,离南行而北走也哉


!


今人所欲,无多


;


所恶,无寡,岂为< /p>


夫所欲之不可尽也,离得欲之道,而取所恶也哉


!


故可道而从之,奚


以损之而乱


?


不可道而离之,奚以益之而治


?


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


家珍说之所愿者皆衰矣。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


;

< p>
其去也,


所恶未尝粹而往也。故人无动而不可以不与权俱。衡不正,则重县


于仰,而人以为轻


;


轻县于俛,而人以 为重


;


此人所以惑于轻重也。


权不正, 则祸托于欲,而人以为福


;


福托于恶,而人以为祸


;


此亦人


所以惑于祸福也。道者,古今之正权也


;


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


之所托。易者 ,以一易一,人曰:无得亦无丧也,以一易两,人曰:


无丧而有得也。以两易一,人曰: 无得而有丧也。计者取所多,谋


者从所可。以两易一,人莫之为,明其数也。从道而出, 犹以一易


两也,奚丧


!


离道而内自择, 是犹以两易一也,奚得


!


其累百年之欲,


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



有尝试深观其隐而难 者:志轻理而不重物者,无之有也


;


外重物

而不内忧者,无之有也


;


行离理而不外危者,无之有也


;


外危而不内


恐者,无之有也。心忧恐,则 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


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体不知其 安。故向万物


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间而嗛之,则不能离也。故向万物之美而


盛忧,兼万物之美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养生也


?


粥寿也


?



欲养其欲而纵其情 ,欲养其性而危其形,欲养其乐而攻其心,欲养


其名而乱其行,如此者,虽封侯称君,其 与夫盗无以异


;


乘轩戴絻,


其与无足无 以异。夫是之谓以己为物役矣。



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 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


羹而可以养口,麤布之衣,麤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局 室、芦帘、


稿蓐、敝机筵,而可以养形。故虽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埶列

< p>
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私乐少矣。夫


是之谓重 己役物。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译文



现代的君主确定名称:刑名仿照 的是商代,爵位仿照的是周代,


礼节仪式仿照的是《礼经》。万事万物的名称,则中原地 区和边远


地区的风俗习惯等共同约定,他们依靠这些名称进行交流。对于人


自身,与生俱来的叫做性。天性和阴阳二气相和产生的,精神对外


界的感应, 不经人为努力而自然产生的,就叫做性。本性中的好、


恶、喜、怒、哀、乐,就叫做情感 。情感就是如此,而且用心加以


选择,就叫做思虑。经过思虑,人们就会付诸行动,这就 叫做人为。


长期运用思虑、经常付诸实践,而后就能成功,这也叫做人为。符

< p>
合利益的就去做,这叫做事业。符合道义就去做,这叫做德行。人


生来就具 有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这叫做知觉。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


认识,这就叫做智慧。而人本身 具有的处理事物的能力,就叫做本


能。这种能力与处置的事物相适合,就叫做才能。人的 本性受到伤


害,就叫疾病。偶然的遭遇,就叫做命运。这些名称都是关于人本

< p>
身的,也是现代的君主确定的名称。



所以,君王 确定事物的名称,名称确定了,就能把事物分辨清楚,


有了制定名称的基本原则,人们就 能互相沟通思想,那么,就要谨


慎地引导人民遵守这些名称。那些玩弄词句、擅自改造名 称,迷惑


人们,扰乱正确名称,使得很多人陷于是非争论中的人,他们是罪


大恶极的啊,他们的罪名如同伪造符节和度量衡的一样。老百姓都


很诚实,他 们不敢散布奇谈怪论,扰乱正确的名称。诚实就容易统


治,容易统治就能收到功效。老百 姓不敢散布奇谈怪论扰乱正确的


名称,这样就能专一于法度,遵循法制。那么君主的业绩 就会永世


长存,永世长存,就会功名成就,天下大治,这是严谨地遵守统一


名称的功效啊。



现在,英明的圣王不在了,不再遵 守统一的名称了,奇谈怪论出


现了,名实关系混乱了,是非标准不明确了,这样,即使官 吏遵守


法令,儒生熟悉典章制度,也都混乱起来。如果新的圣王产生,他


必定沿用一些旧的名称,创作一些新的名称。既然如此,所以事物


都要有确定的 名称,但制定名称的根据,制定名称的要领,是必须


要搞明白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要相互晓谕,不同的事物混杂在

一起,就会贵贱不分,相同与相异没有区别。这样,就会产生弊病,


思想就不能互相 了解,事情就会陷入困境而被废弃的祸害。所以圣


王给万事万物制定名称,用来表述各种 事物,在上用来彰明显贵和


贫贱,在下用来区别相同和相异。明确了贵贱,区别了异同, 这样,


思想交流就不会有弊病,事情也不会陷入困境而做不成了,这就是


圣王确定名称的原因啊。



既然这样,根据什么区别事 物名称的异同呢


?


这要根据人的自然


感 官。凡是民族相同的,他们的感官就相同,那么对事物的感知也


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各 种比方,只要大体相似,就可以互相沟通


了,这就是人们要互相交流,给事物共同约定名 称的原因了。眼睛


可以识别事物的形状、颜色、材料


;


耳朵可以区别声音的清晰、混杂、


杂乱,乐曲的和谐

;


嘴巴可以区别甜、苦、咸、淡、辣、酸以及各种


怪味


;


鼻子可以区别香、芳香、芬芳、馥郁、腥、臊、马膻气、牛膻


气以及各种怪气味


;


身体可以触觉到痛痒、 寒凉、炎热、润滑、粗涩、


轻、重


;


心 可以区别舒畅、憋闷、喜、怒、哀、乐、爱好、厌恶、欲


望的情感。心可以验证、认识事 物。既然如此,就可以依靠听觉器


官辨别声音,依靠视觉器官辨别事物的形状大小,但是 心灵之外的,


一定要依靠感觉器官接触感知对象。如果有了感觉器官的接触却不


能认知它,用心去验证,却无法说出,那么人们就没有谁不说这是


不明智 的的。这就是事物的名称有同和有异的原因啊。



然后,根据这 种区别来给事物命名:相同的事物就取相同的名称,


不同的事物就取不同的名称


;


单一名称足以表明的就取单名,单一名


称不能 表明的就用复名


;


单名和复名之间不相互混淆的就用共同使用,


即使共同使用也没有什么妨害。既然不同的事物应有不同的名称,


就要给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名称,这是不可混乱的。就像同样的事物


具有同样的名称一样 。万物虽然众多,有时要把它们全面概括起来,


就把它们统称为“物”。“物”这个概念 ,是最大的共用名称。依


此类推给事物取共名,那么共名之上还有共名,直到无法再使用 共


名才停止。有时要把事物部分地概括起来,所以统称它为“鸟兽”。

< br>“鸟”、“兽”的概念,就是最大的区别的名称。把所有的鸟兽推


而广之,而给以 区别的名称,区别之中还有区别,一直到无法再区


别时停止。事物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 ,而是由人们共同约定来命


名,约定俗成,这个名称就合适了,反之,这个名称就是不合 适的


了。名称并不是生来就表示某种事物,而是由于约定俗成,人们用

< br>这个名称称呼这种事物,习惯了,就成为这种事物的名称了。有本


来就好的名称, 简单明了而又不互相矛盾,这就叫做好的名称。事


物有形状相同而实体不同的,有不同形 状但是实体又相同的,这种


情况是可以加以区别的


;

< p>
事物形状相同而实体不同的,名称虽然可以


合用一个,也应该说是两个实物 。形状变化了,但实质没有区别而


成为另一种实物的,就叫做变化


;


这种形变而质不变的,他们仍然是


同一个实物。这就是要考 察事物的实质,这是确定事物名称的关键。


现代君主要给事物命名,不可不谨身明白啊。



“受到欺侮,并不当作羞辱”,“圣人不爱惜自己”,“杀死 盗


贼不是杀人”,这都是迷惑使用名称来混淆名称的。由已经制定的

名称验证它,看看这些说法和通常的说法哪个能够行得通,就能禁


止这种错误了。“ 高山和深渊是一样平”,“人的欲望少”,“肉


并不比一般食物味道香甜,听到音乐,并 不使人格外快乐”,这是


运用实物表面的异同混淆实质的异同而使人迷惑的说法。对此, 只


要依据事物的相同与不同的区别验证它,再看看这些说法同通常的

说法究竟哪一种符合事实,就能制止这种错误了。“飞箭射过柱子


后时间长了会停止 ”“有牛马,又说牛马不是马”,这是用事物名


称的异同混淆事物的实质的异同而使入迷 惑的说法。对此,用制定


名称的约定来验证它,用这些人所能接受观点去反驳他所拒绝的 观


点,就能制止这种错误了。凡是擅自制造的种种邪说谬论,都是和

这三种情况相类似。所以,英明的君主懂得它们的分别,就不会跟


他们进行争辩了。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18:0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5745.html

《荀子》正名原文及译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