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阿房宫,
《史
记
?
秦始皇本纪》载:
“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
……
乃营作
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
p>
丈旗。
周驰为阁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
p>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为复道,
自阿房渡渭,
属之咸阳,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
更择令名名之。
”
看来阿房宫确实很豪
华壮丽。但作者在这篇赋里,展开了更为丰富的想像,运用赋的传统手法,铺陈夸张,把阿
房宫写得更为豪华壮丽。
谈古往
往是为了论今。
这篇赋也是如此。
在这里,
作者并非为了把秦阿房宫铺排描绘一
番,而是针对当时的现实写的。
这篇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年间。
这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
河日下,
一蹶不振了,
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
帝,
他不顾国家动乱,
财源枯竭,
民不
聊生的形势,自即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
治
更加岌岌可危。
作者在这篇赋里就通过秦阿房宫的建造到毁灭,
提出了一个历史教训:
统
治者穷奢极欲,不爱惜人民,只能导致
自己的败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赋中,作者明确
指出:
统治
者的豪华生活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
这种认识,
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特别是用赋这种文学样式表现出来,是难能可贵的。
这篇赋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
第二部分是对阿房宫的议论。
而铺排描写是议论的基础,
为议论服务的;
议论
又是从铺排描写生发而来,
紧紧切合于铺排
描写。铺排描写处词
采瑰奇,气势劲遒;议论处则警辟犀利,一语破的,戒鉴之义昭昭,绝
无汉赋那种劝百讽
一之嫌。
对阿房
宫的铺排描写部分又可分三段。
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富丽。
赋一开
始只用一句话交
代了阿房宫的建造:
天下统一了,用大量的物质
财富建起了阿房宫。这里用一个
“
毕
”
字一个
“
一
”
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个
“
兀
”
字一个
“
出
”
字
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
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
含蓄地说
明了阿房宫的出现,
取尽了
天下的财物。接着就写阿房宫的形象
,先写外观:
“
三百余里
”
为其广;
“
隔离天日
”<
/p>
为其高,
“
西折
”“
直走
”
为其气势,
几笔粗线条的勾勒就从外观上、
从整体上把阿房宫的雄伟写出来了。
然后写内部,
通过
“
流入
宫墙
”
的
“
二
川
”
,
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宫中。
写宫中则是细线条的刻画。
作者细致地铺排了楼阁、回廊、屋檐、长桥
、复道、歌台、舞殿等等,而在铺排中,又通过
一系列的比喻突出雄伟的气势,
富丽的形象。
比喻则是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以
人腰比喻回
廊,
以飞鸟啄食比喻檐牙,
以
“
钩心斗角
”
比喻楼阁建筑的形势,
这都是以动比静,
化静为动,
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而以巨龙比喻长桥,
以彩虹比喻复道,
又是用疑问的语气写
出来的,就让人感到
比喻与被比喻之间更相似,更逼真,把长桥、复道描绘得更壮丽。至于
把歌台的歌声写成
“
暖
”
,写成
“
春光融融
”
,把舞殿的舞写成
“
冷
”
,写成
“
风雨凄凄
”
,实际上
也是对歌台舞殿气氛的一种比喻,
只
不过这里是通过人的感觉来比喻的,
所以能给人以更深
刻的感受
,有力地表现了阿房宫中急管繁弦,终日不绝,轻歌曼舞,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
第二段则从写建筑转入写宫女。
中国
古代,
皇宫中宫女的多少,
往往标志着帝王荒淫奢
侈的程度。
这里就是用夸张的笔法,
写阿房宫中的宫
女之多,
以突出秦宫的豪华奢侈。
开始
先交代宫女的来源。
如果说阿房宫的建造,
是竭天下之物,
p>
那么阿房宫中的宫女则是尽六国
之人。这些宫女原来都是六国的
p>
“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
< br>,今天却
“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秦
的强与暴于中可见。
接着就抓住
宫女生活最具有特征性的细节,
以一套排比句加以铺排描写。
在
这里,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笔法,
通过夸张把铺排描写集中到
表现宫女之多上:
当宫女
们打开妆镜,就像天上的无数明星;<
/p>
当宫女们梳理头发,
又形成一片片乌云;宫女们泼掉的
-
-
-
-
-
-
-
-
-
上一篇:高中古文阿房宫赋的原文
下一篇:阿房宫赋教案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