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解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8 01:07
tags: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amethyst)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解读






2014-03-03 0140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题解】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


766< /p>


)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


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


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 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 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


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 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


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 《秋兴》


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


“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


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 渭原秦川与


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


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

< p>
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


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 一片萧森景


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 /p>


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


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


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


端。”“玉露 ”,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


中凋落。“巫山”,在今 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


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 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


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 感到天上地


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


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 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


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


泰元年(


765

)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


州,见到丛菊开了两 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


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 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


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 那么的急


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


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

< br>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


借指 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


光滑。每到秋天 ,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


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 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


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


峡 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寄寓着诗人自 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 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


之势。江间塞上, 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


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 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中间有从夔府到长


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读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


766


),是杜甫在夔州


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 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


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 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 果并读,则


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


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


“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


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


内容主旨是 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


迹”就是“怀古”,“咏 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


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 ,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


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 在位臵和环境。“荆门”,指荆


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


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 王昭


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昭


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


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 有气势。一个“赴”字


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 唐宋诗醇》


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


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

< p>
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8 01: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3889.html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解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