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锦涛主席当年所在“清华
5
字班”的红色青春
胡锦涛主席当年所在“清华
5
字班”的红色青春
时任校长蒋南翔称不仅培养“红色工程师”
还要培养将
来党和国家领导人
百年清华深度纪念
(1)
治国之才
今日位于北京的史家胡同,早已辨不出当年风貌。
100
年前,改写中国发展进程的一代天之骄子抱着雪耻之心,从
这里走出国门。从
100
年前的清华学堂到清华
学校,从清华
学校到国立清华大学——继
1998
年庆祝过百年华诞的北京
大学之后,中国另一所最引人瞩目的高校,翻过了自
己的一
个世纪。
在属于自己的
100
年里,清华大学创造着独一无二的辉
煌,一共为社会输送了
17
万余名人才,既有学术大师、兴
业英才,更有治国栋梁
——包括现任国家主席在内的数百位
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
14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600
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一大批走
出清华园带动中国创业启蒙的新
生代。
从晚清、民国、抗战再到新中国,清华从史家胡同到清
华园到西南再回北京。
清华的
100
年不仅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还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其间无论辉
煌还是波折,都
是国家命运和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投射。
从今日起,本版将连续三期刊发《清华百年深度纪念》
专题报道,分别从治国之才、学术大师和兴业之士讲述清华
百年之变,
更讲述其与国家命运之系。
p>
文
/
本报特派记者
王丹阳、邱瑞贤
图
/
杜江摄
(
署名除外
)
他们是清华大学
< br>1965
年毕业的六年制本科生,在校时
简称
5
字班。
1959
年夏,
来自全国
27
个省区市的
2079
人进
入清华大学学习。
他们是受历史眷顾的一届清
华毕业生,被称为“最成功
的一届”
。在校时,他们前未赶上“
反右”
、
“大跃进”冲击,
后未遭遇“
文化大革命”
,在本科教育中逐渐成长为“又红
又专全面发展”
的栋梁之才。
< br>他们中走出过
2
位中央政治局常委、
3
位正部长和三位
中科院院士、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p>
“
5
字班”有着什么样的
< br>清华回忆,
6
年的红色青春年华怎样度过?
“水五是一个年级代
号,一百四十几个充满青春浩气的
姑娘小伙,来自城镇来自农村,翻读了半个多世纪的风
雨。
”
196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
工程系的陈士贵,
写下如此诗句
纪念求学岁月。
梅州少年与“水五”
“当时打着雷,在我旁边的女生,紧张得在考场里就哭
了。
”初春下午,清华大礼堂左侧的新水利馆,窗外百年校
庆的施工仍在忙碌进行。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高考,清华大
学水利系退休教
授谢森传印象深刻。
当年,这个靠在农村的父亲劳动供给每月
28
斤大
米作
口粮的客家少年,经高考走进清华园,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
清华“水五”班一员。
水五是什么?水五是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
1959
年入学,
1965
年毕业的一个年级,
按清华惯例,
以毕业年份的数字冠
于系名为代号,简称就叫“
水五”
。
资料显示,水五录取入学人数为
142
人,其中广东省考
入“水五”有
10
人
。谢森传在广东同学中学号排在最前,
也是老家梅州平原当年唯一考入清华的学子。
p>
当时
20
岁的谢森传在同学中已算是年龄大的,最年轻
的“水五”同学胡锦涛才
17
岁。与后来成为水利部部长的
汪恕诚、三峡工程总工程师的张超然被调剂到水利工程系不
同,
胡锦涛的第一志愿就是水利工程系。
在老家经历了“大跃进”的谢森传,进入清华的第一感
觉是能吃饱。
“在饭堂,主食可以随便吃,有面条,还有米
和面”
。清瘦的他开玩笑说,入校那年是一生中唯一胖过的
时候。
“水五”的陈士贵回忆,
“开学后,学校和系组织了新
生参观首都十大建筑、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庆游行和烟花篝火
狂欢晚会和建校劳动……”<
/p>
来自江苏
的顾烈烽回忆,
“刚入母校那天,我真有‘朝
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的感受。
”对于在那个特定年代的
5
字班同学来说,清华园里有着无尽的“知识营养”
。
六年本科红色教育
在新生入学大会上,谢森传第一次见到了时任清华校长
的蒋南翔,也听到了“红色工程师”
、
“又红
又专全面发展”
这些名词。像许多“
5
字班”同学一样,谢森传将校长对新
生的这些期望,在心中记了一辈子。
1952
年底,
蒋南翔担任清华大学校长,
此后他主持清华<
/p>
14
年,成为新中国时期影响清华最深的一任校长。
蒋南翔早年曾是“一
二·九”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在
清华大学救国委员会《告全国民众书》中喊出了华北学
生的
共同呼声: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
p>
而他到清华工作时,
1952
年的全国高等
学校的院系调整
已经结束,清华从一所综合性大学被调整为只有“土水建、
机动电”等基础工业学科的工科大学。以清华的文、理、法
三学院为例,除留
下
20
多人外,全部调整到北京大学等单
位。
为此,蒋南翔从
1955
年开始,在清华先后创建了原子
能、自动控制和工程力学等新兴学科和专业。
也正是在那一年,清华大学开始进
行以学习苏联教育为
主的改革,将本科由
4
年改为
5
年,后来
1964
、
1965
、
196
6
三届毕业生又改为
6
年本科教学。<
/p>
由于在校
期间,
1965
届学生前未赶上
“反右
”
、
“大跃进”
冲击,
后未遭遇
“文化大革命”
,
水
五和其他学系的
“
5
字班”
同学一起成为了清华历史上仅有的完整受过
6
年本
科教育的
一届学生。
此外,
清华注重基
础理论课程,
注重
“真刀真枪”
的毕业
设计,为他们未来积累了大量人生财富。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祝你成长为祖国又红又专的建设者……
1963
年
9
月
28
日于青铜峡。
”直到如今,水五的李东来依旧保存着这个
厚厚的硬皮笔记本,这有一个故事。
当年
8
月,
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清华园内宿舍楼前
水深没膝。
8
月
10
日,
水五百名
同学经一昼夜来到宁夏银川
黄河青铜峡水电站工地开始为期
2<
/p>
个月的实习。
次日实习开始后,李东来和几位同学被分配到钢筋班,
和工人师傅朝夕相处。李东来曾回忆,
“右岸的山顶上,长
眠着一位水一毕业的学兄,一方墓碑,芳草萋萋,怎不令人
悲痛,不禁心中
肃然起敬。
”
1965
年毕业时,
“水五”
有一半去了西部支援水利建设。
孟繁雨回忆,
在
1965
年以前,清华大学水利系的学生毕业
一般是三院:科学院、设计院、学院。但在
1965
年
,同学
的选择是“面向地方、面向边疆、面向基层”
。几乎人人
都
在分配志愿表上写下:
“服从分配,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最典型的就是“七条汉子下天山”——
7
个男同学主动
申请去新疆建设兵团,其中就有顾烈烽,而且
一去就是整整
45
年。
“七个人大多来
自经济条件好的省市,
2
个来自广东、
2
个来自北京,
2
个来自江苏。
”
谢森传回忆时仍带感叹,
“你
想想,这样的抉择需要多大的勇气?”
而抉择的勇气不仅来自水五,
在
p>
“五字班”
的土木建筑、
动力机械、自动控
制、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控制系等多个
专业中,这样为国家建设奉献自我的情怀比比皆
是。
“代表队”与“万字号”
1980
年,邓小平表示:
“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
国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
的……”
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校研究室特聘研究员江崇
廓也是“
5
字班”成员,他是
1965
届工程
物理系的毕业生。
他介绍,
“
5
字班”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有两个
代表性词语,一是“三个代表队”
,一是“万字号”学生。
“三个代表队”
< br>,就是指科学登山队、政治代表队和文
化体育代表队,旨在培养学生向着又红又专
、全面发展的目
标前进。
“万字号学生”则是科学登山队的具体
化,要求从
全校一万多名学生中选拔出学习成绩优秀、有特长的,因材
< br>施教,由于是万里挑一,学校里称他们是“万字号”学生。
“
5
p>
字班”无线电电子系靳东明是文体代表队文工团舞
蹈队的一员。据他
回忆,
“
1960
年暑假后,文工团搬
到
16
宿
舍。
各队和各系一样,
配备政治辅导员,
单独成立党团组织。
”
而胡锦涛正是他的室友,也是他们舞蹈队的团支部书记,担
任政治辅导员。
政治辅导员制度始于
1953
年。当时
,蒋南翔提出要从
政治觉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党团员中挑选学生政治干
部。
“
5
字班”土木建筑系
的陆强则记得在
1965
年初老校长
对
自己说的一番话:
“他说,有一句口号,说‘清华大学是培养红色工程师
的摇篮’
。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应当说,我们不仅是培养红
色工程师的,我们还是培养
人民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的,包括
将来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将在你们当中……”
据《蒋南翔传》
统计,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每届都有
9
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
p>
清华学习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
“
5
字班”
走出的部分同学
胡锦涛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p>
)
吴官正
(2002-2007
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
委员会书记
)
叶如棠
(
原城乡建设部部长
)
汪恕诚
(
原
水利部部长
)
< br>张福森
(
原司法部部长
)
-
-
-
-
-
-
-
-
-
上一篇:主席台领导座次
下一篇:学生会主席述职报告(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