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到的各细部设计(蓄水池、田间道、生产
路、坡改梯、
田坎、沟渠等)
一.
蓄水池设计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川中地区丘陵占
89
%,地表崎岖、起伏大、多山,大面积覆盖
中生代紫红
色砂岩与泥岩,岩石质地松脆,极易遭侵蚀和风化,故风化土壤中多砂和碎石
。
由于丘坡坡面较陡,
每当夏秋雨水集中时,
< br>天然降水却多以暴雨形式流失,
且还
常造成严重的水土流
失,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
川中丘陵区的农田
(
包括梯田
)
p>
多在坡面的中部或下部,而坡面的上部和中部为林地、草地和荒地;
遇暴雨时,
来自上部和中部的地表径流极易冲毁中部和下部的农田。
近年来,
该
区在坡面的上部和中部修截水沟,
并在适当位置修蓄水池,
暴雨时有截水沟拦截
坡面上
部和中部的地表径流,
并引人邻近的蓄水池存蓄,
既保护了中部
和下部的
农田,
又可在天旱时利用蓄水池里的水灌溉,
既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同时又解
决小范围的人
畜用水。
蓄水池设计应在图中明确具体位置以及配套工程引水
沟、
沉沙凼、
排水沟等
的位置、尺寸等
内容;尽量采用圆形,设计深度尽量加大,形成最大蓄水容量,
扩大有效灌溉面,蓄水池
蓄水深度不应低于
3m
,容积一般为
1
00
~
300
m
3
。雨水
蓄积工程材料采用砖、石、浆砌结构及砼结构,浆砌
水泥砂浆一般采用
M7.5
~
M10<
/p>
,砼采用
C15
~
C20
。防渗砂浆应采用水泥砂浆分层抹面防渗。抹面砂浆标号
应不低于
M10
。
1.
选址原则
蓄水池(水窖)应布局在有
一定集雨面的位置,不能布置在山顶和山脊上;
尽量利用荒坡、隙地修建,少占用耕地;
蓄水池(水窖)应建在坚实基础上,不
准布置在填方区;选址应考虑人群的安全性问题。
①建于高程
350
~
700 m
;②
居住相对集中、
用水困难的自然村;
p>
③有自然来水
(
天然降雨
< br>)
面积并可修建引水
沟;
④地势
平坦或前后无滑移的高坎;
⑤山洼能自流灌溉;
⑥要求地层致密
坚实、
1
不漏水;⑦避开污染源;
⑧切忌在散粒体、坡积物、滑坡体、裂隙发育的乱石窖
上建池。
蓄水池的选址在避开污染源、
保持源水清洁的同时,
还应考虑使用过程中防
止水污染。
主要应考虑人污
染,
尤其饮用水池应尽量选择相对偏僻的位置,
最好
建于村庄附近稍高处并加盖予以密闭保护,既可满足水压要求又便于管理维护,
同时在使用中应经常检查以确保用水安全。
2.
设计容量
蓄水池设计容量根据地块需
水量确定,
蓄水池容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雨水
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596
~
2010
)
》第
9<
/p>
页。
V
?
式中:
V
~蓄水池容积,
m
< br>3
;
KW
1
?
a
W
~设计保证率条件下年供水量,
m
3
;
a
~蓄水
工程蒸发、渗漏损失系数,可取
0.05
~
0.1
;
K
~容积系数,可按下表
5.4.1
的规定取值。
蓄水池应布置在具有一定集水面积的位置,
对应
的最少集水面积采用下列公
式计算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
GBT 50596
~
2010
p>
)
》第
8
页。
p>
2
3.
结构形式
按功能分为两类:
①饮用水池以矩形为主,
采用全封闭形式
,
通过水管引入
农户家中;②灌溉水池为敞开式,一般由引水堰
、引水管、池体和出水管网等四
部分组成。
< br>根据该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自身经济情况、
坡耕地类型,
一般采用圆形并埋
置于地下的灌溉水池,
其优点为:
①圆池结构受力好,
在相同蓄水量条件下建筑
p>
材料最省、投资最少;②敞开式圆形池因不设顶盖,可修建较大容积的蓄水池,
充分发挥蓄水少占地的目的。
蓄水池直径一般为<
/p>
4.0
~
30.0 m
< br>,开挖深度
2.O
~
3.0 m
,若采用半挖半填,
开挖深度占池深
2
/3
为宜,填筑侧宽度一般≥
1.5 m
,以防止填土变形失稳影响
整体稳定。
4.
池体设计
池体由四部分构成:①池身。一般用砖、条石、混凝土预制块浆砌水泥砂浆
抹面而成
。
壁厚
0.25
m
< br>,
衬砌材料为
M7.5
水泥砂浆
,
表层用
M10
水泥砂浆抹面,
最后加盖,需配置沉沙池及引水沟。②泄水口。设置于池壁的正常蓄水位处。③
池沿。全埋式蓄水池池沿应高于地面
0.25
m,<
/p>
以防池周泥土及污物流入池内,一
般用砖、条石、混凝土制块浆砌
而成。④池底。池底一般采用锅底形,
C15
混凝
土嵌底,要求拌合均匀,浇筑用机械振捣,做到密实平整,厚度
0.1
~
0.2 m
,
表面
用
MIO
水泥砂浆抹面。
在池底浇筑的
同时应砌侧墙基础砖,
以使侧墙基础与
3
池底混凝土连接为一体。为便于水池清洗和维修,在底部设一
根直径
0.1
m
的放
空管。
为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倡配套采用管灌、<
/p>
滴灌和喷灌等集约化灌溉方
式,以便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益。
5
配套设施
<
/p>
(1)
引水沟
(
渠
)
。是蓄水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形条件一般可用衬砌沟
渠,
将水源与蓄水设施联接起来。
引水
沟最好与坡面自然雨水冲沟相连,
长度应
能确保足量引水。引水
沟采用
C20
混凝士立模浇筑,断面为
0.2 m
×
0.2
m
,沟
底及邦浇筑厚
0.1
m
,设计坡比应较陡,衬砌材料可用预制
U
p>
型砼槽或砌砖,引
水沟基础需稳定,
两侧需
填筑密实。
引水沟内水流流速对工程量和水头损失影响
较大。一
般规定进水渠设计流速
<4.0 m/s
,宜控制于
1
~
2 m/s
。对地势
较高、
山坡较陡、
开挖方量很大的河岸溢洪道,
进水渠设计流速可适当提高,
但应尽量
缩短进水渠长度
、
减少进水渠的水头损失。
进水渠进口流速应低于渠内流速,<
/p>
一
般应控制于
2.5
m/s
以下。
(2)
沉沙池。为沉淀水中大于规定粒径的有害泥沙,使水的含沙量符合水质
要求并与
下游渠道挟沙能力相适应,
避免蓄水池被大量淤积,
减少蓄水并
增加清
淤工作量,
使沉沙池坡面洪水泥沙沉积在沉沙池内,
p>
同时亦便于清出。
沉沙池沉
淀泥沙的粒径主
要取决于引水用途。
对灌溉渠系上的沉沙池,
要求出池泥沙粒径
M10
~
0.05
mm
,水流中所含细颗粒泥沙对农田有肥田作用,不会淤积渠道,可
输送到田间。
有时还以出池水流的含沙量作为控制指标,
要求汛期含沙量≤
2.0
~
2
.5 kg/m3
,非汛期则为
0.5
~
1.5 kg/m3
。沉沙池一端连接蓄水池,另一端直接<
/p>
与引水沟末端相连,断面尺寸≥
1.5
m
×
1.0
m
×
1.0 m(
长×宽×深
)
,采用
C15
砼嵌底
,
M7.5
水泥砂浆页岩砖衬砌,迎水面用
水泥砂浆抹面。出口应设置
简易拦污栅,以最大限度
减少污物进入蓄水池。
(3)
拦污栅
。在沉沙池、过滤池的水流入口处均应设置拦污栅,以拦截汇流
中挟带的枯枝残叶、杂草
等污物。拦污栅构造简单,可在铁板、薄钢板及其他板
材上直接呈梅花状打孔
(
圆孔、方孔均可
)
,亦
可直接采用筛网制成。一般用
8
8
4
铅丝编织成
0.01 m
方格网状方形栅,周边用郑钢筋绑扎或焊接,长与宽根据水
管
(
槽
)
尺寸而定。经济条件
较差的地区也可用竹条、
木条、
p>
柳条制作成网状拦污栅,
但无论采用何种形
式,孔径必须≤
O.01
m
×
0.01
米。
(4)
进水管
(
渠
)
。
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进口布置应因地制宜,
< br>水流平顺入渠,
体型简单;
②选择轴线方向时应使进水顺
畅;
③进水渠较长时,
宜在控制段前设
置渐变段,长度视流速等条件确定,≥
2
倍堰前水深;④渠道需
转弯时,轴线的
转弯半径
>4
倍渠底宽
度,
弯道至控制堰
(
闸
)
问宜有长度≥
2
倍堰上水头
的直线段。
(5)
护拦。主要为防止
人畜进入、保护人畜和工程安全,总体高度
>10.7 m
,<
/p>
底部实墙高度
0.2m
。为增加蓄水,可
将护拦上部采用页岩砖衬砌为花拦,下部
为实墙。
(6)
溢流堰。在护拦实墙部分留溢流口,溢流堰长度以能将多余水量排出
工
程以外,尺寸
0.2
m
×
0.2 m
,衬砌材料可采用预制
U
型砼槽或砌砖。溢流堰基
础要稳定,
两侧应填筑密实。
(7)
渗漏、
p>
蒸发及防治措施。
①由于施工质量差
(
p>
如砌体勾缝填浆不实、
混凝
土捣固不密实<
/p>
)
、变形缝未处理好等而导致渗漏。补救措施:裂缝明显,可顺裂
缝开凿比原裂缝宽
10
~
20
倍的沟槽,深度
0.05
~
0.10
m
,用
l:1
的水泥砂浆填
补;裂缝不明显,可用净水泥浆通
刷
2
~
3
次,
修补部位应作好养护。②为减少
蓄水池蒸发损失,探索了一种简易的工程措施,主要由中
心支架、铁丝网、遮阳
网等组成。中心支架为一根
φ
0.05 m
钢管,长度为蓄水池深度加
3.0
m(
一般约
为
6.0 m)
,钢管两端各焊接一个三角形支架,支架上焊接一圆型支座,两端一
大一小
,直径分别为
1.0
、
0.6m
。将支架大端向下,小端向上置于蓄水池中央。
支架顶端圆环于蓄水池
护拦用
#14
铁丝等距离固定,
铁丝在
蓄水池护拦上的间距
约为
l
~
5
m
,
再将遮阳网布
按已成的棚架形状用缝纫机加工成棚网铺在棚架上,
四周在蓄水池护拦上固定好即可,<
/p>
四周可种植藤蔓植物,
在防蒸发棚上形成生物
棚,防蒸发效果更佳。
5
照片
1
蓄水池
6
二.
田间道、生产路设计
(
四川省土整中心)
田
间道设计应先就项目区田间道现状进行描述,
再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
设计;报告中应详细说明田间道路基、垫层、路面设计的要求、标准、应达到的
质量要求等内容;错车道、挡土墙等也要有设计说明。生产路应有路基、路面、
上山、下
山段设计说明
。
田间道路工程级别
标准含等级标准、
路面宽度、
路面材料、
道路通达度和路
网密度等。
田间道不属于等级公路,
等级标准一般低于四级公路。
但盆西平原区
的田
间道和兼有乡村交通运输功能,等级标准应为单车道四级公路
表
2.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田间道路规划指标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表
p>
7.1.3
)
道路
工程类型区
类型
工程等级
沟渠结合
级别
路
面<
/p>
宽
行车情况
度
(
m
)
3.5
~
4.0
1.0
~
2.0
≤
Ⅳ
(
单
车
道)
等外
农沟渠
斗、
农沟渠
汽车、拖拉
机
不行机动车
3.0
~
4.0
0.6
~
2.0
≤
Ⅳ
(
单
车
道)
等外
农沟渠
斗、
农沟渠
汽车、拖拉
机
不行机动车
3.0
~
4.0
0.6
~
1.5
≤
Ⅳ
(
单
车
道)
等外
农沟渠
斗、
农沟渠
汽车、拖拉
机
不行机动车
3.0
~
4.0
0.6
~
1.5
≤
Ⅳ
(
单
车
道)
等外
农沟渠
斗、
农沟渠
汽车、拖拉
机
不行机动车
3.0
~
4.0
0.6
~
1.5
0.3
~
0.5
高出地面
道路
度
≥
0.9
≤
5%
路网
密度
高度(
m
)
通
达
盆西平原工
程类型区
田
间
道
生
产
路
Ⅳ(单车道)
斗、
农沟渠
汽车、拖拉
机
等外
农沟渠
不行机动车
0.2
≥
0.8
≤
3%
盆地丘陵工
程类型区
田
间
道
生
产
路
0.3
~
0.5
0.2
≥
0.70
≤
3%
盆周山地工
程类型区
田
间
道
生
产
路
0.3
~
0.5
0.2
川西南山地
田
间
工程类型区
道
生
产
路
p>
川西北高山
高原工程类
型区
田
间
道
生产
路
0.3
~
0.5
≥
0.70
≤
3%
0.2
0.3
~
0.5
≥
0.70
≤
2%
0.2
7
1.
布局原则
(
1
)田间道应布局成网,形成环路,短节和入户田间路尽量不布置,土地
整理项目重点区域布置的田间道应不低于
300
米;<
/p>
(
2
)田间道
以整治为主,并选择项目区主干田间道进行整治;需要连通断
头路时,可规划少量的新建
田间道;
(
3
)生产路原则上应少量布置,坡改梯区域配套生产路可计入土地平整工
程中。
2.
总体设计要求
原则上不允许大量新建
田间道路,
主要对现有路网进行改造,
连通部分断头
路、整治田间道、硬化生产路。新建田间道因基础不稳采用泥结碎石路面。
3.
田间道设计要点
(
< br>1
)整治田间道不应采用单一标准断面设计,应根据现状路况的不同(现
状情况可在图中标明)
,分别进行设计,根据不同路段具体情况按桩号设
计采用
的结构型式,分段计算工程量,不能满铺计算。
(
2
)在图中,一是应具体说明每一条整治田
间道不同路段(按桩号)所采
用的断面形式;
二是要按桩号标注
出软基处理的具体路段,
路涵的设计规格,
保
< br>坎、挡土墙的具体位置和设计规格(长、高)
,并计算相应的工程量。
(
3
)田间道垫层设计
应实事求是;路面垫层由块石、卵石或泥结碎石(禁
止采用砂泥石、因为存在孔隙,不能
完全压实)砌筑,厚度一般为
20cm
;采用
< br>块石、卵石作垫层的,应用
5
~
8cm
碎石填缝。
(
4
)整治田间道原则上不提倡回车道;软土路基换填路段应合理设计断面
并统计工程量。
(
5
)田间道挡土墙应进行稳定性分析,考虑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3.1
路基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
1
)路基高度
8
路基的高度应高出沿河及易淹区
10
年一遇设计洪水位
0.5m
以上;
地面排水
良好时,
应高出原地面
0.3
~
0.5m<
/p>
;
挖渠土填筑路段应高于地下水位
0.5
m
以上,
有灌溉渠道时,护坡道应高出水渠设计水位
0.5m
。
2
)路基宽度
设置路肩挡土墙时,
路基宽度为路面宽度和路肩宽度之和;
不
设置路肩挡土
墙时,
路基宽度为路面宽度和边坡宽度之和。
p>
设置路肩挡土墙的路基宽度应符合
下表的规定。
表
2.2
田间道路基宽度标准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表
7.2.
2-3
)
工程类型
工程等级
Ⅳ(单车道)
田间道
<Ⅳ(单车道)
3.0m
~
4.0m
0.25m
3.5m
~
4.5m
1:2
~
1:1.5
路面宽度
3.5m
~
4.0m
路肩宽度
0.5m
路基宽度
4.5m
~
5.0m
边坡比
1:2
~
1:1.5
3
)路基排水
路基应根据沿线的降水与地质水文等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路基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涵洞等。一般边沟深度和宽度不
得
小于
0.3
~
0.4m
;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不得小于
0.5m
。<
/p>
排水设施应与农田灌溉,人畜引水等工程相结合。
4
)路基压实度
路基施工应采用压实机具,
采取分层填筑、
压实。
压实度必须达到
90%
以上。
< br>压实度达到要求,路基稳定后,才能铺筑泥结石路面或硬化路面。
5
)路基边坡
路基边坡一般挖方段采用
1
:
0.5
~
1
:
0.7
5
,填方段采用
1
:
< br>1.5
。
6
)路肩
一
般采用土路肩,
有条件时可采用干砌块石砼砂浆抹面压顶、
条石
或预制混
凝土块作路肩。
3.2 <
/p>
路面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
准》
)
1
)
田间道一般采用中低级路面,盆西平原区和其它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适
当提高为次高级路
面。
适宜选用的面层类型有沥青表面处理、
水泥混凝土、
泥结
碎石、砂砾石、砌块等。
9
2
)田
间道路路面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其表面应满足平整、
抗滑和排水的要求。
3
)
田间道
路面宽度一般为
3.0
~
4.0m
p>
,
具体标准见表
2.1
。
路面平整度不大
于
3cm
,并在适当距离内(
200
~
300m
)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面
宽度
应大于
6.5m
,有效长度不小于
20
m
。
4
)在
断头田间道末端,为使机动车辆转头,应根据需要设置倒车转台。转
台平面成“
T
”型布置,台肩结构相同,台面及其垫层材料结构与田间道路面相
p>
同。
5
)田间道
路面结构设面层和基层共两层(包含底基层)
。标准见下表。
表
2.3
田间道路面标准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表
7.2.2-4
)
道路类型
面层类型
田间道
1
、
沥青表面处理;
2
、混凝土;
3
、泥结碎石;
4
、砂砾石;
< br>
5
、土壤固化类路面;
6
p>
、砌块(如砼块、砖块、片块石、条石等)路面
基层
路基
路面宽度
面层厚度
级配碎石(砂砾石)
、填隙碎石、块石或卵石
夯填土、块石或卵石
3.0m-4.0m
1
、沥青表面处
理≥
1.5cm
;
2
< br>、混凝土≥
18cm
;
3
、泥结碎石≥
8cm
4
、砂砾石≥
8cm
;
5
、土壤固化类路面≥
10cm
;
< br>6
、砌块路面≥
12cm
基层厚度
≥
20cm
3.3
纵横断面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p>
)
1
)田间道纵断面
< br>田间道最大纵坡宜取
6%
~
8%
。平原地区不宜大于
6%
;特殊情况下
,丘陵地
区不宜大于
11%
,山区不宜
大于
13%
;在海拔
2000m
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不宜大
于
8%
。
田间道最小纵坡以满足雨雪水排出要求为准,
一般宜取
0.3%
~
0.4%
,多雨
地区宜取
0.4%
~
0.5%
。
田间道纵坡坡长限制见下表。
10
表
2
.4
田间道纵坡长度限制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表
7.2.2-5
)
纵坡坡度
(%)
坡长限制
(m)
5
~
6
800
6
~
7
500
7
~
8
300
8
~
9
200
9
~
10
150
10
~
11
100
11
~
13
100
当连续纵坡大于
5%
时,
应在不大于上表中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缓和坡段,
缓和
坡段长不小于
60m
,纵坡不
大于
4%
。
图
2.1
田间道路纵断面布置示例
2
)田间道横断面
< br>田间道横坡宜取
0.3%
~
0.
4%
。其横断面一般为田—路—渠(沟)—林、田
—渠(沟)—
路—林、田—路—林—渠(沟)的形式,可在一侧或两侧设林带。
图
2.1
田间道路横断面布置示例
1
11
图
2.2
田间道路横断面布置示例
2
4.
生产路设计要点
(
< br>1
)不提倡现浇混凝土,可采用
C25
< br>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或石板(
2
米宽生
产路采用
C30
、
15cm
厚混凝土路面)
。
(
2
)生产路不设纵坡限制,当坡度大于
15
°时,应设置踏步,踏步数不得
少于
3
步,
否则应作成坡道;
踏步数较
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休息平台。
踏步高
应为
< br>15
~
18cm
,步宽应为
p>
30
~
45cm
。
4.1
路基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
< br>
1
)地面排水良好时,路基高于原地面
0.2m
;填方地面或经常有积水、地下
水位较高时,
路基应高于原地面
0.3m
以上。
<
/p>
2
)路基宽度宜取
0.8
~
2.5m
,边坡比宜采用
1
:0.5
~
1:1
。
< br>
3
)路基可用素土压实或块石、卵石填筑。
4
)生产路可采用土路肩或挡土墙式路肩,也可
不设路肩。
4.2
路面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
生产路路面一般由面层与垫层组成。
p>
生产路路面宽
0.6
~
2m
。
路面垫层由块石或卵石砌
筑,碎石填隙,厚度一般
20.0cm
。
路面面层可采用素土、
泥结碎石、
混凝土、
间隔石板、
预制混凝土板等类型。
路面采用泥结碎石时,面层厚
10.0cm
。路面采用混凝土、间隔石板、预制
12
混凝土板等类型时,面层厚
8.0
~
10.0cm
。
图
2.3
生产路横断面组成示例
照片
2.1
田间道
照片
2.2
生产路
13
三.
坡改
梯设计
(
四川省土整中心)
规划的坡改梯区域坡度应在
5
~
22
°之间,
并根据地形条件和需要配置纵向
坡面排水系统和上下坡生产路。
1.
总体设计要求
明确(在图中)坡改梯
每块整理区域的具体位置、面积、设计田面高程以及
设计田埂的高度、位置、尺寸、材料
等相关设计参数,并配套生产路、排水沟等
辅助工程。
2.
坡改梯设计要点
(
1
)建设标准:平、厚、壤、固、肥,达到土壤保
土、保水、保肥的要求。
(
2
p>
)基本技术要点:
①梯埂高度:土埂高度
以≤
1.5m
为宜,石埂高度以≤
2.
0m
为宜
。
②梯台台位:应“大弯随弯,小弯取直”
,沿等高线布置的台位
清晰:反对
网格化设计(农业产业化配套除外)
。
③台面坡度:小于
5
度,
田面上局部起伏高差应在
10
~
15c
m
内,田面长方
向保留
1/300
p>
~
1/500
的比降,以利于排水(坡面排
水)
。
④土层厚度:耕作层厚度应达
到
30cm
以上,土层厚度应达到
60
cm
以上。
⑤土壤培肥:采用秸秆还
田、施农家有机肥等方式进行地力培肥。
⑥梯埂牢固
(
3
)不同的坡度段应有标准断面设计;
石埂设计:
根据现场地形地貌条件、
石材储量及取材难易程
度合理选择石埂
用材,修筑石埂时应就地取材,优先选用条石、块石、卵石、混凝土网格
,不宜
使用三角架,
慎用预制六棱块护坡。
石埂基脚应深至底土层或基岩,
石埂量应占
总坎量的
40%
以上。
(<
/p>
4
)要设计排水背沟和纵向排水沟;背沟应傍地块内侧、顺等高线
挖筑,
背沟一般为土沟,背沟一般距离梯埂下部
15
~
30cm
,沟深
20<
/p>
~
30cm
,沟宽
20
~
40cm
,边坡
1:0.5
~
1:1
,与厢
沟相连接后再与排水沟连接。
14
(
5
)坡改
梯每块应有平面布置图,平面图应反映出具体制埂位置、制埂材
料(土埂、石埂)
、蓄水池、上山路代沟的布置、范围界等,每条埂应有编号,
坡改梯田
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遵循“大弯随弯,小弯取值”的原则布设田
块。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
梯田(地)是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田面平整
、地边有埂的台阶式地块。梯田
(地)可以改变台面坡度,拦蓄雨水,达到保水、保土、
保肥的目的。
本省要求对
25
°以下的坡耕地应进行坡改梯,修筑成梯田。
1.
梯田分类
按修筑梯田的断面形式可分为水平梯田、
坡式梯田、
隔坡梯田
;
按田坎建筑
材料分有土坎梯田、石坎梯田、植物护坎梯田;按
用途种植旱作物的叫梯地,种
植水稻的叫梯田;按秋冬季是否蓄水分为水旱轮作田、冬水
田、囤水田等。
2.
梯田布局
梯田布局结合山丘区地形,以沟渠、道路为骨架,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沿等高线布
置,形状呈长条形、环形或扇形。
梯田内部设边沟、背沟和排
水口。梯田外的排水沟与蓄水池、沿山沟、排洪
沟等设施相连,因地制宜地采取蓄、引、
排措施,使坡面径流变害为利。
3.
田面长度
为方便耕作,梯田长度一般为
100
~
200m
。
4.
田面宽度
田面宽度根据地形、土质决定。地面坡度越大,则田面宽度越窄,埂坎高度
越低,则田
面宽度越窄。一般梯田田面宽
5
~
10
m
。
5.
田面平整度
梯田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梯田田面上局部起伏高差应在
10
~
15cm
内,
田面长方向保留<
/p>
1/300
~
1/500
的比降,以利于排水。
6.
梯田田坎
梯田(地)建设要求埂坎安全稳定,占地少,用工省,埂坎材料就地取材。
田坎高度宜根据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埂稳定性、田面宽度的要求而定。
田坎材料主要有土坎、石坎,其次有生物护坎。梯田土坎高度以<
< br>1.5m
为
15
宜,石坎高度以<
2.0m
为宜。
田坎外侧边坡
55
°~
p>
80
°;田坎内侧边坡可取
50
°~
60
°;田坎顶宽一般
为
0.30
~
0.40m
。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有发展田坎经济习惯
的,田坎顶
宽可适当加宽。
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田埂一般宽
0.15
~
0.30m
,
高
0.20
~
0.40m
。
水平梯田断面参数见表
3.1
;梯田断面设计要素见图
3.1
。
表
3.1
水平梯田断面参数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表
5.2.2
)
地形坡度(°)
5
10
15
20
25
田面净宽(
m
)
4.9
~
10.9
3.5
~
7.9
2.4
~
6.6
2.2
~
4.4
1.5
~
2.9
田坎高(
m
)
0.5
~
1.0
0.8
~
1.5
1.0
~
1.8
1.4
~
2.0
1.6
~
2.0
田坎外侧边坡(°)
80
~
75
75
~
70
70
~
65
65
~
60
60
~
55
θ
~原地面坡度;
α
< br>~梯田田坎内侧边坡,
(
°
)<
/p>
;
β
~梯田田坎外侧边坡,
(
°
)
;
< br>H
~梯田田坎高度,
m
;
Bx
~原坡面斜宽,
m
;
Bm
~梯田田面毛宽,
m
;
B
~梯田田面净宽
,
m
;
a
~梯
田田坎占地宽,
m
;
b
~梯田田坎
埂高,
m
。
图
3.1
水平梯田断面参数
(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表
5.2.2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