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论文摘
要
:随着课改实验的稳步推进,我们广大教师都面临着如何快速进入角色、尽快成为新课
改中合格
教师的挑战。教师的高瞻远瞩、观念更新,教师的锐意改革、教法创新,教师对
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学
习与掌握,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根本保证,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功的
根本保证。本文将从英语教师的角度来论述怎样
适应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
主体意识
师生关系
创新
终身学习
一、
课程改革的要求
由教育部制定的
p>
《英语课程标准》
已在全国试行。
该标准指
出英语教学应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
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
能力和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
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上述
描述对外语的课程功能作了科学的界定,它充分体
现了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为核心,以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本思想。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提
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
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
观条件
,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法与策略;并应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根据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学生活动的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
的教学内容与进程,从而形成课程、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
新精神的研究型
教师。而上述目标的达成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角色,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
教学工作。
二、传统的教师角色及现状
传统的观
念认为:从前
“
老师
”
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
社会
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
“
民主
”
、
“
自由<
/p>
”
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
色遭受到
严厉的挑战;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
< br>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 /p>
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至于课程
,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停留在
课程即教材
的层面,把它看作是一种物化的,静态的文本,课程
的实施意
味着文本的复现。在这种陈旧的课程观的指导下,教师只复现固定的教材知识,学生只是课程的
< br>被动接受者,而不是课程的编制者,更不是参与者。
回
顾以前的教学方式,那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正如芦咏莉博士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
一条传输带而己。没错,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 败毅
力的人才是很难的。一是学生学习的只是书本上的内容而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但
实质上学生掌握知识
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
培养过程。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
强大,
以前所谈的素质教育
,
在一定程度上说还只是理论而己,
真正做到又能有几?面对着
21
世纪的挑战,
老师应该知道,这必
须改变。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学习内容提出了不断更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各方面
素质
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能再使用教学中的
单一模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学生自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
可是,
长期以来,
老师依靠的是教材、
教学参考书,如今却需要充分发挥的是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
性,是与学生的交流与协
商,是对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培养,这都迫切地需要教师改变观念、改
变做法。
三、
实现教师角色的几个转换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完整的教学系统应包括师生关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及他们之间的 人际
关系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当今
社会正在迅速发展,
2019-2020
学年
< br>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教育也需要改革。虽然教育改革
无时不在进行,但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忽
视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
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
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
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灵动的课堂教学强调通过交往,重
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会体验到平等
、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
鼓
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那应与学生建立怎样的关系
呢?
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与研究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的关系应
是
平等的。过去由于人格的不平等,老师高高在上,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却很少注意要教育尊重
学生,特别是在对待优差生的态度大有不同。另外,以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垄断者,对于求知的 学生
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学生是被
动地接受知识。所以
我们要在师生人际关系上摈弃权力与服从。我们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
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抱着一份良
好的期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
信心、帮助他们自我实现,发挥他们的潜能和个性。
当然,重
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一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
< br>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
“
神
p>
”
。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
圣贤,
孰能无过?如果老师做法失当,
只要愿意承认
错误,
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
不敢表达
。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
< br>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
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
立亦师亦友的观
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
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
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和
自由分析的机会。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自由思考,自由讨论,自由组合;
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管是令人高兴的,还是让人不快的,教师
应接受这些表露,
并由衷地表示欢迎。传统的师道尊严使教学变成单一的授受关系,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
学
习的内容,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
的服从于教,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离开 僵化
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被预定走向一种不能预料的创造性。
合作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p>
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
人的
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
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
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对世
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
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建构主义者非常强调
p>
“
合作学习
”
,把
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
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
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
“
客观知识
”
的传递过程。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技能技巧为目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 的
状态,课堂的
“
双边活动
”
变成了
“
单边活动
p>
”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
/p>
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彼
此交流思想和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
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
观、学习观、学生观,实现由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向师生平等、民
主、合作的良
好关系的转变,使学生学习获得成功,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
要。
2
、
教学由
“
以
分为本
”
转向
“
以人为本
”
2019-2020
学年
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
“
以学生发展为本
”
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
学生
“
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
下实
现有个性的发展
”
的目标。它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
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
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
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
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
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
而不能去自主探究
、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现状。
新课
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
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
师
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
生学习知识的渠道,
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那么,怎样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呢?具体做法
如下: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
格。
这是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
越强调
“
以学习者为中心
”
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
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
“<
/p>
无懈可击
”
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
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
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
,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
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
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
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所以我们外语
教师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教
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
我们该教些什么?让我们设计一个
大纲、一
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
”
,
p>
而应该是:
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
我
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和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
p>
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
任务型
教学,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
的素质教育思想。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
识
的能力。一是
“
鱼
”
< br>,二是
“
渔
”
< br>,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
渔<
/p>
”
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调动学生学
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这远比简单地
“
授之于鱼
”
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近几十年来,人
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和态度等对外语学习的
效果乃至成败起
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将素质教育理论引入外语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战线
的一大课题。外语学习成功的因
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
用。据《文汇报》载(
1993
,
11
,
19
):上海市
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全市十个区
1480
名初中预备半和三个
县的
1622
名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和统计分
析,发现学习困难学生中有
57.8%
是属于动力型
困难的学生,其具体表现在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
的缺陷。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机和态度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从教
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
方面的培养和控制:加
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
方式,
不再依据固有模式
“
灌输
”
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
针
对性的教育策略。
实行分层次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志
趣,并针对这种情况采
取恰当的教育。
由于学生的确存在着智力方面的差异,承认某些类型的教学活动更适应某些智力群体这一
事实,我们可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我们应把重点放在那些
“
学习困难者
”
身上。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出现了英语学习困难的现象,经过问卷、座谈、家访等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造成这种局面有多种 p>
因素,其主要有教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实际上,差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非真
正意义上的
差生
,只能称之为
其才能未被开发者
p>
,努力培养他们的情感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至关重要。我们应意识到
智
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他们既可相辅相成,又可互相制约。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会促进
智力因素的发展,较高的智力因素有利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为此,我们应努力尝试在教学设 计中
将学生的情感策略、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发展作为主要因素加以关注,并做到: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考
虑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策略;在教学评价中关注学习策
略。
2019-2020
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