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孔子的主要思想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6 23:33
tags:

-

2021年2月16日发(作者:replay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主要思想




关 于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问题,


学界曾进行过多次争论,


但迄今 为止并未形成统一的


认识和观点。蔡尚思先生在


60

< p>
年代曾撰文认为,


“孔学主要是礼学”



80


年代初在他的《孔


子思想体系》中又明确提 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礼”


。匡亚明先生则认为,


“仁”是 孔子


的哲学,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教育学说,一句话,是他的全部博大庞 杂的思


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总纲。


(见匡亚明著《孔子评传 》


,第


192


页,齐鲁书社

< p>
1985


年版)


也有人提出,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实 质和核心(见郭碧波《孔子思想核心再认识》


,载《哲学


研究》


1985


年第


9


期)


,还有人认为“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笔者认为,中庸或忠恕


在孔子思想中一般是作为一种方法来使用的,


因而,


不可能成为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



“仁”

< br>和“礼”虽然都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并不足以构成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


心,


因为孔子评价


“仁”



“礼”


的标准是以治国安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

也就是


“行”



“行”是孔子思想 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孔子方法论的根本。



一、

< p>
“仁”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评价“仁”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


“行”




我们认为,


“仁”仅仅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孔子的整个思


想体系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成君子、做圣人,以便治国、平天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孔子

建立了一套由许多环节和要素构成的伦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

比较低级的环节有


“动容貌”



“ 正颜色”



“出辞气”



《论语?泰伯》


,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


,因 为严肃自己的容貌


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


端正自己的脸 色就容易使人相信;


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


声调,就可以避免 鄙陋、粗野和错误。比较高级的一些修养环节和要素则有:


“知”



“勇”



“恭”

< br>、


“宽”



“惠”



“敏”



“信”



“慎”



“直”等。 更为高级的修养环节则有:


“艺”



“ 德”



“道”



“天命”



“礼”



“仁”等。最高的修养环节则是“圣”


。可见,


“仁” 只是孔子伦理思


想中的一个环节和方面。孔子曾说过:


“君子道 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


者不惧。




《宪问》



在这里< /p>


“仁”



“知”



“勇”


都是做君子的条件,


做到了这 三点就可以


“不


忧”



“不惑”



“不惧”



但是,


当司马牛问君子时,


孔子只是简单地说


“不忧不惧”



《颜渊》



同样是问君子,


为什么 会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呢?这是因为孔子在教学上特别注重


“因材施教”

< br>的方法,


因而当他在教导自己的弟子如何修身做人时,


对 于不同弟子所提出的同一问题,



能会有不同的回答。也许在孔 子看来,司马牛是“知”的,而在“仁”与“勇”上或许还差


了一点,因而就对“知”这 一环节略而不谈,只是有针对性地说:


“不忧不惧。


”应当注意 的


是,


这里的


“仁”

< br>只是成为君子的一个条件,


是孔子修养论中的一个环节。



《述而》


篇中,


孔子又说: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 br>游于艺。



也是把


“仁”


当作修养的一个环节和要素。


在同一篇中孔子又说:

< br>“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 p>
这里


“仁”



“圣”


对举,


显然,


二者都是孔子思想中的极高境 界,


要不然怎么连孔子都说


“则


吾岂敢 ”


呢?即便如此,


它们也都只是其修养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一个要素。


《周礼?大司徒》


言六德:


“知”



“仁”



“圣”



“义”



“忠”



“和”

< br>,也是把“仁”与“圣”作为儒家修养思想


的一个环节。



然而,与“仁”相比,


“圣”是更高的修养环节和层次,它是孔 子伦理思想的最高范畴。


因为子贡曾经问孔子:


“如有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的回答是“何事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雍也》


)这 哪仅仅是仁啊!一定是圣了。可见,


“圣”是


较“仁”为高的一 种修养境界。所以,我们认为,


“仁”只是孔子思想体系诸要素、诸环节


中的一个,它不是什么最高境界,也谈不上是什么思想体系的核心。



尤有可言者,与“仁”



“圣”等范畴相比,< /p>


“行”在孔子思想中具有更为根本和关键的


地位,它是孔子评价“ 仁”与“不仁”的标准。众所周知,孔子从不轻许人以“仁”


,连他

最得意的弟子颜回,


他也只是说:


“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他弟子则只是“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


)可是,单单那个人家杀了他辅佐的公子,而他又厚着 脸皮去做了人家的“相”的


既不知“礼”而又“器小”



“不俭”的管仲,却被孔子称作“仁”


。对此诸家有各种不同的


解说。匡亚明先生认为,这说明了“仁”和“礼”有分离的情况:既然管氏有“三归”



“有


反坫”


,且其“ 官事不摄”而又“器小”



“不俭”


, 可谓严重地不知“礼”


,然孔子仍赞叹说:


“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权衡轻重”


,无疑“仁”是在“礼”之上的。


(见匡亚明:


《孔子评传》


,第

197


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仁”与“礼”相分离、 相矛盾的情况,在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存在的,但是由此便权衡出“仁”在“礼”之上的 结论,则是牵强的。


那么,


违礼的管仲何以如此被孔子所器重并 许之以


“仁”


呢?事实上,只要我们明白了孔子


谈“仁”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


“行”



,这一问题就解决了。对这一问题,连子路


也曾迷惑过,他问孔子: 齐桓小白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纠的师傅召忽自杀以报纠,但是,


他的另一个师傅管仲不 但活着,反而还去当了人家的“相”


,这能算作是“仁”吧?孔子解

释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齐桓公多次< /p>


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管仲之“仁”正是体现在这一治国安


民的实效当中,而这一点正是孔子评价一个人“仁”与不“仁”的关键。对于管仲之“仁 ”



子贡也感到迷惑,孔子又为其解惑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p>




《宪问》


) 可见,管仲之所以被孔子称作“仁”


,是因为他对上


辅佐桓公称 霸诸侯,


使天下得以匡正;


对下使人民百姓至于今仍蒙受其好处 。


如果没有管仲


的话,


我们都已经披头 散发,


沦落为衣襟向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


因此,


只要能


“行”


得好,


“行” 得国治天下平,至于是否合“礼”


,就是次要的事情了。这里的要害和关键是“行”




二、


“礼”不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评价“礼”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


“行”




孔子谈“礼”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第一是伦 理意义上的“礼”


,第二是政治学意义上的


“礼”



政治学意义上的


“礼”


是 孔子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方略和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


孔子讲:

“为国以礼。




《先进》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



《里仁》


)很清楚,


“礼”在这里为治国的手段。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


这又有什么困难 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


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可见


“ 礼”


在治国


中的作用。所以,他又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为政》



“政”



“刑”



“德”



“礼”都是治国的手段,但“政”与“ 刑”是下等


的为国之策,


“德”



“礼”


则是上等的为国之策。


正是在这一意 义上,


孔子又说:


“上好礼,


则民易使 也。




《宪问》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子路》




伦理学意义上的“礼”


,在孔子那里首先是一种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其次还是孔子伦< /p>


理思想中的一个环节和要素。作为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的“礼”与“仁”相比,具有自己鲜


明的个性。如果说


“仁”是从个体出发、


由内而外的一种修养方式的话,那么,


“礼”



“自


外作”



《礼记?乐记 》



,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带有某种强制性的修养方式,因此,< /p>


《礼记》云:


“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祭义》



“礼所以修外也。




《文王世事》< /p>




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一种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的


“礼”


仅仅是孔子伦理思想 中的一个环


节、一个要素。孔子说过: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



《尧曰》


)这里的“知命”



“知 礼”



“知言”


,都是孔子伦理思想体 系中的环节和要素,而


“礼”仅是其中之一个。


《礼记?经解》 载孔子的言论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


书教也;< /p>


广博易良,


乐教也;


洁静精微,


易教也;


恭俭庄敬,


礼教也;

< br>属辞比事,


春秋教也。



《礼记 》中所载孔子言论是否确实我们可暂且不论,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礼记》中,


“礼 ”也是教人修身诸条目中的一条。孔子还对他的儿子伯鱼说:


“不学诗,无以言”



“不


学礼,无以立。




《季氏》


)他在回答弟子子贡提 出的问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时说: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学而》


)在“仁”的方面孔子自认弗如的颜回曾说:


“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




《子罕》



。凡此等等,都表明“礼”在孔子那里


仅仅是 为人立世、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



尤有可言者,无论是政治学 意义上的“礼”


,还是伦理意义上的“礼”


,在孔子思想中都< /p>


不居有核心地位,因为孔子谈“礼”的最终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孔子不是书生,他


不像后世的一些“小人儒”那样,为“礼”而“礼”


,孔子于“ 礼”是取其实效,带有明显


的“行”的特点。鲁人林放曾经就“礼之本”问教于孔子,孔 子高兴地说:


“大哉此问!


”接


着便回 答说: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礼记 ?檀弓上》也


有一段话,与此可互相印证,其云:


“子路曰:吾 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


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 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可见,


孔子于“礼”皆取其 实效,而不拘泥于外表的繁文琐节。



《论语?阳货》篇中记载 了两个故事,也说明了孔子谈“礼”的标准是治国安民的社会


实践(

“行”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公山弗扰盘据在费邑图谋造 反,叫孔子去做官。孔子虽


然觉得到叛乱分子那里去做事是严重地违“礼”


,可是由于他以治国安民为己任,因而还是


准备去。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地说 :


“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孔子回答说:


“夫


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在孔子看来,根 本的问题不在于形式上


是否符合礼仪,


而在于能否实践自己的政 治理想。


因此,


他就顾不得计较公山弗扰的叛乱是


否合“礼”


,而只是一心想着到人家那里去推行自己的学说。第二个故事说的 是另一个叛乱


分子晋国的佛xī@①也曾召过孔子。


孔子明知佛 xī@①违


“礼”



“善”

< p>


自己若入于


“危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6 23: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60384.html

孔子的主要思想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