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
一、先秦
美刺说
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
< br>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p>
风雅颂
诗歌
的三种题材。风是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中央地区的诗歌。颂是祭祀、赞美祖
< br>先的乐歌。
“诗言志”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
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
《尚书?尧典》
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
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
的观点和态度。后世儒家学者特别
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p>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
论语·阳货》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
、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
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
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
的盛衰得失;群,就是
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
干预现
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
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绘事后素”
之喻中仁为质素,礼为
文采。故后世批评家常将文质引伸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
“绘事后素”表现孔子
肯定质的决定作用,先质后文。
“尽善尽美”说
这是孔子在评述“韶
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
“既尽善又尽美”
,
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
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论语》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
政》篇说: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br>‘思无邪。
'
”提出了“思无邪”说。
< br>“思无邪”
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
,而
且
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
,要“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
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
而不要过于直露。
《论语》
“诗可以怨”说
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
< br>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
(
《论语集解》引
孔安国语)
,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
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
< br>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
如著名的民歌
《魏风》
中的
《硕鼠》
、
《伐檀》
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
< br>、
《十月之交》
,
《大雅》中《
桑柔》
、
《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
现实的优良传统。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
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
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
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
辞达而已矣”
,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
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
“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
可以
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
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
1
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
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
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
起着主导作用。
二、两汉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
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
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
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
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
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
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
诗歌“吟咏情性”
,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
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
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
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
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
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
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
曰雅,
六曰颂。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
,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
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
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
赞神的歌舞。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
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
事,系一人之本”
,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
< br>是说,
《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
,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
”
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
《毛诗大序》提出
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
< br>,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
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
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
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
素。它为后
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
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
,要温和委婉,仍
然是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一套。
《毛诗大序》的
“变风”
、
“变雅”说
“变风”
、
“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
“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
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
《毛诗大序》将《风》
、
< br>《小雅》
、
《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
、
“正雅”
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
p>
“变风”
、
“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
作品。
“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
实根据,
< br>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
《诗经》
作品与社会政治、<
/p>
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阐释的批评方法。
仅就这一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另外,
“变风”
、
“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
实的反映,也有其
积极意义。
主文而谲谏
《诗大序》提出诗风格的理想标准是
主文而谲谏<
/p>
。这种理论一方面具有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
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
尊严。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狂、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三、隋唐五代
文章
“
不朽
”
说
p>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經國:文章的現實意義。<
/p>
“文章”
:一說主要不是文學作品,
而是
學術或政治著作,即儒家為主的經書史書。一說包括了文學和今天非文學的文章。这是曹丕关于文章
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
“<
/p>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甚
2
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建安時
期是文學第一個黃金時代,曹氏父子的重視參與便是一個重要的
原因,以他們為核心形成
了“鄴下文人集團”
,體現了對文章的重視。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
(
“
立言
”
)是
“
立德、立功
”
p>
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
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文
体说
(
“四科”八体说
)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
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他提出文体共有
四科
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
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
是最早的文体不
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
诗赋欲丽
,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
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
《典论·论文》表明,魏
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气”说
《典论·
论文》提出了
文以气为主
的著名论断,他
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
< br>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可以看出,这里的<
/p>
气
,是由作家的
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
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
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
p>
就是强调作
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
,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
虽在父
< br>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
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
文以气为主
说的影响。
“应感”
①最早
出现于陆机的《文赋》
,
“应感”指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现象,②
构思活动发展到高潮时,艺术家
的构思表现为高度兴奋的状态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可
能出现灵感,③陆机的“应感论”过于忽视后天
学习对于灵感深沉的重要一样
文章“十体”说
<
/p>
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
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
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他在此提出文章的十体说,比起曹丕的四科八体又细致了一些,同时指出了这十
体文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别是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只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
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与“赋体物而浏亮”一道就强调了这文学作品的
两个重要
特性:感情和形象。反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p>
“诗缘情而绮靡”说
所谓
诗缘情
< br>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
情志
说又前
进了一步,
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
诗缘情
而不讲
言志
,使
诗从
止乎礼义
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
赋体物而浏亮
<
/p>
,
体物
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体物
< br>
就是要描
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
”
、
“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
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
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p>
神与物游
说
这是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
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
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
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
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处。
“神思”
说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
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他指出想象活动的特
点——“思接千载”<
/p>
、
“
视通万里
”
,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
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
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
,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
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
3
-
-
-
-
-
-
-
-
-
上一篇:亳州赋
下一篇:方寸之间寄心志,今古名人绝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