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
2.1.1
条
道路
road
供
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等。
第
2.1.2
条
公路
highway
联结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
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第
2.1.3
条
城市道路
city road
;
urban
road
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
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第
2.1.4
条
厂矿道路
factories and mines road
主要供工厂、矿山运输车辆通行的道路。
第
2.1
.5
条
林区道路
forest road
建在林区,主要供各种林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
第
2.1
.6
条
乡村道路
country road
建在乡村、农场,主要供行人及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
第
2.1
.7
条
道路工程
road
engineering
以道路
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
第
2.1
.8
条
道路网
road metwork
在一定区域内,由各种道路组成的
相互联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道路系统。全部由各级公路组成的称公路网。
在城市范围内
由各种道路组成的称城市道路网。
第
2.1.9
条
道路
(
网
)
密度
density of
road network
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
第
2.1
.10
条
道路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road
根据道路的性质、交通量及其所处地点的自然条件,确定道路应达到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定。
第
2.1.11
条
设计车辆
design
vehicle
道路设计所采用
的汽车车型,以其外廓尺寸、重量、运转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第
2.1
.12
条
特种车辆
special
vehicle
外廓尺寸、重量等方面超过设计车辆限界的及特殊用途的车辆。
第
2.1
.13
条
计算行车速度
(
设计车速
) design speed
道路几何设计
(
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
)
所采用的行车速度。
第
2.1.14
条
道路建筑限界
boundary
line of road construction
为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
规定在
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
第
2.1
.15
条
净空
clearance
道路上无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
围。其高度称净高,其宽度称净宽。
第
2.1.16
条
等级道路
classified road
技术条件和设施符合道路技术标准的道路。
第
2.1
.17
条
辅道
relief road
设在道路的一侧或两侧,供不允许
驶入或准备由出入口驶入该道路的车辆或拖拉机等行驶的道路。
第二节
公路
第
2.2
.1
条
高速公路
free
way
;
motorway
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
全部控制出入的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公路。
第
2.2.2
条
等级公路
classified highway
技术条件和设施符合国家标准或部标准的公路。
第
2.2
.3
条
干线公路
arterial
highway
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
第
2.2.4
条
支线公路
feeder highway
在公路网中起连接作用的公路。
第
2.2.5
条
国家干线公路
(
国道
) natilnal trunk highway
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
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干线的公路。
第
2.2.6
条
省干线公路
(
< br>省道
) provincial trunk highway
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
、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的公路。
第
2.2.7
条
县公路
(
县道
) county road
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第
2.2
.8
条
乡公路
(
乡道
) township road (county
road)
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
第
2.2
.9
条
绕行公路
bypass
为使干线上行驶的车辆避开城镇或
交通拥挤路段等而修建的公路。
第
2.2.10
条
公路自然区划
clinatic zoning for highway
根据全国各地气候、水文、地质、
地形等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而划分的地理区域。
第三节
城市道路
第
2.3.1
条
(
城市
)
快速路
expressway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的车道,全部或部
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的速
度行驶的道路。
第
2.3
.2
条
(
城
市
)
主干路
arterial road
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
第
2.3.3
条
(
城市
)
次干路
secondary
trunk road
城市道路
网中的区域性干路,与主干路相连接,构成完整的城市干路系统。
第
2.3
.4
条
(
城
市
)
支路
branch road
城市道路网中干路以外联系次干路或供区域内部使用的道路。
第
2.3
.5
条
街道
street
< br>在城市范围内,全路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道路。
第
2.3.6
条
郊区道路
suburban
road
位于城市郊区的城市道路。
第
2.3.7
条
居住区道路
residential street
以住宅建筑为主体的区域内的道路。
第
2.3
.8
条
工业区道路
industial
district road
以工业为主体的区域内的道路。
第四节
厂矿道路
第
2.4.1
条
厂外道路
ractory-
out road
厂矿围墙
p>
(
厂矿区
)
范围外
的道路,包括对外道路、联络道路等。
第
2.4.2
条
厂内道路
factory-in road
厂矿围墙
(
厂矿区
)
范围内的道路
(
露天矿山道路除
外
)
,包括主干道、次干道、支道、车间引道和人行道。
第
2.4.3
条
(
厂内
)
主干道
arterial road
连接厂内主要出入口的道路和运输繁忙的全厂性道路。
第
2.4
.4
条
(
厂
内
)
次干道
secondary trunk road
连接厂区次要出入口的道路或厂内车间、仓库、码头等之间运
输较繁忙的道路。
第
2.4.5
条
(
厂内
)
支道
branch road
厂区内车辆和行人都较少的以及可供消防车辆行驶的道路。
第
2.4
.6
条
露天矿山道路
opencast
mine road
露天矿山范
围内行驶矿山
(
自卸
)
汽车的道路或通往附属厂
(
车间
)
和各种辅助设施行驶各类汽车的道路。
第
2.4
.7
条
生产干线
prductive
arterial road
采矿场开采台阶通往卸矿点或废石场的共用道路。
第
2.4
.8
条
生产支线
productive
branch road
由开采台阶或废石场与生产干线相连接的道路或由一个开采台
阶直接到卸矿点或废石场的道路。
第
2.4.9
条
联络线
linking-up
road
与露天矿生产干线、支
线相连接,经常行驶矿山
(
自卸
)
p>
汽车的道路。
第五节
林区道路
第
2.5.1
条
林区公路
fores
thighway
主要供汽车行驶的林业专用公路。
第
2.5.2
条
运材道路
haul road
林业企业在木材装车场或楞场(山场)与贮木场之间按照森林经营要求修建的道路。
第
2.5.3
条
集材道路
skid road
林业企业在木材伐区至木材装车场
或楞场
(
山场
)
之间修建的专供集材作业使用的道路。
第
2.5.4
条
护林防火道路
protection forest
fire-proof road
以护林防火为主要用途的道路。
第
2.5.5
条
连接道路
linking-up road
在林区内部,沟通相邻的林业企业和企业内部林场之间交通的道路。
第
2.5.6
条
冻板道路
freeze road
冬季寒冷地区,靠地面冻结后达到
可承受车辆荷载的、只在冰冻期内使用的季节性道路。
第
2.5.7
条
木排道
corduroy road
在泥沼地带,用木杆及灌木为主要材料铺筑的道路。
第六节
其他道路
第
2.6.1
条
自行车道
cycle
track
;
cycle path
主要供自行车通行的道路,在城市中可自成系统。
第
2.6
.2
条
畜力车道
cattle-pass
主要供畜力车通行的道路。
第
2.6.3
条
驮道
bridler road
主要供畜力驮运使用的道路,一般建在山区。
第三章
道路交通
第一节
道路交通结构
第
3.1.1
条
交通组成
traffic composition
在交通流中各类运行单元的数量及其所占百分比。
第
3.1
.2
条
混合交通
mixed
traffic
汽车与非机动车或车辆与行人,在同一道路上混行的交通。
第
3.1
.3
条
交通流
traffic flow
道路上车流和人流的统称。
第
3.1.4
条
车流
vehicle stream
众多车辆在车道上连续行驶所形成的流动状态。
第
3.1
.5
条
交通密度
traffic
density
一个车道单位长度内某一瞬时存在的车辆数,以辆每千米表示。
第
3.1
.6
条
车头间距
spachead way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
两连续车辆车头端部间瞬时的距离。
第
3.1.7
条
车头时距
time headway
p>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两连续车辆车头端部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第
3.1.8
条
车
(
辆
)
间净距
vehicular gap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两连续车辆的前车尾端至后
车前端之间的瞬时距离。
第
3.1.9
条
延误
delay
由于驾驶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驶时间的损失。
第
3.1
.10
条
点速度
spot speed
车辆驶过道路某一新面时的瞬时速度。
第
3.1
.11
条
行驶速度
running
speed
车辆驶过某一区间,
全行程内单位时间正常运行
(
不包括停车
)
的距离。
第
3.1.12
条
区间速度
overall speed
<
/p>
车辆驶过某一区间,全行程内单位时间运行
(
包括停车时间
)
的距离。
第
3.1
.13
条
运行速度
operating
speed
驾驶人员根据实际道
路条件、交通条件、良好气候条件等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高速度。
第
3.1
.14
条
临界速度
iptimum
speed
;
critical speed
在某一路段上通行能力最大时的空间平均速度。
第
3.1
.15
条
时间平均速度
time mean
speed
在给定的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所有行驶车辆点速度的平均值。
第
3.1
.16
条
空间平均速度
space mean
speed
在给定的时间内,在
某一路段上所有车辆单位时间行驶距离的平均值。
第
3.1.17
条
经济车速
economic speed
汽车行驶中消耗燃料最节省的速度。
第
3.1.18
条
自由车速
free-flow speed
不受其它车辆影响的条件下,驾驶人员按自己的能力所及选择的行驶速度。
第
< br>3.1.19
条
交通量
traffic
volume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道路某一断面的通行单元
(
车辆或行人
)
数。通常专指车辆数。
第
3.1.20
条
年平均日交通量
annual average daily traffic
全年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
第
3.1.21
条
月平均日交通量
monthly average daily traffic
全月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
第
3.1.22
条
年第
30
位最大小时交通量
thirtieth highest
annual hourly volume
将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序号第
30
位的小时交通量。
第
3.1.23
条
年最大小时交通量
maximum annual hourly volume
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中的最大值。
第
3.1.24
条
高峰小时交通量
peak hourly volume
一定时间内
(
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
)
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第
3.1.25
条
设计小时交通量
design
hourly volume
根据交通量预测所选定的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小时交通量。
第
3.1
.26
条
通行能力
traffic
capacity
在一定的道路
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第
3.1
.27
条
基本通行能力
basic
trsffic capacity
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一个车道或一条道路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第
3.1
.28
条
可能通行能力
possible
traffic capacity
在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一个车道或一条道路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第
3.1
.29
条
设计通行能力
design
traffic capacity
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第
3.1
.30
条
道路服务水平
level of
service
主要以道路上的
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第
3.1
.31
条
交叉口通行能力
capacity
of imtersection
交叉口各进口道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的车辆数之和。
第二节
道路交通规划
第
3.2.1
条
道路交通规划
traffic planning
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
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道
路网的规划。
第
3.2
.2
条
交通调查
traffic
survey
交通量、车速、交
通运行特征、起迄点、交叉口、交通事故、交通环境等调查的统称。
第
3.2
.3
条
交通量调查
traffic
volume survey
一
定时间、一定期间或连续期间内,对通过道路其一断面各种类型交通单元数量的观测记录工作。
< br>
第
3.2.4
条
交通量观测站
traffic
volume observation
设在道路沿线的某些特定地点观测记录交通量的工作站。
第
3.2
.5
条
起迄点调查
origin-
destination study
< br>对通行单元
(
车辆或行人
)
p>
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进行的综合调查。
第
3.2.6
条
出行
trip
车辆、行人从出发地向目的地的移动。
第
3.2
.7
条
境内交通
local
traffic
起迄点与交通过程均在调查区域的交通。
第
3.2
.8
条
过境交通
through
traffic
起迄点不在调查区域内,但通过该区域的交通。
第
3.2
.9
条
出境交通
outbound
traffic
出发地在调查区域内,外出行驶的交通。
第
3.2
.10
条
入境交通
inboud
traffic
目的地在调查区域内,进入行驶的交通。
第
3.2
.11
条
交通发生
traffic
generation
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中出行数量的总和。
第
3.2
.12
条
交通分布
traffic
distribution
调查
区域内各小区之间出行的数量在整个调查区域内出行总数量中所占的比例。
第
3.2
.13
条
交通方式划分
model
splitxz
指将货物运输、
个人出行按其可使用的交通工具划分出各种交通方式的交通量。
第
3.2
.14
条
交通量分配
traffic
assignment
将起迄点
调查所得交通量,合理分配到调查区域内各条道路
(
包括规划线
)
上的工作。
第
3.2
.15
条
交通量预测
traffic
volume prognosis
根据交通调查资料和发展规律,结合交通吸引、转移的分析等,推算地区、路线或路段等未来交通量的工作。
第
p>
3.2.16
条
路网通行能力
capacity
of metwork
在一定的
交通状态下,一定时间
(
日、小时
)<
/p>
内,道路网某区域内所能负担交通的能力。
第
3.2
.17
条
道路网规划
road
network planning
在交通规划基础上,对道路网的干、支道路的路线位置、技术等级、方案比较、投资效益和实现期限的测算等
的系统规划工作。
第
3.2.18
条
棋盘式道路系统
gridiron road systim
由两组互相垂直的平行道路组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
第
3.2
.19
条
环形辐射式道路系统
ring
and radial road system
由某中心向各方面伸延呈辐射状的道路与若干条环绕某中心、距中心不等距离的环形道路组成的
道路系统。
第
3.2.20
条
自由式道路系统
free
style road system
< br>滨江
(
海
)
或山坡上的城市顺应地形而形成的道路系统。
第
3.2.21
条
混合式道路系统
combination-type road system
不同型式道路网混合构成的道路系统。
第
3.2
.22
条
(
城市
)
道路面积率
road area ratio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与城市总面积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
3.2
.23
条
(
城市
)
人均道路面积
road area ratio
城市中每一居民平均占有的道路面积。
第四章
道路组成与附属设施
第一节
横断面组成
第
4.1.1
条
路幅
roadway
由车行道、分隔带和路肩等组成的道路横断面范围。
第
4.1
.2
条
车行道
(
行车道
) xarriage way
道路上供汽车行驶的部分。
第
4.1.3
条
车道
lane
在车行道上供单一纵列车辆行驶的部分。
第
4.1
.4
条
内侧车道
fast lane
多车道的车行道上紧靠道路中线的车道。
第
4.1
.5
条
中间车道
cemter lane
多车道的车行道上位于中部的车道。
第
4.1.6
条
外侧车道
nearside lane
多车道的车行道上紧靠路边侧的车道。
第
4.1
.7
条
附加车道
auxiliary
lane
道路上局部路段增辟专
供某种需要使用的车道。包括变速车道、爬坡车道等。
第
4.1.8
条
变速车道
speed-change lane
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上的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总称。
第
4.1
.9
条
加速车道
acceleration
lane
供车辆驶入高速车流之前加速用的车道。
第
4.1
.10
条
减速车道
deceleration
lane
供车辆驶离高速车流之后减速用的车道。
第
4.1
.11
条
超车车道
overtaking
lane
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
路及主干路上,专供同向车辆超车用的车道。
第
4.1.12
条
爬坡车道
climbing lane
设置在高速公路的上坡路段,供慢速上坡车辆行驶用的车道。
第
4.1
.13
条
停车车道
parking lane
专供短时间停放车辆的车道,设于
紧临路缘石
(
或路肩
)
的车道位置。
第
4.1.14
条
紧急停车带
emergency
parking strip
;
lay-by
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上,供车辆
临时发生故障或其他原因紧急停车使用的临时停车地带。
第
4.1.15
条
错车道
passing bay
在单车道道路上,可通视的一定距离内,供车辆交错避让用的一段加宽车道。
< br>
第
4.1.16
条
回车道
(
回车场
) turmaround loop
在路线的终端或路侧,供车辆回转
方向使用的回车坪或环形道路。
第
4.1.17
条
专用车道
accommodation lane
规定只允许某种车辆行驶或只限某种用途使用的车道。
第
4.1
.18
条
车道宽度
lane-width
道路上供一列车辆安全顺适行驶所
需要的宽度,包括设计车辆的外廓宽度和错车、超车或并列行驶所必需的余
宽等。
第
4.1.19
条
人行道
side
walk
;
foot way
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
行的部分。
第
4.1.20
条
分隔带
separator
;
central
reserve
沿道路纵向设置
的分隔车行道用的带状设施,位于路中线位置的称中央分隔带;位于路中线两侧的称外侧分隔
带。
第
4.1.21
条
路缘带
marginal
strip
位于车行道两侧与车
道相衔接的用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划分的带状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行车安全。
第
4.1
.22
条
路肩
shoulder
;
verge
p>
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
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
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
)
,
为保持车行道的功能和临时
停车使用,并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承。
第
p>
4.1.23
条
硬路肩
hard shoulder
与车行道相邻并铺以具有一定强度
路面结构的路肩部分
(
包括路缘带
)<
/p>
。
第
4.1.24
条
路缘石
curb
设在路面边缘的界石,简称缘石。
第
4.1.25
条
平缘石
flush curb
顶面与路面平齐的路缘石。有标定路面范围、整齐路容、保护路面边缘的作用。
< br>
第
4.1.26
条
立缘石
(
侧石
) vertical curb
顶面高出路面的路缘石。有标定车
行道范围和纵向引导排险路面水的作用。
第
4.1.27
条
平石
gutter apron
铺砌在路面与立缘石之间的平缘石。
第
4.1.28
条
街沟
(
偏沟
)
gutter
城市街道路面边缘处,由立缘石与平石或铺装路面形成的侧沟。
第
4.1
.29
条
路侧带
curb side
strip
街道外侧立缘石的内缘与建筑线之间的范围。
第
4.1
.30
条
绿化带
green belt
在道路用地范围内,供绿化的条形地带。
第
4.1
.31
条
横坡
cross slope
路幅和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横向坡
度。指路面、分隔带、人行道、绿化带等的横向倾斜度。以百分率表示。
第
4.1
.32
条
路拱
crown
路面横断面的两端与中间形成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
第
4.1
.33
条
路拱曲线
camber curve
路拱所采用曲线的线形,有抛物线
、直线接抛物线和折线等线形。
第二节
线形与视距
第
4.2.1
条
道路中线
center line of road
一般指道路路幅的中心线。规划道路断面的中心线称规划中线
,道路两侧红线间的中心线,称红线中线。
第
4.2.2
条
道路轴线
road axis
作为线形控制所选择的与路幅中心线相隔一定距离的平行线。
第
4.2
.3
条
道路路线
route of
road
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第
4.2.4
条
道路线形
road alignment
道路中线的立体形状。
第
4.2.5
条
平面线形
horizontal alignment
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第
4.2
.6
条
纵面线形
vertical
alignment
道路中线在纵剖面上的起伏形状。
第
4.2.7
条
线形要素
alignment elment
构成平面线形及纵面线形的几何特征。前者为直线、圆曲线及
缓和曲线,后者为直线和圆曲线
(
或抛物线
)
。
第
4.2.8
条
平曲线
horizontal
curve
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第
4.2
.9
条
最小平曲线半径
minimum
radius of horizontal xurve
在规定的计算行车速度、超高横坡度及路面摩擦系数等条件下,保证汽车行驶在道路曲线
部分时,产生的离心
力等横向力不超过轮胎与路面摩阻力所允许的界限,并使乘车人员感
觉良好而计算的半径。
第
4.2.10
条
汽车最小转弯半径
minimum
turning radius
指汽车方向盘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按旋转方向外侧的前轮循圆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
第
4.2
.11
条
圆曲线
circular
curve
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方
向或竖向改变坡度时所设置的连接两相邻直线段的圆弧形曲线。
第
4.2
.12
条
复曲线
compound
curve
< br>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径不同,
转向相同的圆曲线径相连接或插入缓
< br>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
第
4.2.13
条
反向曲线
reverse curve
<
/p>
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缓和曲线或径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
第
4.2.14
条
同向曲线
adjacent
curve in one direction
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圆曲线中间连以直线所形成的平面线形。
第
4.2
.15
条
断背曲线
broken-back
curve
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而成的平曲线。
第
4.2
.16
条
回头曲线
switch-back
curve
;
reverse loop
山区道路在同一坡面上回头展线时所采用的回转曲线。
第
4.2
.17
条
缓和曲线
transition
curve
平面线形中,在直线
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第
4.2.18
条
竖曲线
vertical curve
在道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
第
4.2
.19
条
凸形竖曲线
convex
vertical curve
设于道路纵坡呈凸形转折处的曲线。用以保证汽车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时有足够的行车视距。
第
4.2.20
条
凹形竖曲线
concave
vertical curve
设于道路纵坡呈凹形转折处的曲线
.
用以缓冲行车中因运动量变
化而产生的冲击和保证夜间汽车前灯视线和汽
车在立交桥下行驶时的视线
.
< br>第
4.2.21
条
平曲线加宽
curve
widening
为适应汽车在
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平曲线内侧相应增加的路面、路基宽度。
第
4.2
.22
条
加宽缓和段
transition
zone of curve widening
设置平曲线加宽时,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值的过渡段。
第
4.2
.23
条
超高
superelevation
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
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第
4.2
.24
条
超高缓和段
superelevation runoff
从直线路段的横向坡渐变到曲线路段有超高单向坡的过渡段。
第
4.2
.25
条
断面渐变段
transition
zone of cross section
为适应交通运行、交通组织、排水方式等条件的变化,道路的断面布置相应地逐步完成转变过程而
设置的路段。
< br>第
4.2.26
条
纵坡
longitudinal
gradient
路线纵断面上
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
4.2.27
条
最大纵坡
max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
根据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行车要
求及临街建筑等因素所限定的纵坡最大值。
第
4.2.28
条
最小纵坡
minimum longitudinal gradient
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第
4.2
.29
条
变坡点
grade change
point
路线纵断面上两相邻坡度线的相交点。
第
4.2
.30
条
平均纵坡
average
gradient
含若干坡段的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
第
4.2
.31
条
坡长限制
grade length
limitation
对较大纵坡坡段所限定的长度。
第
4.2.32
条
纵坡折减
grade compensation
对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
第
4.2.33
条
缓和坡段
transitional gradient
在纵坡长度达到坡长限制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
第
4.2
.34
条
合成坡度
resultant
gradient
道路路面上的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的矢量和。
第
4.2
.35
条
视线
sight line
司机在驾驶车辆时目光触及固定或
移动物体的直线。视线距离地面的高度,称视线高度。
第
p>
4.2.36
条
视距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从车道中心线
上规定的视线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
10cm
的物体
顶点时,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
度。
第
4.2
.37
条
停车视距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两部车辆
p>
相向行驶,会车时停车则需二倍停车视距,称会车视距。
第
p>
4.2.38
条
超车视距
overtaking
sight distance
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起,至可见对向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
p>
最短距离。
第
4.2.39
条
视距三角形
sight
triangle
平面交叉路口
处,由一条道路进入路口行驶方向的最外侧的车道中线与相交道路最内侧的车道中线的交点为顶
< br>点,两条车道中线各按其规定车速停车视距的长度为两边,所组成的三角形。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允许有阻碍 司机视
线的物体和道路设施存在。
第
4.2.40
条
路口视距
sight distance of intersection
平面交叉路口处视距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度。
第
4.2
.41
条
(
平曲线
)
横净距
lateral elear distance of curve
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行车轨迹至
由安全视距两端点的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的界限线
(
即包
络线
)
的距离。
第
4.2
.42
条
(
路口
)
截角
cut corner for sight line
平面交叉路口处,按视距三角形沿路口视距位置拆除妨碍视线
的建筑物角部。
第
4.2.43
条
视野
field of
vision
司机在行车中眼睛固定注视一定目标时,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
第三节
道路交叉
第
4.3.1
条
道路交叉
(
路线交叉
) road intersection
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交会。
第
4.3.2
条
交叉角
intersection angle
两条道路相交时的夹角。用锐角表示。
第
4.3
.3
条
(
铁
路
)
道口
railroad grade crossing
道路与铁路平面相交处。
第
4.3
.4
条
平面交叉
at
-
grade
intersection
;
grade crossing
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内的交叉。简称平交。
第
4.3
.5
条
多岔交叉
multiple-leg
intersection
有五条或五条以上岔道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
第
4.3
.6
条
环形交叉
rotary
intersection
;
roundabout
道路交会处设有中心岛,所有横穿
交通流都被交织运行所代替,形成一个单向行驶的环行交通系统。其中心岛
称环岛。
p>
第
4.3.7
条
微形环交
mini-
roundabout
道路交会
处设小型中心岛以减少用地面积。其交通运行组织以趋近路口的车辆让环中车辆优先通行方式代替在
环中交织运行的平面交叉。其中心岛称微型环岛。
第
4.3.8
条
十字形交叉
cross roads
四岔道路呈
“
十
”
字形的平面交叉。
第
4.3.9
条
丁字形交叉<
/p>
(T
形交叉
) T
intersection
三岔
道路呈
“
丁
”
字形的平面交叉。
第
4.3.10
条
错位交叉
staggered
junction
两条反向道路
分别垂直于同一道路上,其交点距离很近,可以看作两个反向丁字形交叉相连接。
第
4.3
.11
条
Y
形交叉
Y
intersection
三岔
道路是
“Y”
形的平面交叉。
第
4.3
.12
条
立体交叉
grade-
separated junction
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交叉。简称立交。
第
4.3
.13
条
上跨铁路立体交叉
overpass
grade separation
道路从铁路上跨越的立体交叉。
第
4.3.14
条
下穿铁路立体交叉
underpass grade separation
道路从铁路下穿过的立体交叉。
第
4.3
.15
条
简单立体交叉
grade
separation
上下层道路之间互不连通的立体交叉。简称简单立交。
第
4.3
.16
条
互通式立体交叉
interchange
上下各层道路之间用匝道或其他方式互相连接的立体交叉。其中只有部分匝道互相连通的称为部
分互通式立体
交叉。
第
4.3.17
条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clover-leaf interchange
指四岔道交叉的右转弯均用外侧直连匝道连通,而左转弯均用
环形匝道连通,呈苜蓿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只设部分环形匝道的称部分苜蓿叶形立体
交叉。
第
4.3.18
条
定向式立体交叉
directional interchange
设有一个以上的供左转弯车辆使用
直连或半直连匝道相连通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
4.3.19
条
菱形立体交叉
diamond interchange
设有四条匝道连通相交道路,
在次要
道路上的连接部分
有冲突点的呈菱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
4.3
.20
条
喇叭形立体交叉
trumpet
interchange
以喇叭
形匝道连接的三岔道
(
丁字形或
Y
p>
形
)
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
4.3.21
条
环形立体交叉
rotary
interchange
主干线
为直通式,次要路线与主干线转弯车道呈环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
4.3
.22
条
分隔式立体交叉
interchange woth special bicycle track
互通式立交道路中,将非机动车自
成运行系统,与机动车无平面冲突点互不干扰的立体交叉。
第
4.3.23
条
匝道
ramp
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道路之间供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
第
4.3
.24
条
单向匝道
one-wayramp
互通式立体交叉中,只允许单向行驶的匝道。
第
4.3
.25
条
双向匝道
two-way ramp
互通式立体交叉中,准许双向行车的匝道。
第
4.3
.26
条
环形匝道
loop ramp
p>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中,供左转弯车辆使用的呈环形的匝道。左转弯的车辆循环形匝道运行向右
约
270°
转弯
进入相交道路,以避免
与直行车辆的平面冲突。
第
4.3.27
条
(
平面
)
交叉
口
intersection
;
road
crossing
道路与道路平面相交处。
第
4.3.28
条
交叉口进口
intersection entrance
车流进入道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
第
4.3
.29
条
交叉口出口
intersection exit
车流离开道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
第
4.3
.30
条
加宽转角式交叉口
intersection with widende corners
用曲线展宽各个转角构成的平面交叉口。
第
4.3
.31
条
拓宽路口式交叉口
flaredintersection
在接近交叉口的道路两侧展宽或增辟附加车道的平面交叉口。
第
4.3
.32
条
分道转弯式交叉口
channelized intersection
采用设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弯车辆分道行驶的平面交
叉口。
第
4.3.33
条
渠化交通
channelization
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第
4.3.34
条
交织
weaving
两股车流在短距离内连续进行合流、分流的交通现象。
第
4.3
.35
条
交织路段
weaving
section
环形交叉等设施中的能安全、顺畅地进行交织的路段。
第
4.3
.36
条
合流
converging
两股车流合二为一的交通现象。
第
4.3.37
条
分流
diverging
一股车流分为两股或多股车流的交通现象。
第
4.3
.38
条
冲突点
conflict
point
在交叉口内,两股车流轨迹线呈交叉形的交会点。
第
4.3
.39
条
交织点
weaving point
在交叉口内,两股不同方向车流轨
迹线呈
Y
形的交会点。一股车流分流时,称分流交织点;两股车
流合流时,
称合流交织点。
第
4.3.40
条
交通岛
traffic island
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导流
岛、中心岛、安全岛
等。
第
4.3.41
条
导流岛
channelization island
为把车流导向指定的行进路线而设置的交通岛。
第
4.3
.42
条
中心岛
center-island
设置在平面交叉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交通岛。
第
4.3
.43
条
安全岛
refug island
设置在往返车行道之间,供行人横穿道路临时停留的交通岛。
第
4.3
.44
条
道口铺面
paved
crossing
道口的钢轨间及两侧一定范围的块料等铺装。
第
4.3
.45
条
道口限界架
boundary
frame on crossing
< br>为保证道路上的车辆在电气化铁路的电力线下安全通过,在距道口两端一定距离处设置的道路限界门架。< /p>
第四节
附属设施
第
4.4.1
条
交通安全设施
traffic
safety device
为
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充分发挥道路的作用,在道路沿线所设置的人行地道、人行天桥、照明设备、护栏、
p>
标柱、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总称。
第
4.4.2
条
人行横道
cross walk
在车行道上用斑马线等标线或其他方法标示的、规定行人横穿车道的步行范围。
< br>
第
4.4.3
条
人行地道
pedestrian
underpass
专供行人横穿道路用的地下通道。
第
4.4.4
条
人行天桥
pedestrian overcrossing
专供行人跨越道路用的桥梁。
第
4.4
.5
条
分隔设施
separate
facilities
在路面上
安设的分隔双向交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辆和行人等的简易构造物。
第
4.4
.6
条
护栏
guard rail
沿危险路段的路基边缘设置的警戒车辆驶离路基和沿中央分隔带设置的防止车辆闯入对向车行道的
防护设施,
以及为使行人与车辆隔离而设置的保障行人安全的设施。
第
4.4.7
条
护墙
guard wall
在道路的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沿路肩修筑的矮墙。
第
4.4
.8
条
标柱
guard post
在道路的转弯、濒河、高填方路段、桥头引道等处的边缘位置设置的矮柱。
第
4
.4.9
条
防护栅
safety fence
为防止牲畜、行人、非机动车辆等
进入高速公路,而在路基以外设置的栅栏。
第
4.4.10
条
防炫屏
(
遮光栅
) anti-dizzling screen
为使夜间行车的驾驶人员免受对向来车前灯炫光干扰而设置在
中央分隔带上的遮光设施。
p>
第
4.4.11
条
隔音墙
acoustic
为减轻行车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
而设置在公路侧旁的墙式构造物。
第
4.4.12
条
防沙设施
sand
protection facilities
在易受沙害的路段设置的控制风蚀的发生和改变沙粒搬运及堆积条件的设施。
第
4.4.13
条
防雪设施
snow
protection facilities
在易于发生雪害的路段,设置在道路上风侧的栅栏、防雪棚等设施。
第
4.4
.14
条
道路限界架
boundary
frame on road
在
遂道、半山洞、立体交叉桥梁、电气化铁路道口等外的两端,按道路建筑限界的规定设置的门架。
第
4.4.15
条
(
厂矿道路
)
阻车堤
stopring truck heap
用松散粒料沿险要路段中线间断堆置,专供露天矿失控车辆紧
急停车用的设施。
第
4.4.16
条
(
厂矿道路
)
挡车堆
anti-creep heap
用松散粒料间断堆置在险要路段一侧或两侧,起挡车作用的设
施。
第
4.4.17
条
(
厂矿道路
)
防滑堆
antiskid heap
在废石场或贮矿场边坡顶部用废石
(
土
)
或矿石堆积而成的石
(
土
)
堆,防止卸车作业车
辆滑溜的设施。
第
4.4.18
条
道路照明设施
lighting
facilies of road
为保证能见度低时交通正常运行,正确地识别路况及各种交通标志,设置于道路上的灯光照明设施。
第
4.4.19
条
交通广场
traffic
square
具有交通枢纽功能的广场。
第
4.4.20
条
停车场
parking lot
供停放车辆使用的场地。
第
4.4
.21
条
反坡安全线
adverse
grade for safety
设置在露天矿山道路下坡路段,供失控下溜车辆逐渐冲向上坡而减速、停车的岔线。
第
4.4
.22
条
公交
(
车辆
)
停靠站
bus bay
;
parking station
公共交通车辆运行的道路上,按营运站位置设置的车辆停靠设
施,有岛式、港弯式等。
第
4.4.23
条
综合管道
(
综合管廊
< br>) composite pipe line
能容纳几种公用设施管线的沟道。
第
4.4.24
条
渡口
ferry
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包括码头、引道及管理设施。
第
4.4
.25
条
道路绿化
road
planting
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树木、花草以及护路林等。
第
4.4
.26
条
街道绿化
street
planting
在街道的两旁
及分隔带内种植树木和绿篱、布置花坛、林荫步道、街心花园以及建筑物前的绿化等。
第
4.4
.27
条
行道树
street trees
沿道路两旁栽植的成行的树木。
第
4.4.28
条
绿篱
hedge
;
living
fence
密植于路边及各种用地边界处的树丛带。
第
4.4
.29
条
功能栽植
function
planting
在道路用地范
围内或路旁为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绿化栽植,包括防炫、视线诱导、防风、缓冲、隔音、禁入、遮
< br>蔽等栽植。
第
4.4.30
条
护路林
shelter belt
在道路旁、城市毗连处,为防止飞
沙、积雪以及横向风流等对道路或行驶车辆造成有害影响而种植的林带。
第
4.4
.31
条
里程碑
kilometer
stone
标志公路及城市郊区
道路里程的碑石。每一公里设一块,用以计算里程和标志地点位置。
第
4.4
.32
条
百米桩
hectometer
stake
在里程碑之间,每隔一百米设立的小桩。
第五章
道路勘测与设计
第一节
勘测选线与设计
第
5.1.1
条
踏勘
reconnaissance
对道路建设的方案进行野外勘察和技术经济调查并估算投资等的作业。
< br>
第
5.1.2
条
(
< br>道路工程
)
方案图
road project
p>
为反映道路工程建设的地点、规模、布局、占地及拆迁范围等情况而绘制的图及文字说明。<
/p>
第
5.1.3
条
(<
/p>
道路
)
平面示意图
plane sketch
为概括地反映工程全貌而绘制的图。包括道路的走向、线形、主要构造物等。
第
5.1.4
条
线形设计
alignment
design
路线立体形状及其相关诸因素的综合设计。
第
5.1
.5
条
公路景观设计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公路的线形、构造物型式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美学设计。
第
5.1
.6
条
(
城
市道路
)
平面设计
alignment
design
;
plane design
城市道路线形、交叉口、排水设施
及各种道路附属设施等平面位置的设计。
第
5.1.7
条
(
城市道路
)
竖向设计
design of
elevation
城市道路路线、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等各部位的高程设计。
第
5.1
.8
条
选线
route selection
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
选择路线的全过程。
第
5.1.9
条
路线控制点
control
point
任务书中指定通过的
地点,以及为便于分段布线,在选线过程中选定的对路线走向起控制作用的地点。
第
5.1
.10
条
定线
location of
line
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
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综合考虑,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
作
。
第<
/p>
5.1.11
条
纸上定线
paper
location
在地形图上定出道路中线的工作。
第
5.1.12
条
比较线
alternative line
选线或定线时选出的作为比较方案的路线。
第
5.1
.13
条
展线
route
deveopment
为使山岭
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采取顺应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的布线方法。
第
5.1
.14
条
初测
preliminary
survey
根据任务书确定的
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方案,通过对各比较线方案的勘测、调查工作,以确定采用的路线;
并为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所需的资料。
第
5.1.15
条
定测
location survey
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在现场进行具体方案的勘测落实,并通过详细测量、调查及内业工
作,为编制施工图设
计提供所需的资料。
第
5.1
.16
条
地貌
topographic
feature
地表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
第
5.1.17
条
地物
culture
地面上各种有形物
(
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
)
和无形物
(
如省、县
界等
)
的总称。
第
5.1
.18
条
地形
topographyf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第
5.1.19
条
台地
terrace
沿河谷两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
第
5.1
.20
条
垭口
pass
;
saddle back
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
第
5.1.21
条
平原区
plain terrain
地形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很小的地区。
第
5.1
.22
条
微丘区
rolling
terrain
丘岗较低,地面自然坡度平缓,相对高差不大的地区。
第
5.1
.23
条
重丘区
hilly terrain
丘岗较高,地面起伏较大,但无明
显的山岭自然形态要素
(
山顶、山坡、山脚
)
,地面自然坡度较陡,相对高差较
大的地区。
第
5.1.24
条
山岭区
mountainous
terrain
地貌变化很大,
有明显的山岭自然形态要素
(
山顶、山坡、山脚
)
,地面自然坡度陡,相对高差大的地区。
第
5.1
.25
条
沿溪线
valley line
沿河溪走向布设的路线。
第
5.1.26
条
山脊线
ridge line
沿山脊走向布设的路线。
第
5.1.27
条
<
/p>
山坡线
(
山腰线
) hill-side line
沿山坡布设的路线。
第
5.1.28
条
越岭线
ridge line
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
第
5.1.29
条
纵断面设计
prlfile
design
;
design of vertical
alignment
确定道路的纵坡、变坡点位置、竖曲线与高程的设计。
第
5.1
.30
条
交叉口设计
road
crossing design
道路平面交叉口范围的几何设计、交通组织设计、交通设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块划分、竖向设计及排水设<
/p>
计等。
<
/p>
第
5.1.31
条
管线综合设计
under-
ground pipes comprehensive design
确定道路横断面范围内各种管线的布设位置及与道路平面布置
和竖向高程相协调的工作。
p>
第
5.1.32
条
土方调配
cut-fill
transition
在路基设计和施工中,经济合理地调运挖方作为填方的作业。
第
5.1
.33
条
土方调配图
cut-fill
transition program
表示路基土方纵向调运数量及位置的图表。
第
5.1
.34
条
土方调配经济运距
economical hauling distance
路基土方纵向调运与路外借土费用相等时的纵向运距。
第二节
测量
第
5.2
.1
条
导线
traverse
在地面上布设的由若干段直线连成的折线,作为测量路线平面图或地形图的控制线。
< br>
第
5.2.2
条
导线测量
traverse
survey
测量导线长度、转角和高程,以及推算坐标等的作业。
第
5.2
.3
条
中线测量
center line
survey
沿选定的中线量测
转角、测钉中桩、定出道路中线平面位置的作业。
第
5.2.4
条
施工测量
construction survey
工程开工前及施工中,根据设计图在现场进行恢复道路中线、
定出构造物位置等测量放样的作业。
第
5.2.5
条
竣工测量
final survey
p>
工程竣工后,为编制工程竣工文件,对实际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的一次全面量测的作业。
p>
第
5.2.6
条
(
p>
路线
)
平面图
plan view
道路中线及沿线地貌、地物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第
5.2
.7
条
交点
intersection point
路线改变方向时,两相邻直线相交的点。
第
5.2
.8
条
虚交点
inaginary
intersection point
当交点太远或无法安置仪器时,一般在交点前后两直线段上另选能通视的点安置仪器,经量测、计算而得
到的
原交点。
第
5.2.9
条
转点
turning point
<
/p>
中线测量时,因视线不能通视而增设的测站;水准测量时,为传递高程所设的过渡测点。<
/p>
第
5.2.10
条
转角
intersection
angle
交点处后视线的延长线与前视线的夹角。
第
5.2
.11
条
偏角
ddflection
angle
在平曲线测量中,曲线上任意点的弦与切线所夹的角。
第
5.2
.12
条
方位角
azimuth angle
由子午线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测
线上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者称
“
真方位角
< br>”
;以磁子午线为准者称
“
磁方
位
角
”
。
第
5.2
.13
条
象限角
bearing angle
子午线的一端
(
北端或南端
)
与测线所夹的锐角
。
第<
/p>
5.2.14
条
方向角
direction
angle
采用某坐标轴方向作为标准方向所确定的方位角。
第
5.2
.15
条
切线长
tangent
length
路线交点至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距离。
第
5.2
.16
条
曲线长
curve length
曲线的起点至终点之间的弧线长度。
第
5.2.17
条
外
(
矢
)
距
external distance
交点至曲线中点的距离。
第
5.2
.18
条
测站
instrument
station
外业测量时安放仪器进行观测的地点。
p>
第
5.2.19
条
测点
observation
point
外业测量时被观测的目标点。
第
5.2.20
条
中桩
center stake
p>
为表示中线位置和线形等,沿路线中线所设置的编有桩号的桩或标志。
第
5
.2.21
条
加桩
additional
stake
路线整桩号的中桩之间,根据线形或地形变化而加设的中桩。
第
5.2
.22
条
护桩
reference
stake
在交点等重要桩位周
围,按一定要求设置的起固定该桩位作用的附加桩。
第
5.2.23
条
断链
broken chainage
因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的桩号不相连接的现象。桩号重叠的称长链,桩号间断
的称短链。
第
5.2.24
条
水准测量
leveling
survey
测定各点高程的作业。
第
5.2.25
条
水准点
bench mark
经测定高程的固定标点,作为水准测量的根据点。
第
5.2
.26
条
绝对基面
absolute
datum
以某一海滨地点平均
海水平面高程定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沿用的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
江等基面。
第
5.2.27
条
高程
(
标高
)
elevation
某点沿铅垂
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绝对高程。简称高程。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某假定水准基面的距离,
称假定高程。
第
5.2.28
条
地面
高程
groud elevation
地面某点的高程。
第
5.2.29
条
设计高程
designed elevation
工程设计中对某点所要求达到的高程。
第
5.2
.30
条
(
路线
)
纵断面图
vertical profile map
沿路线中线的竖向剖面图。
第
5.2.31
条
中桩填挖高度
height of cut and fill at center stake
路线各中桩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的差值。
第
5.2
.32
条
地形测量
topographic
survey
测绘地形图的作业。
第
5.2.33
条
基线
base line
在三角网测量中,经精确测定长度的直线段。
第
5.2
.34
条
地形图
topographic
map
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第
5.2
.35
条
等高线
comtour line
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第
5.2
.36
条
横断面测量
cross-
sectional survey
测量中桩处垂直于中线方向的地表起伏形态的作业。
第
5.2
.37
条
横断面图
cross-
cectional profile
中桩处垂直于道路中线方向的剖面图。
第
5.2
.38
条
交叉口平面图
intersection plan
表示城市道路交叉口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管线设施以
及有关排水系统的大比例尺的平面图。
第
5.2.39
条
坑探
intersection plan
用挖坑方式观察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
第
5.2
.40
条
钻探
boring
用机具钻孔取样,判定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
第
5.2
.41
条
(
道路
)
地质剖面图
geological section
表示道路通过地带地质构造的剖面图。
一般为沿道路中线位置的剖面
(
即纵向剖面
< br>)
,
必要时亦可增加若干横向剖
面。
第
5.2.42
条
(
道路
)
地质柱状图
boring log
表示道路中线某桩号外的地质和地下水位情况并注有文字和符
号的柱状图形。
一般绘于纵断面图的相应桩号处。
第
5.2
.43
条
地下水位
uderground
water level
指地下
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根据钻探观测时间可分为初见水位、稳定水位、丰水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冻前
水位等。
第
5.2.44
条
摄影测量
photogrammetry
以地面摄影或航空摄影等方法摄取的像片,经处理后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
第
< br>5.2.45
条
航空摄影测量
aerial
photogrammetry
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
p>
业。
第
5.2.46
条
地面立体摄影测量
ground
stereophotogrammetry
在地面布设的基线两端,用摄影经纬仪摄取需要的立体像对,经地面立体测绘仪处理,绘制出地形图 的作业。
第
5.2.47
条
地面控制点测量
ground
control-point survey
用精密测量仪器测定地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作业。
第
5.2
.48
条
航摄基线
aerophoto
base
在航空摄影作业中,航
摄仪器接连两次曝光瞬间镜头中心间的距离。
第
5.2.49
条
影像地图
ohotographic map
以地面摄影、航空摄影等方法摄取的像片,经处理后拼制的地
图。
第
5.2.50
条
像片索引图
(
镶辑复照图
)
photo index
将航摄像片按重叠地物影像拼叠起来,经缩小、复照而成的图。
第
5.2
.51
条
航摄像片判读
aerophto
interpretation
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几何形状和成像规律,从像片上判释出与像片影像相应的地物、地貌的类别与特性以及
p>
某些要素等的作业。
第
5.2.52
条
综合法测图
planimetric photo
航空摄影和普通测量相结合的测图方法,地物平面位置用航空
摄影方法求得,地面高程或等高线用普通测量方
法求得。
第
5.2
.53
条
全能法测图
universal
photo
在航空摄影测量作业
中,用同一种仪器对地物、地貌测绘成地形图的方法。
第
5.2.54
条
微分法测图
differential photo
在航空摄影测量作业中,将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分成两个
独立的步骤,用不同仪器成图的方法。
第
5.2.55
条
像片镶嵌图
photo mosaic
p>
将有重叠的多张纠正像片,根据纠正点或影像进行切割拼接、镶嵌粘贴而组成的像片图。
p>
第六章
路基工程
第一节
路基
<
/p>
第
6.1.1
条
路基
subgrade
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
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第
6.1.2
条
路堤
embankment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
第
6.1.3
条
路堑
cutting
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
第
6.1.4
条
半填半挖式路基
part-cut part-fill subrade
在一个横断面内,部分为路堤、部分为路堑的路基。
第
6.1
.5
条
台口式路基
benched
subgrade
在山坡上,以山体自然坡面为下边坡,全部开挖而成的路基。
第
6.1
.6
条
路基宽度
width of
subgrade
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
第
6.1
.7
条
路基设计高程
design
elevation of subgrade
指路基外缘、路中心线或中央分隔带边缘线的设计高程。
第
6.1
.8
条
(
路
基
)
最小填土高度
minimum height of fill
为保证路基稳定,根据土质、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所规定的路
肩边缘至原地面的最小高度。
<
/p>
第
6.1.9
条
边坡
side slope
为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基两侧做成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
第
6.1
.10
条
边坡坡度
grade of
side slope
边坡的高度与宽度之比。
第
6.1.11
条
(
边
)
坡顶
top of slope
路基边坡的最高点。挖方路基为边
坡与原地面相接处,填方路基为路肩外缘。
第
6.1.12
条
(
边
)
坡脚
toe of slope
路基边坡的最低点。填方路基为边
坡与原地面相接处,挖方路基为边坡底。
第
6.1.13
条
护坡道
berm
当路堤较高时,为保证边坡稳定,在取土坑与坡脚之间,沿原地面纵向保留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
第
< br>6.1.14
条
边坡平台
plain stage
of slope
当路堤较高时
,为保证边坡稳定,在边坡坡面上沿纵向做成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
第
6.1
.15
条
碎落台
stage for
heaping soil and brocken rock
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边缘之间或边坡上,为防止碎落物
落入边沟而设置的有一定宽度的纵向平台。
第
6.1.16
条
护坡
slope protection
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
第
6.1
.17
条
挡土墙
retaining
wall
为防止路基填土或山坡
岩土坍塌而修筑的、承受土体侧压力的墙式构造物。
第
6.1.18
条
重力式挡土墙
gravity retaining wall
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第
6.1
.19
条
衡重式挡土墙
balance
weight retaining wall
利用衡重台上部填土的重力和墙体重心后移而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第
6.1
.20
条
悬臂式挡土墙
cantilever
retaining wall
由立壁、趾板、踵板三个钢筋混凝土悬臂构件组成的挡土墙。
p>
第
6.1.21
条
扶壁式挡土墙
counterfort retaining wall
沿悬臂式挡土墙的立臂,每隔一定距离加一道扶壁,将立壁与
踵板连接起来的挡土墙。
第
6.1.22
条
< b>
柱板式挡土墙
pile and plank retaining wall
由立柱、挡板、腰梁、腰板、基座
和拉杆组成,借助腰板上部填土的重力平衡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第
p>
6.1.23
条
锚杆式挡土墙
anchored
retaining wall by tie rods
由钢筋混凝土板和锚杆组成,依靠锚固在岩土层内的锚杆的水平拉力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
挡土墙。
第
6.1.24
条
锚锭板式挡土墙
anchored
bulkhead retaining wall
p>
由钢筋混凝土墙板、拉杆和锚锭板组成,
借埋置在破裂面后部稳定土
层内的锚锭板和拉杆的水平拉力,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第
6.1
.25
条
加筋土挡土墙
reinforced
earth retaining wall
由填土、拉带和镶面砌块组成的加筋土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第
6.1
.26
条
石笼
rock rilled
gabion
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设置的装填石块的笼子。
第
6.1
.27
条
抛石
riprap
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抛填较大石块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
路基土
第
6.2.1
条
砂性土
sandy soil
含砂土粒较多且具有一定粘性的土
。压实后水稳性好,强度较高,毛细作用小。
第
6.2.2
条
粘性土
cohesive soil
<
/p>
含粘土粒较多,透水性较小的土。压实后水稳性好,强度较高,毛细作用小。
第
< br>6.2.3
条
粉性土
silty soll
含粉土粒较多的土。水稳性差,毛
细作用大,干燥时有较高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强度显著下降。
第
6.2
.4
条
黄土
loess
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p>
第
6.2.5
条
盐渍土
salty soil
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土的统称。在公
路工程中一般指地表下
1.0m
深的土层内易溶盐平均含量大于
0.3%
的土。
第
6.2
.6
条
膨胀土
expansive
soil
具有较大的吸水后显著
膨胀、失水后显著收缩特性的高液限粘土。
第
6.2.7
条
红粘土
red clay
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粘性土。压实后水稳性较好,强度较高。
第
p>
6.2.8
条
软土
soft soil
主要是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
、承载能力低的淤泥沉积物及少置腐殖质所组成的土。
第
6.2.9
条
淤泥
mud
在静水和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
,
天然孔隙比大于
1.5
。当天然孔
隙比小于
1.5
而大于
1.
0
时,称淤泥质土。
第
6.2.10
条
冻土
frozen soil
温度低于
0
℃且含有冰晶的土。
第
< br>6.2.11
条
季节性冻土
seasonal
frozen soil
冬季冻
结春季融化的土层。自地表面至冻结层底面的厚度称冻结深度。
第
6.2
.12
条
多年冻土
< br>(
永冻土
) permafrost
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
土层。其表层冬冻夏融,称季节融化层。多年冻土层顶面距地表的深度,称
冻土上限,是
多年冻土地区道路设计的重要数据。
第
6.2.13
条
饱和土
saturated soil
土体内的孔隙基本上被水充满的土。
第三节
道路排水
第
6.3.1
条
路基排水
subgrade
drainage
为保证路基稳定而采取的汇集、排除地表或地下水的措施。
第
6.3
.2
条
地表水
surface water
降水后在地表形成的径流及滞留在低洼处的水。
第
6.3
.3
条
地下水
underground
water
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或土层的孔隙、裂隙中的水。
第
6.3
.4
条
毛细水
capillary
water
地下水受土粒间孔隙的毛细作用上升的水分。
第
6.3
.5
条
边沟
intercepting ditch
为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及边坡的流水,在路基两侧设置的水
沟。
第
6.3.6
条
截水沟
intercepting
ditch
为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在路堑坡顶以外设置的水沟。
第
6.3
.7
条
排水沟
drainage
ditch
将边沟、截水沟和路
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的水沟。
第
6.3.8
条
急流槽
chute
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坡度较陡、水流不离开槽底的沟槽。
第
6.3
.9
条
跌水
drop water
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沟底为阶梯形,水流呈瀑布跌落式通过的沟槽。
第
6.3
.10
条
蒸发池
evaporation pond
在气候干旱地区的排水困难路段,于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
为汇集边沟流水任其蒸发所设置的积水能。
第
6.3.11
条
盲沟
blind drain
;
blind
ditch
在路基或地基内设置
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并铺以倒滤层
(
有的其中埋设透水管
)
的排水、截水暗沟。
第
6.3
.12
条
渗水井
seepage well
为将边沟排不出的水渗到地下透水
层中而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并铺以倒滤层的竖井。
第
6.3.13
条
过水路面
ford
通过平时无水或流水很少的宽浅河流而修筑的在洪水期间容许水流浸过的路面。
第
6.3
.14
条
暴雨强度
intensity of
rainstorm
降雨的集中
程度。一般以一次暴雨的降雨量、最大瞬间降雨强度、小时降雨量等表示。
第
6.3
.15
条
(
排水
)
设计重现期
design frequency
设计暴雨强度出现的周期。是道路排水设计的标准。
第
6.3
.16
条
街道排水
street
drainage
为排除街道路面上的降水而采取的排水措施。
第
6.3
.17
条
管道排水
pipe
drainage
利用设在地下
的相互连通的管道及相应设施,汇集和排除道路的地表水。
第
6.3.18
条
渠道排水
gutter drainage
利用设在地面上的沟渠及相应设施,汇集和排除道路的地表水。
第
6.3
.19
条
(
立体交叉
)
泵站排水
drainage by pumping station
利用泵站排除立体交叉下穿路段地表水的措施。
第
6.3
.20
条
雨水口
inlet
;
gully
管道排水系统汇集地表水的设施,
由进水箅、井身及支管等组成。
第
6.3.21
条
检查井
manhole
在地下管线位置上每隔一定距离修
建的竖井。主要供检修管道、清除污泥及用以连接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管
线使用。
p>
第
6.3.22
条
雨水口支管
branch pipe
of inlet
将雨水口汇集的水输入到排水管道的引水支管。
第
6.3
.23
条
泄水口
drain opening
道路管道排水系统或渠道排水系统的出水口。
第四节
路基施工
第
6.4.1
条
压实
compaction
对土或其他筑路材料施加动的或静
的外力,以提高其密实度的作业。
第
6.4.2
条
压实度
degree of
compaction
土或其他
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
6.4
.3
条
(
标
准
)
最大干密度
maximum dry unit weight
按照标准击实试验方法,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在最佳含水量时得
到的干密度。
< br>第
6.4.4
条
填方
fill
路基表面高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
填筑至路基表面部分的土石体积。
第
6.4.5
条
挖方
cut
路基表面低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
至路基表面挖去部分的土石体积。
第
6.4.6
条
借土
borrow earth
为填筑路基,在沿线或路线以外选定的地点所取的土。
第
6.4
.7
条
弃土
waste
利用挖方填筑路基所剩余的土或不适宜筑路而废弃的土。
第
6.4
.8
条
取土坑
borrow pit
在道路沿线挖取土方填筑路基或用于养护所留下的整齐土坑。
第
6.4
.9
条
弃土堆
waste bank
将开挖路基所废弃的土地放于道路沿线一定距离的整齐土堆。
第
6.4
.10
条
回填土
back-filing
工程施工中,完成基础等地面以下工程后,再返还填实的土。
第
6.4
.11
条
软弱地基
soft ground
天然含水量过大,承载力低,在荷
载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或固结沉降的地基。
第
6.4.12
条
强夯法
dynamic consolidation
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用重锤自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
地基迅速固结的方法。
第
6.4.13
条
预压法
preloading
method
为提高软弱地基的
承载力和减少构造物建成后的沉降量,预先在拟建构造物的地基上施加一定静荷载,使地基
土压密后再将荷载卸除的压实方法。
第
6.4.14
条
反压护道
loading berm
p>
为防止软弱地基产生剪切、滑移,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堤两侧填筑起反压作用的具有一定宽度
和厚度的土体。
第
6.4.15
条
砂井
(
砂桩
)
sand drain (sand pile)
为加速软弱地基排水固结,在地基中钻孔,灌入中、粗砂而成的排水柱体。将砂灌入织袋放进孔
内形成的井,
称袋装砂井。
第
6.4.16
条
排水砂垫层
sand mat of subgrade
为加速软弱地基的固结,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在路堤底部
铺设的砂层。
< br>第
6.4.17
条
石灰桩
lime pile
为加速软弱地基的固结,在地基上
钻孔并灌入生石灰而成的吸水柱体。
第
6.4.18
条
固结
comsolidation
<
/p>
在荷载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土体孔隙中水分逐渐排出、体积压缩、密度增大的现象。
第
6.4.19
条
保温护道
thermal
insulation
在多年冻
土地区,路堤两侧用保温材料填筑的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护道。其作用是防止自然或人为因素改变
地面温度,造成冻土融化而影响路基的稳定。
第
6.4.20
条
土石方爆破
blasting procedure
在筑路工程中,使用炸药爆破开挖土石方的方法。
第
6.4
.21
条
抛掷爆破
blasting for
throwing rock
炸
药爆炸时,被爆破岩体的一部分沿最小抵抗线方向抛
出的爆破方法。
第
6.4.22
条
爆破漏斗
blasting
crater
抛掷爆破时所形成
的爆破坑。其半径
r
与最小抵抗线
w<
/p>
之比称爆破作用指数,即
r/W
=
n
。当
n
=
1
时,所形成
的漏斗称标准抛掷爆破漏斗,当<
/p>
n<1
时,称减弱抛掷爆破漏斗,当
n>
1
时,称加强抛掷爆破漏斗。
第
6.4
.23
条
松动爆破
blasting for
lossening rock
炸药爆炸时,岩体被破碎松动但不抛掷的爆破方法。
p>
第
6.4.24
条
爆破作用圈
acting
circles of blasting
炸药爆炸时所产生的膨胀力和冲击波,以药包为中心向四周传播的同心圆。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压缩圈、
抛掷圈、
破裂圈和振动圈。
第七章
路面工程
第一节
路面种类
第
7.1.1
条
路面
pavement
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道路路基上
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层状构造物。
第
7.1.2
条
刚性路面
rigid
pavement
刚度较大、抗弯拉强度较高的路面。一般指水泥混凝土路面。
第
7.1
.3
条
柔性路面
flexible
pavement
刚度较小、抗
弯拉强度较低,主要靠抗压、抗剪强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
第
7.1
.4
条
高级路面
high type
pavement
用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或整齐石块作面层的路面。
第
7.1.5
条
次高级路面
sub-high type pavement
用沥青贯入碎
(
砾
)
石、冷拌沥青碎
(
砾
)
石、半整齐石块、沥青表面处治等作面层的路
面。
第
7.1.6
条
中级路面
intermediate
type pavement
用
水结碎石、泥结碎石、级配碎
(
砾
)<
/p>
石,不整齐石块等作面层的路面。
第
p>
7.1.7
条
低级路面
low type
pavement
用各种材料改善土的路面。
第
7.1.8
条
水泥混凝土路面
cememt concrete pavement
用水泥混凝土板作面层的路面。
第
7.1
.9
条
钢筋混凝土路面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配置有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第
7.1
.10
条
块料路面
block
pavement
用石块、水泥混凝土块等铺砌而成的路面之统称。
第
7.1
.11
条
沥青路面
bituminous
pavement
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面层的路面之统称。
第
7.1
.12
条
再生沥青路面
reclaimed
bituminous pavement
用再生沥青混合料作面层的路面。
第
7.1.13
条
沥青混凝土路面
bituminous concrete pavement
用沥青混凝土作面层的路面。
第
7.1.14
条
全厚式沥青
(
混凝土
)
路面
full depth asphalt pavement
沥青混凝土面层以下各结构层
(
p>
垫层除外
)
均采用沥青混合料铺筑的路面。
p>
第
7.1.15
条
沥青碎石路面
bituminous
macadam pavement
用沥青碎石作面层的路面。
第
7.1.16
条
沥青贯入式路面
bituminous penetration pavement
用沥青贯入碎
(
砾
)
石作面层的路面。
第
7.1.17
条
上拌下贯
式
(
沥青
)
路
面
penetration macadam with
coated chips
下部用贯入式、上部用沥青混合料作面层的路面。
第
7.1
.18
条
(
沥青
)
表面处治
bituminous surface treatment
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
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
3cm
的沥青面层。
第
7
.1.19
条
泥结碎石路面
clay-boumd
macadam
以碎石为骨料,
经碾压后灌泥浆,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粘土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
第
7.1
.20
条
水结碎石路面
water-
bound macadam
石
灰岩类碎石层经洒水碾压,依靠碎石的嵌锁的石粉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
第
7.1
.21
条
级配路面
graded
aggregate pavement
按密实级配原理选配的集料和适量粘性土,经拌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
第
7.1
.22
条
刚性基层
rigid-type
base
用低标号水泥混凝土铺筑的路面基层。
第
7.1
.23
条
半刚性基层
semi-rigid
type base
用无机结合
料稳定土铺筑的能结成板体并具有一定抗弯强度的基层。
第
7.1.24
条
稳定土基层
stabilzed soil base course
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结合料与土、砂砾或其它集料,经拌
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
第
7.1.25
条
工业废渣基层
industrial waste base course
用适合于路用的工业废渣修筑的路面基层。
第
7.1
.26
条
(
锥形
)
块石基层
Telford base
p>
用一定规格的锥形块石经手工铺砌、碎石嵌缝并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
第二节
路面设计
第
7.2
.1
条
回弹弯沉
rebound
deflection
路基或路
面在规定荷载作用下产生垂直变形,卸载后能恢复的那一部分变形。
第
7.2
.2
条
容许
(
回弹
)
弯沉
allowable rebound deflection
根据道路等级、路面类型及累积当
量轴载等确定的回弹弯沉值。是柔性路面设计的主要指标。
第
7.2.3
条
标准轴截
standard axial loading
为路面结构计算所规定的设计荷载。
第
7.2
.4
条
土基干湿类型
type of
dry and damp soil base
根据路槽底面以下规定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或相对含水量划分的干湿状态。分为干燥、中湿、潮
湿、过湿土基
四种类型。
第
7.2.5
条
路槽
road trough
为铺筑路面,在路基上按照设计要求修筑的浅槽。分挖槽、培槽、半挖半培槽三种形式。
第
7.2.6
条
路床
road bed
路槽底部一定深度的部分称路床。土质路床又称土基。
第
7.2
.7
条
路面结构层
pavement
structure layer
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面层、基层和垫层。
第
7.2
.8
条
面层
surface course
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结构层。
第
< br>7.2.9
条
磨耗层
wearing
course
面层顶部用坚硬的
细粒料和结合料铺筑的薄结构层。其作用是改善行车条件,防止行车对路面的磨损,延长路
面的使用周期。
第
7.2.10
条
联结层
binder course
为加强面层与基层的共同作用或减
少基层裂缝对面层的影响,设在基层上的结构层,为面层的组成部分。
第
7.2
.11
条
基层
base course
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承受
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
,
并将荷载分布到垫层或土基上。当基层
分为多层时
,
其最下面的一层称底基层。
第
7
.2.12
条
垫层
bde course
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
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第
7.2.13
条
隔水层
aquitard
为隔断侵入路面基层的毛细水,在基层与土基之间用透水性良好的或不透水的材料铺筑的垫层。
第
7.2.14
条
隔温层
thermal
insulating course
< br>为防止或减轻土基的冻害,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用导温性低的材料铺筑的垫层。
第
7.2
.15
条
整平层
leveling
course
旧路面加铺补强层之前,先铺一层垫平原有路面的结构层。
第
7.2
.16
条
补强层
strengthening
layer
当原有路面的强度不适应交通要求时,在其上加铺的结构层。
第
7.2
.17
条
封层
seal coat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面
层或基层,在面层或基层上铺的沥青封面。
第
7.2.18
条
透层
prime coat
为使沥青层与无沥青材料的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的液体沥青层。
第
7.2
.19
条
粘层
tack coat
为使新铺沥青面层与下层粘结良好而浇洒的沥青层。
第三节
路面施工
第
7.3.1
条
层铺法
spreading
in layers
集料与结合料分层摊铺、洒布、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
7.3
.2
条
拌和法
mixing method
集料与结合料按一定配比拌和均匀
、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
7.3.3
条
厂拌法
olant
mixing method
在固定的拌和工厂或移动式拌和站拌制混合料的施工方法。
第
7.3
.4
条
路拌法
road mixing
method
在路上或沿线就地控和混合料的施工方法。
第
7.3
.5
条
热拌法
hot mixing
method
将一定比例的集料
和沥青分别加热至规定温度,然后拌和均匀的施工方法。
第
7.3.6
条
冷拌法
cold mixing method
将一定配比的集料和液体沥青在常温下进行拌和的施工方法。
第
7.3
.7
条
热铺法
hot laid
method
沥青混合料加热拌
和后,在规定温度下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
7.3.8
条
冷铺法
cold laid method
沥青混合料拌和后,在常温下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
7.3
.9
条
贯入法
penetration method
在初步压实的碎石层上浇灌沥青,再分层撒铺嵌缝料和洒布沥
青,并分层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第
7.3.10
条
铺砌法
pitching
method
用手工或机械铺筑块料路面的施工方法。
第
7.3
.11
条
缩缝
contraction
joint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
上设置的收缩缝。其作用是使水泥混凝土板在收缩时不致产生不规则的裂缝,一般采用假
缝。
第
7.3.12
条
胀缝
expansion
joint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
上设置的膨胀缝。其作用是使水泥混凝土板在温度升高时能自由伸展,应采用真缝。
第
7.3
.13
条
真缝
true joint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做成贯通整个板厚的缝。
第
7.3
.14
条
假缝
dumy joint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做成不贯通整个板厚的缝。
第
7.3
.15
条
横缝
transverse
joint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与道路中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缝。
第
7.3
.16
条
纵缝
lingitudinal
joint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平行于道路中线的缝。
第
7.3
.17
条
企口缝
tongue and
groove joint
相邻
两块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一侧板的中间榫头与邻板板边的榫槽吻接以传递荷载的接缝。
第
7.3
.18
条
施工缝
construction
joint
因施工需要设置的接缝。
第
7.3.19
条
传力杆
dowel bar
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横缝,每隔一定距离在板厚中央布置的圆钢筋。其一端固定在一侧板内,另一端 可以在邻
侧板内滑动,其作用是在两块路面板之间传递行车荷载和防止错台。
第
7.3.20
条
拉杆
tie bar
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接缝,每隔一
定距离在板厚中央布置的异形钢筋。其作用是防止路面板错动和纵缝间隙扩
大。
第
7.3.21
条
路面平整度
surface
evenness
路表面纵向的凹凸量的偏差值。
第
7.3.22
条
路面粗糙度
surface roughness
路表面骨料的棱角阻止轮胎滑动的能力。通常以路面摩擦系数
和路表构造深度来表示。
第八章
桥涵工程
第一节
桥涵类型
第
8.1.1
条
桥梁
bridge
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
第
p>
8.1.2
条
钢筋混凝土桥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以钢筋混凝土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
p>
8.1.3
条
预应力混凝土桥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以预应力混凝土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
p>
8.1.4
条
钢桥
steel bridge
以钢材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
p>
8.1.5
条
圬工桥
masonry
bridge
以石料、砖或水泥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
p>
8.1.6
条
木桥
timber bridge
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第
8.1
.7
条
正交桥
right bridge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跨越的河流流向或路线轴向相垂直的桥梁。
第
p>
8.1.8
条
斜交桥
skew bridge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跨越的河流流向或路线轴向不相垂直的桥梁。
第
p>
8.1.9
条
弯桥
curved bridge
桥面中心线在平面上为曲线的桥梁。
第
8.1
.10
条
坡桥
bridge on
slope
修建在较大纵坡的路段上并与路线纵坡基本一致的桥梁。
第
p>
8.1.11
条
斜桥
skew bridge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墩台轴线不相垂直的桥梁。
第
8.1.12
条
正桥
right bridge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墩台轴线相垂直的桥梁。
第
p>
8.1.13
条
上承式桥
deck bridge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上部的桥梁。
第
8.1
.14
条
中承式桥
half-through
bridge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中部的桥梁。
第
8.1
.15
条
下承式桥
through
bridge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下部的桥梁。
第
8.1
.16
条
梁桥
beam bridge
以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
p>
8.1.17
条
简支梁桥
simple
supported beam bridge
以一端由固定支座支承、另一端由活动支座支承的梁作为上部
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
第
8.1.18
条
连续梁桥
continuous beam bridge
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支座支承的梁
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
第
8.1
.19
条
悬臂梁桥
cantilever
beam bridge
p>
以一端或两端向外自由悬出的简支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
第
8.1.20
条
联合梁桥
composite
beam bridge
钢主梁和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结合成整体的梁桥。
第
p>
8.1.21
条
板桥
slab bridge
以板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
p>
8.1.22
条
拱桥
arch bridge
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
p>
8.1.23
条
双曲拱桥
two-way
curved arch bridge
拱圈由纵向拱肋和横向拱波组成的拱桥。
第
p>
8.1.24
条
空腹拱桥
open
spandrel arch bridge
拱圈上设有腹拱、立柱或横墙以支承桥面系的拱桥。
第
p>
8.1.25
条
实腹拱桥
filled
spandrel arch bridge
拱圈上为实体建筑或填料的拱桥。
第
p>
8.1.26
条
系杆拱桥
bowstring
arch bridge
由系杆承受两拱脚水平推力的拱桥。
第
8.1
.27
条
桁架桥
truss bridge
以桁架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
p>
8.1.28
条
刚构桥
rigid frame
bridge
梁与墩、台为刚性联结的桥梁。
第
8.1
.29
条
T
形刚构桥
T-shaped rigid frane
主梁为跨中设铰或挂梁的多跨刚构桥。
第
p>
8.1.30
条
斜拉桥
(
斜张桥
) cable
stayed bridge
以固定于索塔并锚固于桥面系的斜向拉索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第
8.1.31
条
悬索桥
(
吊桥
)
suspension bridge
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
(
p>
或桥两端
)
的缆索
(
或钢链
)
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
的桥梁。
第
8.1.32
条
漫水桥
submersible bridge
允许洪水浸过桥面的桥梁。
第
8.1
.33
条
浮桥
pontoon bridge
上部结
构架设在水中浮动支承
(
如船、筏、浮箱等
)
上的桥梁。
第
8.1
.34
条
开启桥
movable
bridge
为通航需要,上部结构能以竖旋、平旋、提升等方式开合的桥梁。
第
p>
8.1.35
条
装配式桥
fabricated
bridge
上部结构由顶制构件组合成整体的桥梁。
第
p>
8.1.36
条
装拆式钢桥
fabricated
steel bridge
<
/p>
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是以标准单元金属构件组装而成并可快速拼拆的桥梁。
< br>第
8.1.37
条
涵洞
culvert
横穿路基的小型排水构造物。一般由基础、洞身和洞口组成。
第
p>
8.1.38
条
管涵
pipe culvert
洞身以圆形管节修建的涵洞。
第
8.1
.39
条
拱涵
arch culvertt
洞身顶部呈拱形的涵洞。
第
8.1
.40
条
箱涵
box culvert
洞身以钢筋混凝土箱形管节修建的涵洞。
第
p>
8.1.41
条
盖板涵
slab culvert
洞身上部以钢筋混凝土板、条石等作盖板的涵洞。
第
p>
8.1.42
条
无压力式涵洞
inlet
unsubmerged culvert
入口处水流的水位低于洞口上缘,洞身全长范围内水面不接触
洞顶的涵洞。
第
8.1.43
条
压力式涵洞
outlet submerged culvert
入口处水流的水位高于洞口上缘,
洞身全长范围内充满水流,洞顶承受水头压力的涵洞。
第
8.1
.44
条
半压力式涵洞
inlet
submerged culvert
入口处水流的水位高于洞口上缘,部分洞顶承受水头压力的涵
洞。
第
8.1.45
条
倒虹涵
siphon
culvert
渠道与道路平面交叉时,为连接渠道而设在道路下面洞身形似倒置的虹吸管的压力式涵洞。
第二节
桥涵构造
第
8.2.1
条
上部结构
superstructure
桥梁支座以上
(
无铰拱起拱线或框架主梁底线以上
)
跨越桥孔部分的总称。
p>
第
8.2.2
条
主梁
main beam
在上部结构中,支承各种荷载并将其传递至墩、台的梁。
第
p>
8.2.3
条
横梁
transverse
beam
在上部结构中,沿桥轴横向设置并支承于主要承重构件上的梁。
第
p>
8.2.4
条
纵梁
longitudinal
beam
;
stringer
在上部结构中,沿桥梁轴向设置并支承于横梁上的梁。
第
p>
8.2.5
条
拱圈
arch ring
在拱桥
上部结构中,支承各种荷载并将其传递至墩、台的拱形结构。
第
8.2
.6
条
拱上结构
spandrel
structure
拱桥拱圈以上各部分结构的总称。
第
8.2
.7
条
腹拱
spandrel arch
在空腹式拱桥拱圈以上设置的小拱。
第
p>
8.2.8
条
拱上侧墙
spandrel
wall
在实腹式拱桥拱圈以上沿桥纵向两侧设置的挡土墙。
第
8.2.9
条
桥面系
floor
system
;
bridge decking
上部结构中,直接承受车辆、人群等荷载并将其传递至主要
承重构
件的桥面构造系绕,包括桥面铺装、桥面板、纵梁、横梁、人行道等。
第
p>
8.2.10
条
桥面铺装
bridge deck
pavement
为保护桥面板和分布车轮的集中荷载,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高分予聚合物等材料铺筑在桥面 板上的保
护层。
第
8.2
.11
条
伸缩缝
expansion
joint
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置的间隙。
第
p>
8.2.12
条
桥面伸缩装置
bridge
floor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installation
为使车
辆平稳通过桥面并满足桥面变形的需要,在桥面伸缩缝处设置的各种装置的总称。
p>
第
8.2.13
条
安全带
safety belt
当桥面
不设人行道时,为保障交通安全,在车行道边缘设置的高出车行道的带状构造物。
第
p>
8.2.14
条
下部结构
substructure
支承桥
梁上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递至地基的桥墩、桥台和基础的总称。
第
p>
8.2.15
条
桥墩
pier
多孔桥梁中,处于相邻桥孔之间支承上部结构的构造物。
第
p>
8.2.16
条
盖梁
bent cap
为支承
、分布和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在排架桩墩顶部设置的横梁。
第
8.2
.17
条
重力式墩、台
gravity
pier (abutment)
在承受外力时,依靠自身重力以及作用其上的重力保持稳定的
墩、台。
第
8.2.18
条
柱式桥墩
column pier
墩身由一个或几个立柱所组成的桥墩。
第
p>
8.2.19
条
排架桩墩
pile bent
pier
在成排的桩的桩顶以盖梁联结构成的桥墩。
第
p>
8.2.20
条
柔性墩
flexible pier
墩身较
细长,墩顶可随着上部结构顺桥向的位移而相应变位的桥墩。
第
8.2
.21
条
制动墩
abutment pier
多跨桥梁中,可承受全桥或分段水平推力的桥墩。
第
p>
8.2.22
条
单向推力墩
single
direction thrusted pier
多孔拱桥中,可承受单向恒载推力的桥墩。
第
p>
8.2.23
条
桥台
abutment
位于桥
梁两端并与路基相连接的支承上部结构和承受桥头填土侧压力的构造物。
第
p>
8.2.24
条
锥坡
conical slope
为保护
路堤边坡不受冲刷,在桥涵与路基相接处修筑的锥形护坡。
第
8.2
.25
条
U
形桥台
U-shaped abutment
前墙和两侧翼墙连成一体,在平面
上呈
U
字形的桥台。
第
p>
8.2.26
条
八字形桥台
flare wing
wall abutment
两侧翼墙在平面上呈八字形的桥台。
第
8.2
.27
条
埋置式桥台
buried
abutment
台身大部分埋于土中,仅设置耳墙局部挡土的桥台。
第
p>
8.2.28
条
扶壁式桥台
counterfort
abutment
由钢筋混凝土前墙、踵板和扶壁构成的桥台。
第
p>
8.2.29
条
锚碇板式桥台
anchored
bulkhead abutment
台身借埋置在台后稳定土体内的锚碇板和锚杆的拉力以抵抗土
体侧压力的桥台。
第
8.2.30
条
支撑式桥台
supported type abutment
台身顶部与梁或板铰接,下部设置
支撑梁,使桥梁构成四铰框架体系的桥台。
第
8.2
.31
条
地基
subsoil
直接承受构造物荷载影响的地层。
第
8.2
.32
条
加固地基
consolidated
subsoil
用换土、夯实、有机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等方法加固处理的地基。
第
p>
8.2.33
条
天然地基
natural
subsoil
未经加固处理的地基。
第
8.2
.34
条
基础
foundation
将桥梁墩、台所承受的各种荷载传递至地基上的构造物。
第
p>
8.2.35
条
承台
bearing
platform
为承受、分布由墩身传递的荷载,
在基桩顶部设置的联结各桩顶的钢筋混凝土平台。
第
8.2
.36
条
支座
bearing
设在桥
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使上部结构具有一定活动性的传力装置。
第
p>
8.2.37
条
固定支座
fixed
bearing
使上部结构能转动而不能水平移动的支座。
第
p>
8.2.38
条
活动支座
expansion
bearing
使上部结构能转动和水平移动的支座。
第
p>
8.2.39
条
索塔
cable bet
tower
悬索桥或斜拉桥支承主索的塔形构造物。
第
p>
8.2.40
条
索鞍
cable saddle
在悬索桥索塔顶部设置的鞍状支承装置。
第
p>
8.2.41
条
调治构造物
regulating
structure
为引导或改变水流方向,使水流平顺地通过桥孔以减缓水流对桥位附近河床、河岸的冲刷而修建的
水工构造物。
第三节
桥涵设计
第
8.3.1
条
桥位
bridge site
在勘测过程中所选择的建桥位置。
第
p>
8.3.2
条
主桥
main bridge
根据设计流量、通航要求、结构等确定的桥梁的主要跨段。
第
p>
8.3.3
条
引桥
approach span
位于主桥两端、代替高路堤的桥梁跨段。
第
p>
8.3.4
条
跨径
span
结构或构件支承间的水平距离。
第
8.3
.5
条
桥下净空
clearance of
span
为满足桥下通航
(
行车、行人
)<
/p>
的需要,对上部结构底缘以下规定的空间限界。
第
p>
8.3.6
条
桥面净空
clearance
above bridge floor
桥面车行道、人行道上方应保持的空间限界。
第
p>
8.3.7
条
桥梁建筑高度
construction height of bridge
上部结构底缘至桥面顶面的竖直距离。
第
p>
8.3.8
条
荷载
load
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它因素。
第
p>
8.3.9
条
永
久荷载
(
恒载
) permanent
load
在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其值不变或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荷载,如结构重力、预加应力、土的重
力、土的侧压力等。
第
8.3
.10
条
可变荷载
variable
load
在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其值可变化且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按其对桥涵结构的影响程度,分
为基本可变荷载
(
活载
,
如车辆、人群等
)
和其它可
变荷载
(
如风力、汽车制动力等
)
p>
。
第
p>
8.3.11
条
偶然荷载
accidental
load
在结构的设计使用期内偶然出现
(
或不出现
)
,
其数值很大、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如地震力、<
/p>
船只或漂浮物撞击
力等。
第
p>
8.3.12
条
荷载组合
loading
combinations
<
/p>
根据桥涵特性、使用要求、桥位处自然条件、荷载发生频率等,由规范规定在设计时应考虑
可能在结构上同时
出现的若干荷载。
第
8.3
.13
条
施工荷载
construction
load
施工阶段为验算桥梁结构或构件安全度所考虑的临时荷载,如结构重力、施工设备、风力、拱桥单向推力等。
p>
第
8.3.14
条
通航水位
navigable
water level
p>
在各级航道中,能保持船舶
(
队
)
正常航行时的最高和最低水位。
第
p>
8.3.15
条
设计水位
design water
level
< br>与设计流量相对应的水位。当计入浪高及壅水影响时称计算水位。
p>
第
8.3.16
条
设计洪水频率
designed
flood frequency
桥涵设计时采用的某一洪水重现的概率。
第
p>
8.3.17
条
水力计算
hydraulic
computation
p>
为确定桥涵构造物的结构尺寸
(
如基础埋深
、桥下净空等
)
,根据设计流量进行的计算工作。
< br>第
8.3.18
条
桥下一般冲刷
general
scour under bridge openning
由于桥梁墩台压缩水流,导致桥下
流速增大而引起桥下河床断面的冲刷。
第
8.3
.19
条
桥墩局部冲刷
local
scour near pier
由于桥墩的阻碍,水流在桥墩周围产生强烈涡流而引起的冲刷。
第
p>
8.3.20
条
自然演变冲刷
natural
scour
< br>在不受水工建筑物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水流挟带泥沙行进而引起的河床冲刷。
第
p>
8.3.21
条
冲刷系数
coefficient
of scouring
桥下需要的过水面积与建桥后未经冲刷的过水面积的比值。
第四节
桥涵施工
第
8.4.1
条
先张法
pretensioning method
先在台座上张拉预应力钢材,然后
浇筑水泥混凝土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
8.4
.2
条
后张法
post-
tensioning method
先浇筑水泥混凝土,待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再张拉预应力钢材以
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
8.4
.3
条
缆索吊装法
erection
woth cableway
利用悬挂的缆索运输和安装构件的施工方法。
第
p>
8.4.4
条
悬臂拼装法
erection by
protrusion
在桥墩两侧设置吊架,平衡地逐段向跨中悬臂拼装水泥混凝土梁体预制件,并逐段施加预应力的
施工方法。
第
8.4.5
条
悬臂浇筑法
cast-in -cantilever method
在桥墩两侧设置工作平台,平衡地
逐段向跨中悬臂浇筑水泥混凝土梁体,并逐段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方法。
第
p>
8.4.6
条
移动支架逐跨施工法
span by
span method
p>
采用可在桥墩上纵向移动的支架及模板,在其上逐跨拼装水泥混凝土梁体预制件或现浇水泥混
凝土,并逐跨施
加预应力的施工方法。
第
p>
8.4.7
条
纵向拖拉法
erection by
longitudinal pulling method
将预制的单根梁或预拼的整孔梁,
用拖拉设备从桥头纵向拖到墩上的施工方法。
第
8.4
.8
条
顶推法
incremental
launching method
梁体在桥头逐段浇筑或拼装,用千斤顶纵向顶推,使梁体通过
各墩顶的临时滑动支座面就位的施工方法。
第
8.4
.9
条
转体架桥法
construdtion by swing
利用河岸地形预制半孔桥跨结构,
在岸墩或桥台上旋转就位于跨中合龙的施工方法。
第
8.4
.10
条
浮运架桥法
erecting by
floating
利用潮水涨落或调节船舱内的水量,将船载的整孔主要承重结构置于墩台上的施工方法。< p>
第
8.4.11
条
顶入法
jack-in
method
利用顶进设备将预制的箱形构造物或圆管逐渐顶入路基,以构成立体交叉通道或涵洞的施工方法。
第九章
隧道工程
第
9.0.1
条
(
道路
)
隧道
tunnel
为使道
路从地层内部或水底通过而修建的建筑物,由洞身、洞门等组成。
第
p>
9.0.2
条
洞门
tunnel portal
为保持
洞口上方及两侧路堑边坡的稳定,在隧道洞口修建的墙式构造物。
第
p>
9.0.3
条
衬砌
tunnel lining
为防止
围岩变形或坍塌,沿隧道洞身周边用水泥混凝土等材料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
第
p>
9.0.4
条
明洞
open cut
tunnel
用明挖法修建的隧道。常用于地质不良路段或埋深较浅的隧道。
第
p>
9.0.5
条
围岩
surrounding
rock
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的稳定有影响的岩
(
土
)
体。
第
9.0
.6
条
隧道建筑限界
structural
approach limit of tunnel
在隧道洞身内应保持的道路建筑限界及设置其它设施的空间范
围。
第
9.0.7
条
隧道埋深
depth of
tunnel
隧道开挖断面的顶部至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第
p>
9.0.8
条
明挖法
open cut
method
先将隧道部位的岩
(
土
)
p>
体全部挖除,然后修建洞身、洞门,再进行回填的施工方法。
第
p>
9.0.9
条
矿山法
mine
tunnelling method
用开挖地下坑道的作业方式修建隧道的施工方法。
第
p>
9.0.10
条
盾构法
shield
tunnelling method
利用盾构进行隧道开挖,衬砌等作业的施工方法。
第
p>
9.0.11
条
新奥法
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
在软弱岩层中修建隧道时,
开挖后立
即喷射水泥混凝土作为临时支撑
(
必要时加锚杆
)
以稳定围岩,
然后再进行衬
砌的施工方法。
第
9.0.12
条
沉埋法
immersed tunnelling method
将箱形或管形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
,分段沉埋至河底或海底而构成隧道的施工方法。
第
9.0
.13
条
隧道支撑
tunnel
support
隧道开挖过程中,为了防止围岩变形或坍落所设置的支护结构。常用的有构件支撑和喷锚支护两类。<
/p>
第
9.0.14
条
构件支撑
element
support
用钢、木等材料制作构件架设的临时支撑,如木支撑、金属支撑、钢木混合支撑等。
< br>
第
9.0.15
条
喷锚支护
lock bolt
support woth shotcrete
借高压喷射水泥混凝土和打入岩层中的金属锚杆的联合作用<
/p>
(
根据地质情况也可分别单独采用
)
p>
加固岩层,
分为临
时性支护结构和永久性支
护结构。
第十章
道路养护
第
10.0.1
条
养护
mitenance
为保证道路正常使用而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修,预防和修复
灾害性损坏,以及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而进
行的加固、改善或增建。
第
10.0.2
条
定期养护
perildical
maintenance
对道路及附属设施按一定时间进行保养、维修的养护方法。
第
p>
10.0.3
条
巡回养护
patrol
maintenance
p>
在管养的路段上巡回检查,发现病害、交通障碍及其它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的养护方法。<
/p>
第
10.0.4
条
大中修周期
maintenance
period
两次大、中修的间隔时间。
第
10.
0.5
条
小修保养
routine
maintenance
p>
对道路及附属设施经常进行维护保养和修补轻微损坏部分的作业。
第
p>
10.0.6
条
中修
intermediate
maintenance
p>
对道路及附属设施的一般性磨损和损坏部分进行修理加固、更换或局部改善,以恢复道路原有
技术状况的工程。
第
10.0.7
条
大修
heavy maintenance
对道路及附属设施的较大损坏进行
全面的综合修理,以恢复原设计标准,或在原技术等级范围内局部改善或个
别增建,以提
高道路通行能力的工程。
第
p>
10.0.8
条
改善工程
road
improvement
p>
根据交通发展的要求,对道路及附属设施进行逐段改善,以提高技术等级的工程。
第
10.0.9
条
回砂
road
improvement
用回砂设备对路面松散保护层恢复平整的作业。
第
p>
10.0.10
条
罩面
overlay of
pavement
为改善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提高路面的防水、抗滑能力和平整度,在原有沥青路面上加铺的薄沥青 面层。
第
10.0.11
条
< br>
路面翻修
pavement
recapping
对损坏的路面,经挖除或翻松处理后重新铺筑的作业。
第
p>
10.0.12
条
路面补强
pavement
strengthening
根据交通发展要求,对原有路面采取增加强度的措施。
第
p>
10.0.13
条
防滑处理
desliching
treatment
为恢复或提高路面抗滑能力而采取的措施。
第
p>
10.0.14
条
路面病害
pavement
distress
路面的各种损坏、变形及其它缺陷的统称。
第
p>
10.0.15
条
路面松散
revelling of
pavement
由于结合料粘性降低或消失,路面在行车作用下集料从表面脱落的现象。
第
p>
10.0.16
条
路面网裂
nte-shaped
cracking
路面表面产生纵横交错呈网状的较小裂缝。
第
p>
10.0.17
条
路面龟裂
alligator
cracking
路面表面产生形似龟背花纹的较宽裂缝。
第
p>
10.0.18
条
反射裂缝
reflection
crack
路面基层开裂而导致面层出现的裂缝。
第
p>
10.0.19
条
路面坑槽
pot holes
在行车作用下,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洼。
第
p>
10.0.20
条
路面冻胀
surface
frost heave
p>
在寒冷地区结冻初期,土基下部的水分向上集聚并冻结成冰引起膨胀,造成柔性路面拱起开裂
、刚性路面错台
或折断的现象。
第
10.
0.21
条
路面沉陷
pavement
depression
由于路基的竖向变形而导致路面下沉的现象。
第
p>
10.0.22
条
弹簧现象
springing
路基或路面上出现的受压下陷、去压回弹的现象。
第
p>
10.0.23
条
路面滑溜
surface
slipperiness
由于路面表面光滑、潮湿、结冰等原因造成行车滑移的现象。
第
p>
10.0.24
条
泛油
bleeding
沥青路
面因沥青含量偏多或稠度偏低,当气温较高时,在行车作用下沥青被挤出,路面表面出现薄油层的现象。
第
10.0.25
条
拱胀
blow up
水泥混
凝土路面在气温升高时,因胀缝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板体向上拱起的现象。
第
p>
10.0.26
条
路面板唧泥
pavement
slab pumping
<
/p>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行车的重复作用下,引起板体上下运功而产生抽吸作用,使路面下稀释
的泥浆或细料从接
缝或裂缝处挤出的现象。
第
p>
10.0.27
条
错台
faulting of
slab ends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或裂缝处,两板体产生相对竖向位移的现象。
第
p>
10.0.28
条
错位
slab
staggering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产生水平位移的现象。
第
p>
10.0.29
条
坍方
land slide
路基、堤坝及河岸等边坡土体坍塌的现象。
第
p>
10.0.30
条
沉陷
subsidece
路基压
实度不够或构造物地基土质不良,在水、荷载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
第
p>
10.0.31
条
翻浆
frost boiling
春融时
期由于土基含水量过大,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表面出现不均匀起伏、弹簧或破裂冒浆等
现象。
第
10.0.32
< br>条
沙害
sand hazard
通过沙漠地区的路段,因风沙的作用造成大量积沙而阻碍交通
的现象。
第
10.0.33
< br>条
雪害
snow hazard
因积雪或雪崩而阻碍交通或造成行车事故的现象。
第
p>
10.0.34
条
水毁
washout
因暴雨、洪水造成路基、路面、桥涵及其它设施的损毁。
第
p>
10.0.35
条
路容
road
appearance
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等的外观状况。
第
10.
0.36
条
路况
road condition
现有道路路基、路面、构造物及附属设施等的技术状况。
第
p>
10.0.37
条
路况调查
road
condition survey
对现有道路路况的调查、检验、评价并登记储存等工作的全过
程。
第十一章
工程材料
第一节
材料
第
11.1.1
条
粒料
granular material
呈颗粒状的松散材料。
第
11.
1.2
条
集料
(
骨料
)
aggregate
在混合料中起骨架和填充作用的粒料,包括碎石、砾石、石屑、砂等。
第
p>
11.1.3
条
矿料
mineral
aggregate
包括矿粉在内的集料。
第
11.
1.4
条
矿粉
mineral powder
符合工程要求的石粉及其代用品的统称。
第
p>
11.1.5
条
砂
sand
岩石经
风化或轧制而成的粒径为
0.074
~
2mm
的粒料。
第
11.
1.6
条
砾石
gravel
风化岩
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成的粒径为
2
~
6
0mm
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
第
11.
1.7
条
砂砾
sand gravel
砂和砾石的混合物。
第
11.
1.8
条
卵石
cobble stone
风化岩
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成的粒径为
60
~
200mm
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大于
200mm
者称漂石。
第
11.1.9
条
碎石
broken
stone
;
crushed stone
符合工
程要求的岩石,经开采并按一定尺寸加工而成的有棱角的粒料。
第
p>
11.1.10
条
片石
rubble
符合工
程要求的岩石,经开采选择所得的形状不规则的、边长一般不小于
15cm
的石块。
第
11.1.11
< br>条
块石
block stone
符合工程要求的岩石,经开采并加工而成的形状大致方正的石
块。
第
11.1.12
条
< br>
锥形块石
Telford
底面大、顶面小,形状似截头锥体的石块。
第
p>
11.1.13
条
料石
dressed stone
按规定要求经凿琢加工而成的形状规则的石块。
第
p>
11.1.14
条
石屑
chip
轧制并
筛分碎石所得的粒径为
2
~
10mm<
/p>
的粒料。
第
11.1.15
< br>条
(
路用
)
工业废渣
industial
solid waste
符合工程要求的钢渣、炉渣、粉煤灰等固体废渣的统称。
第
p>
11.1.16
条
同粒径集料
single-size
aggregate
粒径基本接近同一尺寸的集料。
第
11.
1.17
条
结合料
binder
用以结合松散材料使其成为整体的有机或无机材料。
第
p>
11.1.18
条
有机结合料
organic
binder
具有良好胶结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在道路工程中,主要是指沥青材料。
第
p>
11.1.19
条
无机结合料
inorganic
binder
具有胶结性能的无机化合物。在道路工程中,主要是指水泥、石灰等材料。
第
p>
11.1.20
条
沥青
bitumen
由极复
杂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
(
氧、
硫、
氮等
)
衍生物所组成的有机胶凝
材料。
分为地沥青和焦油沥青。
第
11.
1.21
条
地沥青
asphaltic
bitumen
天然沥青和石油沥青的总称。
第
11.
1.22
条
焦油沥青
tar
有机物经过干馏得到焦油后进一步加工得到的沥青的总称。
第
p>
11.1.23
条
天然沥青
natural
asphalt
石油受自然因素的作用所形成的沥青。
第
p>
11.1.24
条
石油沥青
petroleum
asphaltic bitumen
环烷基或混合基的石油,经提炼出轻质油后得到的残留物。
第
p>
11.1.25
条
煤沥青
coal tar
煤经过干馏得到煤焦油,再经过蒸馏后得到的残留物。
第
p>
11.1.26
条
液体沥青
liquid
asphaltic bitumen
在常温下呈流动状态的地沥青。
第
p>
11.1.27
条
乳化沥青
emulsified
bitumen
沥青在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经机械搅拌使沥青微粒子分散而形成的沥青乳液。
第
11.1.28
条
阳离子乳化沥青
cationic
emulsified bitumen
用阳离子乳化剂制成的乳化沥青,沥青微粒带正电荷。
第
p>
11.1.29
条
阴离子乳化沥青
anionic
emulsified butumen
用阴离子乳化剂制成的乳化沥青,沥青微粒带负电荷。
第
p>
11.1.30
条
混合料
mixture
集料或矿料与结合料经拌和而成的混合材料。
第
p>
11.1.31
条沥青混合料
bituminous mixture
沥青与矿料或集料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
第
p>
11.1.32
条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bituminous concrete mixture
沥青与级配矿料按一定比例拌和而
成的混合料。压实后称沥青混凝土。按所用矿料粒径不同,分为粗粒式、中
粒式、细粒式
等。
第
11.1.33
条
< br>
沥青碎石混合料
bituminous macadam mixture
沥青与级配材料按一定比例拌和而
成的混合料。压实后称沥青碎石,其空隙率一般大于
10%
。按
所用集料粒径
不同,分为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等。
第
11.1.34
< br>条
沥青砂
asphalt sand
沥青与砂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
第
p>
11.1.35
条
再生沥青混合料
reclaimed
asphalt mixtrue
旧沥青面层材料经回收加工并掺入新料及再生剂拌制成的混合
料。
第
11.1.36
条
< br>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
cement concrete moxtrue
水泥、集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混合料。
第
p>
11.1.37
条
水泥混凝土
cement
concrete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经浇筑、振捣并硬化后形成的固体材料。
第
p>
11.1.38
条
碾压式水泥混凝土
rolled
cement concrete
水灰比小、无坍落度、可用机械压实成型的水泥混凝土。
第
11.1.39
< br>条
钢筋混凝土
reinforced concrete
配置有受力钢筋的水泥混凝土。
第
11.
1.40
条
预应力混凝土
prestressed concrete
通过张拉钢材对混凝土预加应力的水泥混凝土。
第
p>
11.1.41
条
干硬性混凝土
dry
concrete
水灰比较小、坍落度极小、经强力振捣成型后强度较高的水泥
混凝土。
第
11.1.42
< br>条
轻质混凝土
light-weight concrete
采用轻质集料的水泥混凝土。
第
11.
1.43
条
纤维混凝土
fibrous
concrete
掺有短纤维
(
如钢纤维、玻璃纤维、聚丙烯纤维<
/p>
)
、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水泥混凝土。
第
p>
11.1.44
条
外加剂
admixture
为改善材料的某些性能而加入的化学制剂。
第
p>
11.1.45
条
冷拉钢筋
cold-
stretched steel bar
在常温下经拉伸而提高屈服强度的钢筋。
第
p>
11.1.46
条
高强螺栓
high
strength bolt
用优质高强钢材制成的螺栓,其传力方式是依靠被紧固构件接触面的摩擦力。
第
11.1.47
条
土工织物
civil
engineering
fabric
;
geotexitile
在土体
中能起排水、隔离、加固等作用的人造纤维织物
(
如聚丙烯、聚
酯、尼龙等
)
。
第二节
材料性质
第
11.2.1
条
空隙率
porosity
材料的颗粒之间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
第
p>
11.2.2
条
孔隙比
void ratio
材料的孔隙体积与其固体体积的比值。
第
p>
11.2.3
条
颗粒组成
grain
composition
在集料中,各种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重量占总重量的百分率。
第
p>
11.2.4
条
细度
fineness
粉状材料的粗细程度。一般以筛孔尺寸或比表面积表示。
第
p>
11.2.5
条
细度模数
fineness
modulus
砂的粒径的粗细程度,为砂在规定各筛孔的累积筛余百分率之和除以
100<
/p>
求得。
第
11.2.6
条
筛分
sieve analysis
按规定试验方法用标准筛对矿料进行颗粒组成分析。
第
p>
11.2.7
条
石料磨光值
polished
stone value
按规定试验方法测得的石料抵抗轮
胎磨光作用能力的数值,以百分率表示。
p>
第
11.2.8
条
级配
gradation
矿料的各种粒径范围颗粒重量的分配比例。按各种粒径范围的
连续或中断,分为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按混合
料成型后空隙率的大小,分为开级配和密
级配。
第
11.2.9
条
最佳级配
optimum
gradation
能使矿料的颗粒组成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级配。
第
p>
11.2.10
条
含水量
warer content
材料内
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材料干重之比,对沥青、油类等材料为所含水分重量与含水材料总重量之比,以百分
率表示。
第
11.2.11
< br>条
最佳含水量
optimum moisture content
材料在标准击实试验条件下,能达到最大干密度时的含水量。
第
p>
11.2.12
条
(
土的
)
稠度界限
< br>
consistency limit (of soil)
土从一
种稠度状态变到另一种稠度状态的分界含水量。分为液限、塑限和缩限。
第
p>
11.2.13
条
液限
liquid limit
土从可塑状态变为流动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第
p>
11.2.14
条
塑限
plastic limit
土从半固体状态变为可塑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第
p>
11.2.15
条
缩限
shrinkage
limit
土从固体状态变为半固体状态时的分界含水量。
第
p>
11.2.16
条
塑性指数
plastic
limit
土的液限与塑限的差值。
p>
第
11.2.17
条
(
土的
)
平均稠度
average consistency (of
soil)
< br>判定土基干湿状态的指标。为土的液限含水量与平均含水量之差与土的塑性指数的比值。
< br>
第
11.2.18
条
(
土的
)
相对含水量
relative moisture content (of
soil)
< br>判定土基干湿状态的指标,为土的平均含水量与液限含水量的比值。
第
p>
11.2.19
条
硬度
hardness
材料抵
抗其它物体刻划或压入其表面的能力。测定方法有压入法、弹性回跳法、刻痕法等。
第
p>
11.2.20
条
抗弯强度
bending
strength
材料在弯曲破坏时的最大弯拉应力。
第
11.
1.21
条
(
路用
)
石料等级
gradation of stones
筑路用石料按其抗压强度和磨耗度不同而分成的等级。
第
p>
11.2.22
条
水灰比
water cement
ratio
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中,所用水的重量与水泥重量的比值。
第
p>
11.2.23
条
砂率
sand ratio
水泥混
凝土混合料中,砂的重量与砂、石总重量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第
p>
11.2.24
条
和易性
workability
水泥混
凝土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的综合性质。
p>
第
11.2.25
条
坍落度
slump
按规定试验方法测得的新拌制的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下坍的竖直
距离,以厘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