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写美食评语
【篇一:美食文的写法】
美食文的写法
主讲:铁童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
吃
”
p>
再也不是仅仅填饱肚子就够了,平时
大家也都有体会,明明冰箱里塞
得满满,可就是不知道自己吃什么。
于是很多人开始向外求,去琢磨各地的特色小吃,大
家可以看看,
每个城市,最火爆的一定是当地的美食街,所以,为
“
吃货们
”
提供
服务的各色小吃那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当《舌尖上的中国》
播出的时候,收
视率超过了同时段的其他电视节目,可见
“
吃货军团
”
数量何其庞大。
<
/p>
不但现代人追求吃,古人也讲究吃,很多古代名人都是美食家
——
孔子、曹操、杜甫、苏东坡、金圣叹
……
孔子非常注重饮食文化,
是第一个把饮食上升到
“
文化
”
高度的人,他说
“
食不厌精,脍不厌
细
”
,一直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众多美食家里,
最负盛名的旧书
苏东坡了,他发明的一道菜估计大家没吃过也都听
过
——
东坡肉,他也是一名烹饪家,无论鱼、肉、蔬菜,经他手制
作出来,那
是味美色鲜,比得上顶级厨师,而且苏轼在他的诗文中
多有描写美食的,达上百首之多。
不但中国人爱吃,外国人也爱吃,
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的饮食特色和风格,如果从地球
以外望去,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大的吃货世界。同时,有的美食还包含着故乡
的记忆和情感的回忆,柔和了家乡元素和亲情元素,综上所述,美
食文可分
为这么几大类:
1
、国内美食。
2
、国外美食
3
、民族美食
4
、亲情美食
5
、名人和美食
6
、节日美食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美食稿的专业性是不是很高啊?其实,
美食稿没有很高的
专业性,甚至比一般的稿子还好写。
下面开始分开讲,每一段后面的括号里是我的分析。
一、
国内美食。
样文
1
:在阜阳吃
“
李鸿章
”
到安徽阜阳出差,
得到了当地几个朋友的盛情款待。早就听说徽菜
是一个古老的菜系,历史悠久,是中国八
大菜系之一,果然名不虚
传。我不仅品尝到了符离集烧鸡、火腿炖鞭笋等安徽名吃,更品
尝
到了独具文化风味的
“
李鸿章大杂烩
”
。(怎么吃到的这个菜。)
“
李鸿章大杂烩
”
看上去红润油亮,闻之香气扑鼻,食之鲜美可口,
既能下
酒,又能就饭,一菜多吃,营养丰富,实是徽菜代表之一。
朋友一一向我介绍大杂烩里面
的原料:鸡杂、肚片、火腿、面筋、
香菇、山笋、海参。原料之精已令人咋舌,其制作过
程更是令人叹
为观止。用才刚提到的原料垫底,用麻油酥烧,然后装入陶盆,点
以白酒、酱油等佐料,放在炭火上用文火慢烧,直至油清菜熟方原
盆上桌
,十分讲究。我听得都有些不敢下筷了。朋友笑道,大酒店
做得更讲究!名厨用鱼翅、海
参、鱿鱼、鱼肚和干贝、熟白鸡肉、
熟猪肚、熟火腿、净鱼肉、鲜香菇、嫩笋、水腐竹、
鸽蛋,加葱段、
姜片、绍酒、精盐、味精、鸡精粉、白胡椒粉、白糖、蛋清、湿生
粉、熟猪肉、鸡汤、熟鸡油为原料,所做的新式
“
大杂烩
”
,咸鲜可
口,醇香不腻。
我笑道,恐怕咱们这些工薪阶层是享用不起了。
(这道菜的做法。)
酒酣之余,朋友向我讲述了这道菜菜名的来历。相传李
鸿章去俄国
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顺访欧美,在美国备宴请洋人吃中餐,
吃了几个小时,洋人不肯下席。总管对李鸿章附耳低言:
“
中堂大人,
菜吃完了,怎么办?
”
< br>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
“
把撤下去的残菜用
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
”
总管满面含笑而去。
不一会儿,一大盆
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人纷纷下箸,都说好吃。一洋商问道:<
/p>
“
中堂大人,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
这
好吃的菜叫什么名字?
”
洋人说的是
蹩脚汉语,李鸿章虽然听懂了,
但一时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只好答非所问:
“
好吃多吃!
”
谁知<
/p>
这一下歪打正着,汉语的
“
好吃多吃
p>
”
与英语的杂烩
(
hotchpotch
)发音相近。
此后洋人吃中餐,每宴必点此菜,不过
再不是残菜混合,而是各种原材料的精心组合罢了
。因为此菜肇自
李鸿章,所以称之为
“
李鸿章大杂烩
”
。
“
< br>李鸿章大杂烩
”
风靡欧美之
后传
到中国,成为徽菜的代表之一。(关于这道菜的故事。)
<
/p>
故事虽不可信,但颇能助酒兴。平常不怎么喝酒的我,竟喝得酩酊
大醉。(总结概括一下。)
样文<
/p>
2
:穿越千年的夏塘烧饼
前些时候去安徽合肥开会,朋友林惠一定要带我去尝一下当地
的小
吃夏塘烧饼,还说,你来合肥不吃夏塘烧饼一定会后悔的。听他这
< br>么一说,我还真动心了。(引出这道菜。)
我们来到一
家夏塘烧饼店,只见前来买烧饼的已排起了长队。排队
的有本地人,也有不少是外地来的
游客。店老板忙得不亦乐乎。
(来吃的人很多,有力地衬托了这道菜。)
等待的间隙,林惠告诉我,夏塘烧饼的历史几乎和
这座城市的历史
一样悠久,它起源于下塘。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北宋期间
就有夏塘镇,明嘉靖《寿州志》改为下塘镇,沿用至今,距今已有
一千
多年历史。所以,把烧饼叫做夏塘烧饼,也更加富有历史底蕴。
(这道菜的历史。)
p>
相传,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曹军伐吴,
在合肥逍遥津被吴军打得大
败,吴军追击曹军一直到夏塘地域,夜间曹军又饿又累,但恐
被吴
军发觉,不敢明火做饭。这时,一位军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
再找一些树根点着,烤出了又香又甜的烧饼。曹军军士饱餐一顿后,
士气大振,
第二天一举击败吴军,取得大胜,从此夏塘烧饼的工艺
就留传了下来。(关于这道菜的故
事之一)
北宋年间,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后,途经夏塘,老百姓献上夏塘
烧饼,赵匡胤吃后赞不绝口。清朝咸丰年间,为
镇压在安徽活动的
太平军,湘军统帅曾国藩的一路人马驻扎于夏塘镇,军队行军打仗,<
/p>
急需干粮,烧饼成了首选。烧饼师傅改进了烧饼配料和烤制工艺,
使之深受欢迎,夏塘烧饼的名声就此响亮地叫开了。(关于这道菜
的故事之二。)
“
夏塘烧饼
p>
”
的制作过程是非常讲究的。首先支好灶架,把大铁锅反
扣在灶架上,铁锅外,用干净的泥土和白灰、麻刀头
(
棉麻的下脚料
)
搅拌均匀,抹在外边,做保暖之用。灶中升
起木炭火,把发好的面
做成面剂,中间包上各种预备好的馅料,在案板上按圆,面上撒上
芝麻,熟练地翻在手背上,贴在锅上。此外,和面、揉面要恰到好
处,烘烤要把握火候,如此一整套工序的完美操作,才能使夏塘烧
饼酥脆可口。后来还
有人把它编成顺口溜:
“
吃烧饼、满嘴香、一定
要喝猪血汤
!”“
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
面到筋时还要揉,
快贴快铲不滴油。
”
这两句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夏塘烧饼独具的特色。
(这道菜的制作过程。)
如今的夏塘烧饼种类繁多,有甜的、咸的、雪菜
、豆沙、牛肉、猪
肉等多个品种,甚至海鲜味道的都能做出来,品尝起来会有更丰富
p>
的口感享受。(这道菜的种类。)现在,在合肥的大街小巷都看到
有
市民在啃烧饼,有的当作早餐,外加一碗猪头汤
;
有的把它作为
中
餐,两个烧饼,荤素搭配,既省了钱,又节约了时间
;
晚上吃烧饼的
也很多,一个烧饼一碗稀饭,足够了。(这道菜很受人欢
迎。)
拿着夏塘烧饼,在大街上边
走边吃,那穿越千年的文化醇香就在唇
齿间溢了出来。(总结感悟一下。)
大家看这两篇文章,其实差不多,拆开来看,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
在哪里吃的这道菜
+
做法
+
这道菜的味道
+
故事
+
总结。这这么简单。
二、国外美食
样文
1
:
“
囫囵吞枣
”
荷兰鲱鱼
禁不住这种举动的诱惑,我决定品尝一下这种荷兰美味。我们
在一
个小摊旁坐定,得知我来自中国,摊主热情地过来招呼。他帮我们
< br>挑选了四条鲜活的鲱鱼,只见这些鲱鱼个头不过十来厘米,大约两
三个手指头粗细
,通体银色,长有一个柔软且无刺的背鳍。(开始
试着吃这道菜。)
朋友说,鲱鱼看上去不起眼,但它脂肪含量很高,通常
能达到
18%
,
并且体内含有丰富的多
元不饱和脂肪酸,而鱼骨中的钙和矿物盐,
都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帮助。(这道菜的营养价
值。)
选好了鲱鱼,我好奇地随着
摊主去看鲱鱼的做法。其实鲱鱼的做法
并不复杂,只见厨师抓过一条鲱鱼,一刀下去剖开
鱼肚,去掉内脏
和鱼头,再配上切碎的洋葱,就可以吃了。(这道菜的做法。)
荷兰鲱鱼的价格并不昂贵,六条鲱鱼只需要
十二欧元。这时我已是
迫不及待了,学着荷兰人,用指尖捏起一条鲱鱼鱼尾,高仰脖子,
把鲱鱼哽咽下去。那丝般柔滑的感受从指尖传递到舌尖,而后再滑
过喉咙吞咽下肚,中和洋葱刺激气味而形成的独特味感残留唇齿间,
那感觉非常美妙。
(这道菜的吃法。)
据说,荷兰鲱
鱼的这种做法还是一千多年前传下来的。在过去那个
科技不甚发达的年代,鲱鱼的保鲜是
个很大的问题。十四世纪,有
个叫威廉
?
布克尔松的荷兰人发明了
“
一刀切
”
的鲱鱼处理方法。其特
殊之处在于,只切除鱼的鱼鳃和部分食道
,消除了鲱鱼的所有苦味,
但鱼的肝脏和胰腺仍然留在鱼的体内,因为在腌制过程中,这
些部
分可以释放一种特殊的酶而产生独特的风味。再用盐水腌渍,鲱鱼
< br>就能够保存长达一年的时间。(这道菜的故事。)
<
/p>
如今,科技的进步已经让鲱鱼的捕捞和保鲜以及贸易都极为便利,
但鲱鱼的吃法似乎千百年来都没有变过。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