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三上:
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
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
《晋书
·
祖
p>
逖传》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
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
昂,
满怀义愤,
为了报效国家,
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
就披衣起床,
拔剑练武,
刻苦锻炼。
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
不息。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
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
《吕氏春秋·
察
今》
记述的一则寓言,
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
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
“这就是我的
剑掉下去的地
方。
”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
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 br>
三下:
买椟还珠(郑国人)
楚国有个珠宝商
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
< br>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
,用玫瑰宝石来装饰,
用翡翠来
装饰边沿。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
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
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
子
,
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
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
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p>
高超。当时的
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
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
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
是四条龙
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
“给龙点上眼
珠并不难,
但是点上了眼
< br>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
认为他这样解释
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
有
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
,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
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
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
两条龙点上眼睛。
< br>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
p>
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
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
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
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
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
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了。再看看墙上
,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
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
,在主要处用上
关键性的、
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
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
信息时代,我们可以
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上:
胸有成竹(文与可)
文与可画的竹子
远近闻名,
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
后种上
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
他经常去竹
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
琢磨
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
、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
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
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
画出的竹子,无
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
“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
<
/p>
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
(
今福州
)
人,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
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据《三国志·士燮传》注引,交州刺史士得恶疾昏死
已三日之久,
仙人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吏口中并灌入少许水,
捧其头摇消之,
食顷,
昏死的刺史便
神奇般地张开眼睛,手脚也能动弹了,
“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
。类
似的记载详见于《神仙传》中,由此可见董奉医术的高明
。他虽然医术高明,但是给人治病
从不收钱,
但要求被治愈的病
人在他的宅旁种植杏树。
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
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
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
植
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
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
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
而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
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
。这样一来,
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
赢得了百
p>
姓的普遍敬仰,
董奉更是闻名遐迩,
颂声载
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
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
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
真人坛、
报仙坛,以纪念
董奉。
如此一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
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满”
、
“誉满杏林”
< br>“妙手回春”
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
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
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四下:
手不释卷(吕蒙)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
吕蒙没有文化知识,
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
军队
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孟德亦
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
很快
孙权说:
“你的事情总没有我<
/p>
多吧
?
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
蒙问:
“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
“你可以先读些《孙子》
、
《六
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
、
《史记》
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
孙权又说:
“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p>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
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
!
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
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
谋,屡建奇功。
鹏程万里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
六
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
,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
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
“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
以外的天边呢?”
-
-
-
-
-
-
-
-
-
上一篇: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下一篇:(完整word版)成语积累(带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