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
阅读诗词的习惯性
步骤是怎样的?常常
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五看:
p>
1
看标题
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
2
看作者
知人论世
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
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
候)
3
看题注(背景)
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
4
看情词
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
5
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
个词概括),
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
三想:题材
——
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
别
(酒、杨柳、长短亭、
南浦);思
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
边塞诗
;
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主旨
——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
p>
别);
羁旅
<
/p>
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
技巧
——
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
--------<
/p>
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
梦寄情(从
<
/p>
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
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
,
不管是全篇写
景而情寓景中
,
或前景后情
,
或前情后景
,
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
“
情
”
与
p>
“
景
”
的
关系不外
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景、情正衬
------
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
抒写快乐愉
悦的心情,
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 br>景、情反衬
------
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
,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
悲苦之情,
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 br>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
之胚
”
,
“
孤
不自成,
两不相背
”
(谢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
状态,于
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
产生了
。触景生情
——
情景相生
——
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
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
“
情
”
与
“<
/p>
景
”
的
关系,这
实
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
< br>景交互出现而自
成意境。
<
/p>
从
“
情
”
与
“
景
”
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
中写了什么
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
(情的特点),
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
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
“
结构关系
”
或
“
内在关系
”
(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
< br>“
即景抒情
”
、
“
由景及情
”
、
“
情因景生
”
,
是先有景后有情。诗
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
“
缘情及景
< br>”
、
“
由情及景
”
,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
严格区分地使用,
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
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
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三)怎样
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
写;④借助修辞方法<
/p>
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
答题
本质:情与景的关系这一题型,本质上和意境题一样。
思路:关系
+
景象
+
氛围
+
情感
二、例题精析
古意
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
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
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
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
融
(467
~
493
: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
(
今山东临沂
人。②罗縠
(hú
:
一种丝织品。
1
、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1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
< br>
诗歌的开
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
,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
的挂念。
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
瑟,木叶纷
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
三、真题演练
1
、
2007
年全国
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p>
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点明关系
描写了
?
营造了
?
表达了
?
春
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
/p>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
(
今山东诸城<
/p>
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p>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
1
)从词中的
“
咨嗟
”
、
“
休对
”
、
“
且将
”
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
要表
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
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
2<
/p>
)请从
“
情
”<
/p>
和
“
景
”
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2
、<
/p>
2007
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葛
溪
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
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
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
1
)本诗
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
分)<
/p>
(
2
)诗人的
心绪集中体现在
“
乱
”
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p>
3
、
2004<
/p>
年全国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1
< br>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
空
”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
“
游子思归乡
”
,有人认为是
“
p>
思妇盼归
人
”
,也
有人认为
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
请简要说明理由。
4
、
2007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
·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
周弼
<
/p>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 br>
(
1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4
p>
分)
(
2
)两诗中均有
“
独坐
”
,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4
分)
5
、
2005
年重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
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
p>
琵琶起舞换新声
”
与
“
边愁
”
是否矛盾
< br>?
为什么
?
(2“
高高秋月照长城
”
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p>
?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6
、
2007
年江苏卷阅
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鹧鸪天
?
送
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
,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1
)
“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p>
?
运用了
哪种表现手法
?
(
2
)这首词以
“
送人
”
为题
,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
7
、
2005
年高考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
做答
春
行
即
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1
)三四
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
作
诗不过情景二端
”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
赏析这首诗。
8
、
2007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武
夷
山
中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
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作者:谢
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
福建。后被胁迫至
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
127
5
),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
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
1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
p>
3
分)
(
2
)
“
天地寂寥山雨
歇
”
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分)
答案:
1
、
2007
年全国:⑴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
志的苦闷,又
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
时
排遣的心情。⑵
“
情
”
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
合在景物与动作的
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
景
”
的角<
/p>
度:细风、斜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