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5 22:14
tags:

-

2021年2月15日发(作者:gnp是什么)


[


转帖


]


从李清照的《 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Post


By



2010-3-31


17:05:00




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

< p>
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


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



表弟愿 与坐末。



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


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



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


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这里李清 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


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


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 /p>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 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


间流传的乐府诗。


“?


乐府


?


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 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


配乐演唱的诗称为


?


歌诗


?


,这种


“< /p>


歌诗



在魏晋以后也称为


?


乐府


?


。同时,魏晋六朝文 人用乐府旧题


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


?


乐府


?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 只是仿照


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


?


新乐府


?



?


系乐府


?


。宋元以后,


?


乐府


?


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

< p>





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


和乐府分不开的,



唐天宝十三载(公元


754


年),始诏法曲 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


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燕乐)。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


成曲,谓之协律。


”< /p>


(沈括《梦溪笔谈》)。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


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 的关系。


从目前


的文献资料来看,


李清 照首先引用李八郎的典故,


侧重词的产生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没有错


的,


这里有一问题就是诗在最初也是一种歌词现象,


而 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体现为



诗缘情


”< /p>




诗缘




的冲突,而在音乐性这个方面就是所剩无几了。到最后文人诗就变 得不适合歌唱了,刘永济



《词论》


中 说


:“


唯有近体


,

章有定句


,


句有定字


,

< p>
长于整饬而短于错综


,


其弊也拘

< br>,


能常而不能变者也


,


故其道易 穷。而词体承之以兴


,


参奇偶之字以成句


,


合长短之句以成幸


,


复重而为双叠


,


演而为长慢


,


字句之错综既已极矣。


(


律诗八句中也有错综


,


但太简耳。


)


而五声从之 参伍其间


,


变乃无穷。




一点正是给了词巨大的发展空间,


词要注重的领域 就是诗所丢弃的歌词传统。


而这一点也是李清


照所再三强调的。



《词源》详载张先其父张枢作词时反复修改以求协音的经历云:



先人晓畅音律。每作一词


,


必使歌者按之


,


稍有不协


,


随即改正。曾赋《惴鹤仙》一词云



粉蝶



,


扑定花心不去。




此词按之歌谱


,


声字皆协


,






字稍不协


,


遂改为






,


乃协。又


作《惜花春起早》云



锁窗深



,





字音不协


,


改为






,


又不协


,


改为






,


歌之始


协。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一册


,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256


页。



从上文可以看 出宋人对词协律的要求已经到了不顾词意的地步,











< br>”






、与





之间完全是大相径庭的,


但张枢竟然能对其随意替换。


苏轼其后不顾协律,


对词进行诗化的改造。


我 想同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文学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



正 是基于词的音乐性这一点,


李清照对北宋的几大词人进行了品评,


而正是这样的品评引起了后


代一些词学家的批评。



易安历评诸公歌词


,


皆摘其短

< br>,


无一免者


,


此论未公


,


吾不凭也。


其意盖自谓

能擅其长


,


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


:


不知群儿愚


,


那用故谤伤。蚍蜉撼 大树


,


可笑不自量。正为此


辈发也。



这是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所见到的对李清照《词论》最 早的评价,胡仔主要指


责李清照自傲于对音律的擅长从而贬低别的词人。


不过从李清照的品评来看,


她所说的还是有一


定道理的 。看她对晏几道、欧阳修和苏轼的评价: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 、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


尔。又往往不 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


重。且 如近世所谓《声声慢》、


《雨中花》、


《喜迁莺》,既押平声韵 ,又押入声韵;


《玉楼春》


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因为词 一直是作为



诗余


< br>的身份出现在宋朝文人的文化生活中的,何谓





?《论语》中有这样


的话

< br>“


其余不足观也已。







就是多余、可 有可无的意思。晏几道、欧阳修和苏轼都不是专业


的词人,


也不 可能将词提到什么样的高度,


所以他们对词的写法,


不可能严格 到完全符合音律的


地步,


是确实存在的现象,

< br>特别是苏轼更开拓出诗化的一面。


如果说柳永是在词的排调即形式方


面丰富了词,


苏轼完全就是词的内容乃至境界的开拓者。

而李清照很明显是反对苏轼在这个方面


所做的事情。


这里要 指出的一点就是在历史上像苏轼这样的文化天才是不可以模仿的,


如同唐诗


中的李白诗,


所以李清照反对苏化的词应该有一层考虑就是,


后人会在对苏词的模仿上走上一条


歧途,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



从李清照的话中,可以看出她的意图不是否定这些文人词,她所想建立 的是词的一种特有规范,


正如诗在唐朝完成了它从内容到形式的标准化建设,

< p>
李清照是想按照唐诗的模式给宋词下一个定


义,所以她要做的就是完全将诗 和词的手法、


用途和领域完全分开。为此,协律只是李清照所强


调的词



别是一家


< br>的最重要的方面,另外《词论》中其他的几个观点也很值得注意: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5 22: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6455.html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