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5 21:56
tags:

-

2021年2月15日发(作者:body是什么意思)


【临摹过程】









在临习之前将选择好的帖认真观察 、分析,我们称之为“读帖”


。意思


是要像读书一样,去深刻体 会,仔细揣度。孙过庭《书谱》说:


“察之


者尚精”

< p>
,就是指此。



我们已知道书法分成用笔和结字两 大环节。相对来说,结字在外形上容


易看出并理解,我们反复多看几遍,一般对某家某体 的结字特点总能留


下较深的印象,但用笔就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

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墨


迹影印本,尚能看出运笔时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枯润,以及 细微的


牵丝来,这对我们学习下笔、行笔、收笔的动作,洞察点画之间乃至字

< p>
与字之间的笔势,都大有益处。但我们如果实在得不到墨迹影印本,只


有石 刻拓本,那我们要格外仔细地观察,特别是注意下笔处、收笔处、


转折处这几个关键部位 ,因为这些部位最能反映用笔的痕迹。如这样,


就能捕捉那些有形无形之间的行笔妙处。 姜夔《续书谱》说:余尝历观


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赵孟頫说:


“学书在玩味


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 意,乃为有益”


。读帖达到了这样境界,才能


进一步做到得心应 手。








《书谱》还提出“拟之者贵似”< /p>


,这是临帖子的基本原则。我们说学书


贵神似,这是对高一级的要 求来说,神寓于形,如果初学者不得形似,


又何从求神呢?所以我们要求临帖要像帖上的 字,


如果不像,


便要仔细


考虑,是否在 用笔、结字上没有体会到帖上的笔意,再深加细察,穷其


究竟。所以读帖与临帖应双管齐 下,读懂了,才能临得像。在基本点画


用笔过关后,


我们要求在 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至少是看一个字写


一个字,最后达到看一行写一行,做到胸有 成竹,意在笔先。这样,才


能学到形神兼备。进一步再背临,也就是默帖,更提高一步是 意临,使


古人书迹,为我所用,在继承中自己发挥创新。相传王羲之临钟繇《丙



1


舍帖》


,苏轼临 王羲之《讲堂帖》


(见《宋苏东坡公帖》中)


,及董其昌、


何绍基诸大家所临的古帖古碑,


皆出自意临。


但意临决不等于信笔乱写,


不深通笔法,并有相当造就,是难以仿效的。








临和摹各有所长,姜夔《续书谱》 说: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


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


相互补充。


特别对掌握结字来说,


摹帖极为有益。


唐人摹帖用“硬黄”< /p>


,即以极薄的皮纸,熨上薄薄一层黄腊,使原来软


薄的白纸,变成 较透明略硬而不渗水的黄纸,以此蒙在帖上摹写。现在


摹帖,可用透明不渗水的拷贝纸或 薄打字纸,比古人用硬黄方便得多。



摹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 种:


□????



第一是双钩,即将字 的外形轮廓钩出,再进行填墨,就称为双钩廓填。


好的双钩廓填摹本十分接近真迹,


如今传的王羲之一系列法帖墨迹都是


唐人的双钩摹本。



第二是单钩,


即钩出字的点画的中锋线,


然后在透明纸上按钩出的中锋


线自己运笔书写,此法容易使帖上的结构迅 速印入脑海。



第三是满摹。


满摹即将 不渗水的透明纸下面垫着透明的幻灯胶片,


再蒙


在帖上直接行笔 书写,参用此法,可以加速人门。




【笔



法】




笔法是操纵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篆、隶、楷、行、 草各体来


说,都是一致的。书法所以成为一门艺术,除了它的表现对象汉字外,


还有使用毛笔这一重要因素,


只有高度熟练地操纵使用毛笔,

< p>
才能表现


各种形式的线条,


才能表现各线条之间的 呼应和对比,


从而创作出一幅


成功的书法作品。所以,笔法是书 法技法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2 < /p>


笔法可分成执笔和用笔两大部分。


执笔是为用笔服务的,懂得了用 笔的


要求,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执笔。所以,我们先论述用笔。

< br>








〖什么叫用笔〗



“用笔”这一述语, 最早见于传晋王羲之所作《书论》。其中说:夫书


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 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


或短”。元赵孟頫在他题《王羲之<兰亭序>十三跋》中 说:“学书在


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


巳退


笔,


因其势而用之



无不如志,


兹其所以神也。


”这就是 说王羲之写


《兰


亭序》时,所用的是秃笔,能就秃笔的性能,因 势利导,发挥秃笔所能


起的作用,写出了神妙的书法作品来。这是把“用笔”二字,作为 使用


毛笔写字的技能来理解。但赵氏在上述《十三跋》中又一跋云:“书法


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特


别着重 地把用笔与结宇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因为汉字是积累点画而构成


的,用笔与结字,就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两个方面,所以


赵氏此跋所说的

< br>“用笔”,很明确地是指字中的点画




在今天书法术语中的“用笔”一词,


可作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


广义


的是指使用毛笔的方法,狭义的就是指字中点画的写法

< br>。我们认为,这


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是可以统一的,因为点画基本的单根线是书法的 基


础,而使用好毛笔的最基本目的也就是为了写好点画。从用笔的含义,


我们便可知道它的重要性。



〖用笔的原则〗



赵孟頫说:


“用笔千古不易。”也就是说,用笔的原则是千古不能


改变的(尽管各家 各体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


用笔的原则是由书法审


美的原则决 定的,


书法对线条的基本要求是有立体感,


为了实现立体感,< /p>


就必需有相应的用笔原则。


米元章说


:“ 得笔则虽细为发髭,亦圆;不


得笔,虽粗如椽


,


亦褊。”


所谓“得笔”,就是具备了正确的用笔原则




3


所谓“圆”就是点画的立体感。 倘使点画不能呈立体感,构成的字,即


使能平正而不东倒西歪,但从艺术的观赏角度来看 ,必然是飘浮软弱,


只可说是具备了字形,不能成为书法艺术。可见,

< br>用笔的原则和线条立


体感的原则是一致的



既然对线条立体感的审美原则不会改变


(否则就


不成 为书法艺术),那么用笔的原则也就不会改变。怎样的用笔原则才


能表现出线条的立体感 呢?我们从毛笔的性能说起,毛笔的制作,


笔端


中心的几根毛叫 做主锋,也叫主毫。围绕主锋四周的所有笔毛,叫做副


毫。每枝毛笔,在蘸墨而未书写时 ,可以看到笔锋是尖的,副毫周围是


圆锥形的。


不论主毫与副毫 ,


每根笔毛都直而无弯曲,


笔毛与笔毛之间,

< br>无一根与另一根


扭转绞拢



这是 毛笔未受外界压力时的自然的原形。



势利导地用之,在笔锋移 动时,始终保持主锋在笔画的中心,副毫在笔


画的两边和四周,这就叫做中锋行笔,这样 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


的中心四周渗出,因此写出来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呈现出 立体感。




所以,中锋行笔(简称中 锋)是用笔千古不易的原则,尽管各种书体


不同,有篆、隶、楷、行、草;同一种书体中 又有各种流派,有欧、虞、


褚、颜、柳。在结字上和点画形态可谓千姿百态,众芳斗艳, 但中锋行


笔的原则,却是书家不可逾越的。


< br>中锋的对立面是偏锋。用右手执笔在纸上写字,出于天赋的生理机能,


落笔每写一 横,


主锋易偏向上边,


而四周的副毫,


只用一面在下边行走。


每写一直,主锋易偏向左边,四周副毫也只用一面,在右边行走。 这样


写出来的笔画,笔端所含墨汁,势必偏向一边渗出,形成偏锋。偏锋的


笔迹,必然是


轻浮扁薄


,站不住的,成为病笔(也叫 败笔)。



在古人和今人的一些优秀书作中,

< br>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点画中,笔锋从


偏而归中,这样写出的线条,仍然有立体感, 我们把这种行笔称为“侧


锋”,认为它仍然符合用笔的基本原则。在一字或一幅书法作品 中,并


用纯粹中锋,


和偏而归中的侧锋,


可达到生动变化的效果。


前人所谓“侧


笔取媚,钟(繇)王( 羲之)不传之秘”。但我们应该掌握以中为主,



4


兼而侧笔,以中为主,以侧为变,一归之中。对初学书法者来说,只有


掌 握了中锋用笔以后,熟练之至,才能够兼用侧锋。



〖用笔的要领〗



每一点画,不论何种 字体,都分下笔(或称落笔)、行笔、收笔三


个部分。下笔合法度,接着行笔才能顺利。 行笔顺利了,收笔才有可能


圆满收起,这是相互关联,不能分割的。用笔的基本要领,是 在笔画运


行时,


尽量使锋尖垂直于纸面,莫使毛毫发生扭转绞扰 的现象


;收笔时


笔离纸,使之恢复下笔前的原状,就是笔毛挺直 ,既扭转绞拢,又不弯


曲。能做到这些要求,每一点画结束,接着写二笔,自然畅通无阻 ,使


下一笔仍是中锋。



中锋行笔的关 键是“提按”二字,刘熙载《艺概》说:“凡书要笔


笔按,笔笔提。”按是铺毫行笔,提 就是笔锋提至


锋尖抵纸乃至离纸



为什 么提笔就可调整中锋呢?如果铺毫行笔时原是中锋,


但一转弯笔锋


仍在原向,那么转弯后写成的笔画,势必致笔毛扭曲,形成偏或侧锋。


如在转折处提笔 换锋,以锋尖抵纸,使笔锋恢复垂直的圆锥状,再向任


何一面出锋,都可以保持中锋。如 果要使点画精到,不仅在


转弯处和换


点画时要提



即使在某一笔本身的运笔过程中,


也要有提按,


它的目的,


仍然是为了克服偏锋,保持中锋。


一旦在运锋过程中出现笔心偏向一边或毛


根着纸的倾向,就将笔提起(但尖不离纸), 将笔心引回点画中间。




【执



笔】



了解用笔的原则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用笔要求中锋,中锋要求竖直,竖

< br>直要求提按。


而有了正确的执笔方法


(包括写字姿势)< /p>



笔才能竖得直,


提得起,按得下,挥洒 自如,得心应手。所以,


我们说正确的执笔是正


确的用笔的保证



古代书家也往往把执笔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 br>相传王羲


之学书的启蒙老师卫夫人在所著的《笔阵图》中说:

“凡学书字,先学


执笔”。


唐朝书法大家颜真卿,


在其所著的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中,



5


记述他向张旭提问:“攻书之妙,何如 得齐于古人?张旭回答说:“妙


在执笔,令其回畅,勿使拘挛”。“妙”字意为巧妙,即 关键。圆畅是


指写字时腕肘四面打得开,


腕靠紧了桌面,


就受拘束牵制。


元朝


郑枃

《衍


极》中说:“夫执笔者,法书之机键也”等等。以上所举,仅是前代书


家论书著述中提出执笔重要性的几个例子。



〖执笔的基本原则〗



古来书家的执笔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凡有成就者,总是遵循了一定


的原则。其主要有三条:

< p>


第一,


使笔管垂直。


毛 笔与钢笔、


铅笔等硬性的笔相比,


其制作原料、


制作方法、笔端的形状和笔的性能等都截然不同。


用毛笔如不把笔管垂


直,任笔横扫,笔端所含的墨汁不可能顺着笔毛隙缝畅通地注人纸面,


写 出的字迹,必然轻重肥瘦难分,点画不明,成为胡乱涂鸦。初学毛笔


字者,先学执笔,第 一步必须学习把笔管执直。笔管垂直后,墨汁从笔


端注人纸面,才能保持中锋。要使毛笔 笔管执得垂直,第一步把笔管移


向大拇指、


食指的第一关节靠近 指端处,


随之把中指移到笔管的外向方,


在食指之下,


指端向下并排。


大指对着食指和中指之间,


三指 内外合作,


把笔管执住。由于笔管执在靠近三指的指端,自然就垂直了。



第二“指实掌虚”。执笔有“指实掌虚”之说,流传已久,并为历代


书家所公认。这四个字的重点在“掌虚”二字。苏东坡说:“把笔无定


法 ,要使虚而宽”。“虚”、“宽”二字,是共同必守的原则。执笔时


掌心与笔管之间保持 着一定的距离,


其掌心形如握卵。


如果掌心不空虚,

< p>
笔管在手中,势必执死,挥运受阻。



第三,切忌 过紧。晚唐张怀瓘《书断》记载了王献之在五、六岁时学


习书法的故事。说他父亲王羲之 在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没有拔


掉,王羲之称他将来一定要成大名云云。其实这是 不可靠的传说,后来


明朝的解缙,


更把这个误传夸大起来,


说什么要“捏破管,


书破纸”


(见


解缙《春雨杂述》),真不知贻误了多少学子。张怀瓘的《书断》颇有



6


影响,以致这个误传,流传很广,误人不浅。即使像柳公权 这样的大书


家,也在所不免,限制了他的成就,赶不上唐初褚遂良及盛唐颜真卿的


宽博自然。


宋米芾评柳公权书,


费尽精力,不 及裴休


(


与柳同时人)率


意有真趣,不 陷丑怪。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


“唐中叶以后,


书道下 衰”。部分书家,犯了执管过紧之病,也是下衰原因之一。现把


自唐以来,


有代表性的书家和书法理论家,


驳斥“紧执笔管”之说引证

< br>如下:








唐林蕴 《拨镫序》中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


笔死矣”。宋苏东坡说:“仆以为知 书者不在于笔牢”。并且讥讽如果


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


由于 执笔紧,


“则天下有力者,


莫不能书也”。

又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执笔要手心虚


,


不执紧。米


芾在他自述学书经验时(见《群玉堂帖》第八卷)说道:学书贵弄翰,


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中说得更具体:“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实


贴名指,空中用力 ,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永叔所谓“使指运而腕


不知”,殆解此已。笔既左偃,而中 指力钩,则小指易于入掌,故以虚


掌为难,


明小指助名指揭笔尤 宜用力也。大凡名指之力可与大指等者,


则其书未有不工者也。


然名指如桅之拒帆,而小指如桅点之助桅,故必


小指得劲,而名指之力乃实耳”。握之太 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


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可知紧执之法并不为前代书家 所推重。





2.


指法







指法就是执笔时手指的姿势,


大致有三指执笔法和五指执笔法




大类。






第一,三指执笔法。





三指执笔的具体方法,上面介绍如何垂直笔管时已讲过,


即用大指


之端,斜着朝上,顶住笔管。食指与中指之端,朝下排列对 住大指,把



7


管执住。三指执笔法 的优点,由于笔管执近指端,自然垂直,同时手心


也必然空虚。写字时笔锋入纸,自然从 上直下,点画容易写成中锋,用


此法作小楷和较小的字,


可以做 到点画轻重提按分明,


也能防止五指执


笔法学得不得法者,写成 笔画偏锋横扫,轻重提按不分之病。但三指执


笔法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局限性。名指与 小指力量虽小,但也不能完


全忽视他们力所能及的辅佐执笔作用。


书写较大的字,


非用五指执笔法


不可。









第二,五指执笔法









孙过庭《书谱》说:“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 /p>


他所



谓的深浅长短,是指执笔时,笔管 在大指、食指、中指之间的所执的



部位。

笔管执近掌心谓之深,靠近指端谓之浅


。执管较高谓之长,较低


谓之短。执管深浅长(长以下称高,短以下称低),各有各的优缺点。

< p>
孙氏论书,是比较全面而有辩证观点的。其后书家传述执笔方法不一,


传唐 陆希声所称的“擫、


押、


钩、


格、


抵”五字执笔法,


控制深浅长短,


可以随已 所欲,完全做到。所以此法,至今一直为多数人所采用。近人


沈尹默解释此法,比较具体 (原文见其《书法论》,载《现代书法论文


选》,今录之如下:(按:沈氏执笔,是属于 深浅适中者。今在每条之


下,加注深执与浅执之别。)






“擫”


字是说明大指的用场的。


用大指肚子出力紧贴笔管的内方;


好比吹笛子时,用指堵住笛孔一样,但是要斜着点,所以用这个字说明


它。(注:深执笔管贴在大指近弯处,浅执则贴大指之端)



“押”字是说明食指的用场的。“押”字有押束的意思,用食指第一


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 笔管外方,和大指内外相当,


配合起来把笔管约束


住。这样一来 ,笔管是已经捉稳了。但还得利用其他三指来帮助他们完


成执笔任务。(注:押字深执, 笔管在食指第二、三节之间,甚至靠近


虎口。至于浅执,则在指端或近指端)(见右图)




8






“钩”


字是说明中指的用场的。


大指、


食指已 经将笔管捉住了,


于是再用中指第一、第二两节弯曲钩着笔管外面。


(注:钩字深执,笔管在中指中段,或第二、三节之间.浅执则靠近指

< p>
端)






“格”


字是说明无名指的用场的。< /p>


格取挡住的意思,


又有用“揭”


字的,是 不但挡住了,而且还用力向外推着的意思.






无名指用甲肉之际紧贴着笔管,用 力把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


而且向外推着。









“抵”字是说明小指的用场的。抵 取垫着、托着的意思。


因为





无名指力量小,


不能单独挡住和推着 中指的钩,还得要小指来衬托


在它的下面,去加一把劲,才能够起作用。(注:用三指执 笔法,则无


名指不贴住笔管,小指不参与执笔)







五个手指就是这样结合在一起,


笔管就被他们包裹得很紧。除


小指是贴在无名指下面,其余四个指头都要实实在在地贴住笔管。





(注:“实实在在地贴住笔管”, 是对李世民


《笔法衷》


“实指”



之“实”的理解。


不能理解为结结实实的“实”。

< br>执笔过紧是大病前面


已有说明.至于沈说把笔管包裹得很“紧”,对这个“紧”字 ,我们要


加以正确的理解.


这里说的是”紧密”的“紧”,


就是指笔管四周都有


手指围得紧密,不是向内紧握的松紧之“紧”。






最后,再集中说明一下执笔的深浅问题。






执笔时 大指、食指、中指执着部位的深与浅,和执笔的高与低,


前代之书家,

< br>各有不同,


能书者总是视客观的情况与主观的要求而变换


使用,


写极大的字,


运用在于肘臂,


执 管再深些也无妨.


但写较小的字,


不便悬腕悬肘,为了省力,只 可腕肘倚案而书。执笔得较浅(即靠近指


端),运笔时提按起倒,也较方便。何谓起倒? 笔管垂直,笔锋竖起,


叫做起;


把笔管向前后左右及四角倾俯,


则叫做倒。


因此如果执笔较浅,



9


腕竖起来些,笔锋就提起,腕稍按下些,笔锋就入纸。如果 执管较深,


则笔管距离掌心就较近,腕竖起时,笔锋向上提起的幅度就小,笔画的


轻重就不易表达出来,


影响到写字的效果好坏。


前人评写小字应如大字,


是指要求小字像大字那样的点画周到,轻重分明。倘使不注意 这一点,


就点画不周,轻重不分,绝难写到小字的基本艺术要求,因此,写小字


和平时用毛笔写稿、写信札等,笔管还是执得浅些为宜。








3


.腕法







在唐朝以前,


人们生活起居习惯,


都是席地 而坐的,


两膝着地,



臀部压在脚跟上 叫坐,臀部离开脚跟叫跽。当时还没有桌子,所用的



几案是很 低的,因此执笔写字,自然居高临下,腕肘悬空,中锋行笔,


提按方便。


后来改坐于椅


(或凳)


子,


腕 臂靠着桌面,


写字比较省力了。


但由于养成了靠着桌面写字的习 惯,


失去了腕肘提按的锻炼。


所以,


“ 唐


中叶以后,书道下衰”之说,并非北宋黄伯恩主观的厚古薄今。事实可


作为证明:迄今所见,传世的许多汉、魏、南北朝隋、唐著名碑版,以


及唐人写 经等,绝大多数出无名书家之手。我们看到当时社会一般群众


的书法水平要高于后代,< /p>


关键就在于他们都是席地作书。黄庭坚为了补


救后人腕臂依桌而书 的缺点,所以提倡悬腕作书,使笔能提按自如。







悬腕作 书,


是写好毛笔字,使它上升为书法艺术的不可少的技


法,但对 初学执笔者,要求他同时学习悬腕,是不容易兼顾的(除非是


写大字),不妨照上述五指 执笔法,首先做到手掌竖起,掌心空虚


,


笔垂直后,把腕臂轻轻地依在桌面。如把写点画的用笔方法弄懂了,即


可将笔管执高 ,练写大字,成为悬腕。所谓悬腕者,即是腕与臂部同时


提高,离开桌面,执笔空中运动 。此法用来画画和作大字还容易,若写


五、六公分以下的、以至于更小的字,就很不容易 。所以米芾在他自述


学书经验中说:余初学颜


(


真卿


),


七八岁也


,


字大至一幅。写简


(


指简札

中小字)不成


,


见柳


(

< p>
公权


)


而慕紧劲


,


乃学柳《金刚经》。又说:“入学


之理


,


在先写壁


,


作字必悬手

,


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10






初学悬腕


,


把手与臂提高


,


完全离开桌面


,


开始时


,


必然感到非


常的吃力


,


并且手抖不稳。特别是连学数天之后,感觉肩臂疼痛 不止,


这是必经之途的正常现象,切不可畏痛中途废弃。如坚持每日不断,连

< p>
学二、三小的话,少则旬日,多则一月,肩臂疼痛自然消除。


< p>
强调方法是为了学好书法,但也需兼顾书写方便,决无故意违背人


的手腕天 然生理机能,而制造书写不便之理。可以说,违背手腕生理机


能的一切执笔法,都是因笔 法失传,后人在摸索中的矫揉造作。例如清


包世臣所提倡的,


执 笔要“五指疏布”,及要求笔管“向左迤后稍偃


,


< p>
指鼻准者


,


锋乃得中”。(见《艺舟双楫·述书》 )。何绍基垢回腕执


笔法:虎口向上,掌心向胸,五指对胸,指端执管,腕肘俱悬,整个 右


肢回环,如挽弓张弦之状。何绍基这种执笔法,实在是并不合理的,虽


然他的小楷和精到的行书,写出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也由于他用回腕的


方法执笔,只能使笔管上下提按,利用毛笔中心笔端主毫的作用,不能


倾 侧起倒,假助于四周的副毫,因而他的大字便空灵有余,而雄厚沉郁


不足,


使他书法艺术的成就,


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他在自题 所藏北魏


《张


玄墓志铭》中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 到,方能成字,约不


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殊不知他的所 以


费力


,


和书法艺术的成就受到一定限 制,其病正在于回腕。再如康有为


说执笔要“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及“筋皆反纽 ”,


(见康有为


《广艺舟双揖·执笔》


)


等等。应该明确地说,这都违背了手腕的天然


机能,造成了人 为的不必要困难,是不足为训的。





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


一是


三指 单钩法



拇指与食指


执管,

< p>
食指在管外钩向拇指,


中指抵管,


如今天常见的钢 笔执法。


此法在书写小字时颇为灵便



二是三指双钩法。


拇指外拓,


食指、



11


中指同在管外钩向内。三指均以第一节指肚执掌,无名指 、小拇


指屈而虚悬。


此法宜于表现流动跳宕的笔势。

< p>
如何才能寻找到一


种广义上的执笔方法呢?我们已无从考察已故书画家执笔 的手


势,但从当今有高深造诣的书画家那里,我们会直观的发现,他

们有一个共性的执笔特点,就是手随心运,方便而已。不管执笔


的方位如何,


总是依靠拇指、食指、中指的前节,


轻执笔管有意

而无意地“捏”着。唐突地请教其执笔方法,大都谔然,不知执


笔!启功为当代著名 的书画家、教育家,其执笔如“筷法”的理


论,恰当巧妙、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执笔的道理 。


“筷法”处于一


种无意识的状态,


正 如人吃饭的时候谁还要讲究一下拿筷的手势


与方法。另一是合理方便地拿筷的方法,亦即 以拇指、食指、中


指的


前节执筷


,使其 开合自如,轻重自如。王镛也曾告诉我们:


“在书法篆刻中怎样执笔、用刀,没有一种统 一标准,大家只是


依凭自己的习惯、顺手,便于表述自己的创作意象而已”。观王


镛执笔,他执管偏上,轻轻地提着,基本上是三指双钩法,无名


指,小 拇指虚悬。此外,我们也可跳出书法这个圈子来看看画家


们的执笔。

他们在执笔时完成处于无意识状态,


随着画面变化的


需要, 不断地变化着执笔,皴察点染,捻转顿挫,随意而发。大


家都知道书画同源,亦真切地看 到“画家字”里面那种“正宗”


书法家所不曾拥有的洒脱、俊逸,其线条灵动丰富的变化 ,让我


们书家赞羡不已。






12


楷书的结字原则










结字也称结构、间架。它着眼于每 个字中的点画布置。点画布


置得恰当,写成的字也就美观。所以赵孟頫又说:

< p>
“结字亦须用工”









结字是每个字之中笔画与笔画之间、偏旁与偏旁之间的距离远



近,和长短笔画相互配合的总和。这些配合与作书者的运笔时轻时



重,时快时慢,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笔产生结构。如以欧阳询的用笔方法,写成的字形,即似欧



体。以颜真卿的用笔方法,写成的字形,即似颜体。欧阳询的点画,


是出锋方笔;写出来的结字布置,必成相背之形。颜真卿的点画,是



藏锋圆笔。而藏锋圆笔是在出锋的基础上,融合草书回转笔意而成.



所以写成的结字布置,必成相向之形。试比较下列两个国字即知:< /p>







构成各种风格相异的字形,


是出于各 个书家在写每一点画时的轻



重快慢习惯不同,随之产生笔画的 长短不同,笔画与笔画之间、偏旁



与偏旁之间的远近距离不同 ,


字形的疏密不同。


这都是力学作用造成



的结果。可以人的走路来比喻,双足此起彼落,连贯前进,起步时一



足用力大些,另一足迈出也就远些。反之,起步时一足用力小一些,



另一步迈出也随之近些。


< br>以往在讲楷书结构时,往往会列出几种乃至十几、几十种结字规


则,如传欧阳询《 三十六法》


。还有的用九宫格方法来说明结字时各


部位应占几分 之几。我们认为,点画间笔势来往产生结构,点画的每


一细微的行笔轻重快慢都能引起搭 配的差异,


从而在结构外形上造成


了复杂的变化.这是用一些死 板的规则所无法容纳的。所以,学习结



13


字应着重掌握原理,



“点画呼应”

< br>、


“重心平稳”



“形态变化”


三条。







一、


“点 画呼应”是书法审美对结字的基本要求,它同笔势产生


结构的原则是一致的。楷书点画之 间的呼应.更在有形无形之间,不


像行草那样容易观察,但它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 们用笔熟练,


挥洒自如,便能在纵横往来的笔势运动中产生出变化自然的结构来,


如果割断了笔势呼应,任凭精心安排,巧妙设计,哪怕用九宫格计算


好 位置,


这样写出的字也像散沙一样,


没有内在联系,

< p>
零乱而不协调,


因而这样的结构也是无生命力的。







二、


“重心平稳”是任何一种书体结构的总要求。但对于楷书来



说,要求格外高。


因为行草的某一个单字 重心可以是不稳的。它可以



通过字与字的相互欹侧补充来达到 整体的重心平稳。


楷书就不允许这



样 ,


它的每一个单字本身必须是重心平稳的。


各家书法为了重心平 稳


而使用的办法是很多的。


如欧字往往采用一个单字内部结构的 偏正互



补,来达到险中求稳,颜字则采用篆书式的结字方法, 正面对人,两



肩平齐,左右微向外拱,有如泰山稳坐。这些写 法,我们都可以根据



自己不同的用笔特点

,


加以吸收采用。









三、


“形态变化”是以“点画呼应” 和“重心平衡”为前提的,


缺少了这两条,只能变丑而不能变美。相反,如果没有这两条 前提下


的千变万化,就成为千人一面,失去了书法美的独创性。历史上的楷


书大家,正是在遵循“点画呼应”和“重心平稳”的原则下竭尽变化


之能事. 所以能自成一家,


创造出各种具有独特面貌的结字风格。我


们只 要认真比较唐代各大家的作品,就能体会到这一点。请比较:




14







以上六组字,体现了欧阳询、颜真 卿两家不同的结字特点。他


们的变化,


又都是符合


“点画呼应”



“重心平稳”


两条准则的。


“点


画呼应”


这里不必 赘述。


我们来看他们保持重心平稳而采用的不同手


法。


“千”和“年”两组字,两家的结构安排有明显的不同。以中间


一竖为分 界,


欧字把横画安排得左短右长,


颜字把横画安排得左长右


短。这两个“年”字的结构是左密右疏,从书法角度讲也就是左重右


轻,所以欧字把横画特意向右拉长,造成右侧的份量加重,使两面取


得平衡,保持了重心 。而颜字虽然不将右侧拉长,但出于其顿挫有力


的用笔习惯,在横画的右侧收笔处加以顿 挫(此“年”字很明显)



也起到了加重分量,


保持平衡的效果。


所以颜字结构的整体是规矩方


正的, 同样也是重心平稳的。另外“德”



“盛”


“城”


(


“诚”


)三组


字,欧字都有意识地将左侧排紧,右下侧拉长,得到密疏相间,在不


平中求得平衡的效果;颜字则保持整体的平正,以稳重求胜。最后一


组“有”字,这个字的结构本身是上轻下重、所以欧字特意将上部放


开,把下部下引,< /p>


达到上下的均衡;颜字则用加强横画的长度和收笔


顿挫的方法,< /p>


同样达到上下均衡的效果,


而不必使上下两部距离拉大,


比较自然现整地合乎“有”字本来结构。








最后,简单地说一下,学习楷书以先学那家作品为好?我们认



为,唐几大家的楷书,都是中国书法史上颠峰状态的杰作。欧、虞,

无一不可学。但是,这些作品的笔道比较含蓄、精致,不露痕迹。初


学者要观察其中 的点面行笔运动、笔势往来等,不一定能看得清楚。


而颜真卿的楷书中点画提按轻重顿挫 分明,


初学者较容易上手。


而且



15


颜字结构平稳、端庄,不以险、巧取胜,这对初学者也是 有利的。更


何况,


传世还有


《告身》< /p>


这样的墨迹精品可作范本,


更属难得。


所 以,


我们主张先学颜字大楷为宜,


“学书先学颜”



这早已是古人的经验之


谈。待笔法熟练后,当然再 可大、小兼济,临遍诸家。






颜字的用笔特点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初学者可从《告身》



《颜


勤礼碑》等作品中加以揣摩。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第一境 界:立坚实骨体,求


雄媚


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 br>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


目。如果以天宝五年

(746)


,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么在此以前颜


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


,天宝


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


“龙溪”二字。此时 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


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

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


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


使张旭


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


,张旭也因 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 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


“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


(


或作七年


)



真草自知可成矣。


”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


)


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指引,


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 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繁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


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



《郭揆碑》



《多宝塔碑》



《夫子庙堂碑


)


等;天宝十三年又有


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


《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

< br>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


无暇顾及笔砚艺事,


此可 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


也是


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时期 ,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


成阶段。

< br>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


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的沉着、雄毅,


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


肉彩


;结体 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


方正形


:在布白

< p>
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自面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


“点画


皆有筋骨”



“点画净 媚”



“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另 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


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 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


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


可以说是第 二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过程中


“颜体”


形神兼具,


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


(758)



《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


(758 )



《鲜于氏


离堆记》


(762)



《磨灭记》


< /p>


(762)



《颜允南碑》


(762)



《韦缜碑》


( 763)



《臧怀恪碑》


(763)< /p>



《郭家庙碑》


(764)



《颜秘监碑铭》


(765)



《颜乔卿碑》


(769)



“逍遥楼”三字


(770)



《殷践


猷碑》


(770)


、< /p>


《张景倩碑》


(770)



《元子蜇遗爱碑》


(770)


《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


(771)


《麻


姑山仙坛记》


(771)


、< /p>


《小字麻姑山仙坛记》


(771)



《大唐中兴碑》


(771)



《颜含大宗碑》


(771)



《宋广平碑》


(772)



《重建颜 含碑》


(772)



《八关斋会报德记 》


(772)


等等。经历了“安史之



16


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


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书生——斗士


——统帅,

< br>立朝——外黜——立朝,


生活方式频繁转换,


人生体验更 多,


艺术体味也就更深。


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

< p>
,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


成熟。可以 看到,


他加强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



笔画形成


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


。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


在钩末、捺


末挑踢出尖锋,


耀其精神



其捺笔表现 出一波三折的节奏。


其直钩、


平钩、


斜 钩,


饱满取势,


弯度均匀,圆劲有力


。 其折笔则


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


。从结体 上


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 妍,


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


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 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


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 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


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宜; 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


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 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第三境界: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


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


从成 熟中加以神奇变化,


一日有一日之进境,


一碑有一碑之异彩。< /p>


此时期的作品有


《元结碑》


(772)< /p>



《干禄字书》


(774)



《颜杲卿碑》


(774)



《妙喜寺碑》


(774)



《竹山堂连句》



(774)

< br>、


《李玄靖碑》


(777)


、< /p>


《颜勤礼碑


)(779)



《马磷碑》


(779)



《 颜家庙碑》


(780)



《颜氏告身》


(780)




《奉命帖》


(784)



《移蔡帖》


(785)


等等。如《颜勤礼碑》


、< /p>


《颜


家庙碑》


等典型碑刻中,

< p>
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


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


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孔 子说: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真卿晚年 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


并将生 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


因此在其


点捺撇画

中既留


着生活的血泪斑驳,


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 颂歌;


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


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 白中激射人格光辉


!


至此境界,其书如老卉枯林,却有浓花嫩蕊 ,


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恢宏境 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之簇新、法度之严峻、


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

< br>从美学上论,


颜体端庄美、


阳刚美、

人工美,


数美并举,


为后世立则。


从时代论,


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


颜体一出,

< p>
唐书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标志


之一。










【时代 造就了颜书境界,


就像时代造就了王羲之的书学境界一样,


在魏 晋南北朝这


一长期社会动荡的时代,


而文化史上却成了光焰万丈 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已成了文


人手中一种自觉地寄托高 妙意兴的艺术、


本领。


他们深入地发现了自然的外在美,


又深入地


发现了精神的内在美。王羲之就是这一时代造就的“书圣”< /p>


。然而,唐代进入了中国古代史


上最辉煌的时代,唐帝国政治、经 济、军事超越以往,达到鼎盛,文化艺术如百花吐艳。人


们以一种新的目光和价值观面对 社会的巨大进步,唐太宗笃好王右军书法,亲自为《晋书》


本传作赞,

< br>且重金购求,


锐意临摹,


又拓


《 兰亭序》


以赐朝贵,


故士大夫皆宗右军。


虞世南、


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这些初唐大家虽各有成就.却未能真正为唐代创立新 书体。









创立一 代新书体,


颜真卿是先觉者。他是唐代社稷之臣,又是书艺世家的后裔,


对于


书法的演变.无不瞩目关注。韩愈曾讥“羲之俗书趋姿媚”者,其片面处是 未能正确评价王


书,


而其本意则在于从自己时代出发确立一种新 的价值观、


审美观。


因此


杜诗、


韩文、


颜书,


无不以新的时代为背景自立风貌 。


“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


陶铸 万象,隐括众长,与少陵之诗、昌黎之文,皆同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或为唐


代 之书”


(


《书林藻鉴》


)


。颜书的尚骨、尚肥、尚法,崇端庄、阔大、豪放,重气势、魄力、


雄风,< /p>


都可以从唐代社会中找到时代的折光投影:


颜真卿造就了在书法中 的盛唐之音,


这便



17


是颜书的恢宏境界。




颜真卿书法境界,从其陶铸化育的阔大气象来考察,可见兼收并蓄。以成其高,博采众


长,以成其一,这有几大渊源:










一是从颜氏系统而来。

< p>
颜师古的祖父


颜之推


工书,且精于书学。自南朝以 后,


真卿


祖上多以草隶篆楷为时人所称道。

在颜真卿的同辈之中,



颜曜卿、


颜旭卿


等也在书学上造


诣精湛,工草隶篆籀,因此颜真卿所受的 书学影响深厚,颜家书学传统对他很有激励作用,


他甚至认为“及至小子,斯道大丧”< /p>


。故颜真卿定下要在书学上“齐于古人”的目标,有其


多方面的思 考,其中包括对颜氏一族书学传统的光大。









二是从


殷氏系统

而来。殷氏世家也多出书学名家。颜氏与殷氏两世家数世联姻,两


家书学得以汇流合 璧。颜真卿的父亲、伯父少孤,养育于当时“以能书为天下宗”的舅父殷


仲容家,蒙教笔 法。颜真卿从小也由母亲殷夫人亲加训导,摄取了殷家书法的营养。









三是从一代草圣张旭处得真传。颜 真卿十分推崇张旭,诚挚地师事张旭,深得其教


诲。他特别


注意 学习张旭的用笔之法、神用执笔之理


,以及“得齐于古人”的攻书之妙。


这对于颜书的成型是极其重要的。









四、从一代宗师褚遂良处继承发展。前人有颜出于褚之说,米 芾《跋颜书》中说:


“颜真卿学褚遂良。


今人也多有印证此说者,


沈尹默就说:


“颜平原书出于褚河 南,


其楷书


结体端严,往往犹有伊阙佛龛碑之风格。

< p>


(


《沈尹默论书丛稿》


)


论者或谓从《麻姑山仙坛


记》



《靖居寺题名》



《宋广平碑》等笔画较瘦 的作品中,更易发现与褚遂良的用笔、结体以


及清瘦、圆润相沟通。




五、从民间书艺中广采博取 。从颜真卿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如《多宝塔碑》等可以看到


它和民间书风有密切联系。当 代沙孟海等还认为,颜书的雄厚凝重是从北齐隋碑版中出来,


沙孟海在他的论著中曾阐述 :从南北朝至隋,真书面貌可分为“


斜划紧结





平划宽结


”两

< p>
个类型,此一类型继承隶法,保留隶意,而其中又


细分两路



褚属秀朗一路


。颜真卿真书的


主要精神渊源于北齐以来的《泰山金刚经》



《文殊般若经》



《隽敬碑阴


)



《曹植庙碑》等。


这又和颜的世族有关,

< br>颜氏是齐鲁旧族,


接连几代研究古文字学与书法,


颜字与 保留汉隶的


北齐、隋碑有密切关系。









以上简略说明了颜真卿书法的几大来源,

但并不是说仅有这些来源。


颜真卿学王羲之,


也学欧阳询、 虞世南等等,不再一一细析。他学书多通博贯,不作“奴书”



真三



从而



化出雄浑的“自我”来。




l


.颜字的形成







初唐四大家,


尽管面目各异根基本上是二王——智永的一系嫡传,< /p>


颜真卿五十岁以前的


作品,与初唐书风距离还不甚大,如四十四岁 所写《多宝塔碑》


,四十六岁所写《东方朔画


赞》


。据


苏武


说,他曾看见王勇之的东方画赞,就知道颜 真卿曾经临写之,只不过字的大小


不同。可知颜早期也学王。但是在五十岁以后,


颜真卿吸收了民间抄书手的营养


,开始创


造新 的书风。五十四岁《鲜于氏离堆记》


,五十六岁《郭家庙碑》


, 已经展示出独特的风格。


六十岁的《颜勤礼碑》


,标志着他新书 风的成熟,


“颜体”随即诞生。六十三岁以后的《大字


麻姑仙坛 记》


,七十二岁的《颜家庙碑》


,以及传世墨迹《自书告身》< /p>


,达到了颜字美的极致。


后人从肯定的角度称他“雄秀独出,一变 古法”



从否定的角度批评他


将占意“ 澌灭尽矣”



总之,他的确形成了独特的面目。





18








2


.颜字的特点







颜体究竟在哪些方面推陈出新呢?我们看其笔法、


结字、

< p>
章法三方面,


都于初唐诸家有


明显的改革.







笔法:虽然中锋原理不变,但是颜字


将横画竖落笔,竖画横落笔,参照篆书


改为裹锋


落笔

< p>
,逆入平出


,特别强调藏头护尾,使点画格外浑厚饱满。

< br>捺脚顿挫后踢出开叉,形成


了“蚕头燕尾”的明显特点


. 改初唐诸家的含蓄圆润、力度内藏为挺拔有力、刚劲外露。







结字: 初唐诸家结字往往左紧右舒,右肩抬起,以倾侧取势;而颜字参照篆书,字形端


正,两肩 平齐,以正面对人,并


向两侧略带弧形拱出


,这样,就显得端庄 雄伟。






章法:初唐诸家往往字距,行距较大,因而呈宽静肃穆的气息;而颜字

< br>外紧内松


,显得


充实茂密,生机勃勃。

< br>


有人说:


“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 公始”


。其实美与坏是统一的,


坏古法,才能创新,有新的美, 颜字的上述三方面正是如此.








3


.颜字的价值







颜字的价值,在于他突破了自二王至初唐四大家的“秀”



“雅”为尚的美学观念,而是


以“雄”代“秀”



以“俗”代“雅”



化纤巧为刚健< /p>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







颜字所 代表的新的美学观念,


是盛唐的时代精神面貌的产物。


盛唐政治 经济发达,


国势


开张,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 艺术,都不同程度地要求革新,一洗南朝清


玄悠雅的遗风,


而体 现盛唐风貌。连对人体的审美,也出现了以肥硕为美的风气,


后苏轼把

< br>颜字同杜诗、韩文、吴画相提并论,正是敏锐地观察到他们之间时代审美观念的共性。






颜真卿之后的主要楷书家还有柳公权(


778

< br>—


865



,他的书法兼容欧、 颜,笔力险劲似


颜,


而结字紧凑似欧,


后人以


“颜柳”


并称,


惟其字时或失之 拘谨,


不够开张,


代表作有


《神


策军碑》等。



颜柳系统之外的唐后期书家还 有徐浩


(703



782




字季海,


官至太子少师 ,


封会稽郡公,


世称“徐会稽”


,楷书 圆劲厚重可观.代表作为《不空和尚碑》





颜真卿楷书笔法的社会影响






颜真卿 楷书笔法,特点突出,独树一枝,形成了学书先学楷,学楷首选颜的传世格局,


对后世影 响极其深远,


历代经久不衰。


通过自述或名家评说,

< p>
得知各朝代都有学颜体书法的


代表人物,而且,成就斐然。简述如下:







1


)晚唐(


-907


)五代(


907-960


)时期学颜代 表人物






晚唐、五代时期,因颜真卿传世书、碑颇多,影响面广而深,学书最有成就的要数柳公< /p>


权、杨凝式等人。特别是柳公权学颜书,以瘦劲见长,骨力遒健,结构紧密,创建柳体,独


立门庭,为后世并称“颜柳”


。苏轼在《书评》曰:

< p>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


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 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王澍在《虚舟题跋》曰:


“唐初书学,首重欧、虞。至 于中叶,盛称颜、柳两家,皆以劲健为宗。


”五代杨凝式学颜


得 法,笔式雄健,笔法变化多姿,用笔有删繁就简之妙,世亦多有影响,评价很高,多有学


者。





19





2


)两宋时期(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学颜代表 人物






宋人学唐书者很多,可谓盛行一时。翁振翼在《书论近言》曰:


“米书学颜,天资高,


未免杂霸气。


”杨宾在《大瓢偶笔》曰:


“苏、黄极推服颜平原,苏以颜书配享杜诗,谓其无


所不宜。< /p>


”黄庭坚在《山谷论书》曰:


“东坡先生常自比于颜鲁公,以余考 之,绝长补短,两


公皆一代伟民也。至于行、草、正书,风气皆若相似。


”张宗祥在《书学源流论》曰:


“宋之


兴也,书皆宗唐 。苏之法颜,墨过而力不逮,韵过而拙不殆,姿态过而神气不殆,然能得颜


衣钵者,


东坡一人而已。



又曰:

< br>“东坡之学书,


其烂漫则不足以名家,


学其精神则于颜无 别,


即东坡所作亦复如是。


”李瑞清在《清道人论书嘉言录》曰 :


“有唐书家无不宗王右军者,犹


宋书家之无不学颜,国朝书家 无不学董,其风尚然也”王澍在《虚舟题跋》曰:


“自宋以来,


仿颜书者多以雄厚劲健求之,此但得颜之貌耳。东坡、元章皆谓颜出自褚,


以褚法求颜公 乃


神得解。


”又在《论书剩话》曰:


“ 宋四家书,皆出鲁公,而东坡得之为甚。


”由此可知,两


宋时期 学颜体者盛行,


最有成就者当数宋四家了,


蔡襄楷书主攻颜体,


瑞庄浑厚,


沉重大方,


嫡近颜书。苏、 米、黄其基础笔皆学颜。后又兼学数家,师从别门,最后,都形成了各自的


风格。





< p>


3


)元(


1271-1 368



、明(


1368-1644< /p>


)朝时期学颜代表人物






在元、明历时

300


余年中,学颜最有成就的数赵子昂、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赵子昂是


宋宗室,幼学颜书。入仕元朝,官至一品,荣际五朝,卒追封魏国公。其诗、书、画皆能,



文徵明书学颜体,特别是明


.


董其昌,一生临颜,而使其书无轻媚之弊习,自谓曰:


“吾学书


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


”又在《画禅室随笔


.


跋》曰:


“临颜太师


《明远帖》五百本后,方有少分相应。


”由此可见,其学颜书的精神,非同一般。







4


)清朝(


1644 -1911


)至近代时期学颜代表人物




清学颜体书者也很多,学习最成功者,当数钱沣。张宗祥在《 书学源流论》曰:


“南园


学颜,专师气魄,略形迹而求神肖。故 执蚕头燕尾、折钗、屋漏之说以求南园之书,则去颜


远矣;若以气魄求之,得颜字之神而 不参他家之学者,一人而已!


”又曰:


“而已颜平原为门


面,其实有清一代,得颜学之精髓者,钱南园一人而已。


”其实张宗祥 也是学颜的,


“因受家


学‘学书当学颜’的影响,张宗祥先生在 三十岁前,亦师颜鲁公。??先生十岁,初学颜真


卿的


《多宝塔 》



十五岁,



《颜氏家庙碑》



十七岁,


参临小字


《麻姑仙坛记》



< br>蒋和在


《蒋


氏游艺秘录》曰:


“ 故初学时惟专心颜、柳以定间架,及细察用笔之法。


”又曰:


“ 先学颜、


柳,


上溯晋魏,


由渐而入,< /p>


无或疑焉。



恽寿平曰:


“古人笔法渊源,


其最不同处,


最多相合。

< p>
李北海云:


‘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 处求似,同与似者皆病也。


”由此可见,


“似

< br>与同”皆书之病,因此,后人学颜书者,多学其笔法矣。现当代学颜者热浪更高,历代学颜


书者颇多,足见颜书之魅力。



5


)当代:在对颜真卿书法的研习中.当代有两位大家颇值得重视:一位是沙孟海。


据沙


孟海自己说,他三十岁左右喜爱颜真卿《蔡明远》



《刘太冲》两帖,时时临习,也酷爱《裴


将军 诗》的神龙变化。他除了在自己的书法中得到颜书纵横驰骤、


奇正相生的气韵,对颜书< /p>


的论述尤为精辟独到,颇多阐发。另一位是沈尹默,沈尹默遍临唐碑,于真卿尤为知音,且


能从颜氏书论中抉其精蕴,嘉惠后人。









当今书学昌盛,

< br>学颜者更泛,


学颜书几成了进入书学殿堂的


津筏


??颜书的天地正在


新的历史时空中广为拓展。





20



颜真卿楷书笔法的优点






颜真卿楷书笔法,尚骨、尚肥、尚 法,具体说其用笔最突出的优点有三点:







1


)笔笔提、笔笔按、提按轻重分明






颜真卿书法用笔,是笔笔提,笔笔 按,提按分明,轻、重有度。特别是在转折处,表现


最为明显。刘熙载在《艺概》曰:< /p>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


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



‘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 须飞提,用笔轻处正


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只有如此, 才能做到起、收笔峻峭,行笔充实,转笔兼乎刚、


柔有力。







2


)横画细、竖画粗、横竖粗细分明






颜真卿 书法用笔,一般是横细竖粗,粗中有细,细中有别。一字多横画时,短画粗、长


画细,例 如:王、圭、寺字等。一字多竖画时,左边画细,右边画粗,例如:删、川、用字


等,应 审而酌情量之。







3


)形象 逼真、情趣自然






颜真卿书法形象逼真,情趣自然的书法,

来源于他丰富的实践生活。周星莲在


《临池管


见》曰:



‘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虞永兴书如抽 刀断水;颜鲁公古钗股,屋漏痕;皆是



使笔锋


,熨贴不陂,故臻绝境。


”又曰:


“惟右军书,醇粹之 中,清雄之气,俯视一切,所以


为千古字学之圣;鲁公浑厚天成,精深博大,

< p>
所以为有唐一代之冠。


”颜体书法的仪态庄重,


神 采飞扬,雄浑遒劲,受到后世书法名家的称赞好评。






(三)颜真卿楷书碑刻、拓片的笔法缺点






我们现 在所能见到的颜体楷书,


都是印刷的,


细观其书,


多有不足之处:如横细竖粗有


时比例失调;横画有的两头下垂,似“柴担”弊 病;横画的收笔,有时提、按过分夸张,特


别是按,形成了一个球形,这是由于力不匀造 成的。李可染曾说:


“力量平均是笔法的基础,


就是说线条到任 何地方都是有力的,用古人的话说‘细如丝发,全身力到’


。我们首先了解


‘平’的道理,然后才能在‘平’的基础上求变化,这就是笔法中的提、顿、轻、重、疾、

< p>
徐等变化。



颜书捺的写法有时分杈,象是燕尾。 例如:


《麻姑仙坛记》中的“是”



“ 麻”


字等


。对于这些不足之处,颜真卿作为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 ,


倘若当时真是如此,


他不会不


知道的 。我认为这些不足之处,都是客观原因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







1



制碑时匠人篆刻的不够仔细,


使原作有的地方失真。


例如:


《多宝塔碑》


中的


“鹏”


字,都写歪了。






2


)成碑后的拓片重复翻印,未能保持其原有风貌。





21





3


)原碑就是制做十分精致,经过千余年的风吹日晒,也定有损。




学习颜体楷书笔法的诀窍






学习颜 体楷书,


一定要在楷书笔法上认真下功夫,


要想把颜体笔法学到 手,


绝不是一朝


一夕就学成的。清周星莲在《临池管见》曰:< /p>


“今之讲字学者,初学执笔,便高谈晋唐,满


口羲献。稍得形模, 即欲追踪汉魏。不但苏、黄、米、蔡不在意中,即欧、虞、褚、薛以上


溯羲献,犹以为不 足。真可谓探本穷源,识高于顶者矣。


”这种学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 br>《明


人论书》曰:


“写字之法,在手不在笔,在心不在手 ,在神不在心,神则妙亦,不可知亦。



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 由悟入


,而贯夫始终者,又在‘熟’之一字也。


”由此可见,学 习


颜体书法,必须专心致志,心手并用,熟能生巧,方妙可传神。具体讲,


应掌握读、写、


思、


创四个环节,并突出一个“多” 字,即多读颜体碑帖,观其用笔技巧;多对临与背临颜体碑


帖,


掌握用笔技巧;


多研究、


多思考颜体及其相关的书论,


理解用笔技巧;


多结合情趣实践,


努力搞好颜书 创作,运用好用笔技巧,力争创作出气润饱满、刚强雄健的优秀作品来。






颜真卿 在写给怀素的序文中曰: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


乎伯英(张芝)


,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 于吴郡张旭长史,


虽姿性颠逸,


超绝古今,

而模楷精详,


特为真正。


真卿早岁常接游居,


屡蒙激昂,


教以笔法。



学 习颜体楷书笔法,最难掌握的精髓在于细微之处


。倪后瞻在《倪氏杂著笔法》曰:


“一点


一画皆有三转,一披一拂皆有三折。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 不是书。


”学习颜体楷书笔


法,


易于掌 握书写急缓,而难于调整笔锋


;易于掌握字的形象,而难于表现字的险奇。正

< p>
如王澍在《论书剩话》所述:


“学颜公书,不难于整齐,难于骀宕;不难于 沉劲,难于自然。


以自然骀宕求颜书,即可得其门而入矣。


”此 语乃学书至理名言,千真万确,愿学颜书者勉


之。




在我国书法史上,从“二王”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 稷,再到张旭、怀素、颜真卿、


柳公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欧阳询经过潜心钻研、


刻苦临池,其楷法较之前人更为完


备, 起到了上承“二王”


,下启褚、颜的作用。


< br>颜真卿其书初学褚遂良、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


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


,对后世影响巨大。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有“颜筋柳骨”之


誉。颜真卿


:


楷书至颜真卿而丕变,而其书实源于


徐浩


,


两者笔法实颇有相似之处。盖真卿


之笔法,实前有所承。

< p>



颜体楷书《自书告帖》



《颜氏家庙碑》藏巧于拙,古朴无华,仪态雍容,雄伟庄重,有阳刚


之美。其点象石头落地一样有力;


横轻竖重,虽横多上拱,中竖粗壮有力


,左右重点竖画


多向外凸,成环抱状;其撇饱满扎实;其捺有“蚕头燕 尾”之态;其钩多鸟嘴状;其折多是


提笔另起,


翻折成斜面而不 露棱角。


因笔笔中锋运行锋藏画心,筋骨内含。


所以肥厚而不臃


肿,并使字如突出纸面,很有壮健宽博的浮雕感。颜书以雄浑,壮伟,严正,豪放的阳刚 之


美,令人耳目一新。从魏晋到清代的


1600


余年间,虽楷书领域各家林立,若论题写大字楷


书匾额,唯有颜书具有无以伦比 的优越性。





22


《勤礼碑》通篇气势磅礴,用笔苍劲有力,结体端庄古朴 ,血肉筋肉融为一体。该碑笔画组


合取相向结构,


有呼有应,常 通过笔断意连来体现豁达大度的风格。看似形散而神不散,结


构多为上轻下重,上合下开 ,犹如宝塔矗立,雄健而又平稳,气势开张恢弘。我认为八、九


岁以上至青少年直接进入 该碑为佳。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 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学者,著


有《颜氏家训》


。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 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


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 唐代的楷书


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 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


体宽博而气势恢宏,


骨力遒劲而气 慨凛然,


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


国繁盛的风度,


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


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


,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有 “颜筋


柳骨”之誉。



首先,在笔法上 ,


颜真卿改变了初唐王派书家注重运指,风格轻盈秀


丽,以瘦硬 取胜的特色,加大了腕力的运用,突出一个“筋”字,为


范仲淹所说的“颜筋”


。这样颜字就取得了“力透纸背”的效果,表


现出了书法艺术的“力量” 美。苏东坡对此作了更贴切的说明:


“鲁


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 骨如秋鹰。


”颜真卿又吸收了篆、隶中锋用笔


和藏锋逆入的特点 ,将此化入楷书。而且“折叉股’



“屋漏痕”



“印


印泥”



“锥画沙”


等笔法都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写出了独具特


色的“蚕头燕尾”的颜楷,丰腴劲健,端庄雄伟,


“合篆籀之义理,

< p>
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3]另外颜楷用



23


笔横轻竖 重,主次有别,气度不凡,使颜字具有一种人为的浮雕艺术


效果,颇具特色。

< p>





其次在结构上,


颜真卿改变了王派书家大多左紧右舒、


左低右高、


右肩稍耸、字形微侧之势,灵便洒脱之姿。而是吸收了篆、隶正面取


势,


浑圆壮重的特色,


笔画端平,


左右对称,


字字都以正面形象示人。


改王派楷书的相 背为相向,


重点的竖画写得略带圆弧形,


如饱满待发

< p>
的强弩,


包含了巨大的弹力,


使整个字的结构更加 圆紧浑厚而富于内


在的劲力。


在章法布局上,

< br>王派书法字小而行宽,


具有宽舒静穆之感,


犹如一首情深 意长的抒情小调;颜体楷书却与此相反,大小参差,行


距缩小,全篇布局具有充实茂密之 致,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气势,


浑然一体,密不可拆,像一组雄壮高亢的交响曲。









颜真卿 书法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李唐王朝是中国


封建社 会的顶峰,它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


且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 不朽的成就。


颜真卿主要活动在玄宗、



宗、代宗、德宗朝,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及衰又走向中兴的历史阶段,


始终处在激烈的政 治斗争之中,


他的书法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


而鲜明的时代 精神。





24


学习颜体楷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颜体字是我国书法史上阳刚之美的典型代表,雄强、


浑厚、朴


茂、端庄??是颜体书法的特色。由于颜真卿一生立身刚正,不 畏权


贵,


大义凛然,


其人品与书品高度 统一,


所以其书备受历代书家推崇,


自唐以来,学习颜体者代不 泛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


发展,国力日渐强盛,时逢盛世,颜体受到了众 多习书者的喜爱,学


习颜体蔚然成风。


如何学好颜体字?学习颜 体字应该注意些什么?这


是颜体爱好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本文主 要谈谈我们在学习颜体楷书的


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是


“雄 强”



“剑拨弩张”



“雄强”


是颜体字的典型特征,


历代书家无不为之折服 。


学者容易犯的毛病是过分追求雄强,


把笔画

< br>写得抛筋露骨,给人以剑拨弩张的感觉。蔡邕在其书法理论著作《九


势》中说:< /p>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这句话说的是书法的线条犹如美


女,其美在外表现为肌肤,在内表现为筋、骨、肉、精、气、神。只


有 内在俱全者,


“肌肤”才美。若我们只强调骨而忽视了其他东西,


“肌肤”必然不美,所写出来的笔画就会觉得干枯或剑拨弩张。所以


我们要注意笔力的 锻炼,注意书写时线条的圆润感。





二是“对称”与“变化”


。颜体字开阔对称,给人以端庄之


感。但我们在学习颜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颜体字变化的一面。过分


的强调对称,缺少变化,虽然端庄,却了无生气,让欣赏者如看美术


字,味同嚼腊,这样 的字与颜体字大相径庭。如“大”



“夫”


“天”


等字,在书写的时候,横画、撇画稍稍左移,捺画 右伸且厚重,对比



2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5 21:5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6381.html

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