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鞍山市博物馆解说词
大家好!
欢迎来到马鞍山市博物馆,我馆成立于
1989
年,是一个集收
藏、
研究、
展示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 br>我馆是马鞍山市三大文化工
程之一,是由地方财政拨款,共耗资
< br>1.5
个亿,于
2006
年
p>
9
月开工
建设,
2
009
年
5
月
1
日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建筑面积达
11000
平
方米,
其中展陈与休闲辅楼面积分别占
3000
平方米,
影视厅面积
400
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近万件(套)
。开馆以来共接
待观众
60
多万人
次。在全国地市一级
博物馆中,我馆的规模、建筑、展览、环境等各
方面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我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为上
午九点到下
午五点(四点停止入场)
,中午不休息。每周一为闭馆整
修时间
。双休日和节假日正常对外开放。
下面请参观我馆的主题展览
:
《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历史文化
展》
,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吴头楚尾,展现了我市远古文明的
成就,以及南北东西文
化在此交汇融合的特点;第二单元六朝遗韵,
展现了我市璀璨的六朝文明;
第三单元人杰地灵,
全面介绍了江东大
地上人才辈出
,涌现出的许多历代名人;第四单元山水诗城,展示了
我市丰厚的诗歌文化底蕴;
第五单元和谐之城,
展示了我市在改革开
放和
现代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未来马鞍山的发展蓝图。
一、吴头楚尾
下面我们一起来参观第
一单元
“吴头楚尾”
。
马鞍山地区西周
时期
属于吴国,春秋和战国时期先后属于越国和楚国,所以向来有“吴头
楚尾”之称。本单元重点展示了马鞍山地区远古文明的成就,突出南
北、东西文
化在此交汇、融合的特点。大家现在所在的位臵是展览的
序厅,
这是著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在
87
岁高龄时为马鞍山的题词:
p>
“江
东第一城”
,对面是“巍巍天门,楚江
奔流”的场景。观众站在观景
台上,可以欣赏到天门山的投影场景,体会到诗仙李白《望
天门山》
一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这既凸显
出我市山环水抱、
“翠螺出大江”的地理特征,又彰显出江东诗城深
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请各位走过小竹桥继续
参观。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马鞍山地
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臵沿革
演变情况,它采用了地面互动投影系统,
大家可以循着这些历史的足迹与其互动,
每踩一处脚印墙面上就会显
示相应的详细内容……我们还可以通过观看
“马鞍山历史大事记”
来
了解本地区所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大家可以点击这个触摸屏,
双击
每一个目录就能看到相应的详细内容。
这里是
“
马鞍山早期重要遗址
分布”的电子地图。
(点击触摸按键,根据
场景解说)其中烟墩山和
五担岗两处遗址是我市数十处遗址中已部分发掘的早期重要遗址
,
共
出土各类文物
700
多件。
我们脚下就是烟墩山遗址发掘现场的模拟探
方
。此遗址距今
5300
年左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时
期比
较典型的长条形台型遗址,
为研究本地区的史前文化及文明
起源提供
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柜中的这些陶器就出
土于这个遗址。
农耕渔猎是本地区早期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
这些就是五担
岗遗址出土的西周时期先民用过的农耕渔猎用具。
此外本地区早期遗<
/p>
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的稻壳痕迹。这些遗迹、遗物充分表明,当时马鞍
山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后面的丙稀背景画也为大家
< br>形象地再现了先民们当时农耕渔猎的生活场景。
制陶纺
织是本地区先民最早的原始手工业。
这是一批制陶纺织的
工具。
背景画再现了先民们制陶纺织中忙碌的场景,
他们各自分工而<
/p>
又互相协作,
表现出和谐的劳动场面。
大
家可以站在这个音乐感应器
下遥想原始先民生活的场景。
p>
我市早期遗址出土文物中,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批新石器时代的
p>
玉石礼器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这就是我馆的馆标——烟墩山遗址出
土的玉人。它距今已有
5300
多年的
历史,为立状侧面,短颈、挺胸,
吻部突出,是抽象与写实的结合。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可能为祭祀
的礼器。通过与巢湖凌家滩出土的玉人对比可以看出,二者一抽象、
一写实,
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件玉蝉是西汉时
期的。
因蝉能蜕化更生,
所以,考古学家发现从商代起,玉蝉就
成为贵族死亡后嘴里所含物,
寄希望于生命的复苏。
《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记载,对于商周时期的各
国而言,
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祖先神灵和对外进行扩张战争了。
当
p>
时的青铜也主要用于铸造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
春秋战国时
期诸侯征伐战争不断,当时,马鞍山地区是吴楚两国交锋争战之地,
这批青铜器就是战争用的兵器。
这是一支春秋时期的青铜剑,
保存十
分完好,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武器之一,
这里陈列的一批青铜箭镞,更加规则、锋利,杀伤力也更强。
青铜甬钟,
一种青铜乐器。
甬钟壁薄,
用木敲打,
声音清脆悦耳。
编在一起用的甬钟就叫
编钟。
编成高低不等的几排轻轻敲击就能奏出
清脆悦耳的优美旋
律,它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这是我馆的镇馆
之宝——商代勾连纹青铜大铙。
2002
年马鞍山
经济开发区出土,重
108
斤。气势恢宏,纹饰精美
。最特殊的地方在
于除外壁布满纹饰外,它的内壁也布满阴线勾连卷云纹,精细繁缛,<
/p>
十分规整,
在全国较为罕见。
大家可以看
到后面大屏幕上显示的内壁
纹饰。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使用时大口朝上,
下面有
底座支撑。古书上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与“以金铙止鼓”
< br>
的
记载,这说明铙是退军时用来发号施令、停止击鼓的
军乐器。关于我
馆这件大铙的用途,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是祭
p>
祀山川神灵用的。
后面版面文字介绍的就是这件青铜大铙身上的未解
之谜,
凡此种种都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
大家可以把单手
放在手掌纹处然后轻轻抬起,
体验
一下模拟敲击的神秘感觉。
虽然经
历了几千年,但其音质依然清
脆悦耳。
二、六朝遗韵
第二单元是
“六朝遗韵”
,
重点展示马鞍山地区璀璨的六朝文明。
从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近
400
年间,
先后有三国吴、
东晋和南
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定都南京,史称“六朝”
。
现在大家所在的位臵就是
“六朝遗
韵”
单元的序厅,
城垛形大型
浮雕墙《
畿辅重地》以及中心雕塑战马,展示出六朝时期马鞍山地区
作为当时重要的京畿之地,<
/p>
曾经弥漫过的战火硝烟。
当时本地区不仅
是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还是世家大族云集之所,留下了关于“六朝
风流”
的诸多佳话。
这个采石矶沙盘与展柜中的展版地图讲述了牛渚
地理位臵的重要性。
牛渚就是今天的采石,
六朝时期军
事地位十分重
要,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沙盘最上方就是近年来复建的三台阁,
临江处有三元洞,还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太白楼。
“南北门户姑孰”是说六朝时期姑孰
(
即今天的当涂
)
位臵特殊,
地势险要,北通都城建康
(今南京)
,南达芜湖,成为当时的南北门
户。
《当涂县志》载:
“姑孰古称险要,密迩金陵,冠山履湖,大江环
抱。上有梁山极天门之险,下有采石扼横江之冲”
。过去马鞍山地
区流传着一句话:
“当涂虽小,三塔两浮桥”<
/p>
。这就是清代当涂城的模
型。
“三塔”就
是黄山塔、金柱塔、凌云塔,
“两浮桥”就是上浮桥和
下浮桥。
曾有一幅对联说:
“上浮桥下浮桥上下浮桥浮上下,东当铺
西当
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遗憾的是,由于历代战争的破坏,当涂古
城中的古民居、古街道、古衙署等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六朝
时期北方地区长年战乱不休,
而江南相对安定,
北方士人为
p>
逃避战乱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纷纷涌向江
南
,
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江南大开发的第一次高潮。
马鞍山地区的大
公
圩就是江南开发的典型代表。它原名“大官圩”
,位于当涂县
境内,
始开发于三国时期,
是皖南第一圩。
我们通过背景画与雕塑相结合的
方式,再现了当年
“大公圩
”开发时吴国军队圈圩筑堤的宏伟场面以
及它作为江东重要“粮仓”的特殊历史地位。<
/p>
随着江南的日渐繁华,
马鞍山地区也逐
渐成为世家大族的安身之
所和终老之地。这里发现的六朝墓葬等级高、规模大、形制复杂
,在
长江中下游地区别具特色。
这一部分展厅的顶部造型就取自
三国〃
吴
左大司马、
右军师朱然墓后室
的穹窿顶券顶构造。
穹窿顶的砌法是从
底部起券上砌,逐渐收缩
成一个馒头形的圆顶。当时没有水泥,每块
砖之间都用泥土粘合。这种建筑技术非常高超
,从力学角度看,它的
抗压性能非常强。
这种先进的技术是中国
建筑史上的创举。
如果大家
要想对它进行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去
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继续参观。
这里是宋山墓复原缩微模型。
宋山墓是三国〃
吴晚期墓葬,
也是
p>
马鞍山市迄今发现规模最大、
结构最复杂的一座砖室墓葬,
在长江中
下游已发掘的吴墓中规模位居第二。
(
南京江宁区上坊大墓,全国第
一)此墓结构复杂,由于墓室早年多次被盗,墓主人的身份
已无从考
证。
但是有六朝考古专家认为,
宋山墓的主人至少是王侯一级。
1998
年宋山墓被公布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边正在放映的是独家墩墓的
动画虚拟穿越
。
我馆展出的东晋孟府君墓志砖、
滑
石墓志、
锡地券等文物都是本
地区六朝墓葬中出土的珍贵文物。
最值得一提的是东晋孟府君墓志
砖,共五块。这五块墓砖,文字相同,书体各异,较为全
面地反映出
当时书法艺术的真实面目,为研究魏晋时期书体演变提供了实物资
料,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六朝书法演变的
活化石
”
。
这些是本地区发掘的六朝时期的
一些墓葬模型,
有单室的也有多
室的。
这里要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涂县出土的西晋时期的青瓷堆塑
罐
。它又名魂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出土文物之一。
六朝时期
“事死如事生”
是社会上普遍的思想观念,
人们渴望
肉体消
亡后灵魂不死,
所以就制造出这种告慰死者灵魂、
寄托生者愿望的随
葬品。
它的基本形状分为罐
身和罐上堆塑两部分。
这件堆塑罐上部为
坞堡形建筑,塑有飞鸟
,并有几个跽坐着的拱手胡僧。罐身贴塑、刻
画有游鱼、仙鹤、泥鳅、青蛙等带有江南水
乡特点的图案。这种建筑
群,位居高处,下有高墙守护,形成一个封闭的“坞堡”
,将豪强地
主的居住地与墙外徒附、
佃客的生
活截然分开,
严密保护自己的人身
和财产安全,是当时江南地区
田庄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客观再现。
六朝中后期,
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大批士大夫在马鞍山地区徜徉
山
水、谈玄说易,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留下了“白
纻
歌舞”
p>
、
“龙
山宴集”
、
“姑溪之会”等千古佳话。这里就
是“龙山宴集”中“孟
嘉落帽”的场景,
那个穿紫色衣服的人物
是东晋大司马桓温,他在镇
守姑孰期间,曾率领僚佐、名士在龙山举行宴会,孟嘉(陶渊
明的外
祖父)的帽子被风吹落,但他却浑然未觉。桓温立即命文士孙盛写了
一篇短文嘲笑他,
乘孟嘉出去方便的时候放在他面前。
孟嘉回来看到
文章,才知道自己落帽的事情,也随即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应。长期
p>
以来,
“孟嘉落帽”便一直象征魏晋名士才思敏捷、有着超然物外的
风范。这个场景的背景为“姑孰八景”之一的“龙山秋色”
,前
面为
故事主角桓温、孟嘉、孙盛三人蜡像。左侧正在播放的就是曾经风靡
一时的“白
纻
歌舞”影视片。演唱采用的是古典吟唱方
法,展现了江
-
-
-
-
-
-
-
-
-
上一篇:好听有趣的英文游戏网名精选汇编
下一篇:游记散文类 课外阅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