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测试题全套
(含答案)
第一、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
p>
时间:
60
分钟
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
< br>每小题
3
分
,
< br>共
30
分
)
1
.
对于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p>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
.
p>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
1.5
m
B
.
教室
里的课桌高度大约是
75 dm
C<
/p>
.
中学生脉搏跳动
10
< br>次所用时间约为
1 s
D
p>
.
一只普通的圆珠笔长度大约在
40
~
50 cm
之间
2
.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
/p>
,
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
/p>
于是
,
他将几
个
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
,
测出相同时间内物
体升高的温度。从科学探
究的角度分析
,
小明的“认为”这个步骤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
B
)
A
.
提出问题
B
.猜想假设
C
.
分析论证
D
.进行实验
3
.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br>(
A
)
A
p>
.
春天柳絮飞扬
B
.
酒香不怕巷子深
C
.
长期堆放的煤会渗透进地板
D
.
将糖放入水中
,
水会变甜
4
.
某天小强坐爸爸的小车去上学
,
< br>在某路口等红灯时
,
小强感觉自己坐的车在往前进
,
但注意一看还是红灯亮着的
,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
/p>
A
.
以红灯为参照物
,
小车是运动的
B
.
以小车为参照物
,
小强是
运动的
C
.
以旁边向后退的另一小车为参照物
,
小强是运动的
D
.
以地面为参照物
p>
,
小强是运动的
5
.
如图是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情形
,
所记录的测量结果中正确的是
(
C
)
A
.
4.3
cm
B
.
4.25 cm
C
.
3.25 cm
D
.
3.3
cm
6
.
下
列例子中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
D
)
<
/p>
A
.
冬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
人感到暖烘烘的
B
p>
.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C
.
冬天里喝一杯热水
,
马上感到暖和
D
.<
/p>
陨石坠入地球大气层成为流星
7
.
★小明用一刻度尺对某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多次测量
< br>,
记录的数据如下:
36.3
cm
,
36.4
cm
,
38.3
cm
,
36.3
cm
,
此物体长度应记作
(
A
)
A
.
36.3 cm
B
.
36.33 cm
C
.
36.4 cm
D
.
36.8
cm
8
.
某
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
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
4 m/s
,
后一半路程中的
速度是
6 m/s
,
那么它在
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B
)
1
A
.
4
m/s
B
.
4.8 m/s
C
.
5 m/s
D
.
6
m/s
9
.
如图记录了甲、
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同时自西向东行驶时的运动情况
,
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D
)
A
.前
2
s
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
.
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
速度为
16 m/s
C
.
乙车在做减速直线运动
D
.
甲、乙两车在
4
s
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10
.
★
(
多选
)
如图所示
,
甲、
乙两个图像分别描述了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根据图像信息
分析
,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CD
)
A
p>
.物体
B
做匀速直线运动
< br>
B
.
物体
A
做变速运动
C
.
v
A
>
v
B
D
.
B
物体运动
1.5
s
通过的距离是
3 m
二、填空题
(
每空
1
分
,
共
20
分
)
11
.
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形物体的直径
,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
物体的直径为
1.20
cm
,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
p>
12
.
如图甲所示
,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
/p>
,
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
p>
(
选填
“
A
”
或
“
B
”)
,
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2.50
cm
。如图乙所示
,
< br>停表的读数为
337.5
s
。
13
.
PM
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
,
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
,
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
,
人吸入后
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
雾霾天气中
,
PM2.5
含量较高。
PM2.5
在空中的运动
不属于
(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
)
分子的运
动。
14
.
舰载飞机从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过程中
,
以飞
机上的座椅为参照
物
,
飞行员是
静止
的;以甲板为参照物
,
飞行员是
运动
的。飞机相对空气的速度决
2
p>
定了飞机能否起飞。舰载机起飞时和航空母舰运动的方向相同
,
p>
为保证顺利起飞
,
起飞应在
航空母舰
逆
(
p>
选填“顺”或“逆”
)
风航行时进行。
p>
15
.
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
,
出现了利用纤维材料制成的、接上电池就可以发热
的“发热
纸”
,
通电后
,
用这种纸包装的食品便可香热可口。这种“发热纸”在工作时将
电
能转
化为
内
能。
16
.
如图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
< br>由图可知
,
甲、乙两物体做的都是
__
匀速直线
运动
,
甲的
速度大小是
15
m/
s
,
乙的速度大小是
6
m/s
。
17
.甲、乙两人从相距
15 km<
/p>
的两地同时出发
,
相向而行
,
甲的速度为
3 km/h
,
乙的速
度为
2
km/h
,
甲带一条狗
,
同甲一起出发
,
狗的速度为
4
km/h
,
狗碰到乙后又往甲
方向走
,
碰到甲后它又往乙方向走
,<
/p>
这样持续下去
,
直到甲、乙相遇时
,
这条狗一共走了
12
km
。
18
.
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如图所示
,
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
是“时:
分:
秒”。
小车在
A<
/p>
、
B
段的平均速度为
1.25
< br>cm/s
,
B
、
C
段的平均速度为
0.5
c
m/s
,
由此可判断小车是在做
变速直线
(
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
运动。
选择、填空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
p>
(
每小题
3
分
p>
,
共
30
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B
9
D
10
ACD
得分
答案
A
B
A
C
C
D
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分
,
共
20
分
)
得分:
______
11
.
垂直
1.20
1mm
12
.
1
B
2.50
337.5
13
.
不属于
14.
静止
运动
逆
15
.
电
内
16.
匀速直线
15
6
17.
12
18.
1.25
0.5
变速直线
三、简答题
(
每小题
4
分
,
共
8
分
)
19
.
小明和爸爸坐飞机去旅游
,
当飞机准备降落时
,
乘务人员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
的座位上不要动
,
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
,
心里却在想
p>
,
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
果没动
,
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去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答: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飞机降落时以座椅为参照物
< br>,
小明相对于自己的座椅位置
没有变化
< br>,
他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
,
小明相对于地面位置是变化的
,
他是运动的。
20
.
< br>地球同步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
,
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
上的人造卫星
,
在地面上
的人觉得卫星
“静止”在空中。卫星究竟是静止的
,
还是运动的?请你运用所
学物理知识进
行解释。
答:在地面上
的人与地球同步卫星一起随地球运转
,
相互之间没有位置变化<
/p>
,
所以卫星
是静止的;但是相对于其他天
体
,
例如月亮
,
其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
所以以其他天体为参照
3
物时
,
卫星是运动的。
四、实验探究题
(
每空
2
分
,
共
26
分
)
21
.
某
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
,
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
.
用刻度尺测出铅笔
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
L
;
B
.
用铜丝绕圈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
,
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d
;
C
.
将细铜
丝紧密缠绕在圆柱形铅笔杆上;
D
.
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
n
。
(1)
以上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CADB
。
(
填写字
母
)
L
(2
)
计算该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是:
d
=
。
n
(3)
该同学没有用学生常用的刻度尺来直接测量该细铜丝的直径
,<
/p>
是因为
由于
细铜丝直
径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
,
不能
直接测量
。
22.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
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
,
照相机每隔
0.2
s
曝光一次。
(1)
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
,
可以看出纸锥在做
变速
(<
/p>
选填“匀速”
或“变速”
)
直线运动
,
其理由是
纸锥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
若测得纸锥在
A
、
B
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
p>
6.40 cm
,
则在此过程中
,
纸锥的速度为
16
cm/s
。
(2)
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
,
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
C_
。
(
填
字母
)
2
3
.★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
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
,
请你帮助该同学完成以下问题。
s
(1)
该
实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
p>
。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倾角较小
,
其
t
目的是
增加
(<
/p>
选填“缩短”或“增加”
)
测量时间
p>
,
以减小测量时的误差。
4
(2)
小车通过
A
、
B
、
C
三个位置时停表对应如图所示
,
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v
AC
=
0.24
m/s
,
若
s
2
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
,
则小
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AB
=
0.2
m/s
,
小
车通过
BC
段所用时间是
2
s
。如果计时操作不熟练
,
当小车过了
A
点才开始
计时
,
则会
使所测
AC
段的平均速度
v
AC
偏
大
p>
(
选填“大”或“小”
)
< br>。
五、计算题
(
共
16
分
)
24
.
(7
分
)
“全民健身徒步行走”活动深入人心
,
如图
,
清晨一列长
360
m
的队伍匀速通
过
1.8 km
长的大桥
,
用时
30
min
,
求:
(1)
队伍前进的速度;
(2)
这列队伍全部在大桥上行走时的时间。
解:
(
1<
/p>
)
队伍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
=
L
桥
+
L
队
=
< br>1 800 m
+
360
m
=
2 160
m
,
队伍前进的速度:
s
2 160 m
v
< br>=
=
=
1.2
m/s
;
t
30
×
60
s
(
2
)
队伍
全部在桥上行走的路程:
s
′=
p>
L
桥
-
L
队
=
1 800
m
-
360
m
=
1 440
m
,
这列队伍全部在大桥上行走时的时间:
s′
1 440 m
t
′=
=
=
1 200
s
。
v
1.2
m/s
答:略。
< br>25
.
(9
分
< br>)
成都快速公交
“BRT”
已经
建成通车。已知二环高架一周全长约为
28.2
km
。据
测算
,
“
BRT
”全程平均速度约为
30
km/h
。求:
(1)“BRT”<
/p>
在二环高架全程运行一周需要多少
h?
(2)
若
“BRT”
< br>在某一地段运行时
,
先以
60
km/h
的速度运行
1
min
,
停车
12
s
,
再以
50
km/h
的速度运行
36 s
,
求
“BRT”
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p>
km/h?
s
解:
(
1
)
由
v
=
可得
,<
/p>
BRT
二环高架全程运行一周需要的时间:
t
s
28.2 km
t
=
=
=
< br>0.94 h
;
v
30 km/h
s
< br>(
2
)
由
v
=
可知
,
先以
60 km/h
的速度运行
1
min
的路程:
t
< br>s
1
=
v
1
t
1
=
6
0 km/h
×
1
h
=
1
km
,
60
再以
50
km/h
的速度运行
36
s
的路程:
36
s
2
=
v
2
t
2
=
50
km/h
×
h
=
0.5
km
,
3
600
总路程:
s
< br>′=
s
1
+
s
2
=
1
km
+
0.5
km
=
1.5
km
,
5
总时间:
1
36
12
3
t
′=
t
1
+
t
2
+
t
p>
3
=
h
+
h
+
h
=
h
,
60
3 600
3
600
100
平均速度:
s′
1.5 km
v
< br>′=
=
=
50
km/h
。
t′
3
h
100
答:略。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含答案
< br>(
时间:
60
分钟
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
p>
每小题
3
分
,
p>
共
30
分
)
1
.
小明在探究“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
,
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
下的轻
质小球
,
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p>
,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
.
p>
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
p>
.
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
.
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
气传播的
D
.
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
,
是为了增大声音
的响度
第
1
题图
第
2
题图
<
/p>
2
.
如图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
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
用橡皮锤敲击其中一个音
叉
,
另一
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
音。此现象可以说明
(
A
)
A
.
p>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B
.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
.
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
D
.
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音
<
/p>
3
.
在交响乐团演奏中
< br>,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
/p>
A
.
长笛吹奏时空气柱越短
,
音调越低
B
.
小提琴、大提琴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C
.
用力敲鼓时
,
p>
鼓声响度大
D
.
人们能通过音色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
4
.
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B
)
A
.
p>
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
.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
.
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 br>
D
.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
定目标的位置
5
.
< br>某大桥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
,
如图所示
,
这种设施由隔音板组成
,
能降噪
20 dB
左右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6
A<
/p>
.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 br>B
.
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高低等级的单位
C
.
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
调
D
.
隔音
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p>
6
.
2019
年<
/p>
5
月
,
我国自主
创新研发的新型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船“东方红
3
号”交付
p>
使用。
该船多项指标国际领先
,
特别是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
,
“当船行
驶时
,
水下
20
米以外的鱼群都感觉不到”。根据以上介绍
,
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
C
)
A
p>
.
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
C
.
噪声会干扰声呐探测系统
D
.
声呐探测是向海
底发射次声波
7
.
< br>下列关于声的利用实例中
,
主要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p>
(
D
)
B.
倒车雷达
A.
蝙蝠靠超声波觅食
C.
医生
用
B
超查病
D.
超声波清洗眼镜
8
.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实例中判断正确的是
(
A
)
A
.
p>
医学上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
是利用了声音可
以传递信息
B
.
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板
,
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
某昆虫的翅
2 s
内做了
700
次振动
,
这种昆虫振翅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
D
.
用竹笛演奏音乐
,
是利用竹管振动发声
9
.
下列声现象与声学知识中相符的是
(
C
)
A
.
p>
听铃声回教室
——
声可以传递能量
B
.
回答问题时声如
洪钟
——
声音的音调高
C
.
教师讲课
——
声带振动发声
D
.<
/p>
教室外声音很大
,
学生关闭门窗
——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
.
★
(
多选
)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CD
)
A
.
p>
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的速度要快
B
.
医生利用超声波可击碎病人体内的结石
,
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
C
.
广场舞噪音扰民是因为广场舞音调太髙
<
/p>
D
.
往暖瓶里灌水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来
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
二、填空题
(<
/p>
每空
1
分
,
p>
共
21
分
)
7
11
.
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
,
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
,
声呐向海底发射超
声波。如果经过
4
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
,
则该处的海深为
3000
m(
海水中的声速
< br>是
1 500 m/s)
,
但是
,
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
/p>
比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
这是因为
真
空不能传声
。
12<
/p>
.
(
十堰中考
)
小强酷爱音乐
,
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
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
同位置
,
这是改变吉他声的
音调
(<
/p>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
/p>
他“美妙”的歌
声和吉他声是通过
空气
<
/p>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
此时他
“动听”的歌声属于
噪声
<
/p>
(
选填“乐音”或“噪声”
)
。
13
.
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
,
素有“城
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
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
,
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
少时段
检查是为了尽量排除
其他声音的干扰
。利用听音棒可以提高声音的
响度
<
/p>
(
选
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p>
)
,
这说明
固体
<
/p>
(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
/p>
的传
声效果更好。
第
13
题图
第
15
题图
14
.
超声波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振动
,
具有去污作用
,
据此人们制成了超声波清洗器
,
这说明声音具有
能量
。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
,
p>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
2
s
内振动
了
600
次
,
则它的频率是
300
Hz
,
人类
能
p>
(
选填
“能”
或<
/p>
“不能”
)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15
.
噪声已经成为
城市污染源之一
,
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
有的地方市政
部门会用噪声监测仪检测周围的噪
声
,
如图所示的牌子上有
“82.7
dB”
字样
,
这是用来监测声
音
响度
(<
/p>
选填“响度”“音色”或“音调”
)
的大
小。今天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
轻脚过楼道”是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
,
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
p>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16
.
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
,
拆掉了口琴外壳
,
发现在气孔边分布
着长短、厚薄
都不同的一排铜片
(
如图
所示
)
。吹口琴时
,
< br>在气流的冲击下
,
铜片
振动
<
/p>
发出声音。对不
同气孔吹气
,
改变了声音的
音调
;在
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
,
改变了声音的
< br>
响
度
。
17
.新年联欢会上
,
小明演奏吉他前先要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弦振
动的
频率
(<
/p>
选填“频率”或“幅度”
)
,
从而改变声音的
音调
(<
/p>
选填“响度”或“音
调”
)
。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
,
则这两列声波
音色
不同。
1
8
.两艘潜艇相距
s
,
以相同的速度
v
1
成单纵队同
向航行
,
后艇的超声定位器发出信号
到
达前艇并被反射回来
,
声音在水里传播的速度等于
v
2
,
则后艇发出信号和收
到回声两时刻
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
/p>
2v
2
s
2
p>
。
v
2
2
-
v
1
选择、填空题答题卡
8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3
分
,
共
30
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答案
C
A
A
B
D
C
D
A
C
ACD
二、填空题
< br>(
每空
1
分
,
共
21
分
)
得分:
______
11
.
3000
真空不能传声
12.
音调
空气
噪声
13.
其他声音的干扰
响度
固体
14.
能量
300
能
15.
响度
声源处
传播过程中
16.
振动
音调
响度
17.
频率
音调
音色
18.
2v
2
s<
/p>
2
v
2
2
-
v
1
三、简答题
(
每小题
4
分
,
共
8
分
)
19
.
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雪山时不许高喊
,
只能借助手势互
通信息
,
你知道这里面的物理
学道理吗
?
答: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人在高声喊叫的同时
,
也引起了周围
空气的振动
,
振动通过空气传递给了积雪层
,
往往会引起积雪层的振动
,
声可
以传递能量
,
高喊可能由于
声传递的能
量造成雪崩
,
带来人员伤亡和设备的损失。
20
.
如图所示
,
找一只空的易拉罐
,
p>
将上端开口处多余的部分撕去
,
在上面蒙一
层薄膜
,
并将底部钻一个约指头大的洞。
(1)
将洞口对准正在燃烧的蜡烛
,
用手掌轻拍薄膜
,
观察到什么现象?
(2)
如果用手重拍薄膜
,
蜡烛会被“吹灭”
,
你
能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答
:
(
1
)
将洞
口对准正在燃烧的蜡烛
,
用手掌轻拍薄膜
,
观察到瓶口的蜡烛的火焰会发生
晃动;
(
2
)
如果用手重拍薄膜
,
蜡烛会被
“
吹灭
”
,
这是因为声
音可以传递能量。
四、实验探究题
(
共
26
分<
/p>
)
21
.
p>
(9
分
)
如图甲所
示
,
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
,
p>
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
(1)
如图甲
,
伸直手臂<
/p>
,
敲打衣架
,
听
到了声音
,
这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听到的
声音响度
小
p>
(
选填“大”或“小”
)
< br>。
(2)
如图乙
,
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
,
敲打衣架
,
能
p>
(
选填“能”或“不能”
)
听到声音
,
说明了:
固体能传播声音
。此时声音是通过
细绳和手指
传入人耳的
,
听
到的声音响度
大
(
p>
选填“大”或“小”
)
。
< br>
(3)
小明探究的问题是
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
?实验的结论是: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效果比在气体中
的传播效果好
。
(4)
利
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结石的原理如图丙所示
,
这表明声具有
p>
能量
。
9
22
.
★
(12
分
)
微风吹过
,
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
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
、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
,
将
它
们用细线悬挂
,
敲击后
,
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
,
数据如下表:
编号
1
2
3
长度
/cm
31.00
48.50
直径
/cm
1.50
2.00
2.50
频率
/Hz
2 131
1
284
656
(1)
用刻度尺测量
1
号管长度如图所示
,
读数是
20.50
cm
。
(2)
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3
号。
(3)
根据表中数据
,
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
增大都会减小”的结
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
不能
(<
/p>
选填“能”或“不能”
)
。
理由:
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
。
(4)
小
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
,
认为金属管
发出的声音是由于
摆动所产生的
,
请设
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
,
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
法。
实验方案:
封闭金属管口将金属管悬挂
,
轻推使其摆动
;
判断方法:
若能听到其发声
,
则说明声音是由钢管的摆动产生的
,
如果不发声
,
则说<
/p>
明声音是由管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
p>
23
.
(5
分
p>
)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
,
小磊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
响的
,
于是提出问题: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得
出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
可能与琴
弦的横截面积、长度和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
是否正确
,
他们找到了表中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
,
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
于是找来一个能够测量
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1
2
3
4
5
6
弦材料
钢丝
钢丝
钢丝
钢丝
钢丝
铜丝
长度
L/cm
60
80
100
80
80
100
横截面积
/mm
2
1
1
1
0.4
1.8
1
频率
音调高低
7
尼龙丝
100
1
(1)
要
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
,
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1
、
p>
2
、
3
(
填写
3<
/p>
个编号
)
的琴弦。本实验的方法叫做
p>
控制变量
法。
(2
)
选用编号为
3
、
6
、
7
的三根琴弦可以探究琴弦发
声的音调与
材料
的关系。
(3)
实验探究过程通常采用如下步骤:
①分析归纳
②进行实验
③提出问题
④猜想与假设
⑤得出结论等
,
则探究过程合
理顺序应该是
< br>
③④②①⑤
(
填写序号
)
。
(4)
如果小磊想进一步探究“弦的音调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时
,
在用
相同的力度拨动
5
、
2
、
10
4
三根弦时
,
发现测量出的频率越来越高
,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p>
其他条件相同时
,
弦的横截
面积越小
,
频率越高
,
音调越高
。
五、计算题
(
共
15
分
)
24
.
(
5
分
)
小明对着山崖喊了一声
,
3 s
后听到回声
,
请问小明距离山崖多少
m
?
(
声音在
当时空气中的速度为
343 m/s)
1
解:声音从
人传到山崖的时间:
t
=
×
3 s
=
1.5
s
,
2
s<
/p>
由
v
=
可知
p>
,
小明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t
s
=
vt
=
343 m/s
×
1.5
s
=
514.5
m
。
答:略。
25
.
(10
分
)
如图
,
A
是一辆装有超声测速装置的警车
,
正匀速行驶在一平直的公路上
执
勤
,
某时刻向前方
< br>360
m
处一静止在路边的大卡车发射第一个超声波信
号时
,
经过
2
s
接收
到反射回来的信号
,
则:
(1)
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
,
声波通过的距离。
(2)
警车的速度。
(3)
某时刻有一辆速度为
30
p>
m/s
的小车刚好超越警车
,
行驶一段时间后警车距小车
62
m
发出第二个信号
,
求警车从发射到接收到信号所用的时
间。
(
已知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
,
设警车和小汽车的速度都保持不变
,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s
解:
(
1
)
根据
v
=
可得从警车发射到接收到信号声波通过的距离:
s
1
=
v
声
t
p>
=
340
m/s
×
2
s
t
=
680
m
;
s
2
40 m
(
2
)
警车移动的距离:
s
2
=
2s
-
s
1
=
2
×
360
m
-
680
m
=
40 m
,
警车的速度:
v
1
=
=
=
t
2
s
20 m/s
;
< br>(
3
)
设警车发出超声波后经过
t
1
后到达小车
,
警车距离小车的距离为
62 m
,
则:
v
声
t<
/p>
1
=
s
′
+
v
车
t
1
,
即:
340 m/s
×
t
1
=
p>
62 m
+
30 m/s
< br>×
t
1
,
解得:
t
1
=
0.2 s
;超声波经过小车反射后再到
达警车的时间为
p>
t
2
,
则:
v
警车
t
1
+
v
警车
t
2
+
v
声
t
2
=
s′
< br>+
v
车
t
1
,
即:
20
m/s
×
0.2
s
+
20 m/s
×
< br>t
2
+
340 m/s
×
t
2
=
62 m
+
30
m/s
×
0.2 s
,
解得:
t
2
≈
0.18 s
,
故警车从发射到接收到信号所用的时<
/p>
间为:
t
3
=<
/p>
t
1
+
t
2
=
0.2
s
+
0.18
s
=
0.38
s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测试题含答案
< br>(
时间:
60
分钟
满分:
100
分
)
一、选
择题
(
每小题
3
分
,
共
30
分
)
1
.<
/p>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
)
11
A.
水中筷子“弯折”
B.
地上的身影
C.
水中荷花的倒影
D.
墙上的手影
2
.
如图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
< br>,
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
图是
p>
(
C
)
A
B
C
D
3
.
p>
若要使图中的反射光线射中墙上的目标
,
在
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C
)
A
.
水平向
左移动
B
.
水平向右移动
C
.
< br>竖直向上移动
D
.
竖直向下移动
4
p>
.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
.
p>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p>
.
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C
.
当人靠近平面镜时
,
镜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大
D
.
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深度要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
的
5
.
如图
所示
,
小明将一个生鸡蛋放入桌面上盛有清水的烧杯中
,
然后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鸡蛋
< br>,
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D
)
12
A
.
看到的鸡蛋比实际的浅一点
B
.
看到的鸡蛋都是虚像
C
.
看到的鸡蛋比实际大一点<
/p>
D
.
看到的鸡
蛋比实际小一点
6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
.
p>
近视眼镜、放大镜和照相机镜头都是凸透镜
B
.
阳光下大树的影子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C
.
光发生漫反射时
p>
,
每条光线都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D
.
猴子捞“月亮”时
,
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的深度
7
.
下列光路图以及对光路图的解释中均正确的是
p>
(
A
)
A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B
.
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C
.
显微镜物镜成像原理图
D
.
近视眼成像原理图
8
.
如图是
小强用手机、
透镜和纸盒自制的简易“投影仪”
,
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
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
)
A
.
p>
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
.
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
像
C
.
若用
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
,
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p>
D
.
从各个角
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墙上的像
,
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
产生漫反
射
第
8
题图
第
9
题图
9
p>
.
如图所示
,
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
烛焰在距离凸透镜
8 cm
处时
,
在
距离凸透镜
15 cm
处的光屏上成倒立的像
。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
,
现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
动
7 cm
,
下列关于烛焰
在光屏上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
p>
不能成清晰的像
B
.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C
.
成倒立的放大的像
D
.成倒立的等大的像
10
.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
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
,
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
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BD
)
13
A
.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
40
cm
B
.
乙
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
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C
.
在乙图中保持凸透
镜的位置不变
,
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
,
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
仪的原理
<
/p>
D
.
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
镜的镜片
,
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
< br>像
二、填空题
(
每空
1
分
,
共
23
分
)
< br>
11
.
如图的港珠澳大桥是在
“一国两制”框架下
,
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
p>
海交通工程
,
它是全球最长跨海大桥
,
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
反射
<
/p>
现象
,
倒影看起来
较暗是由于光在水面还发生了
折射
导致的。
第
11
题图
第
13
题图
12
.
一条光线在镜面发生反射时
p>
,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40
°
,
若是入射光线向镜面
靠近
10°
,
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60°
,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增大
20°
。
13
.<
/p>
(
辽阳中考
)
如
图所示
,
一名游客行走在玻璃栈道上
,
栈道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
,
若游
客的身高是
1.65 m
,
则游客的头
顶到“身影”头顶的距离为
3.3
m
;当她在栈道上行
走时
,
她的“身影”的大小将
不变
(<
/p>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
/p>
14
.
当水中
的光源发出光束斜射到空气中时
,
折射角
大于
(
选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
/p>
)
入射角。
当你在露天游泳池游泳时
p>
,
潜入水中观看池边树梢
,
看到的是树梢的
虚
(
选
填“实”或“虚”
)
像
,
像的位置比树梢的实际位置
高
p>
(
选填“高”“低”或“一样高”
)
。
15
.
如图是某次期末考试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
(
样码
)
。当条形码扫描器
照
射它时
,
黑条纹将光
吸收
<
/p>
(
选填“反射”或“吸收”
)
,
白条纹将光
反射
(<
/p>
选填“反
射”或“吸收”
)
,
电脑解码就是根据反射回来光的强弱分布规律来读取考生的相关信息。
p>
16
.热爱科
学的小华从舅舅那得到一个新年礼物
,
一个制作精美的透镜
p>
,
爱不释手的她
不舍得用手摸
,
她拿起透镜
,
伸直手臂<
/p>
,
透过透镜观察到远处景物的倒立缩小的像
,
“哦!我
知道了
,
这是一个
凸
(
p>
选填“凸”或“凹”
)
透镜!”为了进一步
验证自己的想法
,
还可
以
靠近书上的字
,
看到字被放大了
。
17
.<
/p>
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
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
55.22%
,
且急剧低龄化。
如图所示
,
甲
(
p>
选填“甲”或“乙”
)
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
统的光路示意图
,
矫正近视眼
应配戴<
/p>
凹
(
选填“
凸”或“凹”
)
透镜制成的眼镜。
14
-
-
-
-
-
-
-
-
-
上一篇:八年级上物理思维导图
下一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现象思维导图.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