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新感觉派小说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20:57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暴光)


论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


20


世纪

< p>
20


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当时,以横光利一、


川康端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


接受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他们


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 部现实,


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去,


以新奇的 感


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


。鉴此,日本文艺评论家千 叶龟雄称他们为“新感觉派”



在我国又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 分析小说派”


,或现代派。






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 觉派的影响下,



30


年代步其后尘发 展起来的。



的产生,既是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 冲击的一种反馈,又是


30


年代那个特定


的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的结果。


是时,


一 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被夹


在越来越剧烈的阶级斗争的夹板里 ,


感到自己没有前途,


他们像火烧房子里的老鼠,


昏头昏


脑,盲目乱窜;他们是吓坏了,可又仍然顽强地要把‘我’的尊严始终 保持着”


。⑴他们既


不满于旧的社会秩序,

又寻求不到施展才华的归宿,


陷入了苦闷、彷徨的困顿之中。


为了填


补自己精神的空虚,


他们追求新的刺激,


因而欣赏现代派小说的


“新、


奇、

< br>怪”


的表现手法,


这就为他们接受日本的新感觉派提供了 前提条件。


不过,


他们并不像西欧的现代派那样,



一种与现实主义相对抗的形式出现于文坛,


而是力 图兼容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心理分


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


,⑵因而形成了 具有


中国特色的“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和积 极实践者是刘呐鸥。他原名刘灿波,笔名洛生,台


湾省台南县人。


早年在日本东京青山学院攻读文学时,


深受将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东方精神结

< p>
合于一体的川康端成的影响。


在日本应庆大学毕业后回国,


曾先后创办


“第一线书店”



“水


沫书店”


,出版了许多进步书刊。他自己也译介过进步的社 会科学书籍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


集。


1928

< br>年


9


月,他创办《无轨列车》杂志,团结了一些刻意追求 艺术形式创新的文学青


年,初步显露了新感觉派的创作倾向。同年底,

< br>《无轨列车》被国民党查封后,他继续尝试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先后写出八篇小 说,于


1930



4

< br>月结集为《都市风景线》出版。这


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写的短篇小 说集。






1929



9


月,


施蛰存与刘呐鸥、


戴望舒、


徐霞村 等集结在一起,


创办


《新文艺》


月刊,


继续张扬新感觉派的大旗、


宣告了这个流派的诞生。

< p>
施蛰存是这个流派成绩最为显著、


影响


最大的作家 。他是杭州人,早年在中学教书时,著有现实主义小说《江干集》


《娟子姑娘》



《上元灯》等。


1 929



9


月,在他创办的《新文艺》 上,发表了《鸠摩罗什》


,才正式涉笔


于新感觉派小说创作。< /p>


《新文艺》仅出版一年,就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又使新感觉派小说创


作陷于困顿之中。


1932



5


月,施蛰存应上海现代书局之聘,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



他又以此为园地,或发表国内文学青年的作品,或介绍国外的詹姆斯?乔伊斯、福克纳、横< /p>


光利一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从而使新感觉派的小说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 br>






《现代》


杂志造就的作家中,


穆时 英的小说创作对新感觉派的发展具有突进性意义。


穆时英是浙江慈溪人,笔名伐扬,


1929


年开始写作。他最初发表的小说并没有新感觉派的


味道。大约在


1932


年以后。他的作品突而转 向新感觉派。他先后出版了《公墓》



1933




《白金的女体塑像》


(< /p>


1934


)等小说集,运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等现代派手法,来 表现大


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不仅开了“洋场文学”的先河,还使他获得了“中国感觉派 圣手”的


称号。






新感觉派的全盛时期并没有维持多 长时间,在刘呐鸥和穆时英弃“文”从政之后,施


蛰存又于


19 35



2


月离开《现代》杂志。到此, 这个来去匆匆的文学流派则像彗星一样悄


然而逝了。






新感觉 派的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创作都起始于现实主义,后来才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潮


的影响;< /p>


但他们的价值取向却不完全一样。


刘呐鸥、


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


派的熏染,


而且在汲取 现代派的技巧的同时,


也接受了现代派的文艺观,


成了彻头彻尾 的现


代派。


施蛰存则从日本新感觉派后期的新心理主义那里撷取 了更多的精华。


他是立足于现实


主义的创作精神,并吸收现代派 的技巧来丰富自己。因此,在他脱手《现代》之后,就以一


种新的姿态回归到现实主义。


尽管他们在创作道路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


但作为一< /p>


个流派。也构成了一些共同的创作特色。






首先,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


生活中形形 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


为开拓中 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树了筚路蓝缕之功。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 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


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作者以他 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


影院、


茶馆 、


富家别墅、


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

也刻画了舞女、


少爷、


小姐、


交际 花、


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 地显现


出剥削阶级靡烂生活的剪影。


他的


《礼仪和卫生》


依据弗洛依德的学说描写了一伙在


“唯乐


原则”


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荡纵欲的生活。


小说里的人物都在无所顾及地追求本能欲望的满


足。


可琼与人私 通,


还厚颜无耻地当着她丈夫的面公开了这种关系,


并在私奔前 ,


动员自己


的妹妹去满足她丈夫的淫欲。


这些违反道德的恶行反映了中国的封建社会解体后,


在急剧变


化的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一些中小资产者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所产生的猎奇意识和病态心


理。


他的


《热情之骨》


所表现的是日本 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


西方青年比也尔到东方来寻求


真正的爱情 ,以平复他极度忧郁和寂寞的心灵创痕;可是,在那“正义,道德的价值都可以


用金钱买 的经济时代”


里,


在那充满着淫靡、


混 乱的现代都市中,


田园诗般的生活早已被挤


出了人生的轨道。< /p>


最后,


他不愿把真正的爱情变成性交易而导致爱情的幻灭。


作者正是通过


比也尔爱情的幻灭而引起郁闷忧伤情绪,


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


人与人


的精 神隔绝,从而暴露了现代都市的畸形生活,及其对人的精神的严重摧残。






刘呐鸥 的小说在描写都市生活方面“开了一端,但是他没有好好地继续下去,而且他


的作品还有 着‘非中国’即‘现实’的缺点。能够避免这缺点而继续努力的,这是时英”



⑶的确,


穆时英对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描写,


不仅内容广泛丰富,


而且表现手法新颖高超,


尤其是能一针见血 地揭示出半殖民地都市生活的本质特征,


因而他被称作是


“都市 文学的先


驱作家”


。他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写了破了产的金 子大王胡均益、失去了青春的交际花


黄黛茜、失了业的市政府秘书缪宗旦、失了恋的女大 学生郑萍,还有怀疑主义者季洁五人。


他们在一个周末来到夜总会,

以狂热的跳舞来发泄各自的苦恼,


来填补精神的沟壑。


到第 二


天拂晓,


胡均益开枪自杀,


彻底摆脱 了他的苦恼和郁闷。


作者所塑造的五个人物都是


“从生


活上跌落下来”或“被生活压扁了”的人。他们内心里充满着悲愤、仇恨和无法排除的寂寞


感,然而他们却“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


,⑷强作笑颜。其实 ,他们的悲愤、仇恨、


寂寞早已“深深地钻到骨髓”里,在疯狂中寻求刺激,只不过是饮 鸩止渴而已。


《白金的女


体塑像》


描写 了两种性病态的表现:


一是谢医师的节欲独身主义,


一是女病人 的性欲过度亢


进。


这两种性变态说明高度集中化与极端化的都市 文明不仅于预了人们的外在生活,


而且还


穿击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谢医师的繁忙、拥挤、枯燥、刻板快节奏的生活,使他的心理失去


平衡,


逐渐变得连人的本能欲求都冷漠寡淡,


成了一个独身主义的节欲者

< p>
(实际上这是极端


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


,而那位 女病人无法摆脱社会的魔影,也无法摆脱那种糜烂的资本主


义都市文明的环境。


畸形的都市生活使她感伤、


郁闷、


空虚,


只好在床褥间来倾泻心中的郁


闷,


来减轻思想 的重荷,


因而她那本来健康的身体就变成了


“不是病”


的病躯,


几乎成为


“白


金的女体塑像”了。作者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这两种性变态同社会生活的密切幽微的关系,


反映了都市的畸形生活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和肉体的摧残。


《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 生活


领域更为广泛,


也更进一步揭露了


“上海,


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


质。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三一》的一个断片,作者以冷漠的心情表现


了上海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生活的腐朽、


糜烂、


堕落的各个侧面。


这里有沪西黑社会的


凶杀,


有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掮客的行骗,


有资本家刘有德家里的母子乱 伦及其荒淫


无度的生活,有长头发作家在小里弄的遭际,以及挣扎在生命零度的劳动者被 迫出卖肉体,


等等。这里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狂乱生活,也有食不果腹,拚命挣扎的 悲惨遭遇,作者


在强烈的反差中,


既写出了疯狂发泄的种种病态 ,


又展示了被社会现实扭曲了的可悲的灵魂。


穆时英和刘呐鸥一 样,


他们都是通过描写性爱,


描写大都市的病态生活,


比较客观地反映了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生活的现实;

< br>但由于他们对现实持不可知论,


认不清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 律,


看不清未来的前途,


因而在他们笔下浸润着一种颓废色彩和 悲观厌世的情绪,


甚至还


以冷漠的欣赏心情来肯定那些超越道德 规范的动物性本能及性变态。


这就使他们的小说格调


不高,缺乏 健康奋进的力量。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施蛰存 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


广阔,


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


而且还对上海市


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


他笔下的人物多是生活在都市底层的小人物 ,


如舞女、



商人、

< br>小职员之类。


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以酣畅淋漓 的笔触来抒写他们受生活挤


压的惨苦情状。


< br>《鸥》


写的是刚由练习生提升为洋行小职员眷恋故乡的故事。

他被提升为


职员,


这本来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

< p>
可是他面对熙熙攘攘的人流,刻板机械的生活,


感到非

常寂寞和无聊。


他期望回到故乡,


找回初恋的温情,


但又迫于生计,


不得不忍受都市生活的


煎熬。


作者从主人公这种矛盾的思绪、


飘忽的情感中,


剖析了受压抑的意识,


披露了潜伏的


欲念,从而揭示了 都市的病态生活所造成的病态心理。


《薄暮的舞女》的主人公素雯非常厌


倦终日陪伴男人们寻欢作乐的舞女生涯,


把脱离苦海的希望寄托在她的情人身上 ,


并因此中


止了与舞厅老板签订的合同,


也拒绝陪客人跳舞。


恰在此时,


她的情人破了产。

< p>
她的希望成


了泡影,


她又只好低三下四地给舞客打 电话,


陪笑脸,


表示不再拒绝对方的邀请。

素雯的前


后变化,决不是她个人的品行不端,而是由于生活的折磨,她不得不去食自 己泡制的苦果。


施蛰存的这些小说内容较为健康,


善于通过底层 的人物、


平凡的事件来揭示主题,


较之刘呐

鸥、


穆时英更显得接近现实主义;


但由于作者的生活视野狭 窄,


缺乏一种平中见奇,


小中见


大的内 蕴和气势。






其次,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 ”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


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 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30


年代初期,


他们又接受


新心理主义的影响,


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 要内容的小说。


如刘呐鸥的《残留》



用主人公霞玲独白的形式来进行人物的心理剖析,


在当时是别开生面的。


穆时英的


《南北极》



《白金 的女体塑像》


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

< p>
丰富了


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


但真正把心理分 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他的


《梅雨


之夕》



《春阳》



《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梅雨之夕》展示的是 一


个男子在街头屋檐下同一个素昧生平的姑娘一起避雨及主动送她回家时的一系列心灵的 历


程。最初,这个美丽的姑娘出现在街头的屋檐下时,他先是注视着、欣赏着,继而又对 姑娘


产生的不安情绪寄予了奇特的冷惜之感。


天色将晚时,


他主动送姑娘回家。


后来雨停了,



娘向他致谢告别,他却怨恨老天爷“何以不再继续下半个小时雨呢”


。 作者在表现男主人公


的心理变化时,


创造性地运用了弗洛依德的 情神分析法,


不但以静态分析揭示人物的心理特


征,自然属性, 展示了主人公由欣赏、注意、好奇到怜惜、关心、疑惑、惆怅的复杂的心理


过程;


而且又从人物的心理结构中发掘了社会性的内涵,


揭示了造成小说中男 女双方心理差


距的客观的社会根源。


当男主人公主动提出帮助姑 娘而对方只是付之淡淡微笑时,


他马上意


识到:


“上海是个坏地方,


人与人都用了一种不信任的思想交际着!

< br>”


这句独白反映了当时上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20: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2740.html

新感觉派小说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