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20:52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viaggio)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


现实主义的诗 歌理论。


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


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 的


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


,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 有力的宣传现实主


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首先,


他 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


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


治目的。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所谓“为时


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 物为


事而作”。


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


他特别强调“为民”,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


疾苦:

< p>
“惟歌生民病”、


“但伤民病痛”。


将诗歌和政治 、


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


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 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他指出要写作为 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


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


作泉 源。


《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


歌其事。”《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


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


他 阐发了诗歌的特性,


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


形象地、


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情”和“义”


是内容,


“言”和“声”是形式,


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

< br>“义”即


《诗经》


的“六义”,


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


“实义”即以义为果实,


也就是要 “经


之以六义”,


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


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


并感人为


善,从而收到“补 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所以说“莫深乎义”。白居


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 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 补时阙”的政


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 务。



他“不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 奇”,


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


音节的和谐


婉转。


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

“怨而不怒”的传统


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1



白居易的感伤诗——叙事长诗《 长恨歌》



《琵琶行》



一,


《长恨歌》



写唐明皇 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1,


诗的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 淫误国,




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 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


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


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从全诗来看, 前半是长恨之因。







诗的后半,


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从而使诗的主


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紧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


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


重色轻国 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


但是,


我们也应该承认,


诗的客观效


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


读 者往往深爱其“风情”,


而忘记了“戒鉴”。



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


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


更多也很有关系。



2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




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


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


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


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


人物形象生动,


使人


不觉得是虚构。






语言和声调的优美,






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




二,


《琵琶行》



1



主题



琵琶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门前冷落车马稀,

< p>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反映了当时妓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一种对被压迫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


使诗人把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


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艺术特点





叙述的层次分明,前后映带,





描写的细致生动,





比喻的新颖精妙




如形容琵琶一段,使飘忽易逝的声音至今犹如在读者耳际





景物烘托的浑融,




如用“惟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的如梦初醒的意态,< /p>


从而烘托出琵琶的妙绝




入神。





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20: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2699.html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