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杜牧诗鉴赏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20:46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wudi)


杜牧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杜牧(


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祐之


孙。唐大和二年(< /p>


828


)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


书郎,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召为团练巡官。后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掌书记,居

< br>扬州,颇好游宴。大和九年(


835


),入朝为监察御史 ,不久即分司东部。后


历任宣州团练判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等职。会昌二 年



842


),出为黄州刺史,迁池、 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


848


),入朝为司

< br>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出任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






杜牧素 有经邦济世抱负,其诗关切朝政,指陈时弊,咏史诗往往以论史


绝句的形式,借历史题材 讽咏现实。抒情诗意境清新,韵味隽永。






古体诗豪健跌宕,高绝之中骨气透 出遒劲;而近体诗却情致清爽。秀丽


雅淡,与李商隐合称为


“< /p>


小李杜



,又有



小杜



别于杜甫。

< br>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诗鉴赏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 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


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 ,据《新唐书


·


杨贵妃


传》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 /p>


京师



,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 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


句》截取了这一历史事实,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 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


讽今,警戒世君。







长安回望绣成堆



,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 望华清宫时所见的景色,






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茂 ,无


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其间,宛如一堆锦绣。蓦地升腾起一种回


顾历史、反省历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正是



山顶千门次第开



以下三句,承上而来,是回顾历史 。骊山



山顶千门


< br>洞开写出唐玄宗、杨贵


妃当年生活的奢华,并给读者设下疑窦:

< br>“


山顶千门



为何要

< p>


次第



大开?末


两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是答案。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当她看 见



一骑红尘



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










而其他人却以为这是来传送紧急公 文,谁想道马上所载的是来自涪洲的


鲜荔枝呢!诗的结句既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



安史之乱



的祸 根。






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但

< br>是,诗人既未写



安史



乱起、玄宗仓惶出逃、马嵬坡演出悲剧的惨状,也没


有罗列玄宗游乐疏 政、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是把千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


笑这样一件


小事



突现出来,


·


4220·


《唐诗鉴赏大典》





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



一骑红尘妃子笑


,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


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 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


题在一个





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 典型性。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诗鉴赏






诗的首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 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


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 墓,或郊


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

< p>


天街小


雨润如酥



,细雨纷纷。






第二句



路 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 /p>


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



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 ,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


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



把读


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 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


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 头酒旗飘飘,真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韵


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 造了一幅鲜明生


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p>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诗鉴赏






杜牧于会昌二年(


842


)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


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



赤壁



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


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 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



赤壁之战


”< /p>


。抚今追昔,兴之


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 p>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


句的历史 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侥幸并 不是安邦


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


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

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 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


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诗鉴赏






首句


“< /p>


烟笼寒水月笼沙



描绘出秦淮河上烟水迷 离、月照白沙的夜景。两






字把月夜江上冷凄景色摹写出来。





火红灯,



寒水



一泓,繁华中隐

透苍凉,烘托出悒郁暗淡的气氛。







夜泊秦 淮近酒家



点出泊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环境。





是对首句的

< p>
承接和明确化,




”< /p>


字为听清下文



商女


演唱的具体内容埋下了伏笔,



酒家



暗示出秦淮河繁华和热闹,与诗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 成鲜明的对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


国 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



商女



无知,但是诗人


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 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


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 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


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不知



实为



商女



开脱之


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



犹唱



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


古已 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


将亡国;如不改弦 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


的警示。






此 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


德潜盛赞此诗为



绝唱



,确实是 名不虚传。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诗鉴赏







远上寒 山石径斜



描写了诗人



山行



的旅途风光。



远上



二字表现出诗人

不畏路遥勇于攀登和追求的努力。




字点明



山行

< br>”


的时令已是深秋,呈现


秋风萧瑟、万木凋谢的景象。< /p>





字描绘出 前路山势之险峻、山路之陡峭。


诗人描绘了一幅山岚经秋,林木萧条,一道蜿蜒曲折的石 径不断向上伸延的


动态画面。







白云生 处有人家



写诗人远眺之所见。



白云生处



极言山巅之高。



有人



< br>让人突见崇山峻岭中飘出人间烟火令人惊喜不已,使寂静幽深的景色洋溢


着生命的 活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停车坐爱枫林晚

< br>”


绘出了诗人流连山景、停车歇息的情境。正是这一个





字,诗人舍









,显出山景之美,诗人

< p>




景之情深。



枫林



正是


诗人瞩目之处,赋予了



霜叶



的品性。一个





字,韵味无穷。它透露出秋


山红叶的最佳之景 在迟不在早,又展示了一幅秋山夕照图,夕阳、晚霞、红


叶,红成了一片,交相辉映



寒山



与红艳共 色,色彩绚烂无比;怪不得诗人


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以致耽搁行程,及至夕阳西下,才 猛悟到自己



停车


< br>太久。






结句:



霜 叶红于二月花



,重笔浓墨地刻画了秋山红叶,不仅点出了诗< /p>




停车



的具体原因。也抒发了诗人对秋山红叶的热恋之情。诗人以



霜叶



同江南的二月花相比,一个

< p>




字准确地绘出了枫 叶经秋时如丹似醉的娇


艳,给



寒山< /p>



笼罩出一片热情的火焰,一扫历代咏秋诗中充斥的悲秋伤逝、< /p>


萧瑟冷落之习气,别具一格。






在这首诗中,杜牧善于以情驭景, 他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


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 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


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诗鉴赏






《秋夕》是一首描写宫女秋夜怨思 的绝句。通过对初秋之夜身处皇宫深


院的宫女百无聊赖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女性对爱情和 幸福的挚着追求与向


往。






纵观全诗,它宛如一幅清丽淡雅的 仕女图,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形象


和动作含蓄深沉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这首 诗在写作技巧方面突出


的特色。







银烛秋 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二句:夜幕降临,未得皇帝临幸的


宫女正在冷宫中傍烛独坐,昏暗的烛光照在画屏上,她感到似有无限寒意频


频袭来。






此时只有流萤幽微而迷惑的一点光亮给寂冷秋夜带来一点儿生 机,不甘


寂寞的宫女挥动团扇,捕捉流萤,以打发漫长而无聊的夜晚。一个





字,


状摹出宫中寂寞的景象;一个




字再现出宫女捕捉流萤时忽而蹑手蹑脚,


忽而敏捷扑跳的 情景。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写出寂寞无主的宫女在捕捉完流萤


之后,独坐

< br>“


天阶



凝望天河两岸的牵牛织 女双星,想象神话传说中片郎织女


的幸福爱情故事,联想到自己索居深宫,没有爱也无权 去爱,一阵心酸伤


感,愈感



夜色凉如 水





坐看



写了宫女睡意全无难以入眠,愈显示出其夜

< br>不能寐的忧怨之深。






诗人没有正面地刻写宫女叹息愁怨、伤心溅泪,也没有一字道 及宫女耗


费青春对自己的无聊、寂寞生活的怨恨,而是通过对她的某个轻意之举的形


象细致的刻画,让人们感觉到深藏于宫女心底的痛苦和渴望,同情之心油然

< br>而生,含蓄曲折,韵味有致。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诗鉴赏







千里莺 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先是写春到江南,莺啼婉转,燕语


悠扬,红花绿叶,交相辉映,河水荡荡,山色佳丽,水村山郭,酒旗飘扬。


这盎然生机的天然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在这尺幅



千里



的画卷


中,不仅有春 莺、春花、春草、春水、春山、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


色、动、静兼备,听觉、视 觉的景色并置。



水村





山郭





酒旗


< br>、






四对名词联缀使用,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因人而生机


勃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既是面上取点式的绘景,又是讽


谕 朝政的议论。在细雨濛濛、烟霏云敛的江南,兀立着一座座雄伟壮丽的佛


寺,庙中的古钟 发出阵阵轰响,更给这江南春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南朝



二字提领那一段历史,引发人透过历史的



烟雨



,联想到南朝统治者推崇佛< /p>


教、大兴佛寺,劳财伤命,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盲的南朝政权,相反,


昏聩荒唐的迷信活动却加速了其崩溃的步伐。而今,留下来的南朝佛寺成为


衰败 历史的见证,在风雨的剥蚀下点缀着江南春光,聊供人们凭吊和游览。






《江南 春绝句》短短四句,绘景明晰,聊聊几字就简练明确地展示了一


幅壮阔无比的春光图。这 种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艺术表现技


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幅春色图。






诗的末两句写景如画,景中寓情,诗人虽一笔带过


南朝



和佛寺,却并


无剑拔弩张的 谴责之语,诗中只是在凭吊南朝覆灭时对



烟雨



中寺庙的来历


稍加点拨,就使人能纵向想见这些佛寺 建造的历史,同时也使人联想到唐王


朝崇信佛教导致衰败现实,讽谕之辞含蓄地脱颖而出 。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


850


)秋天,那时杜牧由京官外调湖州刺史


(湖州又称吴兴郡)之前,曾登乐游原游赏。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地势高


敞,可以登临 遥望。






首句以



清时有味是无能



议论起。清时,指政治清明的承平时代。意为


在当 前这个政治清明的年代,能够享有清闲幽静的生活的人,应当是像我这


种无才无能之辈。 这是一句带有满腹牢骚的反话。大中三年,原先被吐蕃占


领的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 七关的人民起义归附唐朝,这年八月,河、


陇诸州老幼千余人来到长安,宣宗在皇城东北 延喜门楼接见,他们欢呼跳


跃,脱掉胡服,换上汉族衣冠。这是当时被看成太平盛事的一 件大事。但统


治集团却因此而志满意得,粉饰太平,竞为豪侈。这里说自己



无能



,显然

< p>
也是对自己身



居下位



,无所作为处境的一种牢骚不平。






次句承



有味



,具体形容自己的闲静生活意趣 。





< /p>


孤云来去悠悠,无依无傍,无心无机,闲逸自在,历来被士大夫们当作

闲情逸致的象征。僧人生活悠静、心境虚静,向来被文人视为静默淡泊的化


身,诗句 用



爱孤云





爱僧



这 两种具体的心理与行动将自己的










生活意趣形象化地表达出。






以上两 句,其实都是反言若正。表面上他认为自己



清时



,自己






,其实当时的心境、意趣并不闲静。诗人反话正 说,正好发泄了被迫置散


投闲,无所作为的内心苦闷。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麾(


huī


挥),旌麾,古代将外出


任郡守 叫



建麾



。 吴兴地近太湖、长江与东海,自可称



江海


,但古代也常




江海



指远离朝廷的地方。这里兼含以上两义。昭陵 是唐太宗的陵墓,在


今陕西醴泉县九峻山。






乐游原 地势高敞,故可以遥望西北方向的昭陵。这两句是说,诗人正想


手持旌旗,到远离朝廷的 江海之地去过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但登上乐游古


原,却不由自主地遥望起西北方向的昭 陵。第三句顺承上文




< p>








,表示既闲静无事,不 如干脆远赴江海,过更无拘无束的生活,第


四句却笔锋折转,含有无穷感慨。这首诗的主 意和点睛之处,就在末句。乐


游原这个古原,作为唐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往往和今昔盛 衰之感、吊古伤


今之慨相联系。杜牧另有一首《登乐游原》七绝: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


沉向此中。






看 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李商隐也有诗《乐游原》云 :




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 限好,只是近黄昏。



于苍茫寥廓中,充满盛

< br>衰不常之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乐游原上望昭陵



所包涵的复杂而丰富的意


蕴。昭陵在唐人心 目中,是明君盛世的象征。登乐游原而望昭陵,既表现了


诗人对盛世明君的不胜追恋,反 之也就含蓄地暗示了对当前时世昏主的不


满。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盛,与他知人善任,重 用贤才分不开,而杜牧所处


的,恰恰是一个风雨如晦的衰颓朝代,在位的唐宣宗又是一个 昏庸无能的君


主。



望昭陵

< p>


抒发了无穷的盛衰之慨和生不逢时之感,含而不怒、哀而不


伤。这个结尾,点到即止,余味无穷,而结尾的这一转折,回过头来将开头




清时



、< /p>



无能



也一并 否定了。这种末句否定前三句从反面作势的写法,


使这首诗具有一种拗峭劲健而又隽永耐 味的特色,令人拍案叫好。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诗鉴赏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 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


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 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


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 年秋或开


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


光:青山一带 ,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


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 ,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


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 /p>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




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 /p>


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




江南


< br>了。



草未凋





青山


< br>、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


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 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


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 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


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 ,



隐隐





迢迢



迭用 ,次句



秋尽江南


< br>与



草未凋


< br>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


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 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


了。







二十四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


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


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



二十四桥明 月夜



,因为此景最能集


中体现扬州风 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


称,所谓

< br>“


二十四桥明月夜



将活动场所 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


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



江南



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 年中,经常


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 /p>


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 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


返呢?


< br>何处



应上


< br>二十四桥



,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


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


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


恋, 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


蓄地表现了对友人 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赠别(其一)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诗鉴赏






《赠别》二首作于大和九年,当时 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


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第 一首深情赞美对方的艳丽轻盈,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 不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 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



多情 却似总无情



以议论的方式陡起。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 /p>


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之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也许诗人应


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


像是 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



总无情


”< /p>






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


象。为什么


“< /p>


多情



反好像



无情



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 潮中,一般


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绪,而离别的伤感< /p>


痛苦又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


情的表情。说



却似



,又正道出这



无情



的表象下蕴藏着



多情



的实质。这



多情





无情



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接 下来一句



惟觉樽前笑不成



,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


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 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


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

< p>


无情



了。但这种



无情



,正是太



多情



的< /p>


结果。



惟觉



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见惨然凄凉心境。






三四两 句,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正面描绘别夜离情,


似乎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但诗人反而 绕开,借离筵蜡烛来侧面表现离伤愁


绪。这两句的好处在于用赋比兴的手法,将眼前蜡烛 的形象与黯然销魂的离


人形象融为一体。离筵上点着蜡烛,蜡烛燃烧时脂泪流溢,这是赋 实;由蜡


泪联想到离人伤别之泪,由蜡烛有芯联想到离人的


“< /p>


有心



惜别,并以前者隐


喻后者,这是由兴而比。将本来无知的蜡烛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感情,这就


使得 形象的比喻旨意、无穷,而达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以致很难


分清是借物寓情还 是直接以物拟人了。



蜡泪



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如庚


信《对烛赋》:



铜花承蜡泪。



李商隐《无题》:



蜡烛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


喻、赋比兴、拟人 化等艺术手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


特佳作。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诗鉴赏






这是一首颇能反映杜牧思想个性、 日常生活行为的诗。表面上是抒写自


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亿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 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


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前两句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追述自己在扬州时放荡形


骸的生活。落魄指潦倒失意、困顿不 遇。



楚腰纤细


,用楚灵王好细腰美女


的典故;



掌中轻



,用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的典故。两句是


说,自己潦倒失意,放浪于江湖之间,只得日日载酒相随,楚地的美女体态


轻盈,能歌善舞,整天与她们相伴在一起。表面上看,这里说到的似乎只是


以 酒色自娱,但由于一开头大书



落魄江湖



,这



载酒



与沉溺声伎的行动便


具有一种无可奈何、聊以自遣乃至玩世 不恭的意味。失意文人放荡无不拘的


生活染上一层浪漫轻快的色彩,以此自慰自嘲;却又 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


心态,这两方面矛盾而奇特地统一在一起。







十年一觉扬州梦



,第三句大笔捩转, 说过了十来年之后再回过头去看


在扬州的那段生活,感到就像做了一场梦。杜牧在扬州作 幕的时间不足两年


(大和七至九年),这里说



十年一觉



,指的是十年后的现在回顾过去,恍


如大梦初醒,



扬州梦



,一方面是指往日所过的繁华热闹、酒色声伎,尽皆


消逝不 存,如同梦幻一般,另一面也兼有对那段失意无聊生活的反省惊悟。


第四句



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人 自问扬州一梦,究竟留下了什么呢?什么也


没有,梦醒追思,不过一片空虚,惟一



赢得



的不过



青楼薄幸名



, 而已。



薄幸



不必拘泥表面的词义,



青楼薄幸名



,是说他自己只不过在倡楼妓馆


中留下了众人皆传的名声。< /p>



赢得



二字表 面上是自慰自嘲,实质上满腹牢


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叹,这里借对扬州旧梦的反省, 抒发对使他落拓不


遇的政治现实的不满。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诗鉴赏






《早雁》是一首借物寓意之作。杜 牧生活的晚唐社会,正是唐帝国的多


事之秋。武宗会昌二年(


8 42


)八月,居住在塞北的回纥奴隶主贵族军事集


团,乘唐王朝 腐败之机,向南骚扰,大肆屠杀掠夺,使得边地人民四处流


散,无家可归。诗人看到南迁 的征雁,触景兴怀,表达他对苦难中人民的深


切同情和关怀。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二句, 交代了地点、时间、鸿雁惊


飞的原因和受惊的程度。









是对敌人的蔑称,有强烈的感情色 彩。



虏弦开



,写出了箭上弦、刀出


鞘的紧张气氛,语意双关,既指胡人挽弓射猎,也指胡人发动军 事骚扰边地


人民生活。







云外惊 飞四散哀



,承上句而来。胡人剑拔弩张,那些鸿雁遭受到






,而惊飞四散、哀鸣。



云外

< br>”


二字甚有份量,表现



秋半< /p>



天高云淡,也准


确地把握了雁既不高飞 入云,也不平头掠过的习性,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


形象的作用。一个

< br>“




字,就是上句

< p>


虏弦开



的结果。





字写出了鸿 雁的震


恐,也反衬了敌人的嚣张,隐而不晦,含而不露。雁飞本来有序,队列齐


整,故人们爱用



雁阵





雁行





雁序


”< /p>


来比喻或赞美它。而眼下,则是雁惊


飞后



四散



,零落而成了孤雁,发出声声 凄厉的哀鸣,闻之酸楚难堪。那




外 惊飞四散哀



的鸿雁,不也是边地人民受侵扰后流离失所的情景 吗?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是续写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


的情景。这两句与

< p>


云外惊飞四散哀



相呼 应。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


过。







秋半< /p>



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



仙掌



,已经够孤独清凉了,几只孤雁又

< p>
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寂的气氛。那失宠者幽居的冷宫,灯光黯淡,本


就充满着愁绪,传来几声失群征雁的哀鸣,使人更觉阴沉凄凉。



孤影过





数声来



。绘形绘声,哀惋欲绝,极其细腻感人。通过这些景 物、气氛的烘


托,可以隐约传达了唐王朝的衰朽颓落,生动地表现了边地人民流离失所,


飘零孤苦的境遇。







须知胡 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二句,雁是侯鸟,秋季南迁,春天


北归。诗人由征雁的南飞而想到它们的北回:鸿雁本应随和煦的春风一一返


回自己的家乡,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在金河的土地上,凶残的敌人到处横


行 霸道,鸿雁是不可能返回故土的呵!这是设想鸿雁有家归不得的深沉感


叹,诗人对鸿雁的 嘱咐,实际是对逃难同胞的亲切叮咛。这里还包含着作者


对统治阶级坐视人民的灾难,不 能赶走侵略者行为的有力责问。当时并不是


没有仁人志士起来挽救这种危急的局面,杜牧 就是胸怀报国壮志中的一个。






可是,昏庸腐朽的唐王朝,根本不听志士的良策,使得百姓们 无家可


归,只得客居他乡。







莫厌潇 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二句。



潇湘



指湖南中部南部一


带。据传雁到了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不再往南,就在这一带停歇,次年飞


回 北方。诗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飞的鸿雁,不要厌弃潇湘人烟稀少,那儿水


中长着很多菰米 ,岸上长着很多莓苔,可供你们充饥度日,勉强住得下去。


这也是为逃难中的百姓所作的 设想和安慰,寄托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


爱抚。






这首咏 物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描绘了雁南飞的形象,寄托自己


的真实旨意,形神兼备。 诗起句叙事领篇,接下写鸿雁惊飞四散哀的场面,


再写诗人。表面写失群的雁,实际上抒 发自己对失落的人民的关切。对孤雁


哀鸿的抚慰关切,风格委婉细腻,清丽含蓄,想象丰 富,意境无穷。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诗鉴赏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这 天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齐山,在池


州贵池县东南,山脚下有清溪,清溪由此北流数里入 长江,是江南名胜之


地。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 /p>


)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


“< /p>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一 开始描绘了满目秋景,游


兴勃勃。诗人登山游目览观所见。


“< /p>




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的浩荡无际。


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


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一字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





此指诗人好友张祜。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 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中间两 联夹叙夹议,抒写诗人登临饮酒时的复杂心情。从首联看,此游


已可算得良辰、美景、赏 心、乐事兼具;贤主、嘉宾欢聚一堂。因此,第三




尘世难逢



开口笑


”< /p>




开口笑


”< /p>


见庄子说: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 寿六


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 p>
矣。



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


难逢



反衬出往日不常见,人事 匆匆。接下一句



菊花须插满头归


”< /p>


,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


言辞,近 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再接下来两句



但将酩酊酬佳 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是慰客自慰,感 情的转折由隐而显。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


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 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


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 ,二人怀才不


遇,同病相怜。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






尾联< /p>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p>


,再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 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


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当时在一旁 的晏子却以为人事代谢,


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等人的流涕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 去也象晏子


那样坦然,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象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p>


但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后来,他回忆会昌年间在黄州、池州当刺史的


情形说:



牧实忝幸,亦在遣中。黄冈大泽,葭苇之场 ,继来池阳,西在孤


岛。



(《祭周相 公文》)这一番牢骚与此诗的旷达言辞何其矛盾!此诗外示


旷达,内含抑郁不平,表现出 士大夫痛苦而复杂的矛盾心理。






诗人的旷达,表现为自慰自遣,诗人的愤郁,寄情山水自然。 本篇把这


两种思想情绪交织在一起,以拗峭挺拔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凄恻深沉的情


怀。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






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杜牧诗鉴赏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 举行国家重大典礼之地,建于开元八


年(


720


),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



花萼相辉 之楼



,南面题



勤政务本之楼







< br>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


请,定这一天 为千秋节,公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


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 /p>



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


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



,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 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




勤政务本



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


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再也见不到。


诗的第一句说佳节虚在,乃综论,第二句却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



承露




这个千秋节 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



名空在



三字具体落实


了。






诗的后 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 上


金铺



。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 ,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


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


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



勤政楼



的实景,但 细


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情感真实,感

< p>
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


可以想见,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罕见,


重门紧闭的一 片凄凉景象。诗人不写别的,偏从紫苔下笔。这是因为紫苔那


无拘无束,到处生长,自得 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发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


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 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


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 ,小中见大,词浅


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 的龙


头兽首,而今绿锈满身,好像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


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



偏称意



三字写得传神,


< p>



,说明万物凋谢,独有紫苔任情滋蔓,似乎是 大自然的偏爱,使得紫苔


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




字,从诗的


整体看,诗人主要 使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思


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今日 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



勤政楼




日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 ,读来回味无穷。






念昔游三首(其一)






杜牧






十载飘然绳检外,






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






倚遍江南寺寺楼。






杜牧诗鉴赏






杜牧曾因仕途坎坷,长期飘泊南方 。《念昔游》是若干年后追忆那次飘


游而写的组诗,一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 p>





诗的前两句,描写他十年浪迹江南,自由自在的生活。漫长的生涯中,


诗人只突 出了一个



自献自为酬



的场面。两个





字,把他那种自斟自饮,


自得其乐,独往独来,不受拘束,飘然于绳检 之外的神态勾画出来了。这神


态貌似潇洒自得,实际上隐约地透露出满腹不合时宜的愤世 之感。






诗的后两句正面写到《念昔游》的





字上,但是并没有具体描写江南


的景 色。



秋山春雨


只是对江南景色的概括,然而爽朗的秋山和连绵不绝的


春雨也颇富于江南景致的特征 。





、< /p>





二字连用 ,同前面的



十载


< br>相呼


应,暗示出飘泊江南时日之久。诗人寄情山水,徜徉在旖旎风光之中,兴会< /p>


所致,不免吟诗遣兴。写游迹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绝

< br>句》中所说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风光尤胜。



倚楼




切吟诗。


倚遍江南寺寺楼



,并烘托出游 历的地域之广阔,也即是时间之


长,又呼应开头



十载








诗人到 处游山玩水,似乎悠然自在,内心却十分苦闷。这首忆昔诗,重


点不在追述游历之地的景 致,而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愈是把自己写得无


忧无虑,无拘无束,而且年复一年,无 处不去,就愈表现出他的百无聊赖和


无可奈何。诗中无一处正面倾吐牢骚,而又处处让读 者感到有一股怨气,妙


就妙在这



言外 之意





弦 外之音



上面。






念昔游三首(其三)






杜牧






李白题诗水西寺,






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






红白花开山雨中。






杜牧诗鉴赏







水西寺



即天宫水西寺,是宣州泾县水西山中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寺中



凡十四院,其最胜者曰华岩院,横跨两山,廊庑皆阁道,泉流 其下



(《江


南通志》)。李白曾到此 游览,并题有《游水西简郑明府》一诗。此诗杜牧


开门见山,提到李白在此题诗一事。< /p>






李白诗中云:



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 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




描写了山寺 佳境。杜牧将这一佳境凝炼为



古木回岩楼阁风



,正抓住了水西


寺的特色:横跨两山的建筑,用阁道 相连,四周皆是苍翠的古树、绿竹,凌


空的楼阁之中,山风习习。多么美妙动人的风光!






李白一生坎坷曲折,长期浪迹江湖,寄情山水。






杜牧此 时不但与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李白身临佳境




幽客时憩泊



;杜牧面对胜景曰< /p>



半醒半醉游三日


,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


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来, 可以看到这样


的场面:在蒙蒙的雨雾中,山花盛开,红白相间,幽香扑鼻;似醉若醒的诗


人,信步走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显得多么陶然自得。






此诗二、四两句写景既雄俊清爽,又纤丽典雅。






诗人是完全沉迷在这如画的山景里了吗?






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涤去自己胸中之块垒呢?






也许两者都有。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诗鉴赏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 、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反叛,玄宗


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 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


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耿耿。玄 宗轻信谎


言,从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




,正是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形。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


滚黄尘 ,是迷人眼目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诗人从



安史之乱



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 取了



渔阳探使回


< br>的一个


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昏< /p>


庸,有



一石二鸟



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 转变,那么后两句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 容本来是互相


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暗指出两件


事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从全篇来看,从



渔阳探使回




< br>霓裳千峰上



,是以


华清宫来联 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总括了一场重


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 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构思巧妙。






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方式表达 ,尤其是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


始下来



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 刻画得淋漓尽


致。说一曲霓裳可达



千 峰



之上,而且竟能



舞破中原



,显然这是高度的夸


张,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




破中原



,中原之破 却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


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隆盛,非如 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


以及因此导致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此外,这两 句诗中



千峰上




下来



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力重千钧的





字的运用,都无不表现出诗人在遣词造


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正 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脍炙


人口的名句。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更 是余味无穷。






沈下贤






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






水如环珮月如襟。






杜牧诗鉴赏






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

< p>
850


),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追忆凭吊中唐著名文


人沈亚之的诗作。亚之字下贤,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


815


)登进士


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 梦


记》等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独具一格。李


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崇。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


亚 之的仰慕。






首句



斯人 清唱何人和



,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斯人,指题中的沈< /p>


下贤。清唱,指沈的诗歌,着一





字,其诗作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笔的清


新 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当世无与比


肩;又深慨其不 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 。当杜牧


来到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留存。



草径苔芜不可寻




这位



吴兴才人


< p>
的旧居早已青苔满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


生前既如此落寞 ,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剧,也是社会对


他们最大的冷落。

< p>


清唱



既无人和,遗迹 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叹之意,


景仰同情之感,已经相当充分地表达出来三、四两句就 从



不可寻



进一步引


发出



一夕小敷山下梦



来。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 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旧


居遗迹虽



草径苔芜不可寻



,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无尽 ,难以抑


止,于是便引出



梦寻




——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诗人的


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 琤琮的一脉


清泉和洁白澄明的一轮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



水如环




,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



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佩环。



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



月如襟



, 是从颜色上设喻,可见


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 ,令人宛


见其清寥的身影;又像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雅诗境的外化,令人宛闻其高唱


的清音孤韵;更像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性的象征,令人宛见其孤傲寂寞的诗

魂。





,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



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



光洁 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也可作为高洁


襟怀的象征。所以,这


月如襟



,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 襟,又是象征襟怀高


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辉映,融比兴象征融为一体,在艺术 上确是


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



的想象,画出了一 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


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 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


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 p>





这是交织着深情倾慕和深沉悲慨的追念凭吊之作。






它表现 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


格。但通篇不写沈下贤的 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颂赞,而是借助于咏


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 蕴藉的诗境,让读者通过这种境界,


在自己心中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 反复渲染一个




< br>字:




清唱何人和

< p>


的寂寞到



草径苔芜< /p>



的凄清,到



水如环珮月如襟



的清辉,一


意连贯, 笔无旁鹜。这样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才显得虚而传


神。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20: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2659.html

杜牧诗鉴赏的相关文章